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學指要》~ 卷四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7)

1. 診外感內傷脈舉要

夫治病之法有舍症從脈者,有舍脈從症者,迷途莫此為甚。如外煩熱而脈見微弱者,必虛火也。腹脹滿而脈見微弱者,必胃虛也。虛火虛脹,其堪攻乎?此當從脈之虛,不當從症之實也。如無煩熱而脈見洪數者,非邪火也。如無脹滿而脈見弦強者非內實也,無熱無脹其堪泄乎?此當從症之虛不當從脈之實也,蓋實無假實,虛無假虛,凡此可以類推。然真實假虛之說豈曰必無。

或寒邪內傷,或食停氣滯而心腹急痛者,則脈或沉或伏或促或結,脹雖似虛,此假虛也。或四肢厥逆或惡寒畏風,內有煩熱便結等症而脈見滑數者,症雖似虛,亦假虛也。治傷寒者每以陰脈作伏脈,不知伏脈之體雖細,必隱隱有力,況傷寒明明有症,豈容任意胡猜,草菅人命哉。雖然,脈症尤宜審其順逆也。

暴病之脈浮洪數實者為順,久病之脈微緩軟弱者為順。暴病而沉微細弱,久病而浮洪實數皆為逆也。有餘之病浮洪緊數為順,不足之症和緩柔軟為順。有餘而微澀細弱,不足而洪大浮數亦皆逆也,明乎此,則欲愈之脈症必能知矣。凡病人發熱身疼、脈反沉遲者,是陽症而見陰脈,為難愈也,若其人有恬然嗜臥之狀,熱除身輕之意,其脈沉而遲者為欲愈也。何以知之,表有病者脈當浮大,今反沉遲,是無表脈,故知欲愈也。

凡此診脈之切要明辨以晰,學者可勿熟玩而深求哉。

白話文:

治療疾病的方法,有捨棄症狀而依循脈象的,也有捨棄脈象而依循症狀的,這真是讓人迷惑不解的極致。如果出現外在煩躁發熱,但脈象卻呈現微弱,這一定是虛火的表現。腹部脹滿,但脈象卻微弱,這一定是胃虛的表現。虛火和虛脹,怎麼可以攻伐呢?這應該要依循脈象的虛弱,而不應該依循症狀的實證。如果沒有煩躁發熱,但脈象卻呈現洪大且頻數,這不是邪火。如果沒有腹脹滿,但脈象卻呈現弦硬而有力,這不是內實。無熱無脹,怎麼可以瀉呢?這應該依循症狀的虛弱,而不應依循脈象的實證。因為真正的實證不會是假裝的實證,真正的虛證也不會是假裝的虛證,這些道理可以類推。然而,真實假虛的說法難道就一定不存在嗎?

有時是寒邪內侵,有時是食物停滯或氣機阻滯,導致心腹部劇烈疼痛,這時脈象可能沉伏、遲緩、或呈現促脈、結脈,腹脹雖然看似虛證,但這是假虛。有時四肢冰冷、怕冷畏風,內在卻有煩熱、大便秘結等症狀,脈象卻呈現滑數,症狀雖然看似虛證,這也是假虛。治療傷寒的醫生常常把陰脈當作伏脈,卻不知道伏脈的脈體雖然細微,卻一定隱隱有力。何況傷寒明明有症狀,怎麼可以任意猜測,草菅人命呢?雖然如此,脈象和症狀還是要仔細審視其順逆。

急性疾病的脈象呈現浮、洪、數、實,這是順證。慢性疾病的脈象呈現微、緩、軟、弱,這是順證。急性疾病脈象呈現沉、微、細、弱,慢性疾病脈象呈現浮、洪、實、數,這都是逆證。有餘的病症,脈象呈現浮、洪、緊、數是順證。不足的病症,脈象呈現平和、舒緩、柔弱是順證。有餘的病症,脈象呈現微、澀、細、弱,不足的病症,脈象呈現洪大、浮數,這都是逆證。明白這些道理,就可以了解疾病將要好轉的脈象和症狀。凡是病人發熱、身體疼痛,脈象反而呈現沉、遲,這是陽證卻出現陰脈,很難治癒。如果病人有安靜嗜睡的樣子,熱退身體輕鬆,脈象呈現沉、遲,這是即將痊癒的徵兆。為什麼知道呢?因為有表證的,脈象應該浮大,現在反而沉遲,這是沒有表脈,所以知道即將痊癒。

以上這些是診脈的要領,要明確分辨清楚,學者不可以不熟讀並且深入研究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