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指要》~ 卷五 (35)
卷五 (35)
1. 傷寒用藥舉要
人參,知母,地黃,柴胡(各一錢),甘草,韭根(各三分),黃連(五分),犀角(磨),滑石(一錢五分),竹青,姜,棗(引)
一法,臨服燒褲襠末一錢五分,調服,以汗出為效,如無效再服,以小水利,陰頭腫即愈。
升陽散火湯,治叉手冒胸,循衣摸床,譫語昏沉,不省人事,名曰撮空症。小便利者可治,不利者難治。
人參,當歸,芍藥(各八分),黃芩,麥冬,白朮,柴胡(各一錢),陳皮,茯神(各八分),甘草(三分),姜,棗(引)
一法,入金首飾煎。若有痰,加薑汁、炒半夏;大便燥,譫語發渴,加大黃。
再造散,治頭痛發熱,項脊強,惡寒無汗,用發藥二三劑,汗不出者,此陽虛不能作汗,名無陽症。庸醫不論時令,妄用麻黃重藥及火劫取汗,誤死多矣。
黃耆,人參(各一錢),桂枝,熟附,細辛,甘草,煨姜(各三分),防風,川芎,羌活(各八分),棗(引)
一法,加芍藥。若夏月,加黃芩、石膏。
黃龍湯,治心下硬痛,下利純清水,譫語發渴身熱,此利因熱邪傳裡,胃中燥屎結實使然,宜急下之。名曰熱結利症。身有熱者宜用,無熱者用前六乙順氣湯。
大黃,芒硝(各一錢),厚朴,人參,枳實,當歸(各八分),甘草(三分),姜,棗(引)
一法,加桔梗。若年老氣虛者,去芒硝。
調榮養衛湯,即補中益氣湯加減,治頭痛身熱惡寒微渴,濈濈然汗出,身痛腳腿痠疼無力,沉倦,脈空浮無力,此因勞力內傷氣血,外感寒邪,名勞力感寒症,宜用辛甘溫藥則愈。有下症者,大柴胡湯下之則緩。前症若大發其汗則輕變重矣。
人參,黃耆,當歸,羌活,防風,白朮,陳皮(各八分),柴胡,地黃(各一錢),甘草,細辛(各三分),川芎(七分),姜,棗
一法,加蔥白一莖。若元氣不足者,須知至陰之下求其升,加升麻少許;口渴,加花粉、知母;喘嗽,去升麻,加杏仁;汗不止,去細辛、升麻,加芍藥;飽悶,去地黃、黃耆、甘草,加枳殼、桔梗;痰盛,去防風、細辛,加瓜蔞仁、貝母;腹痛,去耆、術,加芍藥和之。
導赤各半湯,治傷寒心下不硬,腹中不滿,大小便如常,身無寒熱,漸變神昏不語,或睡中獨語一二句,口舌唇焦,舌乾不飲水,稀粥與之咽,不與則不思,形如醉人。此熱傳手少陰心也,心火上而逼肺,所以神昏,名越經症。
人參,黃連,茯神(各六分),梔仁,黃芩,麥冬,知母(各一錢),甘草(三分),滑石(一錢五分),犀角(磨),姜,棗(引)
一法,加燈心一握。
益元湯,治有身熱無頭痛,不煩,梗作躁悶而赤,飲水不得入口,此元氣虛弱,無根虛火上炎,名戴陽症。庸醫呼為熱症,而用涼藥誤死多矣。
白話文:
傷寒用藥要點
**基本藥方:**人參、知母、地黃、柴胡各一錢,甘草、韭菜根各三分,黃連五分,犀角磨粉,滑石一錢五分,竹青、薑、棗引導藥性。
**特殊用法:**臨服藥時,燒焦的褲襠末一錢五分,用藥湯調和服用,以出汗為有效指標。如果沒有效果,再次服用,讓小便順暢,陰莖頭腫脹的症狀就會痊癒。
**升陽散火湯:**治療兩手交叉放在胸前、胡言亂語、昏迷不醒、不認人事、雙手在空中抓摸的症狀,這種情況稱為「撮空症」。小便順暢的可以治療,小便不順暢的則難以治療。
**藥方:**人參、當歸、芍藥各八分,黃芩、麥冬、白朮、柴胡各一錢,陳皮、茯神各八分,甘草三分,薑、棗引導藥性。
**特殊用法:**用金飾品一起煎藥。如果病人有痰,加入薑汁和炒過的半夏;如果大便乾燥、說胡話又口渴,加入大黃。
**再造散:**治療頭痛發熱、後頸僵硬、怕冷無汗的症狀。如果服用兩三劑發汗藥仍不出汗,這是因為陽氣虛弱無法發汗,稱為「無陽症」。庸醫不分時節,胡亂使用麻黃等猛烈藥物或是用火烤的方式來發汗,導致病人死亡的例子很多。
**藥方:**黃耆、人參各一錢,桂枝、熟附子、細辛、甘草、煨薑各三分,防風、川芎、羌活各八分,棗引導藥性。
**特殊用法:**加入芍藥。如果是夏天,加入黃芩和石膏。
**黃龍湯:**治療心下硬痛、腹瀉如水、胡言亂語又口渴、身體發熱的症狀。這是因為熱邪進入體內,導致腸胃乾燥、大便堵塞引起的腹瀉,應該趕快使用瀉藥來治療。這種情況稱為「熱結利症」。身體發熱的病人適用此方,沒有發熱的則用前面的六乙順氣湯。
**藥方:**大黃、芒硝各一錢,厚朴、人參、枳實、當歸各八分,甘草三分,薑、棗引導藥性。
**特殊用法:**加入桔梗。如果病人年老體虛,就去掉芒硝。
**調榮養衛湯:**就是補中益氣湯加減變化,治療頭痛、身體發熱怕冷、稍微口渴、不斷出汗、身體疼痛、腳腿痠軟無力、感到疲倦、脈象虛弱無力等症狀。這是因為勞累導致體內氣血損傷,又感受寒邪引起的,稱為「勞力感寒症」。應該使用辛甘溫的藥物來治療。如果出現腹瀉等需要排泄的症狀,可以使用大柴胡湯來緩解。如果這種情況還大量發汗,就會使病情從輕轉重。
**藥方:**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羌活、防風、白朮、陳皮各八分,柴胡、地黃各一錢,甘草、細辛各三分,川芎七分,薑、棗。
**特殊用法:**加入一根蔥白。如果元氣不足,要知道在陰氣極盛的時候尋求陽氣上升,加入少量升麻;如果口渴,加入花粉和知母;如果有咳嗽,去掉升麻,加入杏仁;如果汗流不止,去掉細辛和升麻,加入芍藥;如果覺得飽脹難受,去掉地黃、黃耆和甘草,加入枳殼和桔梗;如果痰多,去掉防風和細辛,加入瓜蔞仁和貝母;如果腹痛,去掉黃耆和白朮,加入芍藥來調和。
**導赤各半湯:**治療傷寒,心下不硬、腹部不脹滿、大小便正常、身體沒有寒熱,卻逐漸出現神志不清、不說話,或者睡覺時自言自語一兩句、口唇焦乾、舌頭乾燥而不喝水、給他稀粥才吞嚥,不給就不想吃,看起來像喝醉酒的人。這是因為熱邪傳入心經,心火上升逼迫肺部,所以神志不清,稱為「越經症」。
**藥方:**人參、黃連、茯神各六分,梔子仁、黃芩、麥冬、知母各一錢,甘草三分,滑石一錢五分,犀角磨粉,薑、棗引導藥性。
**特殊用法:**加入燈心草一把。
**益元湯:**治療身體發熱卻不頭痛、不煩躁、但感覺胸悶躁動、臉色發紅、喝不下水的情況。這是因為元氣虛弱,沒有根的虛火向上燃燒,稱為「戴陽症」。庸醫把它當成熱症,使用寒涼藥物會導致病人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