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指要》~ 卷六 (8)
卷六 (8)
1. 用方舉要
大則數少,小則數多,多則九之,少則二之。九為老陽,剛強已極,譬如用其大方。二為柔陰輕弱之至,譬如用輕小方。二為之中,量遠近,制輕重,配奇偶,以為大方、小方,活法神且化矣。大則補陽補氣補火之數宜奇,壯陰壯水壯火之數當偶,此方法中之秘竅也。如或四經五經駁雜互相為病,氣宜補而血亦喜扶,火宜清而水亦當養,病惟此種最輕,少則九味十一味,多則十餘味二十味,或一二湯,或三四湯,合而用之皆曰複方。復者重也,湯不厭含,藥不嫌眾也。
凡物有隧道者亦名曰復。因時取義,於一劑藥中兼療數經病症,一方法內統制升降浮沉。七方惟此,不用細解,今人動手便是,尤嫌其過於重複耳。至若向導一法,又不可不繼七方而亟講也。假如直中一病,就取直達本經一味自兼嚮導便可,其餘合病並病,以及諸經雜病則不然。
當取諸藥味之咸者入腎。故《內經》治一切腎病,以咸散之,以咸收之,以咸補之,以咸瀉之,以咸軟之,以鹹溫之,以咸燥之。如味不咸者要取直捷入腎,補火補水須制之以鹽,或入鹽同煎。若要取其入腎清火除熱,宜制之以童便或用童便參服。凡藥味辛辣者即能入肺,故《內經》治一切肺病以辛散之,以辛收之,以辛緩之,以辛燥之,以辛清之,以辛溫之,以辛涼之,以辛補之,以辛瀉之。如味不辛者要取直捷入肺,須制之以薑汁,或用竹瀝參服。
凡藥味之酸者即能入肝,故《內經》治一切肝病以酸散之,以酸收之,以酸緩之,以酸燥之,以酸溫之,以酸清之,以酸涼之,以酸補之,以酸瀉之。如味不酸者宜制之以醋。凡藥味之苦者能入心,故《內經》治一切心病以苦散之,以苦壯之,以苦緩之,以苦燥之,以苦清之,以苦溫之,以苦涼之,以苦收之,以苦瀉之,如味不苦者宜炮令致苦以補之,或入黃連、膽汁以瀉之。
凡藥味甜者能入脾,故《內經》治一切脾病以甘散之,以甘壯之,以甘緩之,以甘燥之,以甘清之,以甘溫之,以甘涼之,以甘補之,以甘瀉之,如或味欠甘欲其補脾,宜制以蜂蜜調之,以飴糖、人乳或炒黏米、糯米同煎。欲其清胃則參之以生蜂蜜、梨汁、藕汁、竹瀝,取其味性相投,故曰:稼穡作甘也。
此為同氣相求。
又以品味色赤者入心,色青者入肝,色白者入肺,色黃者入脾,色黑者入腎,此為同類相得。心合血,心與包絡為表裡,三者有病,治宜用苦赤同法。肝合筋,肝與膽為表裡,三者有病,治宜用酸青同法。脾合肉,脾與胃為表裡,三者有病,治宜用甘黃同法。肺合皮毛,肺與大腸為表裡,三者有病,治宜用辛白同法。
左腎合精,右腎合骨,左腎與膀胱為表裡,右腎與小腸為表裡,六者有病,治宜用鹹黑同法。至於藥味性情,有專入一經者,取之為君固妥,亦有能入兩經三經者,用以為君則不受本方統轄,用以為臣為使,則不服君藥節制,勢必離奇撒野別生禍端,全在用法圓通,毋徒執拘為貴。
白話文:
用藥重點
藥方用藥的原則是,病情嚴重時,用藥的種類和數量要少;病情輕微時,用藥的種類和數量可以多。用藥多時,可以考慮用到九種藥材;用藥少時,則用二種。九代表陽氣的極致,剛強有力,就像使用大藥方。二代表陰氣的極致,柔弱輕微,就像使用輕巧的小藥方。二者之間,要衡量病情的遠近、輕重,搭配奇數或偶數的藥材,靈活運用大藥方和小藥方,才能達到神妙的效果。
用來補養陽氣、補氣、補火的藥物,數量上適合用奇數;用來強壯陰氣、補水、壯火的藥物,數量上適合用偶數。這是用藥的訣竅。如果出現多個經絡互相影響而生病,例如需要補氣也要扶助血,需要清熱也要滋養水,這種情況比較輕微,可以用九種或十一種藥材,多則用十幾種到二十幾種藥材,或者用一兩個基礎藥方,或三四個基礎藥方,合併使用,這就稱為複方。複方指的是多種藥物組合,藥方不嫌棄藥材種類繁多,只要能有效治療。
凡是藥物能深入體內通道的,也稱為複。根據具體情況,在一副藥中治療多個經絡的病症,在一個藥方中統籌藥物的升降浮沉。這些都是複方的應用,不必過多解釋,現在的人經常這樣做,只是有時顯得過於重複。
至於引導藥物走向的方法,也必須在了解複方之後加以重視。如果只是單純一個經絡生病,可以直接選用能直達該經絡的藥材,同時兼顧引導藥效的作用。但如果是多個經絡同時生病,或者經絡之間互相影響的複雜病情,就不能這樣處理。
要選擇味道鹹的藥材來歸入腎經。《內經》中說,治療一切腎病,可以用鹹味來散邪、收斂、補益、瀉下、軟堅、溫熱、乾燥。如果藥材本身沒有鹹味,要選用能直接進入腎經的藥材,補火補水時,要用鹽來調製,或者加入鹽一起煎煮。如果要用藥物來清腎火、除熱,則可以用童子尿來調製,或者用童子尿來沖服。
凡是藥材味道辛辣的,就能夠進入肺經。《內經》中說,治療一切肺病,可以用辛味來發散、收斂、緩解、乾燥、清熱、溫熱、涼散、補益、瀉下。如果藥材本身沒有辛味,要選用能直接進入肺經的藥材,可以用薑汁來調製,或者用竹瀝來沖服。
凡是藥材味道酸的,就能夠進入肝經。《內經》中說,治療一切肝病,可以用酸味來發散、收斂、緩解、乾燥、溫熱、清熱、涼散、補益、瀉下。如果藥材本身沒有酸味,可以用醋來調製。
凡是藥材味道苦的,就能夠進入心經。《內經》中說,治療一切心病,可以用苦味來發散、強壯、緩解、乾燥、清熱、溫熱、涼散、收斂、瀉下。如果藥材本身沒有苦味,可以炮製使其變苦,用以補益;或者加入黃連、膽汁來瀉火。
凡是藥材味道甘甜的,就能夠進入脾經。《內經》中說,治療一切脾病,可以用甘味來發散、強壯、緩解、乾燥、清熱、溫熱、涼散、補益、瀉下。如果藥材本身不夠甘甜,想要補脾,可以用蜂蜜來調製,或者用麥芽糖、人乳,或者炒過的黏米、糯米一起煎煮。想要清胃,則可以加入生蜂蜜、梨汁、藕汁、竹瀝,利用味道和藥性的相互配合。這就是所謂的“稼穡作甘”的道理。
這些都是同氣相求的道理。
另外,藥材的顏色紅色可以歸入心經,青色可以歸入肝經,白色可以歸入肺經,黃色可以歸入脾經,黑色可以歸入腎經,這是同類相應的道理。心與血相合,心與心包絡互為表裡,這三者有病,治療時要用苦味和紅色的藥材。肝與筋相合,肝與膽互為表裡,這三者有病,治療時要用酸味和青色的藥材。脾與肌肉相合,脾與胃互為表裡,這三者有病,治療時要用甘味和黃色的藥材。肺與皮毛相合,肺與大腸互為表裡,這三者有病,治療時要用辛味和白色的藥材。
左腎與精相合,右腎與骨相合,左腎與膀胱互為表裡,右腎與小腸互為表裡,這六者有病,治療時要用鹹味和黑色的藥材。至於藥材的味道和藥性,有的專門歸入一個經絡,選用這種藥材作為君藥當然合適。但有的藥材可以歸入兩個或三個經絡,如果用來作為君藥,就不能受到整個藥方的統轄;如果用來作為臣藥或使藥,就不能服從君藥的節制,勢必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變故。關鍵在於用藥時要靈活變通,不要拘泥於固定的用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