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學指要》~ 卷四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6)

1. 診外感內傷脈舉要

火脈洪長,朱丹溪曰:氣有餘便是火也。其脈洪大而長,虛火外炎;脈浮細而數,虛火內灼;脈沉細而數,六淫之外感,其脈有如此者。若夫內傷,則有七情之脈。凡喜傷於心者,氣緩而脈散;悲則氣消而脈短;怒傷於肝者,氣上衝而脈促;驚傷於膽者,氣亂而脈動掣;憂傷於肺者,氣沉而脈澀;思傷於脾者,氣結而脈短;恐傷於腎者,氣怯而脈沉,此大較也。

而飲食勞倦所宜辨也,其診皆在右關。右關浮而有力,為飲食傷胃,飲食傷形為有餘,故脈浮而有力。右關沉而無力,為勞倦傷脾,勞倦傷氣為不足,故脈沉而無力。若寒氣在內,腹滿絞痛,腸鳴洞泄則胃脈浮緊,亦屬內傷。如寒氣在外,骨筋煩痛,六脈浮緊,是外感也。

而食厥氣厥亦宜辨也。人有忽然厥逆(手足逆冷),口不能言,肢不能舉者,名曰食厥。食填太陰,抑遏肝膽之氣不得上升,兩實相搏,痛連胸膈,陽氣不舒,手足逆冷,下焦隔絕,尺脈不至,若作中風中氣治之危可立待。經曰:上部有脈,下部無脈,其人當吐不吐者危,宜先以鹽湯吐之,再行消食導氣之劑,此法大勝。

惟如人有厥逆,痰壅口噤,脈伏者,身溫為中風,身冷為中氣,中風多痰涎,中氣無痰涎,以此為辨。暴怒暴喜,憂愁不已之人氣多厥逆,往往得中氣之症,因怒而得者為多,局方用烏藥順氣散治之,不可作中風治。然而中風多挾中氣,內因七情得者法當調氣,外因六淫得者,於調氣中依所感六淫治之,宜用八味順氣散,此嚴氏之法也。若元氣虛弱者,又當變而通之,《玉機微義》論之詳矣。

抑又有宜辨者,則為疝瘕之脈。《內經》曰:腎脈大急沉,肝脈大急沉皆為疝。心脈搏滑急為心疝(少腹當有形也)。肺脈沉搏為肺疝(肺脈當浮,沉搏寒氣也)。三陰急為疝,三陽急為瘕。腎脈小急,肝脈小急,心脈小急不鼓,皆為瘕(小急為虛寒,不鼓為血不流,故內凝為瘕也),此疝與瘕之有可辨者也。

若六郁者,其症與脈不又有辨歟。滑伯仁曰:郁者結聚而不得發越,當升者不得升,當降者不得降,當變化者不得變化,所以傳化失常而病見矣。氣鬱者,胸膈痛;濕鬱者,周身痛或關節痛,遇陰寒即發;痰鬱者,動則氣喘,寸口沉滑;熱鬱者,昏冒便赤,脈浮數(六郁不言風寒者,風寒鬱而為熱也);血鬱者,四肢無力,能食;食鬱者,噯酸腹飽不能食,寸口緊盛。六者之中以氣為主,氣行則鬱散矣,此則內傷外感所兼有之症,不可不知也。

要之,凡此內傷外感有症有脈,病本輕淺別無危候,但因其症,以治其標,無不可也。若病關藏氣,稍見疑難須辨虛實,憑脈用藥方為切當。輕者從症,十惟二三,重者從脈,十常八九,此脈之關係非淺也。

白話文:

診察外感與內傷脈象的重點

火氣旺盛的脈象表現為洪大而長,朱丹溪認為這是因為體內氣過多所致,屬於虛火外散的表現。脈象如果呈現浮、細而數,代表虛火在體內灼燒;脈象如果呈現沉、細而數,則可能為外感六淫所致。

至於內傷,脈象與七情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有關。過度喜悅會傷心,導致氣散而脈象緩散;過度悲傷會耗氣,導致脈象短促;過度憤怒會傷肝,導致氣往上衝而脈象急促;過度驚嚇會傷膽,導致氣亂而脈象顫動;過度憂愁會傷肺,導致氣沉而脈象澀滯;過度思慮會傷脾,導致氣結而脈象短促;過度恐懼會傷腎,導致氣弱而脈象沉弱。這些是內傷脈象的大致情況。

飲食不當和勞累過度也應當辨別,這些情況的診斷重點都在右關脈。右關脈浮而有力,代表飲食傷了胃,飲食過盛屬於有餘,所以脈象會浮而有力。右關脈沉而無力,代表勞累過度傷了脾,勞累過度耗氣屬於不足,所以脈象會沉而無力。如果寒氣在體內,導致腹脹絞痛、腸鳴腹瀉,胃脈會呈現浮緊,這也屬於內傷。如果寒氣在體外,導致骨骼肌肉痠痛,六脈呈現浮緊,則屬於外感。

另外,食厥和氣厥也需要加以區分。食厥是指突然暈厥、四肢冰冷、無法說話、無法動彈的狀況,是食物積滯在太陰經(脾胃),抑制了肝膽之氣上升,導致陰陽相搏,胸膈疼痛、陽氣不暢、手足冰冷,下焦閉塞而寸脈不顯。若將其當作中風或中氣治療,會有危險。若上部有脈,下部無脈,且想吐卻吐不出來,這是危險徵兆,應該先用鹽水催吐,再用消食導氣的藥物治療,此方法非常有效。

若暈厥時伴隨痰多口噤、脈搏沉伏,且身體發熱,屬於中風;若身體冰冷,則屬於中氣。中風多有痰涎,中氣則無痰涎,可以此作為區別。容易暴怒或暴喜、憂愁不解的人,氣容易逆亂,常會出現中氣的症狀,其中又以因憤怒而發作的為多。治療上,可用烏藥順氣散來調氣,不可當作中風來治療。然而,中風多半會夾雜中氣的症狀,若是因七情內傷引起的,應該調氣治療;若是因外感六淫引起的,則在調氣的同時,根據所感受到的六淫邪氣來治療,可使用八味順氣散,這是嚴氏的方法。若體質虛弱的人,則需要變通治療,《玉機微義》對此有詳細論述。

此外,還要辨別疝氣和瘕積的脈象。《內經》說:腎脈急大而沉、肝脈急大而沉,都屬於疝氣。心脈滑急有力則為心疝(少腹應有腫塊)。肺脈沉搏則為肺疝(肺脈應浮,沉搏則代表有寒氣)。三陰脈急則為疝氣,三陽脈急則為瘕積。腎脈小急,肝脈小急,心脈小急且無力,都屬於瘕積(小急代表虛寒,無力代表血液運行不暢,故凝結成瘕積),這就是疝氣和瘕積可以區分的地方。

如果體內有六鬱,其症狀和脈象又有什麼不同呢?滑伯仁說,鬱是指氣機結聚而無法疏散,該升的不能升,該降的不能降,該變化的不能變化,所以傳化功能失常而產生疾病。氣鬱會導致胸膈疼痛;濕鬱會導致全身或關節疼痛,遇陰冷天氣發作;痰鬱會導致稍微活動就氣喘,寸脈沉滑;熱鬱會導致昏迷、小便赤黃、脈浮而數(六鬱不提風寒,是因為風寒鬱久會化熱);血鬱會導致四肢無力,但仍能進食;食鬱會導致打嗝、反酸、腹脹,無法正常進食,寸脈緊盛。這六種鬱證之中,以氣鬱為主,氣順暢了鬱滯就會散開。這些都是內傷和外感都可能出現的症狀,必須要知道。

總之,內傷和外感都有症狀和脈象,如果病情輕微,沒有其他危險徵兆,只需針對症狀加以治療即可。但若病情涉及內臟功能,出現疑難雜症,就必須辨別虛實,根據脈象來用藥才能對症下藥。輕微的病症,可依據症狀來診治,十次治療中,約有二三次有效。嚴重的病症,則需依據脈象來診治,十次治療中,約有八九次有效,可見脈象的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