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學指要》~ 卷六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3)

1. 用方舉要

古人所制諸方,何嘗不可圓而用之也。蓋方必詳其所治之症,為宜對症用之也。然有所加減於其間則即示以變通之妙焉,是其體則方而用則圓也。故無論症不盡乎方之所指,固當有加有減,即症是相當而勢有孰輕孰重之分,則方亦有孰君孰臣之宜,安得拘泥古方而不知所善用也。今竊略舉一二以廣體方用圓之義。

白話文:

古人制定的各種方劑,為什麼不能靈活變通地使用呢?因為方劑必須根據所治療的症狀來制定,需要對症下藥,所以使用時應當針對具體症狀。然而,如果在其中適當地加減藥材,就能夠體現靈活變通的妙處,這就屬於方劑的體制方正,但使用則靈活。所以無論症狀是否完全符合方劑所指,都應當適當地加減藥材;即使症狀符合,但症狀的輕重程度不同,方劑中各味藥材的君臣配伍也應該相應調整。怎麼能死板地遵循古方,而不靈活運用呢?現在我列舉一兩個例子來說明靈活使用方劑的意義。

試以四逆一湯言之,炙草二兩,炮姜一兩,人參五錢,生附子五錢,方也。若病者左關左尺臟脈平等,右關右尺弦急乃逆脈,此係右腎真陽衰弱,譬如天氣苦寒室無火而寒自生,本非左腎陰寒動剋火土之比,火雖虧弱尚未離宮,陽即困乏猶未浮越,唇舌雖欠潤猶未至枯燥,手足雖憎寒猶未至厥冷,可以如湯分兩,易熟附子甚妥。

白話文:

以「四逆湯」為例,包含炙甘草二兩、炮薑一兩、人參五錢、生附子五錢。如果病患左手寸關尺三部脈搏與右手寸關脈脈相對應,但是右關右尺脈弦緊,表示逆脈。這是因為右腎的真陽衰弱,就像天冷時室內沒有火,自然會產生寒意,與左腎陰寒牽動剋制火土的情況不同。雖然腎陽虛弱,但還沒有離開自己的位置(腎宮),雖然陽氣不足,但還沒有浮越到外面,因此嘴脣舌頭雖然較不滋潤,但還不至於乾燥;手腳雖然怕冷,但還沒有冷到冰冷。這時可以按照「四逆湯」的比例配製,使用較容易熟的生附子會比較適當。

若加口角流涎、手足厥冷,明見內招外犯,陰寒略重,宜用炮姜為君,熟附次之,人參甘草又次之。若是舌潤多涎,元陽受濕,仍君甘草,必犯嘔吐,宜乎偏重姜附以救真元可也。若氣冷四肢逆厥,如坐泉水中,牙關緊閉,頸筋粗大,左右手關脈尺脈俱見浮革,急梗橫逆形象顯著,此乃真元將滅,純陰冷症,一切潤藥概不宜入,恐引陰寒上干,清道窒塞則吐瀉之症作矣,宜用生附子為君。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嘴角流涎、手腳冰冷的情況,很明顯是內寒外犯,陰寒症狀較重,宜用炮姜為主要藥材,其次是熟附子,再配以人參、甘草。如果是舌頭濕潤、流涎較多,是元陽受濕所致,仍以甘草為主,但有可能出現嘔吐,應偏重用姜附來挽救元氣。如果出現四肢冰冷逆厥,像坐在冷水裡一樣,牙關緊閉,頸部筋脈粗大,左右手關脈、尺脈都浮起而緊繃,急促不順的症狀明顯,這是元氣將要耗盡的表現,純屬陰寒症狀,一切溫潤的藥物都不可用,以免引發陰寒上攻,堵塞通道而導致嘔吐、腹瀉。宜用生附子為主要藥材。

如或上唇紅枯,舌本無胎,肉黑微渴而潤者生,若干澀如鉤,鑿而渴甚,渴喜飲滾,不耐多飲,飲後輒渴仍如故,此係元虧津憊,手足微溫,懶食少氣,理合偏補元陽,方取人參為君,炙草次之,姜附又次之,兼補真陽以生元陽,用之何其圓也。又如六味地黃一湯,若病者左手關尺臟脈洪澀或浮弱無力,右手關尺真緩實,此乃火強土旺水虧陰損,宜本方地黃為君。如左手關尺臟脈稍平,獨右關臟脈細弱者,宜用山藥為君,地黃制干少用。

白話文:

如果患者的上嘴脣發紅發枯,舌苔淡薄,肌肉發黑,稍微感到口渴但嘴脣濕潤,這是元氣虧損,津液耗盡的徵象。如果嘴脣乾燥如鉤,舌質發黑,口渴嚴重,喜歡喝滾燙的水,但不能喝太多,喝完後還是很渴,這是元氣不足,津液虧虛所致。此時,體溫會略微溫熱,不想吃東西,氣息較弱。治療時應該偏重於補益元陽,因此首選人參,其次是炙甘草,再次是乾薑和附子,同時補益真陽來生養元陽,這樣的用藥方案很完善。

又如六味地黃湯,如果患者左手關尺臟脈脈象洪數且澀滯或浮弱無力,而右手關尺真脈脈象緩和有力,這是因為火氣亢盛,脾土旺盛,水液不足,陰氣受損。治療時,應以地黃為君藥。如果患者左手關尺臟脈脈象稍平,只有右手關臟脈脈象細弱,則應以山藥為君藥,地黃用量較少。

如挾痰濕而小便欠利者,宜用茯苓為君。若右關脾脈緩滑或浮數力盛,挾火而小便短赤者宜用澤瀉為君。如右手關尺臟脈沉數有力,左手關尺臟脈微弱少神,此乃火旺水虧宜用丹皮為君。若右手關尺臟脈和緩力盛,獨左關肝脈微弱,或闊漫少神,其人平日手足間筋攣,上齶舌根夜燥,兩脅常緊,如痛似脹,此因血虛致肝氣不收宜用棗皮為君,用之又何其圓也。其餘古湯能仿此二意變換,自見圓活之法耳。

既見圓活,更引之以向道,濟之以權宜,施之以法度,則用無不當,當無不效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痰濕困阻,小便排泄不暢,宜以茯苓為主藥。

如果右關脾脈緩慢而滑潤,或浮數有力,火熱挾迫,小便短赤,宜澤瀉為主藥。

如果右手關尺臟脈沉數而有力,左手關尺臟脈微弱無神,這是火氣旺盛,水液不足,宜丹皮為主藥。

如果右手關尺臟脈和緩而有力,只有左關肝脈微弱,或闊散無神,平時手足抽筋,上顎和舌根夜間乾燥,兩脅經常緊繃,有疼痛或脹痛感,這是由於血虛導致肝氣不收斂,宜棗皮為主藥,這是一種非常周全的治療方法。

其餘古典方劑都可以仿照這兩種思路進行加減變化,就能體會到靈活運用的方法了。

至於《內經》方法,至神至化,至圓至活,大小緩急奇偶復七方是也。仲景因創一百一十三方,悉遵法制,後代稱為祖方。醫者臨症諦視合併直中,邪正久暫,採大小緩急奇偶復七方之一,對脈主治,品味分配,君臣佐使,制輕制重,制戰制守,制分制合,制攻制和,贏輸操縱在我範圍,藥力在彼,務期有當而已。如病直中一經,宜取君一臣一,奇其制也,擇專經對症之藥一味為君,重其分兩曰大方。

白話文:

至於《內經》中的治療方法,妙不可言,圓融靈活,大小、緩急、奇偶、復方的七種治療法都包含在內。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創立了一百一十三個方劑,都嚴格遵循《內經》的原則,後世稱為祖方。醫生在臨牀使用這些方劑時,應仔細觀察病人的症狀,分析疾病的性質、正邪盛衰、發病時間長短,選用七種治療法中的大小、緩急、奇偶、復方之一,對症下藥,仔細斟酌藥物的配合,君臣佐使,調製不同劑量,攻守並用,分合有度,攻補和諧。藥力的大小把握在醫生的手中,藥物的作用在於對症,關鍵是恰到好處。如果疾病隻影響到一個經絡,只用君藥一味,臣藥一味,用奇特的劑量,選用專治該經絡症狀的藥物作為君藥,用較大劑量,叫做大方。

又要另揀二味與君同性同氣者,分兩減半為臣以輔君,不用佐以牽制其雄入之勢,不用使恐先動把關拒敵之兵,專取飛騎猛將,勇往直前,攻其無備,出其不意也。若病傷乎兩經,名曰並病,病者兩經兩症平現,猶二雄並爭一國,方取君二臣四,偶其制也,擇取專經對症之藥二味,一味君此經,一味君彼經,彼此二味務要分兩均重為大方,又要另揀二味與君同性同氣者,分兩減半為臣,以輔彼君,以攻彼經之邪,輔此君以攻此經之邪,亦不用佐使。如遇危險逆症,宜將君臣藥品分作數罐另煎,退火稍冷和服,其效尤速。

白話文:

此外,還要再選擇兩種與君藥性質相近、相輔相成的藥物,每種分量減半做臣藥,以輔助君藥。不要使用佐藥來牽制君藥的強勢,也不要使用使藥擔心會先激發身體的防禦機制。專門選擇飛快勇猛的藥物,一路攻堅,出其不意地攻擊敵方的空隙。如果疾病同時傷及兩條經絡,稱為並病。並病的特點是兩條經絡的兩組症狀同時出現,就像兩個君主爭奪一個國家一樣。此時,需要選擇兩個君藥、兩個臣藥,各攻一方。這兩種藥物的分量要均等,還要再選擇兩種與君藥性質、氣味相近的藥物,各減半做臣藥,輔助君藥攻擊對應經絡的邪氣,共四味藥物,也不需要佐使。如果遇到病情危急逆轉的情況,應該將君臣藥分成幾罐分別煎煮,待藥液稍冷後服用,這樣效果會更快。

至於合病,又有兩經三經之別,假如兩經合病,有一經病重而症多,有一經病輕而症少,方取君二臣三,奇其制也,專經對症之藥二味,一味君此經,一味君彼經,彼此二味分兩俱要均重為大方,又擇與此君同氣二味,分兩折半為臣,輔此君以攻病症重經之邪,又揀與彼君同氣一味,分兩折半為臣輔彼君,以攻病症輕經之邪,亦不用佐使,義同。

白話文:

關於伴發疾病,又有兩經、三經之分。如果兩經伴發疾病,有一經病重且症狀多,有一經病輕且症狀少,則採用君藥兩味、臣藥三味,這樣的配伍方法很特別。專門針對症狀的藥物兩味,一味君主於此經,一味君主於彼經,此彼兩味分量必須均等纔算大方,再選擇與此君藥性質相似的兩味藥,分量折半,作為臣藥,輔助此君藥攻治病症重的經絡之邪氣。又選擇與彼君藥性質相似的藥一味,分量折半,作為臣藥,輔助彼君藥攻治病症輕的經絡之邪氣。也不必使用佐藥和使藥,其意義相同。

三經合病,若有兩經病症平現而重多,一經病症稍差而輕少,宜於並病方內,增入二臣,分攻其最輕,即君二臣六是也。如一經症獨重兩經症輕而平等者,即宜更用君一以治其獨重,以四臣分攻平等之兩輕,乃君一臣四之偶制也。如或一經病症重多,一經病症略少,又一經病症最輕,宜用君一臣二以治其重經,用君一臣一以治其略少,用君一臣一以治其最輕,亦君二臣四之偶制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三個經絡同時發病,其中兩條經絡的症狀明顯且嚴重,而另一條經絡的症狀較輕且不嚴重,則應在合病的方劑中,增加兩味輔助藥物,分別針對症狀最輕的經絡進行治療,也就是「君藥二、臣藥六」的搭配。

如果一個經絡的症狀特別嚴重,而另外兩條經絡的症狀較輕且相等,則應再增加一味君藥專門治療症狀嚴重的經絡,並使用四味臣藥分別針對症狀較輕的兩條經絡進行治療,也就是「君藥一、臣藥四」的搭配。

如果一個經絡的症狀最嚴重,一個經絡的症狀略少,還有一個經絡的症狀最輕,則應使用君藥一和臣藥二來治療症狀最嚴重的經絡,君藥一和臣藥一來治療症狀略少的經絡,君藥一和臣藥一來治療症狀最輕的經絡,也是「君藥二、臣藥四」的搭配。

然而並病合病,重者固多而輕者亦復不少,重者方制可如前訂,稍輕者又當小其方偶其制,若君二臣六之類是也。病輕者宜增佐於方內,假如先前病重,服大方重劑後而病症漸次減輕者,亦可與小方輕劑。凡治頭面、耳、目、口、鼻、齒、舌、齶、手、胸、背、肺、心、肝、膽、咽、喉、膈、包絡、胸中、膻中之病,方宜奇制,經曰:近者奇之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儘管有單獨存在的疾病,但合併發生的疾病也很多,嚴重的疾病固然不少,輕微的也不算少。嚴重的疾病,用藥配方可以按照前面所說的制定,稍輕的疾病,則應縮小配方,適當地調整藥量,例如君藥、臣藥、佐藥的用量之類。病情較輕的,可以在藥方中增加輔助藥物。比如說,先前病情較重,服用大量重劑藥物後,症狀逐漸減輕的,也可以使用小劑量的藥方。凡是治療頭面、耳、目、口、鼻、齒、舌、齶、手、胸、背、肺、心、肝、膽、咽、喉、膈、包絡、胸中、膻中的疾病,藥方應採用奇特的配法,醫經上說:「近的(疾病)就要用奇特的(配法)來治療。」

凡治脾、胃、兩腎、命門、丹田、腹中、大小腸、膀胱、陰股、膝、足、大、小便道之病者,方宜偶制,經曰遠者偶之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任何治療脾臟、胃、兩個腎臟、命門、丹田、腹腔、大小腸、膀胱、陰部、膝蓋、腳、大小便道的疾病,都適合使用某些特定的治療方法。經典記載「遠症宜用偶數」。

發表不遠熱者,以清邪干犯,肌表腠理得緩則開,而汗汁易於滲泄,庶外邪可以假汗直去而解散也。攻裡不遠寒者,以濁邪蘊蓄腸胃,膀胱之火熱鬱毒得寒則煞,可以便於乘勢而斬關奪門也。汗者不可以奇,恐清陽因汗散越,以致魄汗淋漓,亡陽亂語之症作矣,故分兩品味俱宜偶制,以留戀其陽,毋犯重陽是也。

白話文:


汗出不遠熱:

這是因為邪氣侵犯肌膚表面,導致腠理疏鬆,汗液容易排出,邪氣可以通過汗液排出體外。

便瀉不遠寒:

這是因為濁邪積聚在腸胃中,膀胱的火熱鬱毒遇寒後會減弱,便可以乘勢將邪氣排出體外。

出汗不宜過度:

擔心出汗過多會導致陽氣隨汗液散失,出現亡陽、神志不清等症狀。所以用藥應當適可而止,既能止汗,又不至於傷陽。

下者不可以偶,防清陽隨藥力下墜,溺陷難升致生腸滑飧瀉、痎瘧腸澼之病起矣,故分兩品味俱宜奇制,以提挈其陽,勿犯重陰是也。補上治下制以緩者,藥品眾而氣味薄,分兩輕而性力緩,及丸散服藥之類,取其藥性輕清易於上浮也。補下治下制以急者,藥品少而分兩重,氣味厚而性力沉,及骨角金石之類,取其力猛勢重易於下走也。經曰: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,遠而奇偶制大其服也。

白話文:

下焦不能偶用補藥,以免陽氣隨藥力下墜,陷入下焦難以提升,導致腸道滑動、腹瀉、瘧疾、腸道絞痛等疾病發生。所以,補下焦時,藥品的兩數和味道都應奇數,以提振陽氣,避免陰氣過重。

補上焦、治療上焦疾病時,應採用緩和的方法,藥物品種多而氣味淡薄,兩數輕而藥性緩和,例如丸劑、散劑等,目的是讓藥性輕清易於向上浮升。

補下焦、治療下焦疾病時,應採用急緩的方法,藥物品種少而兩數重,氣味濃鬱而藥性沉重,例如骨角、金石等,目的是讓藥力強勁容易向下運行。

經典醫書中說:臨近的藥物採用奇偶配伍,藥量較少;遠處的藥物採用奇偶配伍,藥量較多。

大則數少,小則數多,多則九之,少則二之。九為老陽,剛強已極,譬如用其大方。二為柔陰輕弱之至,譬如用輕小方。二為之中,量遠近,制輕重,配奇偶,以為大方、小方,活法神且化矣。大則補陽補氣補火之數宜奇,壯陰壯水壯火之數當偶,此方法中之秘竅也。如或四經五經駁雜互相為病,氣宜補而血亦喜扶,火宜清而水亦當養,病惟此種最輕,少則九味十一味,多則十餘味二十味,或一二湯,或三四湯,合而用之皆曰複方。復者重也,湯不厭含,藥不嫌眾也。

白話文:


劑量:

藥物劑量大時用得少,小時用得多。多用至九分,少用至少兩分。九代表純陽,剛強極盛,就像使用大的方劑。二代表純陰,輕柔虛弱,就像使用小的方劑。

二分是中和劑量,用來調整遠近、確定輕重、搭配奇偶,作為大劑量或小劑量,這種用法靈活變化,神妙無窮。

劑數:

劑量大時,用於補陽、補氣、補火的藥物數量應為奇數,而用於壯陰、壯水、壯火的藥物數量應為偶數。這是用藥配方的祕訣。

複方:

如果四種或五種病症相互交雜導致疾病,需要補氣和養血,清熱和滋陰,這種疾病比較輕微,藥方藥味少則九味或十一味,多則十幾味或二十味,或者用一兩劑,或者三四劑,這種組合使用的方劑稱為複方。複方就是重複的意思,一劑方劑中藥物種類不嫌多,藥量不嫌大。

凡物有隧道者亦名曰復。因時取義,於一劑藥中兼療數經病症,一方法內統制升降浮沉。七方惟此,不用細解,今人動手便是,尤嫌其過於重複耳。至若向導一法,又不可不繼七方而亟講也。假如直中一病,就取直達本經一味自兼嚮導便可,其餘合病並病,以及諸經雜病則不然。

白話文:

任何事物中具有連接道路的稱為「復」。根據不同的時機需要,在一個藥方中同時治療好幾個經絡的病症,在一個治療方法中統一升降浮沉。七種治療方法中只有這一種,不需要詳盡說明。如今的人一動手就實施這一方法,尤其是因為嫌它太過重複。至於「向導」這個方法,又不可不接著「七種治療方法」之後立即講解。假設只針對一種疾病,直接選用直達那個經絡的一味藥材,同時加上向導藥就可以了。其餘的兼病、並病,以及諸經雜病則並非如此。

當取諸藥味之咸者入腎。故《內經》治一切腎病,以咸散之,以咸收之,以咸補之,以咸瀉之,以咸軟之,以鹹溫之,以咸燥之。如味不咸者要取直捷入腎,補火補水須制之以鹽,或入鹽同煎。若要取其入腎清火除熱,宜制之以童便或用童便參服。凡藥味辛辣者即能入肺,故《內經》治一切肺病以辛散之,以辛收之,以辛緩之,以辛燥之,以辛清之,以辛溫之,以辛涼之,以辛補之,以辛瀉之。如味不辛者要取直捷入肺,須制之以薑汁,或用竹瀝參服。

白話文:

對於治療腎臟疾病的藥物,應該選擇味道鹹的藥材,因為鹹味可以入腎。因此,《內經》中治療各種腎臟疾病,都使用鹹味藥物來散解、收斂、補益、瀉下、軟化、溫暖和乾燥。如果藥物本身沒有鹹味,則需要用鹽調理後再服用,或者在煎煮時加入鹽。如果要讓藥物入腎清熱降火,則需要用童便調理或與童便一起服用。

對於治療肺部疾病的藥物,應該選擇味道辛辣的藥材,因為辛辣味可以入肺。因此,《內經》中治療各種肺部疾病,都使用辛辣味藥物來散解、收斂、緩解、乾燥、清熱、溫暖、涼爽、補益和瀉下。如果藥物本身沒有辛辣味,則需要用薑汁調理後再服用,或者與竹瀝一起服用。

凡藥味之酸者即能入肝,故《內經》治一切肝病以酸散之,以酸收之,以酸緩之,以酸燥之,以酸溫之,以酸清之,以酸涼之,以酸補之,以酸瀉之。如味不酸者宜制之以醋。凡藥味之苦者能入心,故《內經》治一切心病以苦散之,以苦壯之,以苦緩之,以苦燥之,以苦清之,以苦溫之,以苦涼之,以苦收之,以苦瀉之,如味不苦者宜炮令致苦以補之,或入黃連、膽汁以瀉之。

白話文:

凡是味道酸的藥物都能進入肝臟,所以《內經》上記載治療一切肝臟疾病可用酸藥散結、收斂、緩解、乾燥、溫和、清利、清涼、滋補、瀉下的作用。如果藥物味道不酸,就應該用醋來炮製它。凡是味道苦的藥物都能進入心臟,所以《內經》上記載治療一切心臟疾病可以用苦藥散結、增強、緩解、乾燥、清利、溫和、清涼、收斂、瀉下的作用。如果藥物味道不苦,就應該用火炒製使它產生苦味來滋補,或者加入黃連、膽汁等苦寒藥物來瀉下。

凡藥味甜者能入脾,故《內經》治一切脾病以甘散之,以甘壯之,以甘緩之,以甘燥之,以甘清之,以甘溫之,以甘涼之,以甘補之,以甘瀉之,如或味欠甘欲其補脾,宜制以蜂蜜調之,以飴糖、人乳或炒黏米、糯米同煎。欲其清胃則參之以生蜂蜜、梨汁、藕汁、竹瀝,取其味性相投,故曰:稼穡作甘也。

此為同氣相求。

白話文:

凡是味道甘甜的藥材都能進入脾臟,因此《內經》記載,治療一切脾臟疾病都用甘味的藥物來疏散、壯實、緩和、乾燥、清熱、溫養、涼潤、補益、瀉火。如果藥材味道不夠甘甜,但需要補脾,可以加入蜂蜜調節,也可以加入飴糖、人乳,或是與炒熟的黏米、糯米同煎。如果需要清胃,則添加生蜂蜜、梨汁、藕汁、竹瀝,取其味道和藥性相符,所以說,「稼穡作甘也」。

又以品味色赤者入心,色青者入肝,色白者入肺,色黃者入脾,色黑者入腎,此為同類相得。心合血,心與包絡為表裡,三者有病,治宜用苦赤同法。肝合筋,肝與膽為表裡,三者有病,治宜用酸青同法。脾合肉,脾與胃為表裡,三者有病,治宜用甘黃同法。肺合皮毛,肺與大腸為表裡,三者有病,治宜用辛白同法。

白話文:

根據五臟與顏色的對應:

  • 紅色入心,
  • 青色入肝,
  • 白色入肺,
  • 黃色入脾,
  • 黑色入腎。

這是因為同類相求相得。

  • 心主血,與包絡相表裡,三者有病時,宜用苦味和紅色藥物治療。
  • 肝主筋,與膽相表裡,三者有病時,宜用酸味和青色藥物治療。
  • 脾主肉,與胃相表裡,三者有病時,宜用甘味和黃色藥物治療。
  • 肺主皮毛,與大腸相表裡,三者有病時,宜用辛味和白色藥物治療。

左腎合精,右腎合骨,左腎與膀胱為表裡,右腎與小腸為表裡,六者有病,治宜用鹹黑同法。至於藥味性情,有專入一經者,取之為君固妥,亦有能入兩經三經者,用以為君則不受本方統轄,用以為臣為使,則不服君藥節制,勢必離奇撒野別生禍端,全在用法圓通,毋徒執拘為貴。

白話文:

左腎藏精,右腎藏骨。左腎和膀胱是表裡關係,右腎和小腸是表裡關係。這六個器官一旦生病,治療方法都應該採用鹹黑的方法。至於藥物的性味,有的專門進入一個經脈,取用這種藥材做君藥當然穩妥;但也有能進入兩條或三條經脈的藥材,如果用它做君藥,就會不受本方藥性的約束。如果用它做臣藥或使藥,它又不會服從君藥的約束,勢必會產生奇怪的反應,引發新的病患。重要的是在用藥時要靈活變通,而不是拘泥於固定的原則。

凡治腑合之病,先將人本臟本腑品味會煉成陣,預煎令熟後取直達病所一味,投入數滾即起,取其生性輕浮,力能上行外走,引經之法也。如病者手足通身逆冷,牙關緊閉,胸膈間寒涎凝結.不省人事,速用艾灸關元,攔阻陰寒來路,急投辛香熱燥峻補之品,濃煎滾服,斬關之法也。如治下焦,中焦臟寒,上熱假症,宜將峻補臟氣藥品濃煎退火,如冰冷服。

白話文:

治療腹內臟腑疾病的方法:

首先,將患者的身體本質(包括臟腑的特性)調理成一個陣型,然後將治療疾病的藥材預先煎煮至熟,再取出一種能快速到達病竈的藥材,投入湯中稍煮幾滾即可撈起。這種方法利用藥材性質輕浮,能向上運行,達到引經活絡的效果。

例如,如果患者手腳發冷、牙關緊閉、胸悶、痰液凝結、失去意識,可以快速艾灸關元穴,阻擋寒氣侵入。同時,緊急服用辛香、熱燥、峻補的藥材,濃煎後快速服用,以達到「斬關」的效果。

如果是治療下焦(腎臟以下)、中焦(脾胃)的寒症,同時伴有上熱假象,應該將峻補臟氣的藥材濃煎後降火,然後放涼服下。

又或細末為丸,裹以甘寒外殼,藥過咽胸全無苦燥,偷關之法也。如喉舌已為陰火燥烈,疱腫潰痛,熱補入口,倍增其苦,先將補藥熬煎後入黃連些少,數滾即起,或入豬膽汁幾點,將喉舌陰火假掩,使劑中雄兵猛將安然乘勢直下,瞞關之法也。

白話文:

有的中藥研磨成細粉後做成藥丸,外面包裹著甘涼的殼。這樣,藥物經過咽喉時完全沒有苦味和燥熱,這是偷越「關卡」的方法。如果已經有火氣傷及喉嚨,導致起泡腫痛,直接服用補藥只會加劇痛苦。這時,先將補藥煎煮,加入少量黃連,煎煮幾滾後立即撈出。也可以滴入幾滴豬膽汁,這些藥物可以暫時壓制喉嚨的火氣,讓藥物中的主要藥材趁機直達病竈,這也是瞞天過海的方法。

如胸膈為痰涎凝阻,藥不能入,急取生半夏、生南星、牙皂、細辛、生礬、硃砂、薑汁、竹瀝之類,視病重輕,擇取兩味,細末水調灌入,外用薑蔥搗炒,或燒酒拌淬紅灰,包熨胸背,俟其一吐,稍開,旋以正藥急投,闖關之法也。經曰:奇之不去則偶之,是為重方,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,所謂寒熱溫涼,反從其病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胸腔和橫膈膜被痰液阻滯,藥物無法進入,就緊急取用生半夏、生南星、牙皁、細辛、生礬、硃砂、薑汁、竹瀝等藥物。根據病情輕重,選擇兩味藥,研磨成細末,用少量水調和後灌入。外部用薑蔥搗爛炒熱,或用燒酒拌淬紅灰,包裹熨燙胸部和背部,等待患者嘔吐後,病情稍有緩解,再立即投服正藥,這是破除阻滯的方法。醫經上說:奇病不去,則用偶方;偶方不去,則反佐來取法,也就是說,寒病用熱藥,熱病用寒藥,溫涼藥物與病症相反,以達到治療效果。

如遇吐血、衄血、嘔血、崩產及諸般失血過多,百藥罔效,脈因亡血盡見代芤濡弱,捉摸甚難,法取細料薄紙或湖綿,蘸收本血,曬焙毋拘,速以燒灰調入養氣補血安血藥內,重用人參,無不應手取效。又如盜汗淋漓,諸方難收,速用淨青布拭體,收其本汗曬乾,再抹,如此多次,方用滾水沃布,取汗煎藥,數服即收。又如素因酒損致病,諸藥不能投效,宜取酒煎立效。

白話文:

如果遇到吐血、流鼻血、嘔血、產後大出血,以及各種失血過多等情況,各種藥物都無效,脈象由於失血過多而極為虛弱,很難診脈,可以採用把乾淨的薄紙或海綿蘸血後曬乾磨粉,快速調入補氣、補血、止血藥物中,大量使用人參,通常都能見效。

又如盜汗嚴重,各種方法都無法控制,可以迅速用乾淨的青布擦拭身體,收集自己的汗液後曬乾,再擦拭,反覆多次後,用沸水清洗布條,煎取汗液入藥,服用幾次即可止汗。

再如因長期飲酒導致疾病,各種藥物治療無效,可以採用用酒煎服藥物的辦法,立即可見效。

如小兒嘔泄拒藥,尤宜講究。若嗜酒則用酒調丸藥,自然投合矣。如不喜酒,又當別詢所好,旋取所好和藥必效,蓋亦藉嚮導以收從治之勳,假因緣而獲萬全之效也。至於藥有宜於食前服者,取其腹內空虛,藥力易於直下,施蓋以食,可免犯上之弊,治下法也。藥有宜於食後服者,先取其穀氣實腹,使藥後住胸中,借下焦火力隔胃薰蒸,氣性易於挽上,就勢飛達巔頂,治上法也。藥有宜於食遠服者,取其不飢不飽,藥往胃中,易於達膈療脅,運行四肢,調中法也。

白話文:

對於拒絕服藥的兒童嘔吐腹瀉,更需要仔細處理。如果孩子喜歡喝酒,就用酒來調配藥丸,自然就能服下。如果孩子不喜歡喝酒,那就應該另外詢問孩子的喜好,然後取其所好之物和藥一起服下,一定會有效。因為這也是藉助嚮導來收服從治療的功勞,假借因緣來獲得萬全的療效。

至於藥物,有些適合在飯前服用,這是因為腹部空虛,藥力容易直接下行,用食物掩蓋,可以避免犯上氣的弊病,這是治療下焦的方法。有些藥物適合在飯後服用,先讓穀氣充實腹部,使藥物後停留於胸中,借用下焦的火力隔著胃部蒸燻,氣性容易上達,勢如飛箭到達頭頂,這是治療上焦的方法。有些藥物適合在遠離飯時服用,這是因為不飢不飽,藥物進入胃中,容易到達膈肌,治療胸脅,運行四肢,這是調和中焦的方法。

以上所言盡皆關係法之一字,加配於七方十劑前後中間,豈不至通至靈,至圓至活至易於效驗,至極其穩當。猶武候之用兵,能制勝而不行險,斯為可宗可法也歟。

白話文:

上面所說的內容都與「法」這個字有關,在七方十劑的開頭、結尾和中間加上這個字,難道不會讓藥方變得通達有效、圓融靈活、易於驗證、極其穩妥嗎?就像諸葛亮用兵一樣,能制勝卻不走險路,這才值得效仿和學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