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指要》~ 卷五 (1)
卷五 (1)
1. 症治舉要
(詳指傷中合併及運氣之義)
白話文:
(詳細說明傷中的合并以及運氣的意義)
古云:傷寒為諸病之祖,勞瘵為虛損之宗。蓋傷寒,外感之重者也;勞瘵,內傷之重者也。內傷以肝腎虛損者為陰虛勞,以心脾右腎虛損者為陽虛勞。肺氣損而嗽者為勞傷,心肺並損而熱咳者為勞瘵。又或微兼內傷時未能辨脈用藥,並致水火虧損而陰虛勞作矣,或致火土同敗而陽虛勞起矣。
白話文:
古人說:傷寒是所有疾病的源頭,勞瘵是虛弱衰敗的根本。傷寒是外來病邪嚴重侵襲引起;勞瘵是由於內在虧損嚴重所致。內在虧損中,肝腎虛弱引發的是陰虛勞,心脾右腎虛弱引發的是陽虛勞。肺氣受損導致咳嗽的是勞傷,心肺同時受損導致咳嗽發熱的是勞瘵。還有時候,內傷症狀輕微,不能準確辨別脈象用藥,就會導致水火虧損而引起陰虛勞,或導致火土俱衰而引起陽虛勞。
保治弗能如法,久漸肝腎廢殘,不能納諸經之氣,氣逆而肺受之,咳嗽生矣。嗽久則津液盡化為痰,而肺經清肅之令不行,則龍雷陰火無濟,必暗動而為潮熱矣。熱嗽咸集,虛並至而勞已成矣。此略舉虛勞大概,而精微妙用,貴乎臨症會通。
白話文:
由於治療不得法,時間一長,肝腎功能衰竭,無法供給各經氣血,氣往上逆,肺部受到影響,就會產生咳嗽。咳嗽久了,津液會轉化為痰,堵塞肺經的宣降之氣,使得「龍雷陰火」不起作用,必定會暗暗發作,引起潮熱。熱性咳嗽和潮熱同時出現,虛症和勞症都到了極致。以上簡略地說明虛勞的大致情形,至於精細微妙的運用,則在於臨症時綜合各方面的情況來判斷。
先哲有言:凡治內傷虛損,如奉魯哀朝,惟道以法祖,其旨深矣。若夫外感,以兩經傷中而平等者為並病,以二三經輕重而差等者為合病。《傷寒》要治,賴仲景祖述岐黃,著論闡發,立三百九十七法,以窮一百一十三湯之用。又著《卒病論》指明暴中陰症。經曰:西北之氣,散而寒之,散言發汗,即解表也,寒言涼瀉,即攻裡也。
白話文:
先賢曾說:治療內傷虛損,就像祭祀魯哀公一樣,必須尊崇禮法。這個道理非常深刻。至於外感風寒,如果兩個經絡同時受到傷害且程度相同,就叫做「並病」;如果兩個或三個經絡受傷程度不同,就叫做「合病」。在《傷寒論》的治療中,我們要感謝仲景祖述岐黃,寫了論文闡述了治療方法,制定了三百九十七種治療方案,窮盡了一百一十三種湯藥的使用。另外,他在《卒病論》中指出了中風的症狀。經書上說:西北方的風氣,是會擴散和使人寒冷的,所謂的「散」就是發汗,也就是解表;「寒」就是涼瀉,也就是攻裡。
東南之氣,收而溫之,收言急收回邪犯本臟之元真,溫言藥宜熱補,以驅其陰寒也。所謂同病異治者,同病指東西南北之傷中言,異治指散寒收溫之方法言也。蓋西北高厚,陵居而苦風寒,人身腠理縝密,夏秋略熱則亢,春冬微寒輒冰。傷之感之,多屬邪實熱病,症依次序傳經,藥可計日施治。
白話文:
來自東南方的寒氣,要迅速縮緊身體、溫暖保暖。這裡「收」是指趕緊將入侵臟腑的邪氣收回,「溫」是指藥物應該溫熱補益,驅除寒氣。所謂「同病異治」,「同病」是指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造成的傷寒,「異治」是指散寒收溫的不同治療方法。因為西北方的地勢高峻,居住環境高且寒冷,人的皮膚毛孔緊密,夏天和秋天稍微暖和就會過於火熱,而春天和冬天稍有寒意就會凍傷。如果受到寒氣侵襲,通常會造成實熱病,症狀會依序傳遍經絡,藥物可以按照一定的順序治療。
間有症符傳病,內中微別,兩感治療頗不相侔。東南卑薄,山多濕重,嵐瘴之鄉,濕鬱甚燥,倏寒倏熱,乍濕乍燥,氣蒸迫汗,腠理疏㿔(音洞),先因情欲勞損致正虛而關門失堵,復由沐雨櫛風招外邪以乘間直入,中之者多,傷之者僅見千百中一二。故每見陰寒冷症,若只謹守一日太陽,二日陽明,定期遵其一日、二日發表而散常法,有不誤人者鮮矣。且東南之人,魚米嗜炙,勞多逸少,加之以酒為緣,無分晝夜,以色為常,不滿冠笄。
白話文:
陰陽相生相剋,陽氣先盛後衰,陰氣先衰後盛,陰陽不平衡,離經叛道,不完整不圓滿,導致臟腑空虛,精神疲倦,體力衰弱,各種邪氣都能深入侵害,難道只有寒氣才如此嗎?醫書上說:有時體內變化順序不正常,就是指這種情況。我經常發現東南地區的人,大多是兩種或多種邪氣合起來致病。既然疾病已經超出了原本的類型,為什麼不能調整原本的治療方案來治療呢?要知道六種邪氣中,風寒最常見,可以單獨出現,可以混合出現,也可以同時出現。
先元后乾,未盈即虛,離日坎月,不圓而缺,以致腑嬌臟空,神疲氣弱,五淫之邪皆能深中,豈獨寒之為然耶?經曰:或其傳化有不以次,正謂此也。每見東南之人,所感多屬合邪為病。病既越乎祖病之外,湯又何不可以變祖方而施治也?須知六氣首推風寒,可分可合可兼。
分則獨傷獨中,合則兩傷兩中,兼則夾帶暑濕燥火。因此暑濕躁火必要假合風寒,兩賊附一,才能透皮毛,開腠理,干筋骨,亂氣血,犯腑臟,變脈象,而傷人中人煞人也。
白話文:
如果風寒獨自侵入人體,只需傷到了身體的一處。如果風寒合力侵入,就會同時傷到身體的兩處。如果風寒同時夾帶暑氣、濕氣、燥氣和火氣,那麼暑氣、濕氣、燥氣和火氣就會藉著風寒的幫助,才能穿透皮膚,打開毛孔,損傷筋骨,擾亂氣血,侵犯五臟六腑,改變脈象,進而傷害人體,致人於死地。
凡欲治療傷中暴卒,先將各經本脈病脈,真臟死脈,或在本部,或夾順逆縱橫,摸認準的,次將腑絡標本精詳,然後於仲景祖病論中,各經傷病、中病、合病、並病、壞症辨別,臨診俱要細審邪犯何經,病止何地,藥兵進所必由之路,賊邪走決衝犯之鄉,盡皆一一籌畫。何經氣足脈實,可以假道而驅邪,邪去料正無用補。
白話文:
無論治療突然發作的重大傷病,都要先弄清楚各條經脈本來的脈象以及患者病脈的變化,判斷真正的臟腑病脈,無論是屬於本經脈還是其他順、逆經脈,都要仔細辨認。然後詳細瞭解腑臟和經絡的標本關係。接著參照仲景祖傳的病症理論,分辨各經傷病、中病、合病、並病、壞症,在看病時都要仔細判斷邪氣侵犯的經絡,病邪停留的位置,決定用藥必須經過的路徑,以及邪氣流竄衝撞的部位,都要一一規劃。哪條經脈氣血旺盛,脈象有力,就可以借用該經脈驅除邪氣,驅邪後自然不用再補。
何經脈虛神困,先調重兵以把守,致邪賊不敢內侵,務使邪氣一攻直去,可免流連沖返災及他經也。或只除邪而正自足,或只養正而邪自服。四氣中或風挾何氣為病,或寒帶何氣為病,或風寒合引數氣為病,或風邪乘虛直中,或寒邪乘虛直中,或風寒乘虛直中。因怒中肝,手足麻痹筋攣亦中肝。
白話文:
如果某條經脈虛弱,神氣不足,就應該優先調動重兵把守,讓邪氣不敢入侵,並設法讓邪氣一經攻擊就直接離開,以免它們在體內徘徊侵擾,並波及其他經脈。或者只驅除邪氣,正氣自然充足;或者只滋養正氣,邪氣自然退服。四氣(風、寒、暑、濕)之中,可能風夾帶其他氣而致病,或者寒帶其他氣而致病,或者風寒合在一起引動多種氣而致病,或者風邪乘虛而入直接中標,或者寒邪乘虛而入直接中標,或者風寒乘虛而入直接中標。由於肝氣過度激動,就會引起手腳麻痺、筋攣等肝經症狀。
因房勞中腎,夢遺泄精亦中腎,大喜過樂亦中腎。因憂中心,驚懼怔忡亦中心,諸般失血亦中心,經期產後亦中心,寢魘猛跌亦中心。因悲中肺,鬥鬧喊喝亦中肺。因恐中脾,食寒飲冷亦中脾,泄瀉下利亦中脾,食飽房勞亦中脾。凡此皆經文令不得以其次之隱衷也,宜於傷寒條內,截其後湯後法,視病之合併輕重,節取對症加減施治,烏有不效者乎。
白話文:
房事過度會傷腎,導致夢遺遺精也是傷腎,過度喜悅也會傷腎。憂愁傷心,驚嚇恐懼也會傷心,各種失血也會傷心,經期和產後也會傷心,失眠和突然跌倒也會傷心。悲傷傷肺,爭吵和喊叫也會傷肺。恐懼傷脾,吃寒涼食物也會傷脾,腹瀉和痢疾也會傷脾,吃得太飽和房事過度也會傷脾。
這些都是經文所說的,不能因為是隱私問題而不重視。應該在傷寒條中,截取後期的湯藥和後續方法,根據病情的輕重合併,選擇對症的藥物加加減減治療,怎麼會沒有效果呢?
經曰:補上下者從之。從者言順其病性,以熱治熱,即用熱不遠熱之法。治上下者逆之,逆者言反其病情,以寒治熱,即用寒不遠熱之法。以寒熱盛衰而調之者,調言其以和平為正,毋使太過不及也。人身中五臟所藏之精神,猶樹木本根,腑脈臟脈猶樹木正干,外現病症,猶樹木上之枝花,花有結子實花,似真陽症熱病也,有不結子虛花,似假陽症冷病也。是枝花榮枯,即枝花亦不得而自主也。
白話文:
《黃帝內經》說:治療上下焦的虛症,要順著病性,以熱治熱,用火熱的藥物治療熱證。治療上下焦的實症,要逆著病情,以寒治熱,用寒涼的藥物治療熱證。根據熱證或寒證的盛衰來調節,調節的意思是以平和為原則,不要過度或不足。人體中的五臟所儲存的精氣神,就像樹木的根,腑脈和臟脈就像樹木的主幹,外在的病症就像樹木上的枝葉和花朵,其中枝葉繁茂、花朵鮮豔的,就像真陽症熱病;枝葉枯萎、花朵凋謝的,就像假陽症冷病。枝葉花朵的盛衰是由根部決定的,它們自己無法自主。
其所以主之者,在乎本根。而病症之虛實生死,即病症亦不得而自主也。其所以主之者,在五臟中之胃氣神氣。凡病機權變轉換處皆曰症。症者,證也。務必取諸臟腑之虛實邪正,以即證其病之虛實邪正,庶幾萬無一失。若只徒分某症為虛,某症為實,是望見花葉而棄根柢,則千百中直一二驗耳。
白話文:
主宰疾病的原因在於根本。疾病的虛實和生死,即使是疾病本身也無法自主。主宰疾病的原因在於五臟中的胃氣神氣。所有疾病的變化轉換的地方都稱為「症」。「症」和「證」是同義詞。一定要從臟腑的虛實邪正中找出原因,才能證實疾病的虛實邪正,這樣才會萬無一失。如果只是簡單地將某種症候分為虛症或實症,就像只看到花葉而捨棄了根莖,那麼在千百次驗證中也只會有一兩次驗證正確。
經曰:必先歲氣,毋伐天和。言攢一歲之和氣在,是故此不可攻伐。曰無盛盛,下盛字言既受天時之實邪而病,上盛字戒醫者無再補以助其實。曰無虛虛,下虛字言既受天時之虛邪而病,上虛字戒醫者無再攻以益其虛。曰無致邪,有邪弗攻為致。曰無失正,誤損真元為失。凡病症雖有千形萬狀,脈象不過虛實邪正死絕而已。
白話文:
《黃帝內經》中說:治療時一定要先考慮季節氣候,不要破壞人體與自然環境的協調。意思是說,春季的和煦氣息已經存在,因此此時不應過度攻伐。所謂「無盛盛」,下一個「盛」字是指已經受到天時中的實邪而生病,上面一個「盛」字則告誡醫者不要再補益,以免助長實邪。所謂「無虛虛」,下一個「虛」字是指已經受到天時中的虛邪而生病,上面一個「虛」字則告誡醫者不要再攻伐,以免加重虛弱。所謂「無致邪」,有邪氣時不攻伐就是致邪。所謂「無失正」,錯誤損傷正氣就是失正。所有的疾病症狀雖然有千奇百怪的表現,但脈象不過就是虛、實、邪、正、死絕而已。
如遇此經脈虛,則所發之症皆出於此經之正虛。如遇彼經脈實,則所發之病皆出於彼經之邪實。正虛急補正元,邪實速攻邪氣。
白話文:
如果遇到這條經絡氣血虛弱,那麼出現的症狀都源於這條經絡的正氣虛弱。如果遇到那條經絡氣血充足,那麼出現的病症都源於那條經絡的邪氣實證。正氣虛弱時要急於補益正氣,邪氣實證時要迅速攻伐邪氣。
經曰:上取下取,言病在上,取法乎下,病在下,取法乎上,以別邪氣清濁。內取外取,言內索本臟經脈,外求腑標絡脈之病。以求其過,言細求發病根源。能毒者以厚藥,言治虛虛實實重病,用藥貴取大毒,以其味厚氣猛,力能大攻大補。不勝毒者以薄藥,言即系小虛小實之病,藥亦宜乎氣味均薄,取其溫補清涼勝病而已。
白話文:
經文上說:上取下取,是指疾病在上部,就從下部找方法,疾病在下部,就從上部找方法,來區分邪氣的清濁。內取外取,是指向內尋找臟腑經脈的疾病,向外探求腑臟標絡脈絡的疾病。以求其過,是指仔細探究發病的根源。能毒者以厚藥,是指治療虛虛實實的重病,用藥應採取大毒性藥物,因其味道濃烈,氣勢強勁,力道強大,能發揮強效的攻補作用。不勝毒者以薄藥,是指治療輕微虛實的疾病,藥物宜採取氣味較淡的藥物,只求溫補清涼,克服疾病即可。
其所言正虛者,乃五臟神氣內奪也。假如左手三部脈象細如蛛絲,遲微無力,斷續無常,隱顯不一,又或有腑無臟,右關尺兩部反見搏堅急躁,疾湧如奔馬,圓實若轉豆,輕按有餘,重按不足。奔馬系孤陽無陰,轉豆似心臟脈絕,喜在部位均有兼夾明顯,孤陽為寒陰克戰,脈因亡血著象,時畏寒時昏躁,似熱實非熱,似渴實無味,間或喜怒無因,有時尋死欠計。
白話文:
他所說的「正虛」,是指五臟的神氣被內部奪走。例如左手三部脈搏細微如蛛絲,遲緩虛弱,斷斷續續,時隱時現,可能伴有腑氣旺盛而臟氣虛弱的情形;相反,右手關尺兩部脈搏卻強而有力,急促跳動,如奔馬般疾湧,圓潤有力如轉動的豆子,輕按有餘力,重按不足。奔馬脈表示孤陽無陰,轉豆脈類似心臟脈搏停止,常伴有明顯的兼夾特徵。孤陽脈是寒陰克戰所致,脈象表現出失血,有時畏寒,有時煩躁,看似熱盛實非熱盛,看似口渴實無口渴感,偶爾會無故喜怒,甚至自尋短見。
藥忌重辛散陽,重燥傷陰,偏火枯水,偏氣竭血,偏於扶陽則孤陽依附失所,偏於補陰則將滅之陽受劫,皆非翕陽和陰之道。法宜生津補虛,津生則精血自生,虛補則陰平陽秘,藥之性味取能扶陽強陰。即書云:養陰則不滯不寒,強陽則不燥不熱是也。宜於補陽隊中加入鹿茸、鹿膠、人參、巴戟、枸杞、蓯蓉、北味、烏梅、飴糖、乳汁之類。
白話文:
中藥最忌諱辛辣發散,過於燥熱傷陰,偏補火氣導致水液枯竭,偏補氣血耗盡,偏重扶陽會導致陽氣孤獨無依,偏重補陰則會損害將滅的陽氣,這些都不是調和陰陽的方法。
正確的方法應該是生津補虛,津液充足,精血自然會滋生,虛補可以使陰平陽祕,藥物的性味應當選擇既能扶陽又能強陰的。就像古書所說:養陰就不會滯塞或寒冷,強陽就不會乾燥或炎熱。
建議在補陽藥物中加入鹿茸、鹿膠、人參、巴戟、枸杞、蓯蓉、北味、烏梅、飴糖、乳汁類藥材。
如或亢極隔藥,服補輒生躁悶,甚至喉焦舌爛,腫痛異常,又當於法中加法,引以黃連、豬膽汁、藕汁、梨汁、童便、竹瀝生兌冷服。
白話文:
如果熱性過大、氣憤鬱結,服用補藥後會產生煩躁鬱悶,甚至喉嚨乾燥、舌頭潰爛,腫痛異常。此時,應在原有治療方法的基礎上增加新的方法,用黃連、豬膽汁、藕汁、梨汁、童便、竹瀝兌冷水服用。
經曰:治寒以熱,涼而行之,治熱以寒,溫而行之,治溫以清,冷而行之,治清以溫,熱而行之,因事制宜,貴乎與病適當。假如右關右尺之脈俱和緩有神,左關左尺之脈均微弱無力,法當陰陽平補。如左關尺脈俱微弱或遲慢無力,右關尺脈胃足神旺微帶滑數,雖系陰虧水弱,亦不可妄行滋陰降火以傷其陽,恐陽損難於猝復也。假如五經臟脈俱和緩溫柔,神旺胃足,六腑絡脈亦帶滑數有力,方敢大攻大瀉。
白話文:
醫書上說:治療寒證要用熱藥,讓陽氣運行;治療熱證要用寒藥,讓陰氣運行;治療溫證要用清涼藥,讓寒氣運行;治療清證要用溫熱藥,讓陽氣運行。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選擇治療方法,最重要的是要適合病人的病情。
比如說,右關脈和右尺脈都和緩有力,左關脈和左尺脈都微弱無力,這種情況需要陰陽一起調理。如果左關脈和尺脈都微弱或者遲慢無力,而右關脈和尺脈胃氣足,神氣旺盛,稍微帶點滑數,雖然是陰虛水弱,但也不能胡亂滋陰降火,以免損傷陽氣,陽氣受損後難以恢復。
如果五臟臟脈都和緩溫和,神氣旺盛,胃氣足,六腑絡脈也有力,並且帶有滑數,這種情況纔可以使用大劑量的攻下藥。
如或左右關尺脈神胃兩虛,微弱遲小,雖屬水火陰陽均衰,又不宜陰陽平補,理應先救真臟,自然陽生陰長。如或兩關尺脈右弱左強,水旺火虧,又不容不偏補火土急救真元也。假如兩經、三經合病,內中有虛有實,虛甚者法當先補虛,必俟虛經脈回然後治其實。略虛者法宜虛實並治,補瀉兼施。
白話文:
如果左右關尺脈的「神氣(脾)胃」兩虛,脈象微弱緩慢,雖然是水火陰陽都衰弱的表現,但也不適合同時補陰和補陽。應該先救治主要的臟腑,自然陽氣會生長,陰氣會增長。
如果左右關尺脈右邊脈弱左邊脈強,表示水氣旺盛,火氣衰弱,必須偏補火土來急救真氣。
如果有多個經絡同時出現疾病,其中既有虛證又有實證,虛證嚴重的應該先補虛,等到虛證的脈象恢復後再治療實證。如果虛證較輕,應該虛實並治,同時進行補益和瀉下的治療。
假如右關脈浮緊,左關脈浮弦,或左關脈浮緊,右關脈浮弦沉指,肝脾及各部臟腑脈均帶真滑真數者,此為少陽陽明合病,風寒停滯中焦,勿拘所現病症,皆以大青龍湯主之。如右關脾部不見沉指臟脈,皆並現於腑而浮或弦硬澀小,或微急虛恍,此脾經已屬重傷。
白話文:
如果右手關脈浮動而緊硬,左手關脈浮動而像琴絃,或者左手關脈浮動而緊硬,右手關脈浮動而弦硬且沉下去,肝臟、脾臟和其他臟腑的脈象都顯得很滑順而且有規律,這就是少陽膽經和陽明胃經合病,風寒停留在中焦。不論出現什麼症狀,都可以用大青龍湯主治。如果右手關脈的脾臟部位沒有出現沉下去的臟脈,(脈象)都出現在腑脈上並且浮起或像琴絃一樣緊硬、澀小或稍急虛浮,說明脾經已經受到嚴重損傷。
加之心肝腎命諸部臟脈失其乳哺,皆惶惶錯亂,或微或緊或弦或硬或急,責在脾氣垂絕,症必四肢軟弱,元陽陷下,氣之出入升降不相接,辰巳時病增,渴愛飲滾而不耐多,飲後輒渴仍如故,面色枯黃準頭紫赤,上眼皮現摺卓,曰難開,即開瞳神無移,不耐久睜,上下唇口或枯燥,或紅色光亮。枯燥者口必無涎,紅亮者口必多涎。
白話文:
由於肝、心、腎、命門等臟腑的脈絡失去滋養,都顯得慌亂失序,脈象有時微弱,有時緊促,有時弦細,有時僵硬,有時急促。究其原因,在於脾氣虛弱垂危,導致四肢軟弱無力,元陽下陷,氣息的出入升降無法正常運作。辰時、巳時(早上7-9點)病情加劇,患者感到口渴,喜歡喝滾燙的水,但不能喝太多,喝完後很快就再次感到口渴。患者面色枯黃,鼻尖發紫發紅,上眼皮有皺褶,很難睜開,即便睜開,瞳孔也不會轉動,而且無法長時間睜開。患者的上下嘴脣或乾枯,或紅潤發亮。嘴脣乾枯者,口中一定沒有唾液;嘴脣紅潤發亮者,口中一定有很多唾液。
無涎者危,多涎者略輕。甚有腹脹洞瀉,完穀不化,呃逆噫嚏。病原起於大恐或貪食飲冷,或瀉後,或大病體未復,即勞傷醉飽而成斯病者,急宜多服立元湯。俟本經臟脈回,然後能更他方以除其病。
白話文:
沒有唾液是危險的,唾液過多則情況輕微。更嚴重的是出現腹脹、稀便、食物不易消化、打嗝和噴嚏。此病源於受到極度驚嚇、貪吃冷飲、腹瀉過後、大病未癒卻勞累或飲酒過度所致。發生此病後,應立即多服用立元湯。等到身體經脈恢復後,才能再服用其他藥方來治療病症。
如右寸肺部不見沉指臟脈,皆並現於腑而浮或硬澀而微,或毛多胃少,此肺經已屬重傷,加之各部臟脈俱於虛弱中皆帶毛象,此肺經垂絕之候,症必聲嘶口渴,喘咳氣逆,唾如寡蛋,肌膚消瘦,絲絲汗出,透體如珠,膠凝黏手,小便短少,胸膈脹滿,飲食難下,不能坐臥,俯仰維艱,肺俞獨寒,闕中黑暗,面白唇青,毛枯發槁,有時赤燥。寅卯時病重熱甚,此乃肺痿之症作矣。
白話文:
如果測量手腕上的肺經部位,沒有發現沉重的脈象(表示臟脈),而是同時出現在表層(腑脈),且脈象浮或硬而澀微,或者毛孔多而胃脈少,這表明肺經已經受到嚴重損傷。加上其他臟脈在虛弱中都帶有「毛」的表現,這是肺經將要衰竭的徵兆。
症狀必然會出現聲音嘶啞、口渴、喘咳氣逆、唾液像少量的蛋清、肌肉消瘦、皮膚細汗密佈、汗液透體如珠子、黏稠並沾手、小便量少、胸膈脹滿、難以下嚥飲食、不能坐臥、俯仰困難、肺俞穴特別寒冷、闕中穴(膻中穴)黑暗、面色蒼白脣色青紫、毛髮枯槁、有時會發熱發赤。在寅卯時(凌晨3-7點)病情加重,發熱嚴重,這是肺癆的症狀發作了。
病原起於忿悶憂鬱,過於悲哀,鬥鬧喊喝之後,即繼以煎炒厚味,醉飽房勞所致。急宜多服立魄湯。俟本經及各臟腑脈回,才能另更他方以除其病。
白話文:
疾病起因於生氣、抑鬱和過度悲傷,在爭吵、大聲喧嘩後,接著食用煎炸、重口味的食物,或飲酒過量、性生活過度。應立即服用大量立魄湯。等到經絡和各臟腑的功能恢復正常後,才能根據情況改用其他藥方來治療疾病。
假如兩經三經合病,內中並無虛脈,只有得全實邪侵犯腑合,即徑行攻邪瀉實之法。凡屬實熱者,乃五臟六腑胃神過甚,氣血有餘,加以當令淫邪從皮毛客入肌膚,由合及腑,郁遏臟中,強陽盛氣不得舒瀉,故實也。治實大概,木鬱宜達,火鬱宜發,土鬱宜奪,金鬱宜泄,水鬱宜折。
白話文:
如果兩種或三種經絡同時出現病症,檢查脈象時沒有發現虛弱的脈象,只有實質性的邪氣侵犯臟腑,就要直接採取攻邪瀉實的方法。凡是屬於實熱的病症,都是因為五臟六腑和胃氣過於旺盛,氣血過於充盈,再加之時令邪氣從皮膚毛孔入侵肌肉皮膚,由皮毛侵犯到臟腑,鬱結在臟腑中,旺盛的陽氣無法宣洩,所以形成實證。治療實證的總原則是:木氣鬱滯要疏達,火氣鬱滯要發散,土氣鬱滯要泄除,金氣鬱滯要瀉出,水氣鬱滯要折服。
又必先其所因,毋助真過,毋抑假盛,毋愆期使,大過生災,毋失勢使不及莫救。如果外挾風邪,宜於治郁隊中加入桂枝、防風、蘇葉、枳殼、藁本、獨活、秦艽、乾葛、柴胡、白芍、水蔥之類。果挾寒邪,宜於治郁隊中合入麻黃、細辛、前胡、杏仁、羌活、蒼朮、菖蒲、川烏、附子、炮薑、肉桂、生薑、吳萸、川椒、蓽茇、澄茄之類。
白話文:
治療原則是:必須先了解發病的原因,不要助長正氣的過盛,也不要抑制邪氣的過盛,不要錯過治療的適當時機,過度治療會導致災難,治療不及時則難以挽救。
如果病症合併有外來的風寒,應在治療鬱閉的方劑中加入桂枝、防風、蘇葉、枳殼、藁本、獨活、秦艽、乾葛、柴胡、白芍、水蔥等藥物。
如果病症合併有寒氣,應在治療鬱閉的方劑中加入麻黃、細辛、前胡、杏仁、羌活、蒼朮、菖蒲、川烏、附子、炮薑、肉桂、生薑、吳萸、川椒、蓽茇、澄茄等藥物。
果挾暑邪,宜於治郁隊中合入人參、香薷、乾葛、炙草、白朮、黃耆、砂仁、扁豆、藿香、麥冬、北味、青皮、陳皮、半夏、升麻、蒼朮、當歸、黃柏之類。果挾濕邪,宜於治郁隊中合入蒼朮、羌活、茵陳、茯苓、厚朴、白朮、黃柏、香附、枳實、鬱金、元胡、麻黃、草蔻、白蔻、川烏、草烏、首烏、荊芥、神麯、山楂、黑薑、青蒿、仙茅、遺糧、北味之類。
白話文:
如果水果含有暑邪:
宜在治療鬱隊的方劑中加入以下藥材:人蔘、香薷、幹葛、炙草、白朮、黃芪、砂仁、扁豆、藿香、麥冬、北味、青皮、陳皮、半夏、升麻、蒼朮、當歸、黃柏等。
如果水果含有溼邪:
宜在治療鬱隊的方劑中加入以下藥材:蒼朮、羌活、茵陳、茯苓、厚朴、白朮、黃柏、香附、枳實、鬱金、元胡、麻黃、草蔻、白蔻、川烏、草烏、首烏、荊芥、神麯、山楂、黑姜、青蒿、仙茅、遺糧、北味等。
果挾火邪,宜於治郁隊中合入大黃、芒硝、黃柏、黃連、黃芩、梔仁、蓮子心、膽草、石蓮、元參、苦參、豆根、人中黃、蘆薈、沉香、木香、檀香、川楝之類。果挾燥邪,宜於治郁隊中合入天冬、麥冬、生地、竹瀝、梨汁、藕汁、荷汁、薑汁、薄荷汁、荊汁、白蜜、元胡、鬱金、知母、貝母、人參、元參、地骨皮、人乳、羚羊、犀角之類。
白話文:
果挾火邪(熱邪)
此時應在治療鬱隊的藥方中加入大黃、芒硝、黃柏、黃連、黃芩、梔仁、蓮子心、膽草、石蓮、元參、苦參、豆根、人中黃、蘆薈、沉香、木香、檀香、川楝等藥物。
果挾燥邪(燥熱邪)
此時應在治療鬱隊的藥方中加入天冬、麥冬、生地、竹瀝、梨汁、藕汁、荷汁、薑汁、薄荷汁、荊汁、白蜜、元胡、鬱金、知母、貝母、人參、元參、地骨皮、人乳、羚羊角、犀角等藥物。
假如六部本脈停勻,有似和緩不急,宜加細察,系何臟略帶真滑真伏真數真實真牢,便是此臟陽郁,復加浮指輕按,腑標絡象,果系六氣中何氣,六郁內何郁,亦如前條別類加減以消息之。更宜加察歲運之司天在泉,天政地政,主氣客氣,司天之左間右間,在泉之左間右間,以天干化氣為中運,地支本音為歲氣,以定上下之位,推算平氣太過不及之紀。平氣之歲,木曰敷和,火曰升明,土曰備化,金曰審平,水曰靜順。
白話文:
如果人體六脈平穩勻稱,呈現緩和而平穩的脈象,需要仔細觀察,判斷哪個臟腑出現了細滑、伏藏、數快、實大、牢固的脈象。如果出現這些脈象,表明該臟腑存在陽氣鬱結。進一步用浮指輕按,辨別腑部的標誌和經絡的形象,確定是六氣中的哪一氣,六鬱中的哪一鬱,然後根據前面提到的原則加減藥物調理。此外,還需要考慮歲運之氣對人體的影響,即天上的天干化氣為中運,地上的地支本音為歲氣,並根據天干地支的組合確定氣候的變化。在平氣之年,五行表現為:木曰敷和,火曰升明,土曰備化,金曰審平,水曰靜順。
不及之歲,木曰委和,火曰伏明,土曰卑監,金曰從革,水曰涸流。太過之歲,木曰發生,火曰赫曦,土曰敦阜,金曰堅成,水曰流衍。不及之歲,其數生,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。譬如物類初萌,不堪旱潦風霜。太過之歲,其數成,水六火七木八金九土十,譬如物類堅實,可耐霜雪飄暴。
白話文:
不及之歲
- 木:委靡不振
- 火:微弱昏暗
- 土:低窪潮溼
- 金:柔軟易變
- 水:乾涸流失
太過之歲
- 木:欣欣向榮
- 火:光照強烈
- 土:高大堅實
- 金:堅固形成
- 水:奔流不息
不及之歲的數理
- 水:1
- 火:2
- 木:3
- 金:4
- 土:5
比喻物類剛剛萌芽,不堪旱澇風霜。
太過之歲的數理
- 水:6
- 火:7
- 木:8
- 金:9
- 土:10
比喻物類堅固穩定,能耐霜雪飄暴。
平氣之歲,其數中,水合一六,土和五十,火歸二七,木符三八,金涵四九,五十蔟攢,九六沖和,雨順風調,寒暑適中,人安物阜,自具氤氳太和景象。此天地氣運自然之理也。故五行各有本初之氣,各有更革之氣。本初正氣也,更革邪氣也。正氣有定例,邪氣無定時。有間客氣搏換為邪氣者,有間主氣驟發為邪氣者。
白話文:
在天氣平穩的年份中,水的週期為 16 年,土為 50 年,火為 27 年,木為 38 年,金為 49 年。50 年後會再次聚合,96 年後又會沖和一次。這時降雨適度,風調雨順,寒暑適中,人畜興旺,自然界呈現出一派祥和安寧的景象。這是天地運行自然的法則。
因此,五行各有其原本的正氣和會發生變化的邪氣。正氣是正常的,邪氣是不正常的。正氣有固定的規律,而邪氣沒有固定的時間。有時是客氣與正氣交替而形成邪氣,有時是主氣突然發作而形成邪氣。
經曰:非其位則邪,當其位則病(言勝本先受微邪所傷,猶未現象時,當邪氣主令其症必發矣)。古人於此,深致意焉。甲己化土,五十同途。乙庚化金,四九為朋。丙辛化水,一六同宗。丁壬化木,三八為友。戊癸化火,二七同道。除陰年陽年內之平氣而外,中有陽年化氣太過者,有陰年化氣不及者,皆非中和之正,悉能為殃。如犯孤虛空亡者危。
白話文:
醫經上說:如果邪氣不在它本應存在的位置,就會導致疾病;如果邪氣在它本應存在的位置,就會發病(意思是,當人體虛弱時先受到輕微邪氣的侵襲,雖然還沒有表現出症狀,但當邪氣主導時,症狀必定會爆發)。古人對此非常重視。
甲己生土,五十相通。乙庚生金,四九相合。丙辛生水,一六同源。丁壬生木,三八相親。戊癸生火,二七同路。
除了陰年陽年內的平氣外,其中有些陽年化氣過盛,有些陰年化氣不足,這些都不是中和正常的情況,都可能引起災禍。如果遇到孤虛空亡的年份,就會更危險。
經曰:乘年之虛,則邪甚也;失時之和,亦邪甚也;遇月之空,亦邪甚也(即太陰消滅)。重感於邪,則病危矣,所謂感邪而生病也。六甲之年,敦阜之紀,歲土大過,濕氣盛行,其邪乾水,左腎為孤。六乙之年,從革之紀,歲金不及,炎火盛行,其邪干金,肺臟為虛。六丙之年,流衍之紀,歲水太過,寒氣盛行,其邪干火,心與右腎為孤。
白話文:
經典中說:年份適逢虛弱時,邪氣就會很強盛;季節失調,邪氣也會很強盛;遇到月亮虧空時,邪氣也會很強盛(指太陰消滅)。反覆受到邪氣侵襲,就會病重,這就是所謂的感受邪氣而生病。
六甲年(乙丑、丁卯、己巳、辛未、癸酉),敦阜之紀,土氣旺盛,邪氣屬於水,左腎虛弱。
六乙年(甲寅、丙辰、戊午、庚申、壬戌),從革之紀,金氣不足,火氣旺盛,邪氣屬於金,肺臟虛弱。
六丙年(乙亥、丁丑、己卯、辛巳、癸未),流衍之紀,水氣旺盛,寒氣旺盛,邪氣屬於火,心臟和右腎虛弱。
六丁之年,委和之紀,歲木不及,燥金盛行,其邪干木,肝臟為虛。六戊之年,赫曦之紀,歲火太過,炎火盛行,其邪干金,肺臟為孤。六己之年,卑監之紀,歲土不及,風氣盛行,其邪乾土,脾臟為虛。六庚之年,堅成之紀,歲金太過,燥氣盛行,其邪干木,肝臟為孤。六辛之年,涸流之紀,歲水不及,濕氣盛行,其邪乾水,左腎為虛。
白話文:
在六十年一輪迴的年份中:
六丁年(甲辰、甲戌): 陰陽調和的歲月,但木氣不足,金氣旺盛,邪氣侵襲肝臟,使其虛弱。
六戊年(乙巳、乙亥): 光明燦爛的歲月,火氣過盛,熱氣流行,邪氣侵襲肺臟,使其孤立無援。
六己年(丙午、丙子): 卑微監控的歲月,土氣不足,風氣盛行,邪氣侵襲脾臟,使其虛弱。
六庚年(丁未、丁丑): 堅固成型的歲月,金氣過盛,燥氣流行,邪氣侵襲肝臟,使其孤立無援。
六辛年(戊申、戊寅): 乾涸流逝的歲月,水氣不足,濕氣盛行,邪氣侵襲左腎,使其虛弱。
六壬之年,發生之紀,歲木太過,風氣盛行,其邪乾土,脾臟為孤。六癸之年,伏明之紀,歲火不及,寒氣盛行,其邪干火,心與右腎為虛。兼犯四時主客空亡則不治。主氣空亡,即春土夏金秋木冬火四季月水是也。若與客氣同到,必死不救。客制主生者病輕,主制客生者病危。
白話文:
大凡起病日時最忌干支化氣,與主制客犯符合。經曰:從其氣則和,違其氣則病,不當其位者病,迭移其位者病,失守其位者危,黃柏反者死,陰陽交者死。先立其年,以知其氣,左右應見,乃可以言生死之順逆。故歲運不及者,宜補孤虛,用攻藥涼藥有犯歲氣。太過者宜損淫邪,用補藥熱藥者有犯運氣。
疾病發作的時候,最忌諱干支五行化氣與主客製化相互符合。經典上說:順應其五行之氣則和諧,違背其五行之氣則生病,不在其正常位置的五行會生病,位置錯亂的五行會生病,失去本位職守的五行會危急,黃柏五行逆轉會死亡,陰陽交合錯亂會死亡。
首先確定是在哪一年,以瞭解其五行之氣,根據五行之氣的相互作用,才能判斷生死的順逆。因此,如果歲運五行不足,應當補益孤虛的部分,使用攻邪涼藥時,要避免與歲運五行相衝突。如果歲運五行過旺,應當損減邪氣,使用補益熱藥時,要避免與運氣五行相衝突。
白話文:
疾病發作時,最忌諱干支五行所化的氣息與疾病的性質互相吻合。古籍記載:順應五行之氣就會健康,違背五行之氣就會生病;五行不在正常位置就會生病,位置錯亂的五行也會生病;失去本位職守的五行就會危急,黃柏五行逆轉會導致死亡,陰陽交合錯亂也會導致死亡。
首先要確認發病的年份,以了解當年的五行之氣,根據五行之氣的相互作用,才能判斷疾病的吉凶。因此,如果當年的五行之氣不足,應該補益虛弱的部分,使用寒涼藥物時,要避免與當年的五行之氣相衝突。如果當年的五行之氣過旺,應該消減病邪,使用溫熱藥物時,要避免與當年的五行之氣相衝突。
平治者,雖可隨症攻補,亦宜中病即止,無令藥劑太過不及者以犯之。經曰:司氣以熱,用熱無犯。司氣以寒,用寒無犯。司氣以涼,用涼無犯。司氣以溫,用溫無犯。間氣同其主無犯,異其主可小犯之。太乙天符者,至尊之貴人也,中之犯之,其病暴而死。天符同天符者,猶執法之相傳也,中之犯之其病速而危。
白話文:
中和治療的方法,雖然可以根據症狀進行治療,也要在適當的時候停止服用,不要讓藥物過量或不足。經典上說:
- 如果身體氣血偏熱,用溫熱的藥物不會產生問題。
- 如果身體氣血偏寒,用寒涼的藥物不會產生問題。
- 如果身體氣血偏涼,用涼性的藥物不會產生問題。
- 如果身體氣血偏溫,用溫性的藥物不會產生問題。
同類性質的藥物中,偏溫的藥物可以與偏熱的處方搭配,偏寒的藥物可以與偏涼的處方搭配,不會產生問題。
但不同性質的藥物中,偏溫的藥物略微與偏寒的處方搭配,略微與偏涼的處方搭配,會產生問題。
「太乙天符」是指身體中最尊貴的地方,如果治療中觸犯了這裡,會導致病情迅速爆發並死亡。「天符」之間互相作用,就像法律法規的傳承一樣,如果治療中觸犯了這裡,病情會迅速惡化而危急。
歲會同歲會者,猶行令之方伯也,中之犯之其病徐而遲。中者邪之所中,氣虛而邪得所湊。犯者藥之所犯,傷損而正氣致失。中固由天,而犯全在人,醫者不可不慎。如遇歲運太過不及之所中所犯病輕,如值當令旺季,救治得法,可獲半死半生。若犯孤虛空亡,乃不治之症也。
白話文:
「歲會」猶如執行命令的諸侯。其中「犯」指病邪侵犯,導致疾病發作緩慢。而「中」則是邪氣侵襲,致使氣虛而邪氣得以趁虛而入。「犯」則是藥物不當,損傷正氣而導致病情加重。
疾病的發生固然與天時有關,但「犯」卻完全出於人為。因此醫者不可不小心。如果在歲運過盛或過衰的情況下發病,且病情較輕,適逢當令旺季,只要治療得當,就能從鬼門關救回一半的性命。但若在孤虛空亡的情況下發病,則往往回天乏術。
即或不加不臨,無太乙天符,無天符,無歲會及無同天符,無同歲會者,雖為平治之年,藥亦不宜過犯,以逆其政令。經曰:無失天信,無逆氣宜,無翼其勝,無贊其復,是謂至治。先明天時,次察地利,又次察人情日用,辨別東西南北,兼理水土厚薄,抑揚性情急緩。至於年齒老少,秉賦虛實,形質肥瘦,天時旱潦,風寒邪正,以及先苦後樂,先樂後苦,富貴貧賤不同,藜藿膏粱適異,外顯病症雖符,內用治療宜別。醫者欲萬舉萬全,其於脈象虛實豈可忽乎!
白話文:
即使沒有加臨、太乙天符、天符、歲會或相同歲會出現,在平順的年份裡,用藥也不宜過量或錯誤,以免違反當年的運勢。經文說:不違背天意,不抵抗適當的氣候,不偏袒一方,不幫助一方恢復原狀,這纔是至高的治國之道。首先觀察天時,其次瞭解地利,再次探究人情世故,辨別東西南北的方位,兼顧不同區域的水土質量,瞭解人們性情的急緩。此外,還要考慮患者的年齡、身體狀況、體質、肥瘦、天氣的旱澇、風邪的正邪,以及患者先苦後樂或先樂後苦、富貴貧賤的不同,以及飲食習慣的差異(例如藜藿或膏粱)。雖然外在表現的病症相同,但內在治療方法應有所區別。醫者想要做到「萬無一失」,就絕不能忽視脈象的虛實變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