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指要》~ 卷五 (33)
卷五 (33)
1. 傷寒用藥舉要
如神白虎湯,即白虎湯加減,治身熱渴有汗不解,或經汗過渴不解,脈微洪宜用。
石膏(二錢),麥冬,知母,梔仁(各一錢),人參(五分),甘草(三分),五味(九粒),姜,棗(引)
一法,加淡竹葉十片。
若心煩,加竹茹;大渴,背惡寒,去梔仁,加花粉,無渴不加。
三黃石膏湯,治陽毒發斑,身黃如塗朱,眼珠如火,狂躁欲走,六脈洪大,燥渴欲死,鼻乾面赤齒黃,過經不解,已成壞症,此表裡皆熱,實由熱在三焦,閉塞經絡,津液榮衛不通故也。又治汗下後三焦生熱,脈洪譫語,晝夜喘息,鼻衄身目俱黃,狂妄,通用此湯,治之如神。
石膏(三錢),麻黃,香豉(各五分),黃連,黃柏,黃芩,梔仁(各一錢),姜,棗(引)
一法,入細茶葉。
三黃巨勝湯,治陽毒發斑,狂亂妄言,大渴叫喊,目赤脈數,大便燥實,上氣喘急,舌卷囊縮難治者,權以此劫之。
即三黃石膏湯內去麻黃、香豉,加大黃、芒硝是也,薑、棗引。一法臨服入泥漿清水二匙。
沖和靈寶湯,治兩感傷寒,頭痛惡寒發熱,口燥舌乾,以陽先受病多者,以此探之即愈。
羌活,黃芩,柴胡(各二錢),白芷,防風,乾葛,川芎(各八分),地黃,石膏(各錢半),甘草,細辛(各三分),姜,棗(引)
一法,入黑豆一撮。
桃仁承氣對子,即桃仁承氣湯加減治熱邪傳裡,熱蓄膀胱,其人如狂,小水自利,大便黑,小腹滿痛,身目黃,譫語燥渴,為蓄血症,脈沉有力,宜此下之。未服前而血自下者,為欲愈,不宜服。
桃仁(去皮尖),大黃,芒硝,柴胡(各一錢),芍藥,枳實,當歸(各八分),青皮(五分),桂枝,甘草(各三分),姜(引)
一法,入蘇木。煎汁三匙,調服。
消斑青黛飲,治熱邪傳裡,裡實表虛,血熱不散,熱氣乘於皮膚而為斑,輕則如疹子,重則如錦紋,重甚則斑爛皮膚,俱宜此湯治之。
人參,青黛,黃連(各五分),犀角(磨),知母,柴胡,元參,梔仁,地黃(各一錢),石膏(一錢五分),甘草(三分),姜,棗(引)
一法,臨服入苦酒一匙,調服。大便實者,去人參,加大黃。
生地芩黃湯,治鼻衄成流久不止,或熱毒深入,吐血不止者,或去血過多,錯語失神,撮空閉目,不知人事者宜用此。
地黃(一錢五分),黃芩,黃連,梔仁,柴胡(各一錢),桔梗,芍藥,川芎(各八分),犀角(磨),甘草(三分),棗(引)
一法,臨服入茅根搗汁,磨京墨調服。無茅根,藕汁亦可。鼻衄外用水濕紙札於鼻中。
加味犀角地黃湯,治煩躁,漱水不下咽者,屬上焦有瘀血宜用。
犀角(磨。如無,用升麻),生地(一錢五分),芍藥,桔梗,當歸,陳皮(各八分),甘草,紅花(各三分),丹皮(八分),姜(引)
白話文:
傷寒用藥重點
類神白虎湯:這是白虎湯的加減方,適用於身體發熱、口渴、有汗但熱不退,或者出汗後仍然口渴不止,脈象微弱但洪大的人。
藥物組成:石膏(約7.5克),麥冬、知母、梔子仁(各約3.75克),人參(約1.9克),甘草(約1.1克),五味子(約9粒),生薑、紅棗(引藥)。
另一個做法:可以加入淡竹葉十片。
如果心煩,加入竹茹;如果口渴嚴重,並且背部發冷,去掉梔子仁,加入花粉;如果沒有口渴,則不加花粉。
三黃石膏湯:適用於陽毒引起的發斑,身體黃得像塗了朱砂,眼珠像火一樣紅,狂躁不安想亂跑,脈象洪大,極度口渴快要死了,鼻子乾燥、面色赤紅、牙齒發黃,病程拖久沒有好轉,已經發展成壞症的情況。這是因為體內表裡都有熱,實際上是熱在三焦(上、中、下三焦),阻礙了經絡,使得津液和營養無法正常運行所致。也適用於出汗或使用瀉藥後,三焦產生熱邪,出現脈象洪大、胡言亂語、白天晚上都喘氣、鼻子出血、身體眼睛都發黃、神情狂妄等症狀。使用此方能有奇效。
藥物組成:石膏(約11.3克),麻黃、香豉(各約1.9克),黃連、黃柏、黃芩、梔子仁(各約3.75克),生薑、紅棗(引藥)。
另一個做法:可以加入少量細茶葉。
三黃巨勝湯:適用於陽毒引起的發斑、狂亂說話、極度口渴大喊大叫、眼睛赤紅、脈搏跳動很快、大便乾燥堅硬、呼吸急促、舌頭蜷縮、陰囊收縮等難以治療的情況。可以暫時用此方來控制病情。
這個方子是三黃石膏湯去掉麻黃、香豉,加入大黃、芒硝。生薑、紅棗引藥。另一個做法:臨服藥時加入兩湯匙泥漿清水。
沖和靈寶湯:適用於同時感受風寒和風熱(兩感傷寒),出現頭痛、怕冷發熱、口乾舌燥等症狀,尤其適用於先出現陽熱症狀的人,使用此方能迅速見效。
藥物組成:羌活、黃芩、柴胡(各約7.5克),白芷、防風、葛根、川芎(各約3克),生地黃、石膏(各約5.6克),甘草、細辛(各約1.1克),生薑、紅棗(引藥)。
另一個做法:可以加入一小撮黑豆。
桃仁承氣對子:這是桃仁承氣湯的加減方,適用於熱邪進入體內,熱蓄積在膀胱,病人像瘋了一樣,小便正常,大便顏色黑,小腹脹滿疼痛,身體眼睛發黃,說胡話、口渴,這是蓄血的表現,脈象沉實有力,適合用此方瀉熱通瘀。如果還沒服藥就自行出血,表示病情將要好轉,不宜服用此藥。
藥物組成:桃仁(去皮尖),大黃、芒硝、柴胡(各約3.75克),芍藥、枳實、當歸(各約3克),青皮(約1.9克),桂枝、甘草(各約1.1克),生薑(引藥)。
另一個做法:加入蘇木,煎煮後取三湯匙藥汁,調服。
消斑青黛飲:適用於熱邪進入體內,體內實熱而體表虛弱,血熱無法消散,熱氣積聚在皮膚而形成斑疹。輕的像疹子,重的像錦緞紋路,更嚴重的會皮膚潰爛。都適合用此方治療。
藥物組成:人參、青黛、黃連(各約1.9克),犀角(磨成粉),知母、柴胡、元參、梔子仁、生地黃(各約3.75克),石膏(約5.6克),甘草(約1.1克),生薑、紅棗(引藥)。
另一個做法:臨服藥時加入一湯匙苦酒,調服。如果大便乾結,去掉人參,加大黃。
生地芩黃湯:適用於鼻子流血不止,或者熱毒深入體內,吐血不止的情況,也適用於出血過多,出現胡言亂語、精神恍惚、兩手亂抓、閉眼等失去意識的情況。
藥物組成:生地黃(約5.6克),黃芩、黃連、梔子仁、柴胡(各約3.75克),桔梗、芍藥、川芎(各約3克),犀角(磨成粉),甘草(約1.1克),紅棗(引藥)。
另一個做法:臨服藥時加入茅根搗汁,用墨汁調服。沒有茅根可以用藕汁代替。鼻子出血時,可以用浸濕的紙貼在鼻孔中。
加味犀角地黃湯:適用於煩躁不安,漱口卻無法下嚥的情況,這屬於上焦(心肺部位)有瘀血,適合用此方治療。
藥物組成:犀角(磨成粉,沒有可以用升麻代替),生地黃(約5.6克),芍藥、桔梗、當歸、陳皮(各約3克),甘草、紅花(各約1.1克),丹皮(約3克),生薑(引藥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