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學指要》~ 卷四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7)

1. 脈有內外候之要

人身中臟腑既具,自有經脈絡脈衝貫。主六腑之絡脈,細而浮,為陽為表,取之以察腑合之病症;主五臟之經脈,粗而沉,為陰為里,取之以決元真之有亡。浮指輕探肘端肌肉之間得絡中之陽象乃腑脈,沉指重按肘旁筋骨之界得經中之陰神乃臟脈。腑者,府也,以其能受能盛,猶之朱門大廈故曰府。

白話文:

人體內部有內臟器官,自然就有經脈和絡脈貫穿其中。支配六腑的絡脈,細小而浮在體表,屬於陽性,在體外;可以用它來觀察腑臟的病症。支配五臟的經脈,粗大而深入體內,屬於陰性,在體內;可以用它來判斷元氣和精血的存在與否。浮指是指輕輕按壓肘端肌肉之間,就能接觸到絡脈中的陽性表徵,也就是腑脈。沉指是指用力按壓肘部筋骨交界處,就能接觸到經脈中的陰性神氣,也就是臟脈。腑是指身體的府庫,因為它能容納和盛裝東西,就像朱紅大門、寬敞的房屋,所以稱為府。

臟者,藏也,言神不能自藏,須假他物以藏之,譬如幽居密室,故曰臟。腑以表名,言其表彰於用也,臟以里名,言其收斂於內也。細體外候胃內候脾二語,知分臟內腑外,的系經文正旨。於是因從而正之曰,下附上,左內以候水腎,外以候腹中,右內以候火腎,外以候命門。

白話文:

臟器,是指收藏精氣的部位。所謂「藏」,就是神氣不能自己收藏,需要藉助其他部位來收藏。就像隱居在深宅大院中一樣,所以稱為「臟」。腑器,是指表現於外而用於功能的部位。臟器以內部為名,表示其收斂於內部。從「細體外候胃內候脾」這兩句話,可以知道臟器在內,腑器在外,這是經文的主要旨意。因此,我們根據經文的意思進行整理,得出以下結論:下方連接上方的,左內側用來觀察腎水,外側用來觀察腹部;右內側用來觀察腎火,外側用來觀察命門。

中附上,左內以候肝,外以候膈,右內以候脾,外以候胃。上附上,左內以候心,外以候膻中,右內以候肺,外以候胸中。寸、關、尺正經脈之兩傍,即經所云季脅脈也。季脅乃奇經八脈之絡,邪犯奇經,則參差倚斜,現於正經左右,上面無病亦不現也。於是分心、肝、肺、脾、腎六神臟,於內候分胸中、膻中、腹中、命門為四形臟,統轄膽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、包絡六腑。於外候膽、候膈中胃、候右關,包絡寄候膻中,小腸寄候命門,大腸、膀胱寄候腹中。

白話文:

中指的內側對應肝臟,外側對應橫膈膜;右指的內側對應脾臟,外側對應胃。

上指的內側對應心臟,外側對應胸腺;右指的內側對應肺臟,外側對應胸腔。

寸、關、尺在正經脈絡的兩側,也就是經書上所說的季脅脈。季脅脈是奇經八脈的絡脈,如果奇經受邪氣侵犯,就會出現脈絡參差不齊、傾斜的現象,顯示在正經脈絡的左右,如果沒有疾病,就不會出現這些現象。

因此,將心、肝、肺、脾、腎這六個臟腑分為內候的胸腔、胸腺、腹腔、命門四個形臟,統轄了膽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、包絡這六個腑。在外部,則將膽對應膈中胃、右關對應包絡,包絡寄存在胸腺,小腸寄存在命門,大腸和膀胱寄存在腹腔。

則《內經》九臟六腑之旨昭著於內外二候之中,十二經十五絡之義,三部九候之法分明於六指之下矣。《內經》言:形臟有四,有注為骨、脈、膽、女子胞者,有注為耳、目、齒、頭角者,其說不一。《內經》已分骨脈於合,分膽於腑,女子胞系命門,安得又入形臟。且女子以胞為臟,則男子豈不止有形臟也,甚為可笑。

白話文:

《難經》中記載的九臟六腑的理論,在內外兩候中得到體現。十二經絡十五絡的理論,在六指之下也得到明確的反映。《內經》提到:形臟有四種,有人認為它們是骨骼、脈絡、膽囊和女性子宮,也有人認為它們是耳朵、眼睛、牙齒和頭部。這些說法不統一,《內經》已將骨骼、脈絡歸為筋骨,將膽囊歸為腑,女性子宮屬於命門,怎麼可能又將它們歸為形臟?況且,如果女性以子宮為臟,那麼男性豈不是隻有形臟,這顯然是荒謬的。

況臟之為言藏也,竟以耳目頭角之顯露為藏,更為可笑。用以數十年辛苦而得諸試驗者,特為闡揚經旨,願以質之同人焉。

2. 脈有經絡之要

脈有體象,宜細參求。如先分診,一指獨按,寸關尺脈之形象俱皆強旺,有力不急。後來總診,三指齊按,或於中候間有力量不足,而沉按則更力微氣弱,甚有全然不到寸關者,當以分診之力量為假,宜作神虧虛病治。假若先分診,獨按力量強旺可愛,後來總診三部齊按,其力量仍如此,當以分診之力量為真,宜作神強實病醫。

白話文:

脈象具有體質特徵,需要仔細觀察。如先用「分診」的方式,用一根手指按脈,發現寸關尺三部脈象皆強勁有力,且不急促。後來用「總診」的方式,用三根手指同時按脈,發現中候(中指按的部位)力量不足,而按得更深的沉脈位置,力量更微弱,甚至完全沒有寸關脈,此時應以「分診」時的強勁脈象為假,當做氣血虧虛的病症來治療。如果先用「分診」時,單獨按脈時發現力量強勁有力,後來用「總診」時,三部同時按脈,力量依然強勁,則應以「分診」時的強勁脈象為真,當做氣血充沛的病症來治療。

然所言強旺非謂其急硬扛指也,甚言胃氣與神氣相失,離奇欠貫,疲憊遲渙,結澀倉惶是也。若形象長硬如棍,堅銳如刀,力大如舂碓,搏擊如張弦,俱屬純寒純冷之象,切勿誤認為有力而妄行攻伐也。如或浮指輕取,則有指尖絡脈,沉指重按,絕無指端經脈,此係臟神為腑氣所並。

白話文:

雖然說「強旺」並非指急促僵硬、抗拒手指觸診,而是指胃氣與神氣分離失常,難以貫通協調,導致疲勞遲緩、結澀慌亂。如果形狀長而堅硬如棍棒,尖銳如刀,力量巨大如舂碓,搏擊如拉滿的弓弦,都屬於純寒純冷的症狀,切勿誤認為是強健有力而輕易下猛藥攻治。如果手指觸診時,輕觸時有經絡脈搏,重按時卻沒有經脈反應,這是臟神被腑氣所侵犯的緣故。

如或象代、結、革、遲、細、弦、澀、堅、硬、長、搏,尚不過為虛為寒,若系一味浮薄微恍,斷續軟散,或急促硬散,俱系真元絕憊,臟神已為腑氣所吞,甚難醫治,必大方重劑而藥力猛,方可挽救也。如或形肉脫盡者,必不治。初病得此脈雖輕亦重。假如浮指輕候不見指尖絡脈,沉指重按總現指端經脈,此為腑氣歸臟,如同葉落歸根,生氣收藏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脈象出現虛浮、遲緩、細弱、弦緊、澀滯、堅硬、冗長、搏動,還屬於虛寒之症。但如果脈象極為虛弱無力,浮薄渙散,或急促而散亂,則表明真元極度衰竭,臟神已被腑氣所吞噬,極難治癒,必須使用強力猛藥,才能挽救。如果身體已經衰竭消瘦,則不治。

疾病初期出現這樣的脈象,雖然症狀較輕,但也要重視。如果用手指輕輕搭脈,指尖的脈絡看不清楚,但用力按壓時卻能發現指端有清晰的經脈跳動,這表明腑氣已經回歸臟腑,就像落葉歸根一樣,是生氣收藏的徵兆。

加以和緩停勻,輕舒流動,皆為體旺無病,如或帶滑帶數,俱屬臟氣太過,宜作火旺實強治。如帶遲弦緊急,細弱硬澀,均屬臟真火虧,宜作神傷虛損醫。初病人如得此脈,雖重可治。若浮部指尖絡脈高厚,或有一部及一候不符,即當留神細察。

白話文:

脈象柔和緩慢,流動順暢,都是身體健康無病的表現。如果脈象中有滑動或急促的感覺,這都屬於臟氣過盛,應當採取「火旺實強」的治療方法。

如果脈象中有遲緩、弦緊、緊急、細弱、硬澀等特徵,這都屬於臟腑真火不足,應當採取「神傷虛損」的治療方法。

剛開始看病時,如果發現這種脈象,即使病情嚴重,也可以治療。但如果脈象在浮脈部位或指尖絡脈處表現為異常粗厚,或者某一部位或候位的脈象不符合規律,那就需要仔細觀察,小心診斷。

本部沉候指端另有一脈在下,安靜和緩,此不過外因天時六淫所幹,其病在腑,務宜細心審的,果系六氣中何氣,因風帶弦,因寒帶緊,因暑浮洪而虛,因濕緩大而澀,因燥洪數,因火滑數,仍存各象,是病起於枝葉,法當正治,即取時賢方中之對症一湯,攻其標邪而病自已。病去然後養體無妨,即經云:從外之內者,治其外。

白話文:

除了浮脈之外,手腕下方還有一條脈,表現為平穩而緩慢。這種脈象往往是外在的風寒暑濕燥火等邪氣侵襲身體後,導致臟腑出現問題,需要仔細分辨具體是哪種邪氣。比如,風邪導致脈象弦緊,寒邪導致脈象緊實,暑邪導致脈象浮洪而虛弱,濕邪導致脈象緩慢而澀滯,燥邪導致脈象洪數,火邪導致脈象滑數。這些脈象特徵仍然存在,表明疾病是由外邪引起的,治療方法應該以祛除外邪為主。可以根據病症選擇合適的湯藥,對症下藥,攻克外邪,疾病自然就會好轉。病癒後再調養身體即可,正如經文所說:「從外面侵入身體的疾病,要治療其外部。」

又曰: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,先治其外而後調其內是也。如或沉候不見指端臟脈,止有浮部一按候盡薄而欠圓,此無力無神,是病起於七情,內損臟真,須要細察本部之正脈,可是本經病脈否,不然又要探的本脈飛在何部,或躔強或坐虛,又須細辨本部,的系何臟之客脈加臨,可遵順逆縱橫條內,分虛損善惡制方,急救本臟以退逆橫,必俟本經凶症悉除,主回脈轉,而象漸現漸寬者乃腑脈,或象漸現漸厚者乃標脈,均可另更攻伐之劑以靖外邪,庶可保全性命。即經云:從內之外者調其內。

白話文:

又說:從外面進入身體而盛行在內部的情況,應該先治療外部,然後再調整內部。例如,在診察時,指尖感覺不到臟脈,只觸摸到浮脈,而且脈象很虛弱,缺乏力道和神氣。這是因為疾病源於情志失調,內部臟腑虛弱,需要仔細觀察本部的正脈,確定是不是本經病脈。如果不是,還要探查本脈飛到哪一部分,是強盛還是虛弱。此外,還要仔細辨別本部位是由哪個臟腑的客脈影響,根據虛損、善惡的不同,制定對應的方案,緊急救治本臟以消除逆橫之氣。等到本經的兇險症狀完全消除,主脈轉強,脈象逐漸明顯且寬鬆的,是腑脈;脈象逐漸明顯且沉厚的,是標脈。都可以在主脈調整好後,再另外使用攻伐的藥物來祛除外邪,這樣才能保全性命。就像經典所說的:從內部到外部的,調治內部。

又曰: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,先調其內而後治其外是也。如無腑脈標脈現,不可妄動攻伐。除此,有一種外不因於天時之六淫,內不因於人事之七情,或臟或腑偶然一時無情之生克,以致夫妻母子轉盼參商,自相勝負,更互為病,名曰不內外因,症惟此種最輕,脈當取其獨大、獨小、獨浮,獨沉、獨滑、獨數、獨疾、獨遲、獨弦、獨緊、獨微、獨澀者為病脈,認的經絡,瀉其太過,補其不及,有邪攻邪,有積去積。

白話文:

另外還說:從內部向外發展而表現於外的疾病,先調養其內部,然後治療其外部。如果沒有明顯的內臟脈象和外在脈象,不要隨便採取攻伐的治療方法。除此之外,還有一種既不是由外部六淫之邪引起的,也不是由內部七情因素引起的疾病。可能是某個臟腑偶然間發生了無意的生剋,導致夫妻或母子之間反目成仇,互相傷害,形成對方的疾病。這種不屬於內因也不屬於外因的疾病,症狀是最輕的。脈象應觀察其是否出現獨大、獨小、獨浮、獨沉、獨滑、獨數、獨疾、獨遲、獨弦、獨緊、獨微、獨澀的現象,這種脈象就是病脈。認清經絡,瀉掉過盛的,補足不足的。邪氣攻邪,積聚去除積聚。

小其方,緩其制,取專經對症之品,或宜補七攻三,或宜攻七補三,或宜攻補均施,或宜先攻後補,或宜先補後攻,或宜專攻或宜專補,引之以嚮導,濟之以活法。此即經云:中外不相及,則治主病者是也。凡此皆為按脈施治之要,學者宜熟念之。

白話文:

採用治療方法要溫和緩慢,選擇針對特定經絡、對症的藥物。有時候需要採取「七分補、三分攻」的方案,有時候需要「七分攻、三分補」,有時候則需要兼施攻補。此外,還可以先攻後補、先補後攻、專攻或專補。這些方法要靈活運用,引導治療的方向,配合活變的施治方法。這正如中醫經典所說:「外邪未去,內傷未除」,治療主要針對病症本身。凡此種種,都是根據脈象施治的要領,學習者應當仔細研讀。

3. 脈分臟腑經絡之要

經曰:心藏神,肺藏氣,肝藏血,脾藏肉,腎藏精與智。六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,故神智六者,有餘不足而百病生焉。神有餘則笑不休,神不足則悲。氣有餘則喘咳上氣,不足則息短少氣。血有餘則怒,不足則恐。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,不足則四肢不用。志有餘則腹脹、飧泄,不足則厥。

白話文:

經典中記載:心臟儲藏神,肺臟儲藏氣,肝臟儲藏血,脾臟儲藏肉,腎臟儲藏精與智。六臟的功能都通過經絡來運送氣血,因此神、智、六臟的功能,一旦過剩或不足,就會產生各種疾病。

神過剩就會不停地笑,神不足就會悲傷。氣過剩就會喘咳氣逆,不足就會呼吸短促氣弱。血過剩就會發怒,不足就會恐懼。形過剩就會腹脹、小便不利,不足就會四肢乏力。志過剩就會腹脹、腹瀉,不足就會昏厥。

精有餘則少腹脹,莖中痛,赤白癃閉,不足則少腹引痛,腰脊強疼,機關不利。又云:肝脈滿,腎滿,肺滿皆實,即為腫。肺之壅,喘而兩胠滿。肝壅兩胠滿,不得小便。腎壅,腳下至少腹滿,脛有大小髀(音彼)䯒(音杭),大跛易偏枯。心脈滿大,癇瘛筋攣。肝脈小急,癇瘛筋攣。

白話文:

精氣充足時,會出現下腹部脹滿、陰莖疼痛、尿液赤白或不通暢。精氣不足時,下腹部會隱隱作痛,腰脊強直疼痛,關節活動不利。

另有說法:肝經氣血充盛、腎經氣血充盛、肺經氣血充盛,都表示「實症」,會有腫脹的現象。肺氣壅塞,會氣喘和兩側胸滿。肝氣壅塞,兩側胸滿,無法小便。腎氣壅塞,小腹以下到腳部會腫脹,小腿會出現大小不一的水腫,容易導致半身不遂。心脈氣血充盛,會導致癲癇、抽筋。肝脈氣血不足,也會導致癲癇、抽筋。

肝脈鶩暴,有所驚駭(直急急亂皆曰鶩),脈不至,若喑,不治自已。腎脈小急、肝脈小急,心脈小急不鼓,皆為瘕。腎脈肝脈並沉為石水,並浮為風水,並虛為死,並小弦欲驚。腎脈大急沉,肝脈大急沉皆為疝。心脈滑急為心疝。肺脈沉搏為肺疝(陰氣作痛為疝)。

白話文:

肝脈急促而亂,像是受到驚嚇一樣,脈搏消失,聲音低啞,這種情況會自行恢復。

腎脈和肝脈都快速而細小,心脈快速而沒有力氣,這些都是腫瘤的徵兆。

腎脈和肝脈都沉伏,說明有石淋或水腫;都浮於表面,說明有風水;都虛弱細小,有驚風的危險。

腎脈快速而沉,肝脈快速而沉,都可能是有疝氣的徵兆。

心脈快速而滑利,說明有心疝氣。

肺脈沉伏而跳動,說明有肺疝氣(陰盛導致的疼痛稱為疝氣)。

三陽(指太陽)急為瘕,三陰(指太陰)急為疝。二陰(指少陰)急為癇厥,二陽(指陽明)急為驚。肝脈外鼓,沉為腸澼(腸澼,泄痢也。外鼓,沉,指脾藏標脈。言此標脈當作胃府絡脈看,不言脾藏內候,即包本脈和緩在內,學者要知此等閒文即系脈關竅,最宜細玩),久自已(府藏之脈所以易愈,是知包函脾脈和緩之意)。肝脈小緩為腸澼,易治。

白話文:

陽氣急促,會引起腫瘤;陰氣急促,會引起疝氣。少陰急促,會引起癲癇;陽明急促,會引起驚嚇。

肝臟脈絡鼓脹,沉入腹部,表明脾臟標脈出現異常。這時脈絡應視為胃腑絡脈,而不是脾臟內部症候。這說明脾臟內部脈絡還算緩和。各位學者要注意,這些看似平常的文字其實包含著脈絡與六腑的關係,值得仔細推敲。

肝臟脈絡稍稍緩慢,也表明脾臟標脈異常,但較容易治療。

肝脈小緩則肝氣強旺,知為經淫入絡之腑病,小緩又為二象兼見之印證。腎脈小搏沉,為腸澼下血,小搏沉乃三象兼見之印證。腸澼下血系腎臟陰病,須要小心仔細,血溫身熱者死。誤作腑病陽症醫治,致其元氣外越故身熱,陰火內躁故血溫,知為腎臟憊絕,必死也。心肝澼亦下血,兩臟總斷一句,不言脈象,即隱然在上文小搏沉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肝脈跳動緩慢而微弱,則表明肝氣旺盛。這說明是經絡之氣侵入了臟腑所致的疾病,同時脈搏緩慢微弱也是兩者兼見的佐證。

如果腎脈跳動微弱且沉滯,則表明腸道有血便。同時脈搏微弱沉滯正是三者兼見的佐證。腸道血便是腎臟陰虛所致,需要特別小心。如果血溫身熱,則預後不良。

如果誤將此病當作臟腑陽症來治療,就會導致元氣外泄而發熱,陰火內擾而血溫升高。這說明腎臟嚴重衰竭,患者必死無疑。

心肝有病也會導致血便。這兩臟的疾病總體來說不具體說明脈象,但隱含在上面的脈象“微弱沉滯”之中。

二臟同病者可治。其脈小沉澀為腸澼,分而言之,如心脈小沉澀為心澼。肝脈小沉澀為肝澼,合心肝二脈俱帶小沉澀,為少陰厥陰並病,純陰脈象,甚為難治,其身熱者死,誤以陽症治故必死,熱見七日死。胃脈沉鼓澀,純陰寒冷之象,胃外鼓大,此指胃之外邪標脈,亦見純陰寒象。

白話文:

同時有兩個臟器出問題(少陰厥陰)是可以治療的。脈象小、沉、澀表示腸胃有積滯,具體來說,心脈小、沉、澀表示心臟有積滯,肝脈小、沉、澀表示肝臟有積滯,心脈和肝脈都小、沉、澀表示少陰和厥陰同時生病,屬於純陰脈象,非常難以治療。如果身體發熱,那會死亡,如果誤認成陽症而治療,必定會死亡,發熱持續七天就會死亡。胃脈沉、脹、澀,屬於純陰寒冷的徵象,胃部外部脹大,這表示胃部以外的邪氣標脈,也表現出純陰寒冷的徵象。

詳究胃內胃外二語,不惟臟脈有根盤,標本及數象兼見之殊,即腑脈亦有根盤,標本及數象兼見之別,細心領會診脈關竅在是。心脈小堅,此足徵離陽失柄,陰冷侵陵,背膈偏枯。男子發左,女子發右,不喑舌轉可治。脈至而搏,血衄身熱者,脈來懸鉤,浮為常脈,脈至如喘,名曰暴厥。

白話文:

仔細研究胃內胃外這兩個概念,不僅臟腑經絡有根源,標本和脈象也有不同的表現;腑臟經絡也有根源,標本和脈象的表現也有區別。細心領會這些,診脈的關鍵就在這裡。

心脈細小而堅硬,這表明陽氣不足,陰冷侵入,背部和橫膈膜出現偏枯。男性發作在左側,女性發作在右側,不伴隨言語不清、舌頭發僵的症狀,可以治療。

脈搏跳動時感到搏動,伴有鼻出血和身體發熱,脈象懸浮,是正常的脈象;脈搏跳動時像喘氣一樣,稱為暴厥。

暴厥者不知與人言,純陰脈象乃虛冷之症,脈至數脈兼陽象,使人暴驚,見症亦輕,三四日自已。陽脈陽症,故可不藥自愈。人咸以數脈為凶,曷不以此證之,脈至浮合,浮合如數,倉卒探之有似乎數,細心領會實是弱急,乃神氣脫離之象,醫要用意。

白話文:

暴厥病發作時,患者神志昏迷,無法說話。脈象純陰,代表虛寒證候。如果脈搏又數又浮,兼具陽證,會使人突然驚嚇,症狀較輕,三四天後會自行緩解。這是因為陽脈陽證,所以不需要用藥就可以自癒。很多人將脈搏數快視為凶兆,為何不依循這個證據呢?脈搏浮而快,乍看之下好像數脈,但仔細體察後,實際上是虛弱而急迫,代表神氣脫離的徵兆,醫者應當用心留意。

一息十至已上是經氣予不足也,微見九十日死。脈至如火薪然,即前所謂形如燈焰之閃灼是也,是心經之予奪也,草乾而死。象如吹毛,乃肺之真臟脈現,其應在秋。脈至如散葉,所謂軟散脈是也,是肝氣之予虛也。脈至塞而鼓,乃死硬草脈之象,是腎氣予不足也,懸去(沉指無根)棗華而死。

白話文:

現代

  • 一息十至以上,表示經氣不足,90天內死亡。
  • 脈搏跳動猶如火焰閃爍,是心經氣血虧虛,猶如枯草乾死。
  • 脈象如吹拂羽毛,是肺部虛弱,應驗在秋季。
  • 脈搏散亂虛軟,是肝氣不足。
  • 脈象緊塞而鼓脹,猶如僵硬的枯草,是腎氣不足,猶如浮在空中的棗花,將會死亡。

脈至如丸泥,形如豆之堅硬,死頑死圞,若燥土之枯澀,是胃精予不足也,榆夾落而死。脈至如橫格,形如板木橫格上下,難去難來,乃結脈,無氣無神之變象,是膽氣予不足也,禾熟而死(即秋初時)。脈至如弦縷,即新張弓弦之象,是胞精予不足也,病善言,下霜而死,不言可治。

白話文:

脈象如泥丸

脈搏摸起來像泥丸一樣又硬又圓,像是豆子一樣僵硬,死氣沉沉,就像乾燥的泥土一樣粗糙。這是因為胃氣不足,就像榆樹到了秋季,葉子掉落而枯死。

脈象如橫格

脈搏摸起來像一根橫著的木板,上下難以流動。這是結脈,沒有氣血流動的徵象。這是因為膽氣不足,就像禾苗到了秋天成熟後,麥子枯死。

脈象如弓弦

脈搏摸起來像剛剛拉開的弓弦一樣緊繃。這是因為胞宮精氣不足。這種病容易說話,到了霜降時節就會死去,無法醫治。

心神不亂則無妄言,雖弦且喜中帶綿縷之軟,善於調治則死硬不現,尚有可起之機。脈至如交漆,謂脈象如急流旋水,乍分乍合,急射合撞硬轉,交後圓作,四圓而散,交漆者,左右傍至也,微見三十日死。脈至如湧泉,所謂硬散脈象是也,浮鼓肌中,太陽氣予不足也,少氣者韭英而死。

白話文:

  • 當心神平穩,就不會說出妄言。即使脈象緊實而有力,但其中仍帶有綿軟的餘韻。如果善於調治,就不會出現僵硬死滯的脈象,還有救治的機會。
  • 脈象像漆水交合,表示脈搏像急流旋轉的漩渦,忽分忽合,急射碰撞,硬轉交合後形成圓形,四個圓散開。這種脈象稱為「交漆」,表示左右脈絡交錯而至,患者在三十天內會死亡。
  • 脈象像湧出的泉水,表示脈搏浮而有力,浮出於肌肉之中,表示太陽之氣不足。如果氣息不足,患者的脈象就會像韭菜花一樣枯萎而死。

脈至如禿土,謂脈象散亂,難於尋按捉摸也,按之不得,是肌氣予不足也,乃脾氣憊壞之互詞,五色先見黑白,壘發而死。脈至如懸甕,其象輕似實而重即空,輕似聚而重似散也,懸甕者,浮揣切之益大,是二俞之予不足也,水凝而死。懸甕即腎真石脈之變體,死應在冬。脈至如偃刀,謂形如刀之堅銳是也,乃肝臟死絕真脈。

白話文:

脈象如禿土

脈象散亂,難以捉摸。按下去找不到,說明肌肉氣血不足,是脾氣虛弱的另一種說法。五種顏色先看到黑色和白色,接著混在一起出現,然後死亡。

脈象如懸甕

脈象又輕又實,實又像空,輕又像聚,重又像散。懸甕脈象浮而散,是因為腎氣不足,水凝固而死亡。懸甕脈是腎真石脈的變體,死亡通常發生在冬天。

脈象如偃刀

脈象的形狀像刀鋒一樣鋒利,是肝臟死亡的徵兆。

偃刀者浮之小急,按之堅大急,五臟苑熟,小急堅,大急陰象,雖有兼象,猶萬物茂極已熟,勢將枯槁也,寒熱獨並於腎也。陰水嚴凝為寒,陰火酷烈為熱,兩相吞併,真精暗損矣。如此,其人不得坐,不得起床,立春而死。脈至如丸,滑不直指,輕按似豆之直留而下,形似叢聚而不圓轉,重按則形象頓失全不當手矣。不直指者,按之不可得,是大腸氣予不足也,棗生而死。

白話文:

如果開始出現病症的人浮脈比較緊而急,按壓時感覺堅實而急促,說明五臟的機能已經衰弱,小急是陽盛的特徵,大急是陰盛的特徵,雖然有兼具特徵,但就像萬物發展到極盛後就會衰敗。寒熱同時並見於腎臟。陰水凝固導致寒冷,陰火過於旺盛導致發熱,兩者相互交織,真精暗中受損。如此,這個人無法坐下,也無法起牀,在春天來臨的時候會死亡。脈象如丸子,光滑而不直指,輕按時像豆子一樣直直地停留,形狀像是聚集在一起而不圓潤轉動,重按時脈象則突然消失,完全觸摸不到。脈象不直指,按壓時無法辨認,這是因為大腸氣虛。棗樹發芽後會死亡。

脈至如華者,形如花瓣大放,似叢而實鬆散,輕取似有,重按全無,此乃胃神兩失也。令人善恐,不欲坐臥,行立常聽(間忒),是小腸氣予不足也,季秋而死。季秋,九月也。心與右腎之元真既憊,則依傍命門之腑難立,火庫歸戌,乃臟腑表輸應之理。以上悉皆《內經》辨別臟腑之數象兼見主病,真臟脈與腑氣吞臟脈之必死定期。

白話文:

脈象蓬鬆浮華,如花瓣盛開,看似密集實則鬆散,輕輕按壓似有脈,重按卻全無,這是胃氣和神氣都衰竭的徵兆。

這種人容易恐懼不安,不願坐臥,走動或站立時經常出現間斷的呼吸,這是小腸氣息不足所致,在秋季會死亡。秋季,即九月。

心臟和右腎的元氣已經衰竭,依附於命門的臟腑難以維持,火庫歸於戊土,這是臟腑表裏相互應的正常現象。

以上所述,都來自《內經》,用於辨別臟腑的各種徵象和對應的主症。真正的臟脈和吞食臟脈的腑氣之脈,都有其必定的死亡期限。

玩此則分臟經腑絡為兩診,確乎其有據矣。而六臟有真象,與夫吞臟之腑脈亦有真象,腑象遲,臟象速,均不可忽也。

白話文:

這則經方分門別類地將臟腑和經絡分為兩個診斷分類,這點確實有依據。而六腑具有具體的屬性和功能,與它們相連通的臟器也有具體的屬性和功能。腑的顯現反應較慢,而臟的顯現反應較快,這兩方面都不能忽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