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指要》~ 卷四 (6)
卷四 (6)
1. 診外感內傷脈舉要
凡人之病,內傷外感,雖症有可驗而脈實宜審,得其要者,治乃有濟矣。夫外感無非六淫,如風脈浮緩。而喻嘉言曰:中風之脈必有所兼,兼寒則浮緊,兼熱則浮數,兼痰則浮滑,兼氣則浮澀,兼火則盛大,兼陽虛則脈微,兼陰虛則脈數或細如絲,虛滑為頭痛,遲緩為營衛衰,虛浮遲緩,正氣不足,自可補救,急大數疾,邪不受制,必危無疑。若數大未至急疾尚有可救者。
白話文:
凡是人的疾病,不管是外傷還是內傷,雖然症狀可以檢查出來,脈象的真實情況仍須仔細審察,抓住要點,治療才會有效果。外感疾病不外乎六淫,例如風邪,脈象則浮緩。而喻嘉言說:中風的脈象一定會有兼症,兼有寒邪則浮緊,兼有熱邪則浮數,兼有痰飲則浮滑,兼有氣滯則浮澀,兼有火邪則盛大,兼有陽虛則脈微,兼有陰虛則脈數或細如絲,脈象虛滑為頭痛,遲緩為營衛衰弱,虛浮遲緩,正是氣不足,自可補救;脈急、大、數、疾,說明邪氣不受控制,必定十分危險。如果脈象數大,但未到急疾的地步,還有救治的可能。
寒脈浮緊,三陽脈浮大有緊有數,三陰脈沉小有緊有數。而仲景於三陰統以微細言之,蓋沉必重按始得,緊數亦在沉細中見,不似三陽脈浮大而緊數也。暑脈浮濡,暑乃天之氣,系清邪,所以中手少陰心經,其症多與傷寒相似。但傷寒脈必浮盛,傷暑脈必濡弱為不同耳。蓋寒傷形,表邪外盛,故脈大而有餘;暑傷氣,元氣耗傷,故脈虛而不足。
白話文:
寒證的脈象:浮而緊,三陽脈浮大且緊且數,三陰脈沉小且緊且數。而仲景在論述三陰脈時,總是說「微細」,因為沉脈必須用力按壓才能發現,緊數脈也存在於沉細脈之中,不像三陽脈浮大而緊數。
暑證的脈象:浮而濡軟,暑邪是天上的氣,屬於清邪,所以會侵襲手少陰心經,其症狀多與傷寒相似。但傷寒的脈象一定浮盛,傷暑的脈象一定濡弱,這是兩者的不同之處。因為寒邪傷形,表邪在外盛著,所以脈大而有餘;暑邪傷氣,元氣耗損,所以脈虛而不足。
濕脈濡滯,經曰:肝腎並沉為石水,並浮為風水,水在皮膚故脈浮。脈浮惡風,惡寒不渴,名風水。脈沉,腹滿不喘,水積胞中,堅滿如石名石水。脈沉遲,發熱胸滿,身腫,汗如柏汁名黃汗。脈沉遲且喘名正水。脈浮,胕腫如泥,按之沒指,其腹如鼓,不惡風不口渴名皮水。陽水沉數,陰水沉遲。
白話文:
濕脈
脈象濡滯
《難經》說:
- 肝腎同時下沉為「石水」,同時浮起為「風水」。
- 水停留在皮膚表面,所以脈象浮。
脈象浮
- 脈象浮,怕風,怕冷,不口渴,稱為「風水」。
脈象沉
- 脈象沉,腹部脹滿但不出氣,水積在膀胱中,堅硬脹滿如石頭,稱為「石水」。
- 脈象沉慢,發燒,胸部脹滿,身體浮腫,汗液黏稠如柏油,稱為「黃汗」。
- 脈象沉慢且喘氣,稱為「正水」。
脈象浮
- 脈象浮,小腿腫脹如泥,按壓後手指沒入,腹部如鼓,不怕風也不口渴,稱為「皮水」。
陽水和陰水
- 陽水脈象沉數。
- 陰水脈象沉遲。
躁脈遲數,經曰:諸澀枯涸,幹勁皸揭,皆屬於燥,乃肺與大腸陽明燥金之氣也。肝血不足,風熱甚而金燥心火爍腎,消爍腎脂,令腎枯燥。仲景曰:脈浮而數,名曰陽結;脈沉而遲,名曰陰結,脈結而代,皆躁脈也。即以陽結陰結明之。《平脈篇》曰:其脈浮而數,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,名曰陽結(陽能消穀故能食)。
白話文:
如果脈搏浮快或沉遲,古書上說:各種皮膚粗糙乾燥、皮毛脫落,這些情況都屬於燥證,是肺臟和大腸陽明經的金氣過於燥熱導致的。另外,如果肝血不足,風熱之氣旺盛,就會加重金燥,同時會灼傷心火,耗損腎精,使腎臟變得乾燥。張仲景說:脈搏浮而快稱為「陽結」,脈搏沉而遲稱為「陰結」,脈搏出現交替的「結代」現象,這些都是躁脈。可以通過「陽結」和「陰結」來闡明躁脈。《平脈篇》中說:脈搏浮而快,能吃東西,但不大便,這屬於實證,稱為「陽結」(因為陽氣旺盛,所以能消化食物)。
其脈沉而遲,不能食,身體重,大便反硬名曰陰結(陰不能消穀故不能食)。又曰:脈藹藹如車蓋者,名曰陽結也(浮數中有擁上之象)。脈累累如循長竿者(沉遲中有直引強硬之象),名曰陰結也。陽結者偏於陽而無陰以生液,陰結者偏於陰而無陽以生液,皆於脈之浮而數、沉而遲如車蓋、如循長竿辨之也。凡病後傷液多有此症,或潤竅以導之,或軟堅以下之,乃不至於窘苦萬狀也。
白話文:
脈搏微弱而緩慢的人,通常會有以下症狀:
- 食慾不振
- 身體沉重
- 大便乾燥變硬
這種情況叫做「陰結」(陰氣無法消化食物,所以導致食慾不振)。
另外,還有以下脈象:
- 脈搏像車蓋一樣,浮動而頻繁的,稱為「陽結」(浮而快的脈象中還有上行的徵兆)。
- 脈搏像沿著長竿下行一樣,沉而慢中有直行而強勁的徵兆,稱為「陰結」。
「陽結」是陽氣偏盛而陰氣不足,導致津液生化不足;「陰結」是陰氣偏盛而陽氣不足,也導致津液生化不足。這些都可以從脈搏的浮而快、沉而慢,以及像車蓋或長竿的徵兆中分辨出來。
在疾病後傷及津液的人,常會出現以上症狀。可以通過滋潤竅道來引導津液,或軟化堅結來幫助排泄,這樣才能避免各種痛苦。
若關格一候,非可以外感之燥症概之也。關格之脈有以尺寸候者,如雲浮大之脈在於尺為關陰,關閉陰氣,不能施化,故不得小便。浮大之脈在於寸為格陽,格拒陽氣,不能宣通,故吐逆。浮為正氣虛,大為邪氣實,此一候也。有以內外候者,如雲脈上來微小,下去反大,名曰反;脈上來益大,下去微小,名曰覆。
白話文:
如果腸道閉塞的第一個時辰,不能一概而論為外感引起的燥症。腸道閉塞的脈象有根據寸口和尺口來判斷的,比如浮而大的脈在尺部,則為關閉陰氣,不能運化,因此不能小便。浮而大的脈在寸部,則為阻隔陽氣,不能宣通,因此嘔吐。浮主正氣虛,大主邪氣實,這是第一個時辰的脈象。還有從內外區分脈象的,比如說脈象上行微小,下行反而顯得大,稱為「反」;脈象上行逐漸變大,下行逐漸變小,稱為「覆」。
反者病在裡,為陰盛;覆者病在表,為陽盛。陽盛則病格,陰盛則病關,陰陽盛極不相交通,則病關格,此又一候也。有以衝陽候者,如雲衝陽脈伏則尺寸之陰陽不升降,故吐逆,水穀不入,名曰格;衝陽脈澀則三焦之元氣不流通,故不得小便,名曰關,此又一候也。其症頭無汗者,陽未離陰,可治;頭有汗則陽已上脫,不可治,此不得視為燥者也。
白話文:
反舌的症狀表示疾病在內部,陰氣過盛。嘔吐的症狀表示疾病在體表,陽氣過盛。陽氣過盛則疾病會形成阻礙,陰氣過盛則疾病會形成閉塞。陰陽盛極而無法相通,那麼疾病就會同時出現阻礙和閉塞,這也是一種徵候。通過衝陽脈的狀態進行診斷的,如果衝陽脈脈搏虛弱,那麼寸關尺三部的陰陽脈氣就不能升降,因此會出現嘔吐、食物和水不能進入,稱為阻礙。如果衝陽脈脈絡澀滯,那麼三焦的元氣不能流通,因此不能小便,稱為閉塞,這也是一種徵候。如果患者沒有出汗的症狀,說明陽氣還沒有完全脫離陰氣,可以治療。如果頭部出現出汗的症狀,說明陽氣已經上浮脫離,無法治療,不能將這種情況視為燥症。
火脈洪長,朱丹溪曰:氣有餘便是火也。其脈洪大而長,虛火外炎;脈浮細而數,虛火內灼;脈沉細而數,六淫之外感,其脈有如此者。若夫內傷,則有七情之脈。凡喜傷於心者,氣緩而脈散;悲則氣消而脈短;怒傷於肝者,氣上衝而脈促;驚傷於膽者,氣亂而脈動掣;憂傷於肺者,氣沉而脈澀;思傷於脾者,氣結而脈短;恐傷於腎者,氣怯而脈沉,此大較也。
白話文:
如果脈象洪大而長,朱丹溪說:氣盛就會產生火氣。這種脈象洪大而長,是虛火外發;脈象浮、細而數,虛火內發;脈象沉、細而數,是六種外邪入侵,這些脈象都是如此。如果內部受傷,則有七情所致的脈象。凡是喜傷心者,氣緩而脈散;悲傷者,氣消而脈短;怒傷肝者,氣上衝而脈促;驚傷膽者,氣亂而脈動搖;憂傷肺者,氣沉而脈澀;思傷脾者,氣結而脈短;恐傷腎者,氣怯而脈沉,這是大概的規律。
而飲食勞倦所宜辨也,其診皆在右關。右關浮而有力,為飲食傷胃,飲食傷形為有餘,故脈浮而有力。右關沉而無力,為勞倦傷脾,勞倦傷氣為不足,故脈沉而無力。若寒氣在內,腹滿絞痛,腸鳴洞泄則胃脈浮緊,亦屬內傷。如寒氣在外,骨筋煩痛,六脈浮緊,是外感也。
白話文:
在分辨飲食過度和勞累過度引起的疾病時,需要關注右手寸口的脈象。
- 右寸口脈浮而有力:表示飲食過度損傷了胃氣,因為飲食過度會導致氣血充盈,脈象就會浮而有力。
- 右寸口脈沉而無力:表示勞累過度損傷了脾氣,因為勞累過度會導致氣血不足,脈象就會沉而無力。
如果寒氣在體內,會引起腹脹、絞痛、腸鳴、腹瀉等症狀,這時胃脈會浮而緊,也屬於內傷。如果寒氣在體外,會引起骨筋痠痛,六脈浮而緊,這是外感導致的。
而食厥氣厥亦宜辨也。人有忽然厥逆(手足逆冷),口不能言,肢不能舉者,名曰食厥。食填太陰,抑遏肝膽之氣不得上升,兩實相搏,痛連胸膈,陽氣不舒,手足逆冷,下焦隔絕,尺脈不至,若作中風中氣治之危可立待。經曰:上部有脈,下部無脈,其人當吐不吐者危,宜先以鹽湯吐之,再行消食導氣之劑,此法大勝。
白話文:
至於飲食引起的厥證,更應該仔細辨別。有的人突然昏厥(手腳極度冰冷),口不能言,肢體不能抬動,這就是「食厥」。食物積滯於太陰脾經,壓抑了肝膽之氣無法上升,導致兩條經絡相搏擊,疼痛連及胸膈,陽氣不能舒展,手腳冰冷,下焦氣機隔絕,尺脈不通。如果將其當作中風或中氣(氣滯胸中)來治療,就會非常危險。經書上說:「上部有脈搏,下部沒有脈搏,這種情況下若不吐出所食之物,患者就會有生命危險。」應該先用鹽湯催吐,再用消食導氣的方劑,這樣的方法非常有效。
惟如人有厥逆,痰壅口噤,脈伏者,身溫為中風,身冷為中氣,中風多痰涎,中氣無痰涎,以此為辨。暴怒暴喜,憂愁不已之人氣多厥逆,往往得中氣之症,因怒而得者為多,局方用烏藥順氣散治之,不可作中風治。然而中風多挾中氣,內因七情得者法當調氣,外因六淫得者,於調氣中依所感六淫治之,宜用八味順氣散,此嚴氏之法也。若元氣虛弱者,又當變而通之,《玉機微義》論之詳矣。
白話文:
如果有人出現氣逆、痰液堵塞口腔而無法說話,脈搏深伏,這時如果身體發熱,則稱為「中風」,如果身體發冷,則稱為「中氣」(內臟疾病)。中風往往伴有痰液,而中氣則沒有痰液,以此作為辨別的依據。經常暴怒、暴喜或憂愁不已的人,容易出現氣逆,往往會得中氣之症,其中以因憤怒而發作的居多。遇到此狀況,可以使用「烏藥順氣散」來治療,不可當作中風來治。然而,中風也常常合併中氣,如果內在因素是由七情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引起,治療方法應以調氣為主;如果是外在因素是由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引起,則在調氣的同時,還要針對不同的六淫來治療,宜使用「八味順氣散」,這是嚴氏所採用的方法。如果元氣虛弱,則應變通處理,在《玉機微義》中論述得很詳細。
抑又有宜辨者,則為疝瘕之脈。《內經》曰:腎脈大急沉,肝脈大急沉皆為疝。心脈搏滑急為心疝(少腹當有形也)。肺脈沉搏為肺疝(肺脈當浮,沉搏寒氣也)。三陰急為疝,三陽急為瘕。腎脈小急,肝脈小急,心脈小急不鼓,皆為瘕(小急為虛寒,不鼓為血不流,故內凝為瘕也),此疝與瘕之有可辨者也。
白話文:
另外還有一種需要辨別的情況,就是疝氣和瘕積的脈象。《內經》說:腎脈大而急沉,肝脈大而急沉都可能是疝氣。心脈搏動滑急是心疝(少腹部位應有腫塊)。肺脈沉而搏動是肺疝(肺脈應當浮,沉而搏動是寒氣入侵的徵兆)。三陰脈急是疝氣,三陽脈急是瘕積。腎脈小而急,肝脈小而急,心脈小而急且不鼓,都可能是瘕積(小而急表示虛寒,不鼓表示氣血不暢,所以內部凝結成瘕積),這是疝氣和瘕積可以辨別的地方。
若六郁者,其症與脈不又有辨歟。滑伯仁曰:郁者結聚而不得發越,當升者不得升,當降者不得降,當變化者不得變化,所以傳化失常而病見矣。氣鬱者,胸膈痛;濕鬱者,周身痛或關節痛,遇陰寒即發;痰鬱者,動則氣喘,寸口沉滑;熱鬱者,昏冒便赤,脈浮數(六郁不言風寒者,風寒鬱而為熱也);血鬱者,四肢無力,能食;食鬱者,噯酸腹飽不能食,寸口緊盛。六者之中以氣為主,氣行則鬱散矣,此則內傷外感所兼有之症,不可不知也。
白話文:
如果遇到六種氣鬱的情況,它們的症狀和脈象不是都有區別嗎?滑伯仁說:氣鬱指氣血凝結阻塞而不能發散,應上升的不能上升,應下降的不能下降,應運化的不能運化,所以身體的氣血運化失去常態,疾病就出現了。
- 氣鬱:胸膈疼痛。
- 濕鬱:全身疼痛或關節痛,遇冷潮濕的天氣就會發作。
- 痰鬱:活動時氣喘,寸口脈沉緩而滑。
- 熱鬱:昏迷,小便發紅,脈浮數(六種氣鬱中沒有提到風寒,是因為風寒鬱結就會化熱)。
- 血鬱:四肢無力,但能進食。
- 食鬱:噯氣酸臭,腹部脹滿不能進食,寸口脈緊而盛。
六種氣鬱中,以氣鬱為主,氣血運行通暢,鬱結自然消散。這類疾病既可能是內傷,也可能是外感,需要充分了解才能對症治療。
要之,凡此內傷外感有症有脈,病本輕淺別無危候,但因其症,以治其標,無不可也。若病關藏氣,稍見疑難須辨虛實,憑脈用藥方為切當。輕者從症,十惟二三,重者從脈,十常八九,此脈之關係非淺也。
白話文:
總之,無論是內傷還是外感引起的疾病,只要有徵狀和脈象,而且病情輕微沒有危險症狀,那麼只要根據徵狀治療表面症狀,就沒有什麼不可以的。
但是,如果疾病涉及到臟腑,稍微出現疑難之處,就必須辨別虛實,根據脈象用藥才能恰當。輕微的疾病可以根據徵狀治療,佔十分之二三;嚴重的疾病必須根據脈象治療,佔十分之八九。由此可見,脈象的關係非同小可。
夫治病之法有舍症從脈者,有舍脈從症者,迷途莫此為甚。如外煩熱而脈見微弱者,必虛火也。腹脹滿而脈見微弱者,必胃虛也。虛火虛脹,其堪攻乎?此當從脈之虛,不當從症之實也。如無煩熱而脈見洪數者,非邪火也。如無脹滿而脈見弦強者非內實也,無熱無脹其堪泄乎?此當從症之虛不當從脈之實也,蓋實無假實,虛無假虛,凡此可以類推。然真實假虛之說豈曰必無。
白話文:
治療疾病的方法有兩種:一種是重視症狀,根據脈象進行治療;另一種是重視脈象,根據症狀進行治療。如果迷失在其中,那麼這種做法是最糟糕的。
例如,如果患者外感發熱,但是脈象虛弱,那麼這一定是虛火。如果患者腹脹,但是脈象虛弱,那麼這一定是脾胃虛弱。虛火和虛脹,怎麼能用攻伐的方法治療呢?這種情況下應該根據脈象的虛證來治療,而不是根據症狀的實證來治療。
又如,如果患者沒有發熱,但是脈象洪數,那麼這就不是邪火。如果患者沒有脹滿,但是脈象弦強,那麼這就不是內實。沒有發熱和脹滿,怎麼能用泄下的方法治療呢?這種情況下應該根據症狀的虛證來治療,而不是根據脈象的實證來治療。
總的來說,實證沒有假實,虛證沒有假虛,所有的情況都可以類推。但是,真實的假實和虛證的說法也不能說沒有。
或寒邪內傷,或食停氣滯而心腹急痛者,則脈或沉或伏或促或結,脹雖似虛,此假虛也。或四肢厥逆或惡寒畏風,內有煩熱便結等症而脈見滑數者,症雖似虛,亦假虛也。治傷寒者每以陰脈作伏脈,不知伏脈之體雖細,必隱隱有力,況傷寒明明有症,豈容任意胡猜,草菅人命哉。雖然,脈症尤宜審其順逆也。
白話文:
如果是寒邪侵入體內或飲食積滯導致心腹疼痛,脈象可能會沉伏、急促或結脈。雖然出現了脹氣的症狀,但這並非真正的氣虛。
如果是四肢冰冷或畏寒怕風,內有煩熱和便祕等症狀,但脈象卻滑數,症狀雖然看起來像氣虛,但也不是真正的氣虛。
在治療傷寒時,常常把陰脈誤認為伏脈。但真正的伏脈雖然細小,但隱約有力。況且傷寒的症狀明顯,怎麼可以隨意猜測,草菅人命呢?
雖然如此,脈象和症狀仍然需要仔細辨別順逆。
暴病之脈浮洪數實者為順,久病之脈微緩軟弱者為順。暴病而沉微細弱,久病而浮洪實數皆為逆也。有餘之病浮洪緊數為順,不足之症和緩柔軟為順。有餘而微澀細弱,不足而洪大浮數亦皆逆也,明乎此,則欲愈之脈症必能知矣。凡病人發熱身疼、脈反沉遲者,是陽症而見陰脈,為難愈也,若其人有恬然嗜臥之狀,熱除身輕之意,其脈沉而遲者為欲愈也。何以知之,表有病者脈當浮大,今反沉遲,是無表脈,故知欲愈也。
凡此診脈之切要明辨以晰,學者可勿熟玩而深求哉。
白話文:
如果是突發的疾病,脈象浮大、洪盛、有力、有節奏,這是正常的。如果是長期存在的疾病,脈象細微、緩慢、柔軟、無力,這是正常的。突發的疾病而脈象沉細、微弱,長期存在的疾病而脈象浮大、洪盛、有力,這都是不正常的。
陽氣過盛的疾病,脈象浮大、洪盛、緊促、有節奏,這是正常的。陽氣不足的疾病,脈象平和、緩慢、柔軟,這是正常的。陽氣過盛而脈象微弱、澀滯、細小,陽氣不足而脈象洪大、浮動、有節奏,這都是不正常的。明白這些原則,就能知道病人病情的變化。
凡是病人發燒、疼痛,而脈象反而沉細、緩慢的,屬於陽虛症狀而出現陰脈,很難治癒。如果病人出現安詳嗜睡、退燒身體輕盈的現象,脈象沉而緩慢的,這是可以治癒的徵兆。為什麼這麼說,因為有表證的疾病,脈象應該是浮大,現在反而沉細、緩慢,說明沒有了表證,所以可以知道快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