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指要》~ 卷四 (8)
卷四 (8)
1. 脈分有力有神有胃氣之要
凡臟脈去無力形象浮薄者,悉屬元真虛弱無疑矣。如或浮而且大更屬營氣不足,法宜溫中養胃。浮小又兼臟精虛憊,法宜峻補脾胃。浮澀系陰經元陽不足,宜於扶陽隊中少加補血益陰之品。
浮微本於真精不足,而元真無倚無藏,以致二陽暴露,藥忌辛香燥烈,切恐精液重損,則元真二氣反逐藥性而散,故方宜太緩而味尚甘溫,久則本液自生真精隨復,二陽漸收漸旺矣。如帶浮搏弦硬,均系陰寒動克元真,宜於峻補,大方內加入辛香燥烈發散之品,加麻黃、附子、細辛,小建中湯是也。
浮洪系陽中真陰不足陰血虛損不能翕和其陽,以致陽氣獨盛,治法不可抑陽,只宜偏補真陰,則水火自相既濟。如或浮急、浮結、浮澀、浮緊、浮革,均系臟真耗損,元陽困憊,凝成純陰冷象,方宜重大燥補,藥忌陰潤凝滯,以建立中氣為主,選擇突將飛騎急救其元,是正法也。至於躁脈,後人誤擬為燥,故立湯有滋燥養營之名,立言有滋陰降火之論。
施於真浮元越,陽元津枯,可謂冤沉海底。躁指臟神舞跳不安,因於元真喪憊,務要細心分察,或於諸般浮象動中忽然踴躍舞跳,狀異乎象,宛如豆爆相似,名曰陽躁,乃陽中之真陰虧損,不能吸引下交於腎。或於諸般沉象靜中忽然踴躍舞跳,狀異乎象,亦如豆爆相似,名曰陰躁,系陰中之真陽虛損,墜陷於下,不能呼陰精上媾於心。二者均屬陽虛陰弱,元真衰頹。
起於大驚大怖、大懼大恐,傷腎動心,或並病而為夢遺,或直中而為自泄,或於初病未困之先,或於大病既愈之後,實因一念之魔,曰妄動,曰神交,至擾元神真精,皆能令脈現躁。
察的浮沉兼帶,分清臟腑受病,淫情根蒂虛實始末,吞併因由,果系陽躁,宜於保陰隊中加入安神鎮驚,補真助元之品;果系陰躁,宜於扶陽劑內加入寧魂奠魄,退陰提陽之味,關鎖陰精,填益骨髓,則躁象自除,神氣自交,諸病不作矣。
凡診脈,無論粗細強弱,均以指端羅紋來往自然,形跡以過指者為真元陽氣,以耐尋按者為有力,以得六臟正象者為有神。於中暗蓄和緩生機者為有胃氣,縱帶虛損中傷症,雖危急不死。如或倚斜短促,脈獨不上指心羅紋,時或恍惚如燈焰間耳,依稀中羽毛,輕重尋按,有時似覺乍遇,浮沉捕捉,久候似難再獲,皆為陽氣脫離,胃神憊絕,猝難回生也。
若是形跡大過,得強急搏堅,結緊澀革之鼓指者,又系純陰無陽,此乃切要之元機,醫者不可不知也。
脈象之關緊要者莫如胃氣。經曰:四時百病,胃氣為本。何等明切。無奈後人妄指胃氣為神氣,大失旨矣。夫胃為水穀之海,凡飲食入胃,賴水火二氣泌蒸化生五味。味中之清氣精液,上升於肺葉華蓋之下,將胃中精氣聚化成液,滴入血海,滋血養氣,貫運於脈中,而各歸本臟,培養靈根,填補精髓,內強筋骨,外潤皮肉,名曰營氣。以其源發於胃,故又名胃氣。
以胃中之精液生於穀,又曰穀氣。神氣者,指六臟中所藏真神而言。心神之象鉤,肝神之象弦,脾神之象緩,肺神之象毛,腎神之象左石右動。如胃中谷氣盛,則營衛充而六臟元神自足,徵應於脈象,心旺則微鉤,肝旺則微弦,脾旺則和緩,肺旺則微毛,左腎旺則微石,右腎旺則舒軟。
若胃中谷氣減少,則營氣虧而六臟元神自弱,徵應於脈象,心虧則鉤多胃少,肝虧則弦多胃少,脾虧則弱急舂硬,肺虧則毛多胃少,左腎虧則石多胃少,右腎虧則虛浮恍澀。假若元真兩憊,則龍雷之火散於外,釜底寒陰起於內,飲食入胃,輒飽脹呃逆,回酸吐噦,完穀不化,盡顯火力不能泌蒸之症,以致胃氣盡絕,六臟真神獨見。《內經》曰皆真臟,即死脈也,絕脈也。
如此分胃分神,何等透徹,誠於鉤多胃少,弦多胃少,毛多胃少,石多胃少,弱急舂硬,虛浮恍澀之時,驟建真元,急退寒陰,庶龍雷關鎖不擾,斯盡善矣。如或認脈欠的,邪正猜疑,虛實無憊,補瀉妄施,則龍雷熯燎於上,釜底寒生於下,穀氣斷絕於中。一八但鉤無胃,但弦無胃,但毛無胃,但石無胃,急散無胃,軟散無胃,雖岐黃之聖,惡能斷鰲立極於無有之鄉哉。
2. 脈有先天后天之要
察精氣神之隱微無過乎脈象,分脈象中之平病死,不離乎精氣神三者,大要又在先天后天。苟能留心細察,則壽夭窮通,吉凶邪正,無不蘊蓄其中矣。先天乃人身元精、元氣、元神,後天系人身凡精、凡氣、凡神。元精主氤氳,凡精主交媾。元氣主升降,凡氣主呼吸。元神主恬淡,凡神主欲慮。
元神主悟性,凡神司記性。元氣藏皮肉,凡氣發皮外。元精沖臟腑,凡精潤皮毛。先後兩旺,氣色均善;先後兩憊,氣色俱凶。先天獨用,有氣無色曰困;後天獨用,有色無氣曰憊。脈象中之先天后天元神至,則體象虛靈,為六臟脈中之主宰。凡神現則體象圓活,為六臟沖和之本脈。
元氣至則輕舒沖和,凡氣至則力強活健。元精至則流暢圓通,凡精至則停勻潤澤。元精失則枯澀搏堅,凡精失則浮躁瞤惕。元氣失則斷續參差,凡氣失則短縮滯缺。元神失則飄搖閃走,凡神失則慌忙急促。先天為脈中主宰,動應指心,後天為脈象濡潤,溫柔軟款。三元並失,脈象中空而軟散。
三凡並失,脈象中急而硬散。先後俱喪,為臟真絕脈。先天為陽火,後天為陰火,脈象之大要,陽舒陰慘,陽靜陰躁,陽軟陰硬,陽和陰烈,陽通陰滯,陽聚陰散,陽滑陰澀。先天秉父母之所鍾,受天地之滋長。後天賴五穀之栽培,假五味之滋灌。飽於谷則傷,合於味則泄,縱於欲則損,恣於情則漏。
過於漏則精竭,精竭則氣脫,氣脫則神離,神離則後天盡矣。後天既喪,先天豈能獨存也。夫先天猶山澤也,後天猶草木也,草木非出澤不能滋長,山澤無草木不能陰藏。誠能融會先天后天入脈,自於醫道神矣。
白話文:
[脈有先天后天之重要]
觀察一個人的精氣神的微妙變化,最準確不過是通過脈象。在脈象中分辨健康、疾病、甚至生死,都離不開精氣神三個要素,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先天與後天的區別。只要用心仔細觀察,一個人的壽命長短、順境逆境、吉兇禍福,都可以從中看出端倪。
先天指的是人體內的元精、元氣、元神,而後天指的是人體內的凡精、凡氣、凡神。元精負責氤氳運作,凡精則主管生殖。元氣主管氣血的升降,凡氣則主管呼吸。元神保持心境的恬淡,凡神則負責思慮。
元神主導人的悟性,凡神則負責記憶。元氣藏於皮肉之中,凡氣則發散於皮膚表面。元精滋養臟腑,凡精則潤澤皮毛。當先天與後天兩者旺盛,氣色都會顯得良好;若兩者疲憊,氣色則會顯得晦暗。只用先天,會出現有氣無色的情況,顯示衰弱;只用後天,會出現有色無氣的情況,顯示疲憊。
在脈象中,先天和後天的元神到達,身體會呈現虛靈的狀態,成為六臟脈中的主宰。凡神現身,身體則會呈現圓活的狀態,這是六臟脈的基礎脈象。
元氣到達,脈象會輕鬆和諧;凡氣到達,脈象則會有力且活潑。元精到達,脈象會流暢圓通;凡精到達,脈象則會停勻潤澤。失去元精,脈象會變得乾澀堅硬;失去凡精,脈象則會浮躁不安。失去元氣,脈象會變得斷續不齊;失去凡氣,脈象則會短縮滯塞。失去元神,脈象會飄搖不定;失去凡神,脈象則會慌忙急促。
先天是脈象中的主宰,一觸即發;後天則是脈象的滋潤,溫和柔軟。如果三元同時失去,脈象會變得空虛且散漫。如果三凡同時失去,脈象則會變得緊張且硬散。先天和後天都失去,則表示臟器已經衰竭。
先天屬陽火,後天屬陰火。脈象的重要原則是:陽舒展而陰沉鬱,陽安靜而陰焦躁,陽軟而陰硬,陽和諧而陰激烈,陽通暢而陰阻滯,陽聚積而陰分散,陽滑順而陰澀滯。
先天由父母所賜,受天地滋養;後天則靠五穀培養,五味滋補。過度飽食則傷害,過度品味則瀉泄,放縱慾望則損害,任由情緒則洩漏。
洩漏過度則精盡,精盡則氣消,氣消則神離,神離則後天盡矣。後天一旦喪失,先天又如何獨存呢?先天如山澤,後天如草木。草木若非出自山澤,無法滋長;山澤若無草木,無法遮蔭藏身。如果能融合先天后天入脈象中,對醫學的理解便能達到神妙的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