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指要》~ 卷五 (32)
卷五 (32)
1. 傷寒用藥舉要
一法,加石膏一錢。
無汗惡寒甚者,去黃芩,加麻黃,春少加;夏秋,去麻黃,加蘇葉。
柴胡雙解飲,即小柴胡湯加減,治足少陽膽經症。
柴胡(一錢二分),黃芩,陳皮(八分),芍藥,人參,半夏(各五分),甘草(三分),姜,棗(引)
若小便不利,加茯苓;脅痛,加青皮;寒熱似瘧,加桂枝;痰多,加瓜蔞仁、貝母;渴,加花粉、知母;齒燥無津液,加石膏;嗽,加金沸草;虛煩,加淡竹葉、炒粳米;若少陽與陽明合病,加乾葛、芍藥;婦人熱入血室,加當歸、紅花;男子熱入血室,加生地;嘔,加薑汁、竹瀝;如無表症,熱勝者,加大黃,甚則加芒硝。
桂枝大黃湯,即桂枝湯加減,治足太陰脾經症。
柴胡,大黃,芍藥(各一錢),桂枝,甘草(各五分),枳實(八分),姜,棗(引)
若腹滿不惡寒而嘔者,去甘草,加大腹皮。
加味理中湯,即理中湯加減,治足太陰脾經臟寒症。
乾薑,肉桂(各四分),白朮(一錢),人參,陳皮,茯苓(各八分),甘草(三分),姜,棗(引)
若厥冷消渴,氣上衝心,飢不飲食,食即吐蛔,腹痛大便實者加大黃、蜜少許利之。嘔吐加半夏、薑汁。倦臥沉重,利不止,少加熟附,利後身痛者急溫之,加熟附。自利腹痛,入木香磨薑汁調和之。
茵陳將軍湯,即茵陳湯加減,治足太陰脾經症脈沉實者。
大黃,山梔,黃芩(各一錢),茵陳,厚朴,枳實(各八分),甘草(三分),姜,燈心(引)
若大便自調者,去大黃、厚朴,加大腹皮利,以小便清為效。
導赤散,即五苓散加減,此小水不利,小腹滿,下焦蓄熱,或引飲過多,或小便赤澀而渴,脈沉數者宜用。惟汗下亡津液與陽明汗多者不宜服。
茯苓,梔子,白朮(各一錢),澤泄,豬苓(各八分),甘草,桂枝(各三分),滑石(五分),姜,燈心(引)
身目黃者,加茵陳;水結胸症,加木通、燈心。若得病起無熱,但譫語煩躁不安,精采不與人相當,此湯治之。
六乙順氣湯,治傷寒熱邪傳裡,大便結實,口燥咽乾,怕熱譫語,揭衣狂妄,揚手擲足,斑黃陽厥,潮熱自汗,胸腹滿硬,繞臍疼痛等症悉皆治之。能代大小承氣、三乙承氣、調胃承氣、大柴胡、大陷胸等湯,神效藥也。
大黃(一錢二分),枳實,黃芩,厚朴,柴胡,芒硝,芍藥(各一錢),甘草(三分)
凡傷寒過經及老弱並血氣虛人,或婦人產後,有下症,或下後不解,或表症未除里症又急,不得不下者,用此湯去芒硝下之最妙。煎法,先將水煎滾三沸,後入藥煎至八分。又法,臨服入鐵鏽水三匙,調服立效,取其沉重之義,最能墜熱開結有神,此千金不傳之秘方也。
白話文:
傷寒用藥重點
第一種情況:如果病人需要,可以加入石膏一錢。
第二種情況:如果病人非常怕冷,而且沒有出汗,可以去掉黃芩,加入麻黃,春天可以稍微加一點;如果是在夏天或秋天,可以去掉麻黃,加入蘇葉。
柴胡雙解飲:這方子是從小柴胡湯加減變化而來的,主要治療足少陽膽經的疾病。
藥方組成:柴胡(一錢二分)、黃芩、陳皮(各八分)、芍藥、人參、半夏(各五分)、甘草(三分),再用生薑、大棗來引導藥力。
- 如果小便不順暢,可以加入茯苓;
- 如果脅肋疼痛,可以加入青皮;
- 如果忽冷忽熱像瘧疾一樣,可以加入桂枝;
- 如果痰很多,可以加入瓜蔞仁、貝母;
- 如果口渴,可以加入花粉、知母;
- 如果牙齒乾燥沒有唾液,可以加入石膏;
- 如果咳嗽,可以加入金沸草;
- 如果虛煩不安,可以加入淡竹葉、炒粳米;
- 如果是少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作,可以加入葛根、芍藥;
- 如果是婦女病熱邪進入血室,可以加入當歸、紅花;
- 如果是男子病熱邪進入血室,可以加入生地;
- 如果噁心嘔吐,可以加入薑汁、竹瀝;
- 如果沒有表證,只是裡熱很盛,可以加大黃,如果更嚴重,可以加芒硝。
桂枝大黃湯:這方子是從桂枝湯加減變化而來的,主要治療足太陰脾經的疾病。
藥方組成:柴胡、大黃、芍藥(各一錢)、桂枝、甘草(各五分)、枳實(八分),再用生薑、大棗來引導藥力。
- 如果腹部脹滿,但不怕冷,而且噁心嘔吐,可以去掉甘草,加入大腹皮。
加味理中湯:這方子是從理中湯加減變化而來的,主要治療足太陰脾經虛寒的疾病。
藥方組成:乾薑、肉桂(各四分)、白朮(一錢)、人參、陳皮、茯苓(各八分)、甘草(三分),再用生薑、大棗來引導藥力。
- 如果四肢厥冷、口渴、氣往上衝心、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、吃了就吐蛔蟲,而且腹痛大便硬結,可以加大黃、少量蜂蜜來幫助排便;
- 如果嘔吐,可以加入半夏、薑汁;
- 如果總是想睡覺、身體沉重、腹瀉不止,可以稍微加入熟附子,如果腹瀉後身體疼痛,要趕緊溫補,加入熟附子;
- 如果腹瀉腹痛,可以加入木香,用磨好的薑汁調和服用。
茵陳將軍湯:這方子是從茵陳湯加減變化而來的,主要治療足太陰脾經,脈象沉實的疾病。
藥方組成:大黃、山梔、黃芩(各一錢)、茵陳、厚朴、枳實(各八分)、甘草(三分),再用生薑、燈心草來引導藥力。
- 如果大便正常,可以去掉大黃、厚朴,加入大腹皮來利尿,小便清澈就說明藥效發揮了。
導赤散:這方子是從五苓散加減變化而來的,主要治療小便不利、小腹脹滿、下焦有熱、或者喝水過多、或者小便赤澀且口渴、脈象沉數的症狀。但是,如果因為發汗或腹瀉導致體液虧損,或者陽明病出汗過多,就不適合服用此方。
藥方組成:茯苓、梔子、白朮(各一錢)、澤瀉、豬苓(各八分)、甘草、桂枝(各三分)、滑石(五分),再用生薑、燈心草來引導藥力。
- 如果出現黃疸,可以加入茵陳;
- 如果水液在胸腔積聚,可以加入木通、燈心草;
- 如果得病初期沒有發熱,但出現胡言亂語、煩躁不安、精神不正常,此方也可以治療。
六乙順氣湯:此方主要治療傷寒熱邪入裡,導致大便硬結、口乾咽燥、怕熱、說胡話、亂掀被子、舉手投足、全身發黃、四肢厥冷、潮熱自汗、胸腹脹滿堅硬、肚臍周圍疼痛等症狀。此方可以替代大承氣湯、小承氣湯、三乙承氣湯、調胃承氣湯、大柴胡湯、大陷胸湯等方劑,效果非常好。
藥方組成:大黃(一錢二分)、枳實、黃芩、厚朴、柴胡、芒硝、芍藥(各一錢)、甘草(三分)。
- 凡是傷寒病程太久、體弱的老人、或者氣血虛弱的人、或者產後婦女,出現了需要攻下的症狀,或者攻下後病情沒有好轉、或者表證還沒解除裡證又很急迫,不得不攻下時,可以用此方去掉芒硝來治療效果最好。煎藥方法是:先將水煮開三次,然後放入藥材,煎至八分。另外一種方法是:服藥時加入三匙鐵鏽水一起服用,立即見效,取其沉重的意思,最能降熱開結,效果神奇,這是千金不傳的秘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