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指要》~ 卷二 (10)
卷二 (10)
1. 真陰真陽論
且以臟腑脈病論之,六腑者表也,陽也,五臟里也,陰也;表之脈陽也,里之脈陰也;關前陽也,關後陰也;病之熱者陽也,病之寒者陰也;症之躁者陽也,症之靜者陰也。而有假陰假陽者多以誤人。如大熱發躁,口渴舌燥,非陽症乎?視其面色赤,此戴陽也,切其脈尺弱而無力,寸關豁大而無倫,此係陰盛於下,逼陽於上,假陽之症,以假寒之藥從其性而折之,頃刻平矣。
如惡寒身不離復衣,手足厥冷,非陰症乎?視其面色滯,切其脈澀,按之細數而無力,此係假寒之症,寒在皮膚熱在骨髓,以辛涼之劑溫而行之,一汗而愈。凡此皆真氣之不固,故假者得以亂其真。假陽者,不足而示之有餘也;假陰者,有餘而示之不足也。故河間曰:夏熱太甚,林木流津,火極似水也。
冬寒太甚,流水冰堅,陰極似陽也。
夫陰脈有沉有數有緊,仲景統以微細言之,蓋沉必重按始得,緊數亦在沉細中見,不似陽症浮大而緊數也。薛氏曰:人知數為熱,不知沉細中見數為寒甚。真陰寒症脈常有七八至者,但按之無力而數耳,宜深察之。經曰:亢則害,承乃制也。如冬至陰盛極,陽生承之,此所謂陽盛亢則害,陰承乃制之。
然冬至一陽生,當漸向暖和,何為臘月大寒冰雪反盛?夏至一陰生,當漸向清涼,何為三伏溽暑酷熱反熾乎?曰:此將來者進,成功者退,隱微之際未易以明也。蓋陽伏於下則逼陰於上,井水氣蒸而堅冰至也;陰盛於下則逼陽於上,井水寒而雷電合也。今人病面紅口渴,煩躁喘咳者,誰不曰火盛之極,抑莫知其為腎中陰寒所逼耳,以寒涼之藥進而斃者,不知其幾矣,冤哉!
總之,陰陽之理變化無窮,而治法之要,有扶陽抑陰之微權,有以陽生陰之妙用,不獨滋陰養陽為燮理陰陽之道也。如補陽用參耆之屬,補陰用歸地之屬,補真陰真陽,不求之氣血而求之水火。陽虛則惡寒,以辛溫散之,陰虛則發熱,以甘溫調之。古人立方,義固顯然。若夫治血必先理氣,血脫益氣,以陽統乎陰,血隨乎氣,務使陽生陰長,故補血一湯以黃耆為君而當歸為臣也。
又如失血熱甚欲絕者則有獨參湯,以有形之血不能速生,幾微之氣所當急固,蓋陰陽之妙原根於無也。至於陽氣下陷者用味薄氣輕之品,若柴胡、升麻之類舉而揚之,使地道左旋而升於九天之上;陰氣不降者,用感秋氣肅殺而生之品,若瞿麥扁蓄之類抑而降之,使天道右旋而入於九地之下。此東垣補中益氣湯開萬世無窮之利,不必降也,升清則濁自降矣。
夫聖人裁成天地之化,補相天地之宜,於用藥之下,按陰陽而分寒、熱、溫、涼、辛、甘、酸、苦、咸之辨。凡辛甘者屬陽,溫熱者屬陽,寒涼者屬陰,酸苦者屬陰。陽主生,陰主殺,司命者欲人造殺而就生,甘溫者用之,辛熱者用之,使共躋乎春風生長之域,一應苦寒者俱不輕用,不特苦寒不輕用,至於涼者亦少用,蓋以涼屬秋氣,萬物逢秋不長矣。嗚乎,醫可不明乎陰陽之道哉!
白話文:
從臟腑、脈象和疾病來論述,六腑屬於體表,為陽;五臟屬於體內,為陰。體表的脈象屬於陽,體內的脈象屬於陰。寸關之前的脈象屬於陽,寸關之後的脈象屬於陰。疾病表現為發熱的屬於陽,表現為怕冷的屬於陰。症狀表現為煩躁不安的屬於陽,表現為安靜沉靜的屬於陰。
但有很多假陰假陽的症狀會迷惑人。例如,高燒、煩躁、口渴舌燥,難道不是陽症嗎?如果看到病人面色發紅,這是「戴陽」的假象。切脈時發現尺部脈象虛弱無力,而寸關脈象卻洪大無比,這其實是陰氣過盛於下,把陽氣逼到上面,是假陽的症狀。這時要用性質寒涼的藥物順應陰氣的特性,讓它降下去,病很快就會好轉。
又如,非常怕冷、總是穿著很多衣服,手腳冰涼,難道不是陰症嗎?如果看到病人面色晦暗,切脈時發現脈象澀滯,按下去脈細數但無力,這其實是假寒的症狀。寒在皮膚表面,熱在骨髓內部。這時要用辛涼的藥物,使其溫和地流通,發汗後就會痊癒。這些都是因為真氣不穩固,所以假象才能擾亂真象。假陽的症狀是本質不足卻表現得好像有餘;假陰的症狀是本質有餘卻表現得好像不足。所以張元素說:「夏天熱到極點,樹木都流出汁液,這是火熱達到極致,反而像水一樣。」「冬天寒冷到極點,流水都結成堅冰,這是陰寒達到極致,反而像陽一樣。」
陰脈有沉、數、緊等表現,張仲景將它們都歸納為微細。沉脈必須重按才能摸到,緊數脈也表現在沉細之中,不像陽症的脈象那樣浮大而緊數。薛氏說:「人們都知道數脈是熱症,卻不知道沉細中出現數脈,其實是寒症的極致。」真正的陰寒症脈象常常有七八至,但按下去會發現脈無力而且數,需要仔細觀察。經典中說:「亢盛就會導致危害,承順才能制約。」例如,冬至時陰氣達到最盛,陽氣開始萌生,這就是所謂的「陽氣過於亢盛就會導致危害,陰氣承順才能制約」。
然而,冬至一陽初生,應該逐漸轉向溫暖,為什麼在臘月反而更加寒冷、冰雪更加旺盛?夏至一陰初生,應該逐漸轉向涼爽,為什麼在三伏天反而更加悶熱、酷暑更加熾熱?這是因為將來要發生的事情會逐漸發展,已經成功的事情會逐漸退去,這其中隱藏的微妙變化很難一下子就看清楚。陽氣潛伏在下,就會把陰氣逼到上面,就像井水蒸發出水氣而導致堅冰出現;陰氣旺盛在下,就會把陽氣逼到上面,就像井水寒冷而產生雷電。現在有病人面紅口渴、煩躁氣喘咳嗽,誰不認為是火熱過盛呢?但卻不知道這是腎中陰寒逼迫所致。如果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,導致病人死亡的,不知道有多少,實在冤枉啊!
總之,陰陽的道理變化無窮,而治療的關鍵在於,既要有扶助陽氣、抑制陰氣的微妙權衡,也要有以陽氣來產生陰氣的巧妙運用,而不僅僅是滋養陰氣、補益陽氣,來調和陰陽。比如,補陽氣要用人參、黃耆之類的藥材,補陰氣要用當歸、熟地之類的藥材。補益真陰真陽,不是從氣血入手,而是從水火入手。陽虛就會怕冷,要用辛溫的藥物來發散;陰虛就會發熱,要用甘溫的藥物來調和。古人開的藥方,道理非常明顯。如果要治療血症,必須先調理氣機。如果失血過多,要補益氣,用陽氣來統攝陰氣,使血隨氣而行,務必使陽氣生發,陰氣增長。所以補血的藥方,會用黃耆作為主藥,當歸作為輔藥。
又如,失血過多,熱象嚴重到快要虛脫時,要用獨參湯,因為有形的血不能快速生成,而微弱的氣卻需要馬上固護,因為陰陽的微妙之處原本就根源於無。至於陽氣下陷的,要用味道薄、氣味輕的藥材,如柴胡、升麻之類,把它們提升起來,使地氣向左旋轉而升到九天之上;陰氣不下降的,要用具有秋天肅殺之氣的藥材,如瞿麥、扁蓄之類,把它們壓下去,使天氣向右旋轉而降到九地之下。這就是李東垣創制的補中益氣湯,為後世帶來無窮的利益,不必強行下降,只要把清陽升起來,濁陰自然就會下降。
聖人效法天地自然的造化,順應天地的規律。在使用藥物時,按照陰陽屬性來區分寒、熱、溫、涼、辛、甘、酸、苦、鹹的性質。凡是辛味、甘味的藥物屬陽,溫性、熱性的藥物屬陽,寒性、涼性的藥物屬陰,酸味、苦味的藥物屬陰。陽主生長,陰主肅殺。掌握生命的人,想要人們創造生機,而趨向生長,就會多用甘溫的藥物,多用辛熱的藥物,使它們共同進入春風生長的領域。一切苦寒的藥物都不要輕易使用。不僅苦寒的藥物不要輕易使用,就連涼性的藥物也要少用,因為涼性屬秋氣,萬物到了秋天就不再長了。唉,做醫生的人,怎能不明白陰陽的道理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