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學指要》~ 卷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2)

1. 脈度之要

故凡診視必須先識藏脈,而後可以察病脈,先識常脈,而後可以察變脈。於常脈可以察人之器局壽夭,於變脈可以察人之吉凶生死。至於男以陽為主,若寸反弱於尺者,腎氣不足也;女以陰為主,若寸反旺於尺者,上焦有餘也。有餘不足,固皆病也。老弱之人脈宜緩弱,若脈旺者,病也。

然有脈旺而非躁疾,此乃天稟之厚引年之徵也,名為壽脈。如脈見躁疾,有表無里則為孤陽,死期近矣。而少壯之人脈宜充實,若脈見微弱,病可知矣。其有脈細而和緩三部同等,此天稟之靜清逸之士也,名曰陰脈。如細小而勁直前後不等,短期必矣。肥人當沉而反浮,瘦人當浮而反沉,亦自可以類推耳。

而又有其要者則在獨見其真也。獨之為義有在於部位者,謂諸部無恙。惟此獨乖處藏奸,此其獨也。有在於藏氣者,不得以部位拘也。如諸見洪者皆是心脈,諸見弦者皆是肝脈。肺之浮,脾之緩,腎之石,五藏之中各有一脈。五脈互見,獨乖者病,乖而弦者即本藏之有餘,乖而弱者即本藏之不足,此藏氣之獨也。

若脈體之獨者如經所云:獨小者病,獨大者病,獨疾者病,獨遲者病,獨熱者病,獨寒者病,獨陷下者病,此脈體之獨也。要此三者之獨亦總歸於獨大、獨小、獨疾、獨遲之類,但見其一,即得其病之本矣。故經曰:得一之精以知死生。又曰:知其要者一言而終,不知其要流散無窮,正此之謂也。

然綜而觀之,則表裡虛實四字尤為脈之切要者矣。表,陽也,腑也。凡六淫之邪襲於經絡,而未入胃府及藏者皆屬於表也。里,陰也,藏也。凡七情之氣鬱於心腹之內不能散越,及飲食之傷留於藏府之間不能通泄,皆屬於里也。虛者元氣之自虛,精神耗散,氣力衰竭也。實者邪氣之太實,由於正氣之本虛,邪得乘之,非元氣之自實也。

故虛者補其正氣,實者瀉其邪氣。經曰:邪氣盛則實,精氣奪則虛。此大法也。然而大實有羸狀誤補益疾,至虛有盛候妄瀉含冤。陰證似乎陽清之必斃,陽證似乎陰溫之轉傷。此非察於陰陽脈絡之微,鮮不誤矣。諸凡疑似之際,大抵證不足憑,當參之於脈,而脈又不足據,則必取諸沉候,彼假證之發見皆在表也,故浮取脈而脈亦假焉。真證之隱伏皆在裡也,故沉候脈而脈乃見耳,此特為之提綱挈領以為診視入門之准。

而醫之大要已可睹矣,學者宜深玩之。

白話文:

所以,凡是診斷病情,必須先了解臟腑的正常脈象,然後才能分辨出病態的脈象;先了解正常的脈象,然後才能分辨出異常的脈象。從正常的脈象可以推測一個人的體質、壽命長短,從異常的脈象可以推測一個人的吉凶禍福、生死存亡。

至於男性以陽氣為主,如果寸脈反而比尺脈弱,代表腎氣不足;女性以陰氣為主,如果寸脈反而比尺脈旺盛,代表上焦(指心肺)的陽氣過盛。陽氣或陰氣過盛或不足,都屬於病態。年老體弱的人脈象應該是和緩虛弱的,如果脈象旺盛,就是生病了。

然而,有時脈象旺盛但不是躁動急促,這是因為天生稟賦強健,是長壽的徵兆,稱為「壽脈」。如果脈象躁動急促,且只有表面而沒有內在的脈象,就屬於孤陽外浮,死期將近。而年輕力壯的人脈象應該是充實有力的,如果脈象虛弱微小,就代表生病了。如果脈象細微、和緩且三部脈象相同,這是天生性情寧靜淡泊的人,稱為「陰脈」。如果脈象細小而強勁,且前後不一致,壽命必定不長。肥胖的人脈象應該沉在下部卻反而浮在表面,瘦弱的人脈象應該浮在表面卻反而沉在下部,這些情況都可以類推判斷。

更重要的是要能辨別出脈象的真實情況。所謂「獨」的意義,有的是指部位,也就是說其他部位的脈象都正常,只有這個部位的脈象獨自異常,這就是「部位的獨」。有的是指臟腑的氣,不能被部位所限制。例如,凡是脈象洪大的都屬於心脈,凡是脈象弦長的都屬於肝脈。肺的脈象是浮,脾的脈象是緩,腎的脈象是沉。五臟各自有一種脈象。如果五種脈象同時出現,其中有獨自異常的,就代表生病了;如果異常的脈象是弦長,就代表是這個臟腑的陽氣過盛;如果異常的脈象是虛弱,就代表是這個臟腑的陰氣不足,這就是「臟氣的獨」。

如果是脈體本身的獨特,就像經典說的:脈象單獨細小的代表生病,單獨洪大的代表生病,單獨急促的代表生病,單獨遲緩的代表生病,單獨發熱的代表生病,單獨寒冷的代表生病,單獨向下陷落的代表生病,這就是「脈體的獨」。總而言之,這三種獨特的脈象都可以歸為脈象的「獨大」、「獨小」、「獨疾」、「獨遲」等,只要出現其中一種,就能知道疾病的根本原因了。所以經典說:「掌握其中一項精髓,就可以知道生死。」又說:「了解要領的人,一句話就能總結,不了解要領的人,就會無所適從。」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

總體來看,表、里、虛、實這四個字是診脈最重要的關鍵。「表」屬於陽,屬於六腑。凡是六淫邪氣侵犯經絡,還沒進入胃腑及五臟的都屬於表證。「里」屬於陰,屬於五臟。凡是七情內傷導致氣鬱結在心腹內無法發散,或是飲食損傷積滯在臟腑之間無法通泄的,都屬於里證。虛證是指元氣的自然虛弱,精神耗散,氣力衰竭。實證是指邪氣過盛,由於正氣的虛弱,邪氣才乘虛而入,並不是元氣的自然充實。

所以,虛證要補養正氣,實證要驅逐邪氣。經典說:「邪氣盛,則為實證;精氣耗竭,則為虛證。」這是基本原則。然而,有時實證表面看起來很虛弱,如果錯誤地使用補益藥物,反而會加重病情;有時虛證表面看起來很強盛,如果錯誤地使用瀉法,反而會讓人含冤而死。陰證表面看起來像是陽證,如果妄用清熱藥就會致命;陽證表面看起來像是陰證,如果妄用溫補藥就會加重傷害。如果不能仔細觀察陰陽脈絡的細微變化,很容易就會診斷錯誤。凡是遇到病情模棱兩可的情況,光看症狀往往不足以作為憑據,應該參考脈象,但如果脈象也不足為憑,就一定要透過深按脈的沉脈來判斷。因為假象通常表現在表面,所以摸浮脈時脈象也是假象;而真象則隱藏在內部,所以摸沉脈時才能發現真實的脈象。這段話特別提出診脈的綱領,作為診斷的入門標準。

醫學的精髓已經可以窺見了,學者應該仔細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