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指要》~ 卷二 (9)
卷二 (9)
1. 真陰真陽論
人身之陰陽相抱而不脫,是以百年有常,故陽欲上脫,陰下吸之不能脫也;陰欲下脫,陽上吸之不能脫也,蓋陰陽互為其根。陰根於陽,陽根於陰,無陽則陰無以生,無陰則陽無以化。從陽而引陰,從陰而引陽,各求其屬而窮其根。人知氣血為陰陽,而不知火為陽氣之根,水為陰血之根,猶日為火之精,故氣隨之,月為水之精,故潮隨之也。
人身心肝脾肺腎五行具存,而所以運行於五臟六腑之間者,有無形之相火行陽二十五度,無形之腎水行陰二十五度,而其根則原於先天太極之真,此所以為真也。一屬有形,便為後天,而非真矣,非根矣。要之天包地外,地處天中,天地一太極也。人以一陽陷於二陰之中,陰中有陽,男子陰內陽外,女子陽內陰外,人之一太極也。
然二者陰也,後天之形;一者陽也,先天之氣。神自氣化,氣本於天,故生髮吾身者即真陽之氣也。形以精成,精生於氣,故立吾身者即真陰之精也。經曰:女子二七天癸至,男子二八天癸至。又曰:人年四十而陰氣已半。丹溪乃謂:陽常有餘陰常不足。不知天癸未至本由乎氣,而陰自半亦由乎氣,是形雖屬陰而氣則從陽也。
陽來則生,陽去則死。陽全陰固,陽脫陰敗。故經云:陽氣者,若天與日,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。可見人生仗此一點真陽而為運行不息,孰謂陽常有餘而以苦寒之味伐之乎?
天癸者,天一所生之真水也,在人身是謂元陰,即曰元氣。人之未生,此氣根於父母,謂之先天元氣;人之既生,此氣蘊於吾身,謂之後天元氣。但氣之初生,真陰甚微,及至既盛,精血乃旺。然必真陰足而後精血化,是真陰在精血之先,精血在真陰之後,是先天之真陰為後天精血之根也。
若以天癸即精血論,則女子七七、男子八八而天癸絕,其周身之精血,何以仍運行於榮衛之中,而未嘗見其枯竭也?夫陰陽者虛名也,水火者實體也。寒熱者天之淫氣也,水火者人之元氣也。淫氣湊邪,可以寒熱藥攻之,真元致病,即以水火之真調之。然不求其屬,投之不入。
先天水火原屬同宮,火以水為主,水以火為原,故取之陰者,火中求水,其精不竭;取之陽者,水中尋火,其明不熄。彼誤認水火為心腎,無怪後人之懵懂也。
至人有偏陰偏陽者,此氣稟也。大陽之人雖隆冬身不著綿,口常飲水,色欲無度,大便數日一行,芩、連、知、柏恬不知怪。大陰之人雖暑月不離復衣,飲食稍涼,便覺腹痛泄瀉,參、朮、薑、桂時不絕口,一有欲事,呻吟不已。兩等人者,各稟陰陽之一偏者也。則人之受病以偏得之,用藥必救其偏,以寒治熱,以熱治寒,此方士之繩墨也。
然而苦寒頻進而積熱彌熾,辛熱一投而沉寒益滋者何耶?此不知陰陽之屬也。經曰: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,諸熱之而寒者取之陽,所謂求其屬也。故云:寒之不寒是無水也,熱之不熱是無火也。無水者,壯水之主以鎮陽光,無火者,益火之原以消陰翳,達至理於繩墨之外也。
白話文:
人體內的陰陽互相抱合而不分離,所以能夠維持長久的生命。陽氣想要向上脫離,陰氣則在下方吸住它,使它不能脫離;陰氣想要向下脫離,陽氣則在上方吸住它,使它不能脫離,這是因為陰陽互為彼此的根本。陰氣的根源在於陽氣,陽氣的根源在於陰氣,沒有陽氣,陰氣就無法產生;沒有陰氣,陽氣就無法化生。要從陽氣方面來引導陰氣,從陰氣方面來引導陽氣,各自尋求它們所歸屬的地方,並追究它們的根本。人們知道氣血是陰陽,卻不知道火是陽氣的根本,水是陰血的根本,就好比太陽是火的精華,所以氣隨著它運行;月亮是水的精華,所以潮汐隨著它漲落一樣。
人體的五臟(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)都具備五行的屬性,而能夠在五臟六腑之間運行的,是無形的相火,它在體內運行陽氣的二十五度;以及無形的腎水,它在體內運行陰氣的二十五度,而它們的根本則源於先天的太極之真,這就是它們之所以為「真」的原因。一旦有了有形的物質,就變成了後天之物,不再是真,也不是根本了。總之,天包裹著大地之外,而大地則處於天的中央,天地是一個太極。人體以一陽之氣陷於二陰之中,陰中有陽,男子是陰在內,陽在外,女子是陽在內,陰在外,人體也是一個太極。
然而陰屬於後天有形的形體,而陽則屬於先天無形的氣。精神由氣所化生,氣本源於天,所以能使我們身體生長發育的就是真正的陽氣。形體由精所構成,精由氣所化生,所以能使我們身體站立的就是真正的陰精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女子十四歲時天癸(指女性的生殖機能)就會出現,男子十六歲時天癸就會出現。又說,人到四十歲時,陰氣就已經減半。朱丹溪卻說陽氣常常有餘,陰氣常常不足。他不知道天癸沒有到來是因為氣還沒有充足,而陰氣減半也是因為氣的不足,也就是說,形體雖然屬於陰,但它的變化還是要取決於陽氣。
陽氣來了,生命就產生;陽氣離去,生命就結束。陽氣完整,陰氣就堅固;陽氣脫失,陰氣就衰敗。所以《黃帝內經》說,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樣,失去它應有的位置,就會減損壽命而不顯光輝。可見人生是依靠這一點真陽來維持運行不息的,怎麼能說陽氣常常有餘,而用苦寒的藥物去損耗它呢?
天癸,是天一生水所產生的真水,在人體內叫做元陰,也叫做元氣。人在沒有出生之前,這股氣根源於父母,叫做先天元氣;人在出生之後,這股氣蘊藏在自身,叫做後天元氣。但氣的初生階段,真陰非常微弱,等到氣盛了,精血才會旺盛。然而必須真陰充足之後,精血才能化生,也就是說,真陰在精血之前,精血在真陰之後,所以先天的真陰是後天精血的根本。
如果把天癸當作精血來看待,那麼女子四十九歲、男子六十四歲天癸就耗盡了,他們全身的精血,為什麼還能在身體的脈絡中運行,而沒有看到它們枯竭呢?陰陽是虛泛的名稱,水火才是實際的物質。寒熱是天氣不正之氣造成的,水火是人體的元氣。不正之氣侵犯人體,可以用寒熱的藥物來攻打它,而真正的元氣導致的疾病,就要用水火的真氣來調理它。然而,如果不追究它們的歸屬,用藥就不能發揮作用。
先天的水火原本屬於同一個宮位,火以水為根本,水以火為根源,所以從陰的角度來看,在火中尋求水,它的精就不會枯竭;從陽的角度來看,在水中尋找火,它的光明就不會熄滅。那些錯誤地認為水火是心腎的人,難怪後人會如此的懵懂無知了。
有的人體質偏陰,有的人體質偏陽,這是氣禀所決定的。體質偏陽的人,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會穿棉衣,經常喝水,性慾旺盛,大便要幾天才一次,吃黃芩、黃連、知母、黃柏這些苦寒藥也沒覺得有什麼不適。體質偏陰的人,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也要穿厚衣服,稍稍吃些涼的東西就會腹痛腹瀉,人蔘、白朮、生薑、肉桂這些溫熱藥要經常服用,一旦有性慾,就會呻吟不止。這兩種人,各自稟受了陰陽的一種偏性。所以,人得病是因為身體陰陽的偏頗所致,用藥必須糾正它的偏頗,用寒性藥治療熱症,用熱性藥治療寒症,這是醫生的基本準則。
然而,為什麼頻繁使用苦寒藥物反而使體內的熱邪更為熾盛,使用辛熱的藥物反而使體內的寒邪更加深重呢?這是因為不了解陰陽的歸屬。經書說:「凡是寒性的病卻出現熱象的,要從陰的角度來治療;凡是熱性的病卻出現寒象的,要從陽的角度來治療」,這就是所謂的「求其屬」。所以說:「寒證用了藥不感到寒,是因為體內缺少水;熱證用了藥不感到熱,是因為體內缺少火。」體內缺少水的,要用滋養水的藥物來鎮住陽氣的亢盛;體內缺少火的,要用溫補火的藥物來消除陰氣的盛衰,這才是超越常規的至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