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指要》~ 卷五 (16)
卷五 (16)
1. 浮中沉脈形主病指要
浮者,下指於皮膚之上,輕按便得。而邪初入足太陽經,病在表之標,可發而去之。然惟浮緊有力,無汗惡寒,頭項痛,腰脊強,發熱此為寒傷營。表實宜發表,冬用麻黃湯,春夏秋用羌活沖和湯,去地黃,加紫蘇、藿香,渴加石膏、知母,無渴不宜加。若浮緩無力,有汗惡風,頭項痛,腰脊強,發熱,為風傷衛,表虛宜實表,冬用桂枝湯,春夏秋用加減沖和湯,腹痛小建中湯,甚者桂枝大黃湯。止汗退邪,必加涼藥於中,庶免斑出黃生之患也。
中者,下指不輕不重,略按至皮膚之下肌肉之間乃得,謂之半表半裡症也。然惟長而有力,即微洪脈也。此為陽明在經,其症微有頭痛,眼眶痛,鼻乾不得眠,發熱無汗,用葛根解肌湯。若渴而有汗不解,或經汗過渴不解者,用白虎湯加人參,無渴不可用。若脈弦而數,此為少陽經病,其症胸脅痛,耳聾,寒熱,嘔而口苦,兩陽交中,故名曰少陽,俱用小柴胡湯加減。若兩經合病,則脈弦而長,以小柴湯加葛根芍藥。
緣膽無出入,有三禁,只宜和解表裡也。沉者,下指重按至肌肉之下筋骨之際乃得為沉,脈至此方分陰陽而辨其寒熱也。蓋沉數有力,則為陽明之本。表症解而熱入於裡,惡寒頭痛悉除,反覺怕熱,欲揭衣被,揚手擲足,譫語狂妄躁渴,或循衣摸床,五六日不大便,輕則大柴胡湯,重則三承氣湯,用以泄去胃中燥糞即愈。
若沉遲無力為寒,外症無頭痛身熱,不渴,初起怕寒,厥冷蜷臥,或兼腹滿脹痛,吐泄,或戰慄,面如刀刮,或口吐白沫冷涎,或小便清白,或大小腹痛,皆是陰經自中真寒症,輕則理中湯,重則姜附四逆湯溫之也。此於浮中沉三者,可以得汗下溫之大要焉。
白話文:
[對於浮、中、沉脈象病症的主要理解]
浮脈:當手指輕輕按在皮膚上就能感受到脈動,這表示邪氣剛開始侵入足太陽經,病症在體表,可以透過發汗來驅邪。若是脈象浮而緊且有力,無汗且畏寒,伴有頭部及頸部疼痛、腰背僵硬、發熱等症狀,這是因為寒氣傷害了營血。這種情況應當發汗,冬天可用麻黃湯,春夏秋則使用羌活沖和湯,去掉地黃,加入紫蘇、藿香。若感到口渴可再加入石膏、知母,但無口渴就不需要。如果脈象浮而緩弱無力,有汗且畏風,同樣有頭部及頸部疼痛、腰背僵硬、發熱的症狀,這是因為風氣傷害了衛氣。表虛的情況應當補充表氣,冬天可用桂枝湯,春夏秋則使用加減沖和湯,若腹痛則使用小建中湯,嚴重者可使用桂枝大黃湯。為了止汗和退邪,必須在藥方中加入涼藥,這樣才能避免出現斑疹或黃疸的風險。
中脈:手指按壓力度適中,稍微按到皮膚下的肌肉才能感受到脈動,這表示病症處於半表半里的狀態。若脈象長且有力,即微洪脈,表示陽明經的問題,症狀可能包括輕微頭痛、眼睛疼痛、鼻子乾燥、失眠、發熱無汗,可用葛根解肌湯。如果口渴且有汗卻未見好轉,或者出汗後仍然口渴,可用白虎湯加人參,但無口渴就不要使用。如果脈象弦且數,表示少陽經的問題,症狀可能包括胸脅疼痛、耳鳴、寒熱交替、噁心口苦,因為兩條陽經交匯於中,所以稱之為少陽,都可用小柴胡湯加減。如果兩經同時發病,脈象可能是弦且長,可用小柴胡湯加上葛根和芍藥。
由於膽沒有出入的問題,有三個禁忌,只能調和表裡。沉脈:必須用力按壓到肌肉下的筋骨才能感受到脈動,這表示病症已深入,可藉由脈象分辨寒熱。若脈象沉且數且有力,表示陽明經的本質。表面症狀消失後熱氣進入體內,不再畏寒頭痛,反而感到熱,想掀開衣服被子,手腳亂動,胡言亂語,口渴煩躁,或有摸牀的行為,五至六天未排便,輕度情況可用大柴胡湯,重度情況則需使用三承氣湯,以排出胃中的燥糞,病情就會好轉。
若脈象沉而遲且無力,表示寒氣,外部症狀無頭痛和身體發熱,不口渴,一開始畏寒,四肢冰冷蜷縮,可能伴隨腹脹疼痛、嘔吐、拉肚子、打顫,臉色蒼白,口吐白色泡沫或冷痰,小便清澈,或大小腹痛,這些都是陰經的真正寒症,輕度情況可用理中湯,重度情況則需使用薑附四逆湯來溫暖身體。從浮、中、沉脈象中,我們可以瞭解發汗、瀉下、溫熱治療的基本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