蔡貽績

《醫學指要》~ 卷一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3)

1. 骨度名位

《內經》曰:骨為幹,脈為營。夫十二經脈之在身,無處不周流貫通,雖爪甲毫毛不可忽視。《靈樞》序經脈固為詳明,如曰起,曰支,曰別,曰中,曰橫直,曰側斜,曰廉際,曰上下前後表裡內外,曰循行抵挾,曰趨走屈卻,曰過還歷至,曰環繞布散出入交會,曰連繫,曰屬絡,曰貫注,曰間,曰會,曰從,曰端,不熟於骨度名位,而欲求其辨別詳明,未可擬議而能知者也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說:骨頭是人體的框架,經脈在人體中運行。十二條經脈遍佈全身,沒有任何地方不貫通。即使是指甲和汗毛也不能忽視。

《靈樞經》中詳細地論述了經脈的循行,比如說起始點、分支、別絡、中點、橫向直向、斜向、邊緣、上下前後裏外,以及經脈的循行、交會、彎曲、循環、佈散、出入、連接、屬絡、貫通、間隔、會合、從屬、端點。如果不熟悉骨骼的形態和部位,想要詳細辨別經脈是不可能的。

經曰:治病必求於本。故欲知脈者不可不知身。身者,經脈、經絡、經別、經筋、奇經八脈之本也。頭為身之首,頭之頂曰巔。頂之中央有穴名百會,諸陽之會也。顛之前曰囟(音信),囟前髮際下曰額顱,一曰顙。兩旁曰頭角。兩太陽之骨曰鬢骨,顛之後曰腦後骨,其下曰枕骨,枕骨之下、耳之後曰完骨,眾骨之合為腦。經曰:腦為髓之海。

白話文:

古經上說:治療疾病一定要找到根本原因。所以,如果想要了解脈絡,就必須瞭解人體。人體是經脈、經絡、經別、經筋、奇經八脈的根本所在。頭部是人體的頂端,頭頂稱為巔。巔的正中央有一個穴位叫百會,是諸多陽脈交會的地方。顛的前方稱為囟門,囟門前方髮際線以下稱為額顱,也叫顙。兩側稱為頭角。兩側太陽穴部位的骨頭稱為鬢骨,巔的後方稱為腦後骨,其下方稱為枕骨,枕骨下方,耳朵後方稱為完骨,這些骨頭組成了腦部。古經上說:腦部是骨髓的海洋。

夫面為藏府肢節之部,五色之辨。經曰:十二經脈,三百六十五絡,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。目者司視之竅也。上下眼皮曰胞,為目之外衛,上下眼弦曰綱(一名瞼,一名睫),司目之開闔。眼角曰眥,外決於面者曰銳眥,在內近鼻者曰內眥,上曰外眥,下曰內眥。黑白珠曰目睛,入腦之系曰目系。目上之骨曰眶(一名眉稜骨),目下之骨曰䪼。

白話文:

臉部是五臟六腑和四肢百骸的表徵,通過它的顏色變化可以分辨病症。

根據《黃帝內經》記載,人體的十二經脈和三百六十五條絡脈,其氣血都會上升到面部,並在面部空竅中運行。眼睛是視覺的孔竅。

上下眼皮稱為眼胞,是眼睛的外層保護。上下眼皮之間的皺褶稱為眼弦,又稱眼瞼或睫毛,負責控制眼睛的開闔。

眼角稱為眥,外側與面部相接的部位稱為銳眥,靠近鼻子的內側部位稱為內眥,上方的稱為外眥,下方的稱為內眥。

黑白分明部分稱為眼珠,與大腦相連的部分稱為眼系。眼睛上方的骨頭稱為眼眶(又稱眉稜骨),眼睛下方的骨頭稱為頰骨。

耳者司聽之竅也。耳門曰蔽,耳輪曰郭。曰頰,耳前也。曰客主人,膽經之穴名也(在耳前之起骨)。曰曲頰(曲如環形受頰車骨尾之鉤者),曰頰車(下牙床骨尾形如鉤上控於曲頰之環),耳前上下之骨也。顴(音權)者,面兩旁之高骨。耳門之內,上通腦髓,耳門之骨,兩骨合鉗,上即曲頰,下即頰車。

白話文:

耳朵是掌管聽覺的孔竅。

耳門稱為蔽,耳輪稱為郭。頰是耳前。客主人是膽經的穴位名稱(位於耳前凸出的骨頭上)。

曲頰(彎曲如環狀,承接著頰車骨尾端的鉤狀物),頰車(下顎骨尾端形狀如鉤狀,懸吊於曲頰的環狀物上),這是耳前上下方的骨頭。

顴骨是臉兩側凸起的骨頭。耳門的內部向上通往腦髓,耳門的骨頭是兩塊骨頭合在一起的鉗子,上面是曲頰,下面是頰車。

鼻者,司臭(氣好)之竅也。鼻之梁曰頞(音遏),鼻兩旁曰頄(音逵,近門牙之骨者),鼻之盡處曰准(音拙)頭,鼻之竅曰孔,兩孔之界骨曰鼻柱,內竅曰頏顙(在口內上齶),外竅曰畜門。

白話文:

鼻子是掌管嗅覺(分辨氣味)的孔竅。鼻樑稱為頞(額骨中央隆起處),鼻子的兩側稱為頄(靠近門牙的骨頭),鼻子的頂端稱為準頭,鼻子的孔洞稱為鼻孔,兩鼻孔之間的骨頭稱為鼻柱,鼻孔內部稱為頏顙(位於口腔上顎上方),鼻孔外部稱為畜門。

口者司言食之竅也。口端曰唇,四周曰吻,口角後曰頤,頤後曰顑(音坎,俗呼為腮,在頰前空軟處)。下唇之末曰頦(音孩,俗名下巴殼,上載牙齒),上唇之中曰人中,下唇之中曰承漿。頦之下結喉之上,兩側曰頷(在兩旁虛軟處),齒本曰齘,頷之後曰大迎,胃之穴名也。

白話文:

嘴巴是負責說話和進食的部位。嘴巴的邊緣稱為脣,周圍稱為吻,嘴角後方稱為頤,頤後方稱為腮(俗稱腮幫子,位於臉頰前側的柔軟部位)。下脣末端稱為下巴(俗稱下巴殼,上面長著牙齒),上脣中間稱為人中,下脣中間稱為承漿。下巴下方、喉嚨上方,兩側稱為頷(位於兩側柔軟部位),齒根稱為牙齦,頷後方稱為大迎,是胃部的重要穴位。

舌者司味之竅也。舌根曰舌本,小舌曰懸雍垂。

會厭者(覆喉管之上似皮似膜)聲音之戶也,發聲則開,咽食則閉。

白話文:

舌頭是負責辨別味道的器官。舌頭的根部稱為舌本,小舌頭則叫做懸雍垂。

會厭是在喉管上面的一個組織,像皮又像膜,它是發聲的通道,發聲時會打開,吞咽食物時則會關閉。

咽者飲食之路也,居喉之後。喉者,聲息之路也,居咽之前。喉嚨者,肺之系也。咽嗌者,胃之系也。結喉者,喉之管頭也,瘦人見於皮下,肥人隱於肉中。結喉兩旁曰人迎,亦胃之穴名也。頭下兩旁為頸,頸前為喉,頸後為項。

白話文:

食道是食物和飲品的通道,位於喉嚨後方。喉嚨是呼吸道的通路,位於食道前方。喉嚨和食道是肺和胃的系統。

結喉是喉嚨上的管道開口,瘦人可以在皮下看見,胖子則隱藏在肉中。結喉兩側稱為「人迎」,也是胃部的穴位。

頭部以下、身體兩側的部分稱為頸部,頸部前面是喉嚨,頸部後面是後頸。

項下之骨三,直歷項下名曰柱骨,其下曰大椎骨(即骨脊第一節),兩肩端之骨曰髃(音魚),兩肩後之骨曰肩胛(音夾),肩內之骨曰肩膊(音博),其臼接臑骨上端,其外捲曲翅骨者,肩後之稜骨也。

白話文:

脖子後面的骨頭有三個:

  1. 直達脖子下面的骨頭,叫做「柱骨」

  2. 柱骨下面的骨頭,叫做「大椎骨」(即脊椎的第一節)

  3. 兩側肩膀頂端的骨頭,叫做「髃骨」

  4. 兩側肩膀後面的骨頭,叫做「肩胛骨」

  5. 肩膀內側的骨頭,叫做「肩膊骨」,它的關節窩與上臂骨的上端相連接。

  6. 肩膀外側捲曲的骨頭,是肩胛骨後面的「稜骨」。

夫背自大椎骨以下,盡尻骨之上端,凡二十一節,名曰骨脊,上載兩肩,內系肺肝。其兩旁諸骨附脊,橫疊而彎,合於前則為胸脅。脅骨一名肋骨,季脅者,脅之盡處。季脅之下,夾骨兩旁,其名曰䏚(音秒,俠脊兩旁虛軟處腎外當䏚)。踝骨之上,腰下兩旁,其肉曰胂(音砷)。

白話文:

從大椎骨以下到尻骨上端,總共有 21 節,稱為脊骨。脊骨上承載著兩肩,內部與肺和肝臟相連。脊骨兩側附著著其他骨頭,橫向排列並彎曲,與前方的胸部和肋骨相連。肋骨也叫脅骨,季脅是指肋骨的末端。季脅以下,靠近脊骨的兩側,其名稱為䏚(脊骨兩側柔軟的部位,腎臟位於䏚外側)。腳踝骨之上,腰部以下的兩側,其肌肉稱為胂(音砷)。

胂下尻(邱刀切,考,平聲)旁之大肉曰臀,兩旁直上曰膂(音呂,膂者如藕中之經緒),膂上兩角為肩解,下曰膝解(連綴肢節曰解)。脊骨之下,肛門之後,其骨名曰尻骨(男子周布九竅,女子周布六竅),一名尾骶。肛門者,大腸之下口也。喉下之骨三,橫列喉下,其在下者名上橫骨,兩旁之骨名拄(音主)骨,橫臥於兩肩之前,內接橫骨,外接肩解。兩陷中曰缺盆。

白話文:


缺盆之外,拄骨之下曰胸。兩旁高處曰膺。蔽心骨曰鳩尾,兩旁曰岐骨,胸脅交分之扁骨曰骹。胸下邊肋曰鳧骨。缺盆以下九寸曰𩩲骭。兩乳中間曰膻中,其下曰腹,腹下曰臍,臍下曰小腹(一名少腹),下曰毛際,兩旁曰氣街。前陰曰陰器,男曰莖垂,女曰廷孔。兩陰之間,兩股相合之縫,前自水道後至穀道,名曰篡。

環繞陰器曰毛中。男子兩丸曰睪(音高)丸。經曰:前陰者,宗筋之所聚,太陰陽明之所合也。夫一身之骨皆彎合於前,惟上下橫骨彎合於後。上橫骨,外接拄骨,關鍵兩肩之內,為兩肱之樞機,咽喉之關也。下橫骨外連髁骨,關鍵兩臀之內,為兩股之樞機,腸胃之關也。肩下脅上曰腋,肩肘之間曰臑,臑之盡處曰肘,肘以下曰臂。

肘內高骨曰銳骨。臂之盡處外側高骨亦曰銳骨(一名髁骨)。掌骨之後盡處曰腕。掌骨曰壅骨,掌中曰手心,掌外曰手背。手掌之面大指之下,肉形隆起如魚,謂之魚。而內側白肉際曰魚際,肺之穴名也。大指食指兩骨之間曰合谷(俗名虎口),大腸之穴名也。手指五,曰大指,曰小指,曰中指,曰大指次指(即食指),曰小指次指(即無名指)。

肘部內側突出的骨頭叫銳骨。手臂末端外側的突出的骨頭也叫銳骨(另一個名字叫髁骨)。手掌骨的末端盡頭叫腕。手掌骨叫壅骨,手掌中間叫手心,手掌外側叫手背。手掌的正面拇指下方,肉凸起像魚形狀,叫魚際。魚際內側白肉的邊緣叫魚際,是肺的穴位名稱。拇指和食指的兩骨之間叫合谷(俗稱虎口),是大腸的穴位名稱。手指有五根,分別叫拇指、小指、中指、拇指次指(即食指)、小指次指(即無名指)。

白話文:

肘部內側突出的骨頭叫做尺骨。手臂末端外側突出的骨頭也叫做尺骨,另一個名字叫肱骨髁。手掌骨的末端叫做腕骨。手掌骨叫做掌骨,手掌中間叫做手掌心,手掌外側叫做手背。手掌正面拇指下方,肉凸起像魚的形狀,叫做魚際。魚際內側白肉的邊緣叫做魚際,是肺經的穴位。拇指和食指的兩骨之間叫做合谷,俗稱虎口,是大腸經的穴位。手指有五根,分別叫做拇指、小指、中指、食指、無名指。

臀下膝上曰股,股之大骨曰髀(音彼),骨上端如杵名髀樞。上接踝骨之臼,其臼名髀厭。杵臼相交之外側曰髀陽,即膽經之環跳穴也。踝骨之面曰髖(音寬,婦人骨俗名交骨),形如楗柱(橫寬如楗,兩末垂下如柱),居尻之前,與尻骨成鼎足之形,為坐之主骨也。髀骨下端如杵,接於胻(音桁)骨,其骨三名,一名脛,一名成,一名骭(音干)。

白話文:

臀部和大腿之間稱為股,股骨稱為大腿骨(髀)。大腿骨上端像杵臼一樣的部位稱為大腿樞紐(髀樞)。它與小腿骨的骨盆凹處相連接,這個骨盆凹處稱為大腿厭(髀厭)。大腿樞紐和骨盆凹處相交的外側稱為大腿外側(髀陽),也就是膽經上的環跳穴。小腿骨的表面稱為髖骨(髖),形狀像門閂(橫寬像門閂,兩端下垂像柱子),位於臀部前面,與臀骨共同形成三足鼎立的形狀,是坐著時的主要支撐骨。大腿骨下端像杵臼一樣,與小腿骨(胻骨)相連。小腿骨有三個名稱,分別是脛骨、腓骨和踝骨。

髀胻之交名曰膝。膝上蓋骨曰臏(賓去聲)骨,形圓而扁,覆於髀胻兩骨相交之上。膝外側兩高骨曰連骸。內外之骨突出者曰輔骨,內曰內輔,外曰外輔。腨膝上之肉隆起似兔伏,曰伏兔。伏兔後曰髀關。膝後屈處如側凹曰膕。其下曰踹(音短,即腳肚)。骨下兩旁之高骨曰踝(音懷),在外為外踝,上曰絕骨,足三陽大絡之會處也。

白話文:

大腿和小腿接合的地方叫做膝蓋。膝蓋上方覆蓋骨頭名為臏骨,形狀圓扁,覆蓋在大腿骨和小腿骨相接處的上方。膝蓋外側的兩塊突起骨頭叫做連骸骨。內外骨頭突出的部分叫做輔骨,內側的叫內輔骨,外側的叫外輔骨。膝蓋上方肉隆起狀似兔子伏臥,叫做伏兔。伏兔的後方叫做髀關。膝蓋後側彎曲凹陷之處叫做膕。膕的下方叫做踹(即腳肚)。骨頭下方兩側突起的骨頭叫做踝骨,外側的叫外踝骨,上方突出的叫做絕骨,是足三條陽經絡脈會合的地方。

在內為內踝,胻前曰然谷,足少陰腎經之穴名也。足大指內側骨形圓突者曰核骨。足小指之後外踝下之前曰京骨。跟骨者,上承胻輔二骨者也。足背曰跗(一名足趺),底曰踵,中曰足心。爪甲之後為三毛。橫紋之後為叢毛。夫手足之指數同而節數不同。近掌曰本節,由本節而次數之曰二節,三節,有異同焉(手足之大指皆三節,足之小指亦二節,手足之中三指皆三節,手之小指亦三節)。指甲曰爪甲。

白話文:

腳踝內側叫做內踝,脛骨前緣叫做然谷,是足少陰腎經的穴位。腳大拇指內側骨頭圓圓突出的地方叫做核骨。腳小指後方、外踝下方、前方的骨頭叫做京骨。跟骨位於腳跟,承接胻骨和輔骨。腳背叫做跗(也叫足趺),腳底叫做踵,腳掌中央叫做足心。指甲後面的部位叫做三毛,橫紋後面的部位叫做叢毛。手腳的指頭數量一樣,但節數不同。靠近手掌的部分叫做本節,從本節依次數下去叫做二節、三節,有些差異(手腳的大拇指都是三節,腳的小指也有二節,手腳的中間三根手指都是三節,手的小指也有三節)。指甲叫做爪甲。

兩骨曰歧骨,此手足之所同名者。凡此皆經絡起止循行之處,故聖人謹詳周身骨度名位,所以視人經絡之在於身者以此,此經脈、經絡、經別、經筋、奇經八脈之階梯也。學者由此熟讀經文,細玩圖注,則經絡之條理貫通,思過半矣。

白話文:

所謂的「兩骨」,就是「岐骨」,這是手和足都有的相同稱呼。這些骨頭都是經絡起始和循行的部位,因此古聖先賢仔細詳述全身骨頭的形狀和位置,用來觀察人體上的經絡。這是經脈、經絡、經別、經筋、奇經八脈的基礎。學習的人要熟讀經書,仔細研究圖解,經絡的條理和貫通的道理就能理解過半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