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指要》~ 卷四 (1)
卷四 (1)
1. 卷四
2. 脈義之要
《內經》曰:上焦開發,宣五穀味,熏膚充身澤毛,若霧露之溉,是謂氣。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。壅遏營氣,令無所避是謂脈。然則,脈固主宰乎氣血,所以行氣行血者也,要實本乎穀氣也。《內經》曰:人受氣於谷,谷入於胃,以傳於肺,五臟六腑皆以受氣。清者為營,濁者為衛,營行脈中,衛行脈外。
此明胃氣為脈道之根,藏府之本,血氣之自出也。夫人之生皆受氣於谷,萬物資生之本也。凡谷之入必先至於胃,萬物歸土之義也。坤土不能自專,精微上輸於肺,蓋地道卑而上行也。肺為乾金,所受精微,下溉藏府,蓋天道下濟而光明也。金土互輸,地天交泰,清而上升者為營血,陰生於陽也。
濁而下降者為衛氣,陽根於陰也。營血為陰,故行脈中,衛氣為陽,故行脈外也。是故華元化云:脈者氣血之先也。而《內經》論脈則曰:有胃氣則生,無胃氣則死。正以胃氣為脈之根蒂也。故東垣亦曰:脈貴有神。此可知脈有本原,誠為診治之大要也。
白話文:
【脈義之要】
《黃帝內經》提到:上焦功能活躍,能散佈五穀的精華,滋潤肌膚、充盈身體、使毛髮光澤,如同霧露灌溉大地,這就是所謂的氣。中焦接受這些氣,從中汲取精華轉變為紅色的血液。脈的作用在於阻止營氣流失,讓它有地方去,這就是脈的定義。因此,脈確實主宰著氣和血的運行,而其根本實際上來自於食物中的能量。《內經》說:人從食物中獲取能量,食物進入胃部後,再傳送到肺部,五臟六腑都能接收到這些能量。其中清純的部分成為營氣,混濁的部分成為衛氣,營氣在脈中流動,衛氣在脈外流動。
這清楚地說明瞭胃氣是脈道的根本,是臟腑的基礎,也是血液和氣的來源。人出生後都是從食物中獲取能量,這是生命存在的基本。所有攝入的食物首先會到達胃部,這符合萬物歸土的原則。坤土無法獨立運作,必須將精微部分上傳到肺部,因為地道的特性是向上行進。肺部屬金,接受這些精微物質,再向下灌溉臟腑,這符合天道下濟的原理。金與土互相輸送,天地交相輝映,清純上升的部分成為營血,代表陰由陽而生。
混濁下降的部分成為衛氣,代表陽源自於陰。營血屬於陰,所以在脈中流動;衛氣屬於陽,所以在脈外流動。因此華元化說:脈是氣血的先驅。而《內經》討論脈象時指出:有胃氣的人可以生存,沒有胃氣的人就會死亡。這正是因為胃氣是脈的根本。所以李東垣也說:脈象貴在有精神。由此可見脈有其根源,確實是診斷和治療的重要環節。
3. 脈度之要
(明寸關尺人迎寸口氣口及常變與獨之體總現乎表裡虛實之間)
《內經》曰:從魚際至高骨卻行一寸名曰寸口,從寸至尺名曰尺澤,故曰尺寸,寸後尺前名曰關。大指從魚際穴至高骨後一寸,故名為寸也。肘腕內廉尺澤穴至高骨後一尺,故名為尺也。扁鵲曰:尺寸脈之大要會也。從關至尺是尺內,陰之所治也;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內,陽之所治也。
上部法天,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;中部法人,主膈以下至臍之有疾;下部法地,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。浮脈法天,輕手按之以察其表也;中候法人,不輕不重按之以察其半表半裡也;沉候法地,重手按之以察其里也。寸為陽為高,常宜浮大,尺為陰為下,常宜沉小。左脈不和為病在表,為陽,主四肢。
右脈不和,為病在裡,為陰,主腹藏。關前一分,人命之主。左為人迎以察外因,右為氣口以察內因。寸關尺三部各佔三分,共成寸口,故知關前一分。左關之前一分屬少陽膽部,膽為風木之司,故曰人迎緊盛,傷於風也。東方風木主天地春升之令,萬物之始生也。經云:肝者將軍之宮,謀慮出焉,與足少陽膽相為表裡。
膽者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。人身之中膽少陽之脈行肝脈之分外,肝厥陰之脈行膽脈之位內,兩陰至是而交盡,一陽至是而初生,十二經脈至是而終。且膽為中正之官剛毅果決,凡十一藏咸取決於膽,故左關之前一分為六府之源頭,為諸陽之主宰,察表者不能外也。右關之前一分屬陽明胃部,胃為濕土之司,故曰氣口堅實者傷於食也。
中央濕土得天地中和之氣,萬物所歸之鄉也。經曰:脾胃者,倉廩之官,五味出焉。土為君象,土不主時,寄旺於四季之末故名孤藏。胃為五藏六府之海,其精氣上交於肺,肺氣從太陰而行之,為十二經脈之始,故右關之前一分為五藏之隘口,為百脈之根荄,察里者不能廢也。況乎肝膽行春令,春氣浮而上升,陽之象也,陽應乎外故以候表焉。
脾胃為居中,土性凝而重濁,陰之象也,陰應乎內,故以候里焉。若人迎違度,則發生之本虧,氣口先撥,則資生之元壤,古人以為人命之主,厥有旨哉。然又須知氣口即寸口也。黃帝曰:氣口何以獨為五藏主。岐伯曰:胃者水穀之海,六府之大源也,五味入口,藏於胃以養五藏氣。
氣口亦太陰也,是以五藏六府之氣,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。氣口,六部之總稱,非專指右關之前也。《難經》曰:十二經皆有動脈,獨取寸口,何也?寸口者,脈之大會,會於手太陰之動脈也。肺為五藏六府之華蓋,位處至高,受百脈之朝會,布一身之陰陽。故經曰:藏真高於肺,以行營衛陰陽者是也。
是以十二經皆有動脈,獨取肺家一經之動脈,可以決五藏六府之強弱吉凶也。要之決壽夭則存乎肺,肺主氣也。決傷食則存乎胃,胃主食也。何莫非系乎右之關前也。至於察脈須明其常變,凡脈有素大素小,素陰素陽者,此其賦自先天,各成一體也。而邪變之脈,有倏緩倏疾乍進乍退者,此其根於病本,隨氣各異也。
白話文:
脈度之要
脈象的重點,在於了解寸、關、尺、人迎、寸口、氣口這些部位,以及它們的正常和異常變化,這些都總體呈現在身體的表裡、虛實之間。
《內經》說:從手掌魚際到手腕高骨(橈骨莖突)向上推一寸的地方叫做寸口;從寸口到尺澤穴叫做尺澤,因此稱為尺寸。寸口之後、尺澤之前的位置叫做關。大拇指從魚際穴到高骨後一寸的地方叫做寸;手肘內側的尺澤穴到高骨後一尺的地方叫做尺。扁鵲說:診脈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尺寸的部位。從關到尺屬於尺內,是陰氣所主治的地方;從關到魚際屬於寸口內,是陽氣所主治的地方。
上部對應天,主要診斷胸部以上到頭部的疾病;中部對應人,主要診斷橫膈膜以下到肚臍之間的疾病;下部對應地,主要診斷肚臍以下到足部的疾病。浮脈對應天,用輕手按壓來觀察身體的表面;中脈對應人,用不輕不重的力道按壓來觀察身體的半表半裡;沉脈對應地,用重手按壓來觀察身體的內部。寸脈屬於陽,位置較高,通常應該呈現浮大;尺脈屬於陰,位置較低,通常應該呈現沉小。左邊的脈象不正常,表示疾病在體表,屬陽,主要診斷四肢的疾病。
右邊的脈象不正常,表示疾病在體內,屬陰,主要診斷腹部的疾病。關脈前面一分(約一指寬),是診斷生命的重要位置。左邊的關脈前一分是人迎脈,用來觀察外在因素引起的疾病;右邊的關脈前一分是氣口脈,用來觀察內在因素引起的疾病。寸、關、尺三部分各佔三分之一,共同構成寸口脈,因此知道關脈前一分的重要性。左邊關脈前一分屬於少陽膽部,膽的五行屬風木,所以說人迎脈如果緊實有力,表示是受到風邪的影響。東方風木代表天地間春天陽氣上升的時節,也是萬物開始生長的時期。經書說:肝臟是將軍,謀略由此而出,和足少陽膽經互為表裡。
膽是中正的官員,決斷由此而出。在人體中,膽的少陽經脈運行於肝經的外部,而肝的厥陰經脈則運行於膽經的內部,兩條陰經在這裡交會結束,一條陽經在這裡開始產生,十二經脈在這裡結束。而且膽是剛毅果決的官員,身體內部的其他臟腑都要由膽來決定,所以左關前一分是六腑的源頭,是陽氣的主宰,診斷表證不能忽略它。右邊關脈前一分屬於陽明胃部,胃的五行屬濕土,所以說氣口脈如果堅實有力,表示是受到飲食的影響。
中央的濕土吸收天地間平和的氣,是萬物歸宿的地方。經書說:脾胃是儲藏糧食的官員,五種味道由此而出。土代表君主,但土本身不主時令,而是寄居在四季的末尾,所以被稱為孤藏。胃是五臟六腑的海洋,它的精氣會上傳到肺,肺氣從太陰經運行,是十二經脈的開始,所以右關前一分是五臟的要道,是百脈的根本,診斷裡證不能忽略它。而且肝膽經脈運行在春季,春天的氣是向上浮動的,屬於陽的象徵,陽氣應對身體的表面,所以用來診斷表證。
脾胃位於身體的中間,土的性質是凝固、沉重,屬於陰的象徵,陰氣應對身體的內部,所以用來診斷裡證。如果人迎脈不正常,表示身體的生機受到損害;如果氣口脈先出現問題,表示滋養生命的根本受到影響,古人認為這是關係到生命的重要之處,確實有道理。但是還需要知道氣口就是寸口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為什麼氣口單獨作為診斷五臟的依據?岐伯回答說:胃是水穀的海洋,是六腑的根源,五種味道從口進入,儲存在胃中,用來滋養五臟的氣。
氣口也屬於太陰經,因此五臟六腑的氣,都從胃中出來,在氣口表現出來。氣口是六個脈位的總稱,不是單指右關的前一分。《難經》說:十二經脈都有動脈,為什麼只取寸口的脈?寸口是脈搏的匯集處,匯集於手太陰肺經的動脈。肺是五臟六腑的華蓋,位置最高,接受全身的脈搏匯集,布散全身的陰陽。所以經書說:藏真之氣比肺高,可以運行營衛之氣和陰陽之氣。
因此,十二經脈都有動脈,但只取肺經的動脈,就可以判斷五臟六腑的強弱吉凶。總的來說,判斷壽命長短要看肺,因為肺主呼吸之氣;判斷是否因飲食而生病要看胃,因為胃主消化飲食。這兩者都關係到右關的前一分。診脈時必須了解脈象的正常和異常變化。脈象有天生就大、小、屬陰、屬陽的,這是因為先天稟賦不同,各自形成不同的體質。而病邪引起的脈象變化,有的忽快忽慢,有的時進時退,這是因為病邪的性質不同,隨著氣的變化而變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