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學指要》~ 卷四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8)

1. 脈分有力有神有胃氣之要

凡臟脈去無力形象浮薄者,悉屬元真虛弱無疑矣。如或浮而且大更屬營氣不足,法宜溫中養胃。浮小又兼臟精虛憊,法宜峻補脾胃。浮澀系陰經元陽不足,宜於扶陽隊中少加補血益陰之品。

白話文:

凡是脈絡虛弱無力,摸起來浮浮薄薄的,一定是體內元氣虛弱。如果脈絡浮大,表示氣血不足,應當溫補中焦,調養脾胃。如果脈絡浮小,又伴有疲倦乏力,應當加強補益脾胃。如果脈絡浮澀,表明陰經元陽不足,應當在扶陽藥物中適量添加補血益陰的藥材。

浮微本於真精不足,而元真無倚無藏,以致二陽暴露,藥忌辛香燥烈,切恐精液重損,則元真二氣反逐藥性而散,故方宜太緩而味尚甘溫,久則本液自生真精隨復,二陽漸收漸旺矣。如帶浮搏弦硬,均系陰寒動克元真,宜於峻補,大方內加入辛香燥烈發散之品,加麻黃、附子、細辛,小建中湯是也。

白話文:

浮脈、微弱的脈象源自於真精不足,而元精沒有依附和藏匿的地方,導致陽氣外露。用藥應避免辛香、燥熱之品,因為這類藥物可能加重精液的損傷,導致元精和陽氣反而隨著藥性而逸散。因此,方劑應平和緩和,藥味應以甘溫為主。這樣,久而久之,元精自會恢復,陽氣也會逐漸收斂而轉旺。

如果脈象浮動、跳動有力、弦緊而硬,這都表明陰寒之氣剋制元精。此時應使用大劑量的補益藥物,並在方劑中加入辛香、燥熱、發散之品,如麻黃、附子、細辛。小建中湯就是這樣的方劑。

浮洪系陽中真陰不足陰血虛損不能翕和其陽,以致陽氣獨盛,治法不可抑陽,只宜偏補真陰,則水火自相既濟。如或浮急、浮結、浮澀、浮緊、浮革,均系臟真耗損,元陽困憊,凝成純陰冷象,方宜重大燥補,藥忌陰潤凝滯,以建立中氣為主,選擇突將飛騎急救其元,是正法也。至於躁脈,後人誤擬為燥,故立湯有滋燥養營之名,立言有滋陰降火之論。

白話文:

浮洪脈象表明陽氣旺盛,但陰液不足,陰血損耗,無法約束陽氣,導致陽氣過旺。治療時不能壓制陽氣,只能偏補陰液,這樣才能讓水火平衡。如果脈象浮急、浮結、浮澀、浮緊或浮革,這些都表示臟腑精氣耗損,元陽虛弱,凝結成純陰的寒象,此時應重用溫燥補益之藥,避免使用陰潤凝滯的藥物。治療的重點是恢復中氣,採取積極果斷的措施搶救元氣,這纔是正確的方法。至於躁脈,後人誤以為是乾燥,因此創立了滋燥養營的湯藥,提出滋陰降火的理論。

施於真浮元越,陽元津枯,可謂冤沉海底。躁指臟神舞跳不安,因於元真喪憊,務要細心分察,或於諸般浮象動中忽然踴躍舞跳,狀異乎象,宛如豆爆相似,名曰陽躁,乃陽中之真陰虧損,不能吸引下交於腎。或於諸般沉象靜中忽然踴躍舞跳,狀異乎象,亦如豆爆相似,名曰陰躁,系陰中之真陽虛損,墜陷於下,不能呼陰精上媾於心。二者均屬陽虛陰弱,元真衰頹。

白話文:

對於真元不足、陽氣耗竭的人來說,猶如冤屈沉入海底。躁動是指臟腑神靈不安定,因為元真衰弱所致。應仔細觀察,如果在各種表面徵象浮動中,突然表現出跳躍不安的狀態,形狀與徵象不同,類似豆子爆裂,稱為陽躁,這是因為陽中真陰虧損,無法吸引下交於腎。或者在各種表面徵象沉靜中,突然表現出跳躍不安的狀態,形狀與徵象不同,也類似豆子爆裂,稱為陰躁,這是因為陰中真陽虛弱,墜落而下,無法呼喚陰精上升與心相結合。兩者都是陽虛陰弱、元真衰頹的表現。

起於大驚大怖、大懼大恐,傷腎動心,或並病而為夢遺,或直中而為自泄,或於初病未困之先,或於大病既愈之後,實因一念之魔,曰妄動,曰神交,至擾元神真精,皆能令脈現躁。

白話文:

觀察浮沉脈象的變化,分辨臟腑受病的程度,探究情志失調的虛實和因果,吞併各種病因。如果是陽氣暴躁,應該在保陰(滋養陰氣)的藥物中加入安神鎮驚、補益正氣的藥材;如果是陰氣暴躁,應該在扶陽(振奮陽氣)的藥物中加入安神定魂、驅除陰邪的藥味,固護陰精,充實骨髓,這樣就可以消除躁動的症狀,神氣交會,各種疾病也就會消失了。

察的浮沉兼帶,分清臟腑受病,淫情根蒂虛實始末,吞併因由,果系陽躁,宜於保陰隊中加入安神鎮驚,補真助元之品;果系陰躁,宜於扶陽劑內加入寧魂奠魄,退陰提陽之味,關鎖陰精,填益骨髓,則躁象自除,神氣自交,諸病不作矣。

凡診脈,無論粗細強弱,均以指端羅紋來往自然,形跡以過指者為真元陽氣,以耐尋按者為有力,以得六臟正象者為有神。於中暗蓄和緩生機者為有胃氣,縱帶虛損中傷症,雖危急不死。如或倚斜短促,脈獨不上指心羅紋,時或恍惚如燈焰間耳,依稀中羽毛,輕重尋按,有時似覺乍遇,浮沉捕捉,久候似難再獲,皆為陽氣脫離,胃神憊絕,猝難回生也。

若是形跡大過,得強急搏堅,結緊澀革之鼓指者,又系純陰無陽,此乃切要之元機,醫者不可不知也。

白話文:

在診脈時,無論脈象粗細、強弱,都應該以手指指端的紋路自然往來為準。其中,過度的指紋代表著真正的陽氣,耐按不易消失的脈象表示有力量。如果脈象具備六臟正象,說明病人精神好。脈象中暗藏著和緩平順的生命力,表示有胃氣。即使帶有虛弱受傷的徵兆,也不至於危及生命。

如果脈象傾斜短促,沒有到達手指指心的紋路,有時還會恍惚不定,像燈焰間的飄忽微光,輕重按壓後有時好像突然出現,浮沉起伏後久候又難以再尋,都表示陽氣離散,胃神疲憊,很難救回。

脈象之關緊要者莫如胃氣。經曰:四時百病,胃氣為本。何等明切。無奈後人妄指胃氣為神氣,大失旨矣。夫胃為水穀之海,凡飲食入胃,賴水火二氣泌蒸化生五味。味中之清氣精液,上升於肺葉華蓋之下,將胃中精氣聚化成液,滴入血海,滋血養氣,貫運於脈中,而各歸本臟,培養靈根,填補精髓,內強筋骨,外潤皮肉,名曰營氣。以其源發於胃,故又名胃氣。

白話文:

在判斷脈象時,最重要的就是胃氣。經典中說:「一年四季的各種疾病,都以胃氣為根本。」這句話非常清楚明白。可惜後人誤把胃氣當作神氣,這完全背離了原意。胃是飲食的來源,所有食物進入胃後,靠著水火二氣的蒸發和分解,化生出五味。五味中清澈的精華液體,上升到肺部氣管下面,將胃中的精氣凝結成液體,滴入血液中,滋養血液和氣,流貫在脈絡中,再回到各自的臟腑,滋養人體的根本,補充精髓,內強筋骨,外潤皮肉,這就是營氣。因為營氣的來源是胃,所以又叫做胃氣。

以胃中之精液生於穀,又曰穀氣。神氣者,指六臟中所藏真神而言。心神之象鉤,肝神之象弦,脾神之象緩,肺神之象毛,腎神之象左石右動。如胃中谷氣盛,則營衛充而六臟元神自足,徵應於脈象,心旺則微鉤,肝旺則微弦,脾旺則和緩,肺旺則微毛,左腎旺則微石,右腎旺則舒軟。

白話文:

胃中消化的食物精華來源於穀物,又稱穀氣。神氣是指六臟中蘊藏的真元精神。心神就像魚鉤,肝神就像琴絃,脾神就像緩急勻稱的音律,肺神就像柔軟的毛髮,左腎神就像微動的石塊,右腎神就像柔軟舒展的物體。如果胃中穀氣充足,則營衛之氣充盈,六臟的元神就會得到滋養。這會反映在脈象上:心氣旺盛則脈象微鉤,肝氣旺盛則脈象微弦,脾氣旺盛則脈象和緩,肺氣旺盛則脈象微毛,左腎氣旺盛則脈象微石,右腎氣旺盛則脈象舒軟。

若胃中谷氣減少,則營氣虧而六臟元神自弱,徵應於脈象,心虧則鉤多胃少,肝虧則弦多胃少,脾虧則弱急舂硬,肺虧則毛多胃少,左腎虧則石多胃少,右腎虧則虛浮恍澀。假若元真兩憊,則龍雷之火散於外,釜底寒陰起於內,飲食入胃,輒飽脹呃逆,回酸吐噦,完穀不化,盡顯火力不能泌蒸之症,以致胃氣盡絕,六臟真神獨見。《內經》曰皆真臟,即死脈也,絕脈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胃裡面的食物精氣減少,就會造成血氣虧損,進而導致五臟以及元神的衰弱。從脈象上可以觀察到:

  • 心臟虧損:脈象多呈鉤狀,而胃氣衰微。
  • 肝臟虧損:脈象多呈弦狀,而胃氣衰微。
  • 脾臟虧損:脈象虛弱且急促,硬如舂米。
  • 肺臟虧損:脈象遲滯且細小,而胃氣衰微。
  • 左腎虧損:脈象多呈石狀,而胃氣衰微。
  • 右腎虧損:脈象虛浮且滑澀。

如果元氣和真氣都衰敗的話,就會導致腎元之火散發到體外,而胃裡的寒氣則會上升。此時,食物進入胃中後,就會出現飽脹、打嗝、胃酸倒流、嘔吐等症狀,未消化的食物會大量存在體內,顯示出胃火不能運化食物的情況。最終,胃氣會完全耗盡,只剩下五臟的真神。

《內經》中說,這些都是真正的臟脈,即死的脈象,絕滅的脈象。

如此分胃分神,何等透徹,誠於鉤多胃少,弦多胃少,毛多胃少,石多胃少,弱急舂硬,虛浮恍澀之時,驟建真元,急退寒陰,庶龍雷關鎖不擾,斯盡善矣。如或認脈欠的,邪正猜疑,虛實無憊,補瀉妄施,則龍雷熯燎於上,釜底寒生於下,穀氣斷絕於中。一八但鉤無胃,但弦無胃,但毛無胃,但石無胃,急散無胃,軟散無胃,雖岐黃之聖,惡能斷鰲立極於無有之鄉哉。

白話文:

如此分別胃氣和邪神的心得,實在精準透徹,確實在脈象呈現鉤形多、胃氣少;弦形多、胃氣少;浮毛多、胃氣少;石象多、胃氣少;抑或脈象虛弱、急迫、舂動有力,虛浮、恍惚、澀滯時,迅速建立真氣,急速驅除寒氣和陰邪,方能讓龍雷之氣關鎖牢固不受擾動,這樣纔算完善。

倘若辨脈欠缺準確,對邪氣和正氣猶豫不決,虛實難以辨別,隨意施以補瀉,那麼就會導致上部龍雷之氣過於旺盛,下部釜底則寒氣滋生,中間的穀氣斷絕而不通。

如果脈象只有鉤形而沒有胃氣,只有弦形而沒有胃氣,只有浮毛而沒有胃氣,只有石象而沒有胃氣,急促而散亂沒有胃氣,柔軟而散亂沒有胃氣,即便有岐伯和黃帝之聖,恐怕也都難以斷定醫理在空無之地有所依據啊。

2. 脈有先天后天之要

察精氣神之隱微無過乎脈象,分脈象中之平病死,不離乎精氣神三者,大要又在先天后天。苟能留心細察,則壽夭窮通,吉凶邪正,無不蘊蓄其中矣。先天乃人身元精、元氣、元神,後天系人身凡精、凡氣、凡神。元精主氤氳,凡精主交媾。元氣主升降,凡氣主呼吸。元神主恬淡,凡神主欲慮。

白話文:

觀察精氣神細微的表現,沒有什麼比脈象更合適了。分辨脈象中的健康與疾病,離不開精氣神這三個方面,關鍵在於先天和後天。如果能用心細心觀察,那麼一個人的壽命、運勢、吉凶禍福,都在脈象中蘊含著。

先天指的是人體的元精、元氣、元神,後天指的是人體的普通精華、普通氣息、普通精神。元精主導著身體的滋潤,普通精華主導著繁衍生息。元氣主導著升降運動,普通氣息主導著呼吸。元神主導著安寧平淡,普通精神主導著慾望和思慮。

元神主悟性,凡神司記性。元氣藏皮肉,凡氣發皮外。元精沖臟腑,凡精潤皮毛。先後兩旺,氣色均善;先後兩憊,氣色俱凶。先天獨用,有氣無色曰困;後天獨用,有色無氣曰憊。脈象中之先天后天元神至,則體象虛靈,為六臟脈中之主宰。凡神現則體象圓活,為六臟沖和之本脈。

白話文:

元神掌管智慧,一般的神明掌管記憶。元氣儲存在皮肉中,一般氣息則從皮肉表面散發。元精能滲透臟腑,一般精華則滋潤皮毛。先天和後天都旺盛,面色氣色都很好;先天和後天都虛弱,面色氣色都很差。只依靠先天,有氣色但沒有精神,叫做虛弱;只依靠後天,有精神但沒有氣色,叫做疲憊。在脈象中,先天和後天的元神到了,身體會顯得虛靈,是支配六臟脈絡的主脈。一般的神明出現,身體會顯得圓潤靈活,是六臟和諧的根本脈絡。

元氣至則輕舒沖和,凡氣至則力強活健。元精至則流暢圓通,凡精至則停勻潤澤。元精失則枯澀搏堅,凡精失則浮躁瞤惕。元氣失則斷續參差,凡氣失則短縮滯缺。元神失則飄搖閃走,凡神失則慌忙急促。先天為脈中主宰,動應指心,後天為脈象濡潤,溫柔軟款。三元並失,脈象中空而軟散。

白話文:

當真元之氣充足時,脈象會輕盈舒暢,和諧平衡。凡是氣血充足時,脈象會強健有力,生動靈活。當真元之精充足時,脈象會流暢圓通,潤澤有光澤。凡是精液充足時,脈象會徐緩勻稱,潤澤光滑。當真元之精不足時,脈象會乾澀拘緊,堅硬僵硬。凡是精液不足時,脈象會浮躁不寧,虛浮而急促。當真元之氣不足時,脈象會斷斷續續,參差錯落。凡是氣血不足時,脈象會短小淺促,停滯不暢。當真元之神不足時,脈象會飄動搖擺,忽隱忽現。凡是精神不足時,脈象會慌忙急促,急躁不安。先天之氣是脈搏中的主宰,它能感應於手指和心意。後天之氣則表現為脈象滋潤濡軟,溫和柔順。三元之氣同時不足,脈象就會中空而散軟。

三凡並失,脈象中急而硬散。先後俱喪,為臟真絕脈。先天為陽火,後天為陰火,脈象之大要,陽舒陰慘,陽靜陰躁,陽軟陰硬,陽和陰烈,陽通陰滯,陽聚陰散,陽滑陰澀。先天秉父母之所鍾,受天地之滋長。後天賴五穀之栽培,假五味之滋灌。飽於谷則傷,合於味則泄,縱於欲則損,恣於情則漏。

白話文:

(1) 三陽脈同時失去,脈象表現為急促且堅硬分散。

(2) 三陰脈先後喪失,代表臟腑的本質脈象已經消失。

(3) 先天屬陽火,後天屬陰火,脈象的要點是:陽脈舒展,陰脈收斂;陽脈靜止,陰脈躁動;陽脈柔軟,陰脈堅硬;陽脈和順,陰脈激烈;陽脈通暢,陰脈滯澀;陽脈聚集,陰脈分散;陽脈滑順,陰脈澀滯。

(4) 先天稟承父母的遺傳,接受天地自然的滋養。

(5) 後天依靠五穀的培育,假借五味的滋養。

(6) 過量飲食食物會導致損傷,過度調味會導致虛泄,沉溺於慾望會耗損元氣,放縱於情慾會導致精氣外洩。

過於漏則精竭,精竭則氣脫,氣脫則神離,神離則後天盡矣。後天既喪,先天豈能獨存也。夫先天猶山澤也,後天猶草木也,草木非出澤不能滋長,山澤無草木不能陰藏。誠能融會先天后天入脈,自於醫道神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洩露精氣過多,就會耗盡精華,精華耗盡就會氣息衰弱,氣息衰弱就會靈魂離身,靈魂離身就會損傷後天之本。後天之本喪失了,先天之本又怎麼能獨自存在呢。先天之本就像高山湖澤,後天之本就像草木花卉,草木花卉離開湖澤不能生長,高山湖澤沒有草木花卉不能遮陰。如果能將先天之本和後天之本融會貫通,進入脈絡之中,那麼在醫術上就能達到神乎其技的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