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學指要》~ 卷一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3)

1. 改正內景之圖

心系七節,七節之旁中有小心,以腎系十四椎下,由下而上亦七節。

衝任皆起於胞中而上行於背裡,即子宮也,為男子藏精之所,為女子於此受孕,因名胞。舊圖有精道循脊背過肚門,且無子宮命門之象,皆誤也,今改正之。

白話文:

[修正內臟分佈圖]

心臟連接著七個節點,這些節點旁邊有一個較小的心臟結構,而腎臟則連接著十四個脊椎節點,從下往上數同樣是七個節點。

衝脈和任脈都起源於胞宮(子宮)中,然後向上行進到背部,這也是子宮的位置。對於男性來說,這是儲存精子的地方;對於女性來說,這是受孕的部位,因此被稱為胞宮。舊有的解剖圖顯示精道沿著脊背穿過腹部,並且沒有畫出子宮和命門的形態,這些都是錯誤的描述,現在我們將其進行了修正。

2. 三焦圖

三焦者,決瀆之官,水道出焉。是經少血多氣。

《中藏經》曰: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,主升降出入,統領五藏六府、營衛、經絡、內外、左右、上下之氣。三焦通,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。其於周身灌體,和內調外,營左養右,導上宣下,號曰中清之府,莫大於此也。形色最赤,總護諸陽,非無狀而空有名者也。

白話文:

【三焦圖】

三焦,這是人體內負責調節水液代謝的器官,所有與水液相關的運行都由此處理。這條經絡的特性是氣多於血。

根據《中藏經》所述,三焦是人體內三元之氣的主宰,負責氣血的升降出入,它統轄著五臟六腑、營氣、衛氣、經絡,以及身體內外、左右、上下的氣運。只要三焦暢通,那麼身體內外、左右、上下也就都能順暢無阻。它對全身的滋潤和養護,調節內外平衡,營養左側,養護右側,引導上部氣機宣發到下部,被稱為中清之府,其重要性無與倫比。它的顏色呈現深紅色,保護著所有的陽氣,並不是無形而只有名稱的存在。

3. 經絡貫通說

臟腑經絡與周身相貫通,故視其外應,各得其本乎內者之所由矣。如頭面者,六陽脈之會也。足太陽膀胱之經脈上額,交巔,入絡腦,其經筋一結於完骨,一結於枕骨。手太陽小腸之經脈,別頰上䪼,外絡顴,其經筋上結於完骨,下結於頷間。足陽明胃之經脈從頰車循髮際至額顱,其絡脈絡於頭項,其經筋合於頄。

足少陽膽之經脈,上頭角抵䪼,下加頰車,其經筋上額角交巔上,下走於頷上,結於頄。手少陽三焦之經脈至䪼交頰,其經別別於巔,其經筋當曲頰。手陽明大腸之經脈上頸貫頰,其絡脈上曲頰,其經筋上頰結於頄,上左角絡頭下右頷。此六陽脈之循於頭面者也。手足陰脈,惟腎之經筋結於枕骨。

肝之支脈從目系下頰裡,肝之經脈從目繫上頭額,與督脈會於巔。蓋督脈亦上額交巔入絡腦也。

枕骨之脈凡三,陽維經脈入髮際循枕骨,腎之經脈結於枕骨,膀胱之經筋亦結於枕骨。

完骨之脈凡二,膀胱之經筋結於完骨,小腸之經筋亦結於完骨。

巔之脈凡五,膀胱之經脈交於巔,三焦之經脈別於巔,肝與督脈會於巔,膽之經脈交於巔。

上額之脈亦五,督脈同膀胱上於額,肝脈出於額,胃脈至於額顱,膽脈上於額角,眉屬此二經,而眉心曰闕,應肺。

頰之脈凡四,小腸之經脈別於頰,大腸之經脈貫於頰,肝之經脈下於頰,三焦之經脈交於頰。

曲頰之脈凡二,三焦之經脈當曲頰,大腸之經脈上曲頰。

頰車之脈亦二,胃之經脈循頰車,膽之經脈加頰車。

䪼(切拙)之脈凡三,小腸之經脈上於䪼,三焦之經脈到於䪼,膽之經脈抵於䪼。

頄之筋凡四,胃之經筋合於頄,膽之經筋結於頄,大腸結頄,陽維入頄(音葵求同)。

頷之筋凡三,小腸之經筋結於頷,大腸之經筋下右頷,膽之經筋下走頷出頤頷中。

頤之脈凡二,胃之經脈循於頤後,膽之經筋出於頤中。

頭腦之脈凡四,膀胱與督脈絡於腦,胃之絡脈、大腸之經筋絡於頭,而小腸一脈獨絡於顴也。

髮際之脈凡二,胃之經脈循於額前,陽維之經脈入於腦後。

面之脈凡四,任之經脈循於面,心之絡脈出於面,膽之經別散於面,陽明之脈營於面。

耳目之脈,《內經》曰:耳者,宗脈之所聚也,宗脈者,百脈一宗,肺所主也。百脈之血氣,水穀所生,胃所主也,故胃中空則宗脈虛,虛則耳鳴。膽之經脈,起於目銳眥,上抵頭角,下耳後,從耳後入耳中,出走耳前,至目銳眥。三焦之經脈系耳後,出耳,上角,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,走出耳前,亦至目銳眥。

蓋耳目之上下前後,惟手足少陽之經脈往來為多。胃之經脈出耳前,包絡經別出耳後,膀胱經脈至耳,上角,小腸支脈入於耳中,大腸之經脈入耳合於宗脈。

白話文:

人體的臟腑經絡與全身是相互貫通的,所以觀察身體外部的反應,就可以了解內部相對應的狀況。像是頭部和面部,是六條陽經脈交會的地方。足太陽膀胱經的脈絡上行至額頭,交會於頭頂,進入腦部,它的經筋一條連接到完骨,另一條連接到枕骨。手太陽小腸經的脈絡,從臉頰分出支脈上至顴骨,經筋向上連接到完骨,向下連接到下巴處。足陽明胃經的脈絡,從下頷骨沿著髮際到達額頭,它的絡脈連接到頭和頸部,經筋會合於顴骨。

足少陽膽經的脈絡,上至頭角,到達顴骨,再向下至下頷骨,它的經筋向上在額角交會於頭頂,向下行走至下巴上方,連接到顴骨。手少陽三焦經的脈絡,到達顴骨並交會於臉頰,它的經脈分支到頭頂,經筋則在臉頰彎曲處。手陽明大腸經的脈絡,上行至頸部,貫穿臉頰,它的絡脈向上至臉頰彎曲處,經筋向上到臉頰,連接到顴骨,再向上左側額角,環繞頭部,向下至右側下巴。以上就是六條陽經脈在頭面部的循行路線。至於手足陰經脈,只有腎經的經筋連接到枕骨。

肝經的支脈從眼部的脈絡向下到臉頰內側,肝經的脈絡從眼部的脈絡向上到額頭,在頭頂與督脈交會。因為督脈也是向上到額頭,交會於頭頂,進入腦部。

枕骨的脈絡共有三條:陽維經脈沿著髮際環繞枕骨,腎經的經筋連接到枕骨,膀胱經的經筋也連接到枕骨。

完骨的脈絡有兩條:膀胱經的經筋連接到完骨,小腸經的經筋也連接到完骨。

頭頂的脈絡有五條:膀胱經的脈絡交會於頭頂,三焦經的經脈分支到頭頂,肝經和督脈在頭頂交會,膽經的脈絡也交會於頭頂。

額頭的脈絡也有五條:督脈和膀胱經都上行至額頭,肝經的脈絡也出於額頭,胃經的脈絡到達額頭,膽經的脈絡上行至額角,眉毛屬於這兩條經脈,而眉心稱為闕,對應著肺。

臉頰的脈絡有四條:小腸經的脈絡分支到臉頰,大腸經的脈絡貫穿臉頰,肝經的脈絡下行至臉頰,三焦經的脈絡交會於臉頰。

臉頰彎曲處的脈絡有兩條:三焦經的脈絡在臉頰彎曲處,大腸經的脈絡上行至臉頰彎曲處。

下頷骨的脈絡也有兩條:胃經的脈絡沿著下頷骨行走,膽經的脈絡經過下頷骨。

顴骨的脈絡有三條:小腸經的脈絡上行至顴骨,三焦經的脈絡到達顴骨,膽經的脈絡抵達顴骨。

顴骨的經筋有四條:胃經的經筋會合於顴骨,膽經的經筋連接到顴骨,大腸經的經筋也連接到顴骨,陽維經進入顴骨。

下巴的經筋有三條:小腸經的經筋連接到下巴,大腸經的經筋下行至右側下巴,膽經的經筋向下行走至下巴,從下巴中間出來。

下巴下方的脈絡有兩條:胃經的脈絡沿著下巴後方行走,膽經的經筋從下巴中間出來。

頭腦的脈絡有四條:膀胱經和督脈的絡脈連接到腦部,胃經的絡脈和大腸經的經筋連接到頭部,而只有小腸經的一條脈絡連接到顴骨。

髮際的脈絡有兩條:胃經的脈絡沿著額頭前方的髮際行走,陽維經的脈絡進入腦後方的髮際。

面部的脈絡有四條:任經的脈絡沿著面部行走,心經的絡脈出於面部,膽經的支脈散佈於面部,陽明經的脈氣運營於面部。

關於耳朵和眼睛的脈絡,《內經》說:耳朵是宗脈聚集的地方,宗脈是所有脈絡的總匯,由肺主管。所有脈絡的血氣,是由水穀化生而來,由胃主管,所以胃氣空虛,則宗脈虛弱,虛弱就會導致耳鳴。膽經的脈絡,起於眼角外側,向上抵達頭角,向下到耳後,從耳後進入耳內,出來行走至耳前,到達眼角外側。三焦經的脈絡聯繫著耳後,從耳朵出來,向上至頭角,它的分支從耳後進入耳中,出來行走至耳前,也到達眼角外側。

大體而言,耳朵和眼睛的上下前後,主要是手足少陽經的脈絡往來較多。胃經的脈絡出於耳前,心包經的支脈出於耳後,膀胱經的脈絡到達耳朵,向上至頭角,小腸經的支脈進入耳中,大腸經的脈絡進入耳朵與宗脈會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