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學指要》~ 卷四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5)

1. 藏府驗於形體括略

人身形體之於藏府,內外相應,其驗不爽,醫者所宜析究也。夫心者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。是心為生之本,神之變也,其充在血脈,而心之合脈也,其榮色也,其主腎也(制則化生)。心合小腸,小腸者亦脈其應也。肺者相傅之官,治節出焉。是肺為氣之本,魄之處也,其充在皮,而肺之合皮也,其榮毛也,其主心也。

白話文:

人體的外形結構與內臟器官是相輔相成的,它們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,無論是哪個部位出現問題,都會在身體表面表現出相應的徵兆。對於醫者來說,瞭解和分析這些徵兆非常重要。

心臟是人體的主宰,神志由心而生。心是生命的根本,神志的變化也由心掌控。心氣充沛流淌在血脈中,心臟與脈搏相應,面色紅潤是心臟健康的外在表現。心臟主導腎臟,腎氣受心氣調控才能生成轉化。心臟與小腸相應,小腸的脈象變化也反映了心臟的狀況。

肺臟是輔助心臟功能的器官,調節氣息的功能由肺臟掌控。肺是氣的根本,魂魄也依附於肺臟。肺氣充沛則表現在皮膚上,肺臟與皮膚相應,毛髮旺盛有光澤是肺臟健康的表現。肺臟主導心臟,心臟的功能需要肺氣的支持。

肺合大腸,大腸者亦皮其應也。肝者將軍之官,謀慮出焉。是肝為罷(音疲)極之本,魂之處也,其充在筋,而肝之合筋也,其榮爪也,其主脈也。肝合膽,膽者亦筋其應也。脾者倉廩之官,五味出焉。是脾為營之居也,其充在肉,而脾之合肉也,其榮唇也,其主肝也。脾合胃,胃者亦肉其應也。

白話文:

肺與大腸相通,大腸也對應皮膚。肝是將軍的職位,負責謀略。所以肝是疲勞的根源,也是魂魄的居所,其精氣充盈於筋,肝與筋相通,而指甲是肝的榮華,肝主氣血運行。肝與膽相通,膽也對應筋。脾是儲藏糧食的倉庫,五穀化生的味道都從脾而出。所以脾是營氣的住所,其精氣充盈於肉,脾與肉相通,嘴脣的色澤是脾的榮華,脾主氣血運行。脾與胃相通,胃也對應肉。

腎者作強之官,技巧出焉。是腎主封蟄藏之本也,精之處也,其充在胃,而腎之合骨也,其榮發也,其主脾也。腎合三焦、膀胱,三焦膀胱者,腠理毫毛其應也。若膽為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。膻中為臣使之官,喜樂出焉。胃為水穀之海,五味出焉。大腸為傳道之官,變化出焉。

白話文:

腎臟是人體強健的部位,巧妙的技能由腎臟產生。腎臟主管收藏精氣,精氣儲存在胃中,腎臟與骨骼相連通,精氣的滋潤使骨頭堅強,腎臟主管脾臟。腎臟與三焦和膀胱相配合,三焦和膀胱對應於皮膚上的毛孔和汗毛。

膽囊是人體中正的部位,決斷力由膽囊產生。膻中是臣屬的部位,喜悅由膻中產生。胃是水穀聚集的地方,五味由胃產生。大腸是傳遞食物的部位,變化由大腸產生。

小腸為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。三焦為決瀆之官,水道出焉。膀胱為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,是皆名曰器,能化糟粕,轉味而出入者也。其華在唇、四白,其充在肌也。是故面赤,心之色也;好喜,心之志也;臍上動氣,心之部位也;胸膈間痛,心之宮城也;舌色紅,心開竅於舌也;口乾心煩,心之熱也;驚悸怔忡,心神不安也;發狂昏冒,心實而熱乘之也;悽然好悲,心虛而神怯也。

白話文:

小腸是消化吸收的器官,食物經過加工後從這裡排出。三焦是水道,尿液從這裡排出。膀胱是水液儲存的器官,氣化後才能排出,這些器官都是消化代謝的工具。它們能分解食物,改變味道後排出體外。小腸的面色表現在嘴脣和四白穴,其氣血充盈時體現在皮膚。所以:

  • 臉紅:是心的顏色。
  • 喜歡快樂:是心的志向。
  • 肚臍上方有氣動:是心的部位。
  • 胸痛:是心的城池。
  • 舌頭發紅:是心在舌頭開竅。
  • 口乾煩躁:是心的熱症。
  • 心悸怔忡:是心神不寧。
  • 發狂昏迷:是心氣實而受熱邪所乘。
  • 悲傷憂鬱:是心氣虛而神志怯弱。

面白,肺之色也;好悲,肺之志也;右脅動氣,肺之部位也;咳動肩背,肺之腧也;胸痹而痛,肺之府也;灑淅惡寒,膚痛汗出,肺主皮毛也;咳嗽,唾痰,噴嚏流涕,喘呼氣促,氣短不續,肺氣虛也。

白話文:

面色白,是肺的氣色;經常悲傷,是肺的情志表現;右脅(肋骨下)部位脹動,是肺所在的位置;咳嗽而肩膀背部疼痛,是肺的腧穴(特定穴位);胸部阻塞疼痛,是肺的府臟;皮膚出汗、畏寒、疼痛,表明肺主導著皮膚毛髮;咳嗽、吐痰、打噴嚏、流鼻涕、呼吸急促、氣息短促不連貫,都是肺氣虛弱的表現。

面青,肝之色也;好怒,肝之志也;左脅動氣,肝之部位也;右脅下痛引小腹,肝脈所循也;抽搐昏黑,肝主風也;耳聾不聰,肝與膽為表裡也;目䀮䀮無所見,肝開竅於目,虛故也;如有人將捕之,肝虛則膽薄也。

白話文:

面部青綠,是肝臟氣血的顏色;容易發怒,是肝臟的情志表現;左肋部位氣機活動,是肝臟所管轄的範圍;右肋下方疼痛延伸至小腹,是肝經脈絡所經過的部位;抽搐、昏迷不醒,是肝臟主導風氣所致;耳聾聽力不佳,是肝臟和膽囊表裡相關;眼睛昏花看不清楚,是肝臟開竅於眼睛,肝氣虛弱所造成的;好像有人要抓住自己,是肝虛導致膽怯的緣故。

面有微塵,膽之色也;體無膏澤,木鬱不能敷榮也;善太息,木氣不舒也;善嘔,嘔有苦,長太息,心中惔惔恐人將捕之,邪在膽;逆在胃,膽氣泄則口苦,胃氣逆則嘔苦;數唾,膽有邪也。嗌中吤吤然,膽為相火也。膻中包絡代心行事,面赤本色也。氣舒則喜樂,不舒則悲愁,膻中為氣海也。

白話文:

臉上發黃,是膽氣旺盛的表現;身體皮膚沒有光澤,是肝氣鬱結無法滋養全身的緣故;經常嘆息,是肝氣不暢的表現;容易嘔吐,嘔吐出來的東西發苦,加上常常嘆氣,心中惶恐不安,好像有人要捕獲他一樣,這是邪氣在膽;逆氣在胃裡,膽氣外洩就會口苦,胃氣逆行就會嘔出苦水;經常流口水,是膽中有邪氣的表現。喉嚨發出咯咯的聲音,這是膽氣化火所致。心包絡代替心臟工作,臉色發紅是它的正常表現。氣血通暢就會喜悅,不暢就會悲傷愁悶,心包絡是氣的海洋。

手心熱、臂肘攣急、腋腫,外因也。胸脅支滿、心中憺憺大動,目黃,喜笑不休,有餘也。面黃,脾之色也;憂思,脾之志也;當臍中有動氣,脾之部位也;病則食少,脾主味也;倦怠乏力,脾主四肢也;腹滿腸鳴,痛而下利,脾主腹也,此皆脾虛之症。身體沉重,腹脹便閉,脾主肉也,此為脾實之症也。

白話文:

**手心發熱、手肘僵硬,腋下腫脹:**外因導致。

胸脅脹滿、心中悸動不安,眼睛發黃,經常喜笑: 陽氣過剩。

臉色蒼黃: 脾臟的顏色。 憂鬱思慮: 脾臟的情志。 肚臍處有氣體蠕動: 脾臟的部位。 食慾不振: 脾臟主管味覺。 倦怠乏力: 脾臟主管四肢。 腹部脹滿、腸鳴、腹痛、腹瀉: 脾臟主管腹部。

這些都是脾虛的症狀。

身體沉重、腹脹便祕: 脾臟主管肌肉。 **這是脾實的症狀。

腹滿,胃實也;飢不受穀食,胃虛也;脹滿,胃中寒也;消穀善飢,胃中熱也;寒慄鼓頷,胃氣虛也;當心而痛,胃脘痛也;臍以上皮熱,胃中熱也;臍以下皮寒,腸中寒也;胃寒腸熱,脹且泄也,胃熱腸寒,小腹痛脹而疾飢也。能食而脈浮數有力,與三陽熱症同見者,陽結便閉也。

白話文:

腹滿:胃氣過盛。

飢而不食 :胃氣虛弱。 脹滿 :胃裡有寒氣。 消化食物後容易飢餓 :胃裡有熱氣。 發抖,下巴鼓脹 :胃氣虛弱。 心口疼痛 :胃痛。 肚臍上方皮膚發熱 :胃裡有熱氣。 肚臍下方皮膚發冷 :腸裡有寒氣。 胃寒腸熱 :脹氣又腹瀉。 胃熱腸寒 :小腹脹痛,容易飢餓。 能進食,脈搏浮數有力,伴有不適感 :陽氣過盛,導致便祕。

不能食而脈沉遲有力,與三陰寒症同見者,陰結便閉也。便硬腹痛,胃實也;先硬後溏,腹縮脾虛也。噎膈反胃,氣道阻隔也,久病老弱,血液乾枯也。當臍而痛不能久立,此大腸病也。小腹痛,乃小腸病也。膀胱移熱於小腸,則下不得小便,上為口瘡;控睪引腰脊上衝心,邪在小腸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不能進食,而脈搏沉緩有力,又同時出現三陰寒症狀,則為陰邪積聚所致的大便不通。大便乾結腹痛,是胃中有積滯;大便先乾結後變溏瀉,腹部收縮,是脾虛所致。噎嗝反胃,是氣道受阻;久病體弱,血氣枯竭。肚臍周圍疼痛,不能久站,這是大腸疾病。小腹部疼痛,是屬於小腸疾病。膀胱的熱氣轉移到小腸,就會出現小便不通,口腔起泡;睪丸疼痛並引發腰背疼痛往上衝到心臟,則是邪氣在小腸作祟。

當耳前熱,苦寒甚,若獨有上熱甚,小腸之脈上頰入耳中交肩上也。面黑,腎之志也;恐,腎之忐也;臍下動氣,腎之部位也;腹脹喘不得臥,腎主水也;溲便不利,腎開竅二陰也;少腹滿,背與骨痛,腎主骨,膀胱為表裡也;呵欠,腎主欠也。心主飢,腎邪上乘於心也;足寒,腎氣厥也。

白話文:

當耳前發燙,伴有嚴重寒氣,若只有上部發熱嚴重,是小腸的經脈從臉頰向上進入耳內,再交會到肩上。

面部發黑,是腎精虛衰的緣故;恐懼,是腎氣虛弱的表現;臍下氣體翻滾,是腎臟虛損的部位。

腹脹喘息,不能平臥,是腎主管水液的原因;小便不利,是腎開竅於二陰的緣故;小腹脹滿,背部和骨骼疼痛,是腎主管骨骼,膀胱與腎表裡相通。

打哈欠,是腎主管打哈欠的緣故。心主管飢餓,是腎氣邪熱上逆影響心臟。

足部發冷,是腎陽虛衰的表現。

腹氣滿,小腹尤堅,不得小便,窘迫,三焦病也。三焦病,氣滿於皮膚中,輕輕然而不堅。下焦病,實則癃閉,虛則遺溺,閉則點滴不出,小腹脹痛,癃則勤出無度,莖中澀痛。三焦主氣,癃閉、氣實也;遺溺,氣虛也。小腹偏腫而痛,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,肩上熱,膀胱病也。

白話文:

腹部脹氣,尤其是小腹特別硬,導致小便困難,感到憋悶,這是三焦病。三焦病時,氣積聚在皮膚中,輕輕按壓,皮膚不硬。下焦病時,實證是小便不通,虛證是小便失禁,小便不通時只能滴出來一點,小腹脹痛,小便失禁時經常小便,尿道有刺痛感。三焦主管氣,小便不通是因為氣太盛;小便失禁是因為氣太弱。小腹一側腫脹疼痛,用手按壓後想要小便卻解不出來,肩膀感到發熱,這是膀胱病。

小便之赤白,主乎里之寒熱也。赤者為熱,若平素淺紅淡黃,則為陰虛也。白者為寒,若平素白渾如米泔則為濕熱所化也。此皆五臟六府之必應,昭然若揭矣。而《內經》有曰:五臟六腑,肺為之蓋,巨肩陷,咽候見其外。五臟六府,心為之主,缺盆為之道,䯏骨有餘,以候𩩲骭。

白話文:

小便的顏色,可以反映身體內部的寒熱狀態。

小便呈紅色,表示有熱。如果平時小便呈淺紅色或淡黃色,則表示陰虛。小便呈白色,表示有寒。如果平時小便呈渾濁的白色,像米湯一樣,則表示濕熱所致。

這些都是五臟六腑應對外界環境變化的反應,不可輕視。《內經》中說:五臟六腑,肺是蓋子,肩胛骨塌陷,咽喉可以在外面看到。五臟六腑,心臟是首腦,胸骨上凹陷的部位是它的通道,肋骨過多,可以用來判斷心臟的強弱。

肝主為將,使之候外,欲知堅固,視目小大。脾者主為衛,使之迎糧,視唇好惡,以知吉凶。腎者主為外,使之遠聽,視耳好惡,以知其性。胃為之海,廣骸大頭張胸,五穀乃容。鼻隊以長,以候大腸。唇厚人中長,以候小腸。目下窠大,其膽乃橫。鼻孔在外,膀胱漏泄。鼻柱中央起,三焦乃約。

白話文:

肝臟就像將軍,負責在外警戒。要判斷肝氣是否強健,可以觀察眼睛的大小。脾臟就像護衛,負責運送營養。要判斷脾氣是否正常,可以觀察嘴脣的顏色和喜好。腎臟就像斥候,負責遠距離偵察。要判斷腎氣是否健康,可以觀察耳朵的喜好。

胃就像大海,容量巨大,可以容納五穀。鼻子形狀細長,與大腸相連。嘴脣厚,人中長,與小腸相連。眼睛下方的凹陷很深,說明膽氣過於旺盛。鼻孔外露,表示膀胱有漏尿問題。鼻樑中部隆起,說明三焦氣機運行不暢。

又曰:頭者,精明之府,頭傾視深,精神將奪矣。背者,胸中之府,背曲肩隨,府將壞矣。腰者,腎之府,轉搖不能,腎將敗矣。膝者,筋之府,屈伸不能,行則僂附(依附而行),筋將憊矣。骨者,髓之府,不能久立,行則振掉,骨將憊矣。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,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。

白話文:

(又說:)頭部是精神明亮的所在,如果頭部前傾並看得很深,精神就會衰竭。後背是肺臟的所在,如果後背彎曲並肩膀前傾,肺臟功能就會受損。腰部是腎臟的所在,如果腰部轉動搖擺時力不從心,腎臟機能就會衰退。膝蓋是肌腱的所在,如果膝蓋無法彎曲伸直,走路時就會彎腰駝背,肌腱就會疲乏。骨骼是骨髓的所在,如果無法久站,走路時會搖晃不穩,骨骼就會疲乏。手部無法伸展是肌腱出了問題,手部無法彎曲是骨骼出了問題。

肺心有邪,其氣留於兩肘。肝有邪,其氣留於兩腋。脾有邪,其氣留於兩髀。腎有邪,其氣留於兩膕。又曰:邪之中人,或中於陰,或中於陽,上下左右,無有恆常。其中人也,方乘虛時及新用力。若飲食汗出,腠理開而中於邪,中於面則下陽明,中於項則下太陽,中於頰則下少陽,其中膺背兩脅,亦中其經(膺屬陽明,背屬太陽,脅屬少陽)。中於陰者,當於背胻始(手臂足胻之陰屬三陰經)。

白話文:

肺臟或心臟有邪氣,邪氣會停留在雙肘。肝臟有邪氣,邪氣會停留在雙腋下。脾臟有邪氣,邪氣會停留在雙大腿。腎臟有邪氣,邪氣會停留在雙小腿後面。

另外說,邪氣侵入人體後,可能侵犯陰經或陽經,且位置不固定,可能在上下左右各處遊走。

當一個人身體虛弱或劇烈運動時,容易被邪氣侵襲。如果在飲食或出汗後,毛孔打開時,邪氣容易侵入。邪氣侵入面部,會沿著陽明經下行;侵入頸部,會沿著太陽經下行;侵入面頰,會沿著少陽經下行;侵入胸部、背部或兩側,也會侵入相應的經絡(胸部屬於陽明經,背部屬於太陽經,兩側屬於少陽經)。

如果邪氣侵入陰經,則會從背部的大筋(手臂和腿部的陰部屬三陰經)開始發病。

臂與胻,其陰皮薄(臂外側屬三陽內側屬三陰經),其肉淖(柔軟)澤(光潤),故俱傷於風,獨傷其陰。又曰:從腰以上,手太陰陽明主之;從腰以下,足太陰陽明主之。傷於風者,上先受之,傷濕者,下先受之,蓋人身八萬四千九毛竅,應呼吸為開合而風邪隨處可入,故聖人避風如避矢石焉。

白話文:

手臂和臀部,它們外側的皮膚較薄(手臂外側屬於三條陽經,內側屬於三條陰經),肉軟且光滑,所以它們都容易受到風邪的侵害,但只有陰側會受到單獨的傷害。又說:腰部以上,由手太陰經和足陽明經統領;腰部以下,由足太陰經和足陽明經統領。受到風邪侵襲的,上半身先受到影響;受到濕邪侵襲的,下半身先受到影響。這是因為人體有八萬四千九百個毛孔,隨著呼吸會開合,風邪可以從各個地方侵入,所以聖人就像躲避箭石那樣躲避風。

此舉邪之所傷歸於藏府,症之所發驗於形體,而內外相因之理皆《內經》所闡明者,大要如此。學者尋繹經旨,觸類推求,診治不皆確然有據也哉。

白話文:

如果邪氣侵犯身體,後果會影響臟腑,症狀會在身體上表現出來。而內部和外部之間的影響,也都由《內經》闡明,大體上就是這樣。學習者探究經文的要旨,觸類旁通,診察和治療就不會不完全有充分的根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