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學指要》~ 卷三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)

1. 二十八脈指要

夫腎之為藏,配坎應冬,萬物蟄藏,故其脈主沉陰而居里,若誤與之汗則如蟄蟲出而見霜,誤與之下則如飛蛾入而見湯,此叔和入理之微言也。若沉滑而濡,此沉而有胃氣,是腎平脈也。若沉滑而少濡和,此沉多胃少,是腎病脈也。沉主冬令,若陽明關脈微沉而不滑,是失正陽,為胃不和。

若少陰尺脈微滑而不濡,是失純陰,為腎不和。胃不和其人飲食僅自可也。腎不和其人股內汗出,陰下濕也。《難經》曰: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,肺部也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,心部也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等者,脾部也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,肝部也。按之至骨舉之來疾者,腎部也。

此以皮之浮、脈之浮而別心肺之浮也,以筋之沉、骨之沉而別肝腎之沉也,脾主肌肉而肌肉在皮脈筋骨之間,故以候脾也。

遲脈

體象,遲脈屬冷,不及之勢,往來遲慢,一息三至。

主病,遲寒主藏,陰冷相干,有力寒痛,無力虛寒。

兼證,浮遲表冷,沉遲里冷,有力實積,無力虛冷。

集要,遲為陽不勝陰,乃陰盛陽虧之候,為寒為虛。浮而遲者,裡氣虛,沉而遲者,表氣虛。遲在上則氣不化精,遲在下則精不化氣。氣寒則不行,血寒則凝滯。若遲兼滑大者,多風痰頑痹之候。遲兼細小者,必真陽虧弱而然。或陰寒留蓄於中則為泄為痛,或元氣不營於表則為慄為攣。

大都脈來遲慢者,總由元氣不充,不可妄施攻擊,蓋陰性多遲滯,故陰寒之證脈必見遲。凡陰寒之病見陽熱之脈則吉,謂邪氣自里之表,欲汗而解也。陽熱之病見陰寒之脈則凶,以邪氣自表入里,正虛而邪盛也。夫脈以一息四至為和平,若一息二、三至則遲而不及也。遲而不流利則為澀,遲而歇止則為結,遲而浮大且軟則為虛。

至於緩脈絕不相類,緩以脈形之寬縱得名,遲以至數之不及為義,故緩脈四至,寬緩和平,遲脈三至,遲滯不前。此二脈之不容混也。

數脈

體象,數脈屬陽,太過之勢,脈流疾薄,一息六至。

主病,數熱主府,數細陰傷,有力實熱,無力虛瘡。

兼證,浮數表熱,沉數里熱,有力實熱,無力虛熱。

集要,數為陰不勝陽,故脈來太過,然數脈有陰有陽。《內經》曰:諸急者多寒,緩者多熱,滑者陽氣盛微有熱,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,為熱中也。曰緩而滑者為熱中,舍此之外並無以數言熱者。後世皆以數為熱脈,則泥於《難經》所云數則為熱、遲則為寒之說,故舉世宗之。

乃自歷驗以來,凡見內熱伏火等證,脈反不數,而惟洪滑有力,如經文所言者是也。至於數脈之辨大約有七。一外邪有數脈,凡寒邪外感,脈見緊數。然初感便數者,原未傳經,邪自外來,所以只宜溫散。即或傳經日久,但見數而滑實,方可言熱,到底乃是陰證,只是溫中,此外感之數不可盡以為熱也,若概用寒涼,無不殺人。

白話文:

腎臟是人體的一個重要器官,在五行中屬於水,對應冬季,這時萬物都處於蟄伏狀態。因此,腎脈的脈象主要表現為沉而陰,位於身體較深處。如果錯誤地使用發汗的方法,就會像冬眠的蟲子被驚醒後遇到霜一樣;如果誤用瀉下的方法,就會像飛蛾撲火一樣。這段話是醫家王叔和非常精闢的見解。

如果腎脈呈現沉、滑且帶有濡潤感的脈象,表示腎臟的脈象沉而有胃氣,是正常的腎脈。如果脈象沉、滑但濡潤感較少,表示腎脈沉多而胃氣不足,這就是腎臟有病的脈象。沉脈主要對應冬季,如果陽明經(胃經)的關脈呈現輕微的沉而不太滑的脈象,表示陽氣不足,是胃氣不和的表現。

如果少陰經(腎經)的尺脈呈現輕微的滑而不濡的脈象,表示陰氣不足,是腎氣不和的表現。胃氣不和的人,飲食方面還能勉強維持;腎氣不和的人,大腿內側容易出汗,陰部也容易潮濕。《難經》記載:像三顆豆子重量的按壓感,與皮膚毛髮相應的,是肺部的脈象;像六顆豆子重量的按壓感,與血脈相應的,是心部的脈象;像九顆豆子重量的按壓感,與肌肉相應的,是脾部的脈象;像十二顆豆子重量的按壓感,與筋相應的,是肝部的脈象;按壓時感到沉重至骨,放開時脈象迅速回彈的,是腎部的脈象。

這段話是以皮膚表淺的浮脈來區分心脈和肺脈,用筋和骨的深沉脈象來區分肝脈和腎脈。脾主肌肉,而肌肉介於皮膚、脈、筋、骨之間,所以用它來判斷脾臟的情況。

遲脈

脈象特徵:遲脈屬陰寒,表現為脈搏運行緩慢,一息之間跳動三次。

主病:遲脈表示身體寒冷,主要影響臟腑,陰寒之氣相互侵擾。如果脈搏有力,表示寒邪引起的疼痛;如果脈搏無力,表示虛寒。

兼證:浮脈和遲脈同時出現,表示體表受寒;沉脈和遲脈同時出現,表示體內受寒。如果脈搏有力,表示有實寒積聚;如果脈搏無力,表示虛寒。

總結:遲脈是陽氣不足、陰氣過盛的表現,屬於寒證和虛證。浮而遲表示體內氣虛;沉而遲表示體表氣虛。遲脈出現在上部,表示氣無法化生為精;遲脈出現在下部,表示精無法化生為氣。氣血寒冷則運行不暢,容易凝滯。如果遲脈同時兼有滑和大的脈象,多表示有風痰、頑固性麻木等情況。如果遲脈同時兼有細小的脈象,必定是真陽虧損導致的。或者陰寒之氣積聚在體內,可能導致腹瀉或疼痛;或者元氣不能輸布於體表,可能導致畏寒顫抖或手足抽搐。

總之,脈搏運行緩慢,多半是元氣不足導致的。不能隨意用攻伐的方法,因為陰的特性是遲滯,所以陰寒的病症脈象多見遲緩。如果陰寒的病症出現陽熱的脈象,則是好的徵兆,表示邪氣從內向外發散,將要通過發汗而解。如果陽熱的病症出現陰寒的脈象,則是凶險的徵兆,表示邪氣從外向內侵入,正氣虛弱而邪氣旺盛。一般來說,脈搏一息跳動四次是平和的脈象,如果一息跳動兩到三次,就表示脈象遲緩而不足。脈象遲緩而不流暢,就變成了澀脈;脈象遲緩且間歇停止,就變成了結脈;脈象遲緩、浮大且軟弱,就變成了虛脈。

至於緩脈,和遲脈完全不同。緩脈是以脈象寬鬆舒緩得名,遲脈是以脈搏跳動的次數不足來定義。所以緩脈一息跳動四次,寬緩平和;而遲脈一息跳動三次,遲滯不前。這兩種脈象是不能混淆的。

數脈

脈象特徵:數脈屬陽熱,表現為脈搏運行快速,一息之間跳動六次。

主病:數脈表示身體有熱,主要影響腑臟。脈象細數表示陰液虧損;如果脈搏有力,表示實熱;如果脈搏無力,表示虛熱。

兼證:浮脈和數脈同時出現,表示體表有熱;沉脈和數脈同時出現,表示體內有熱。如果脈搏有力,表示實熱;如果脈搏無力,表示虛熱。

總結:數脈是陰氣不足、陽氣過盛的表現,脈搏運行過快。但數脈有陰陽之分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脈象急促的多為寒證,脈象緩和的多為熱證。滑脈是陽氣旺盛的表現,可能帶有熱證,粗大脈象是陰液不足、陽氣有餘的表現,屬於熱證。另外,緩而滑的脈象也表示熱證。除此之外,並沒有以數脈來直接判斷熱證的說法。後世都把數脈當作熱脈,是受了《難經》中“數則為熱、遲則為寒”的說法的影響,所以大家都遵從這個觀點。

但從實際經驗來看,凡是內熱、伏火等病症,脈象反而不數,而是呈現洪大、滑而有力的脈象,就像經典文獻所描述的那樣。至於數脈的辨別,大致有七種情況。第一種是外感邪氣引起的數脈。凡是外感寒邪,脈象會呈現緊數的現象。但如果剛感冒就出現數脈,說明邪氣還沒有傳入體內,只是從外而來,所以只適合用溫散的方法治療。即使邪氣傳入體內時間較長,但如果脈象只是數而滑實,才可以判斷是熱證,但本質上還是陰證,只需要溫養中焦。這種外感引起的數脈不能都當成熱證來處理,如果一概使用寒涼的藥物,一定會導致嚴重的後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