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指要》~ 卷五 (13)
卷五 (13)
1. 諸血指要
究之實火之血,調氣為先,虛火之血,養正為急,要莫不以脾胃藥收功也。按歸脾一方,乃心肝脾三經之主劑,遠志、棗仁補肝以生心火,茯神、龍眼補心以生脾土,參、耆、朮、草補脾以壯陽氣,木香者香先入脾,總欲使血歸於脾,故以歸脾湯名。是健脾之陽,有三善焉。
蓋脾中之陽氣旺,則如天清日朗,而龍雷潛伏。脾中之陽氣旺,則胸中窒塞之陰氣,如太空不留纖翳。脾中之陽氣旺,則飲食運化精微,復能生其陰血。況地氣必先蒸為濕,然後上升為云。若土無蒸而不濕,則地氣於中隔絕矣,天氣有不清明乎。且萬物以土為根,元氣以土為宅,可不重歟?至其土旺生金,金以生水,猶其理之顯然者也。
彼徒泥知柏地黃為滋陰降火,將以寒涼純陽之氣味,吸引陰邪上逆,必致胸膈滯礙,飲食日減,滑泄以作。且陰氣久居於上,勢必龍雷之火應之於下,燔熾莫遏矣。仲景云:陽旺能生陰血。蓋言人之真陽盛旺,自能化生陰血,此八味地黃之所由立也。張璐曰:人生以胃為本。
凡久虛不愈,諸藥不效者,惟有益胃補腎兩途。然當先培中土,使藥氣四達,則周身之機運流通,水穀之精微敷布,何患其藥不效哉。喻嘉言曰:虛勞病至於亡血失精,精血枯槁,難為力矣,急宜建其中藏,使飲食增而陰血旺,故但用稼穡作甘之味,生其精血,而酸辛鹹苦,在所不用,舍是無良法也,故參苓朮草所以為四君子也。外此而張景岳有溫甘純靜之用,馮楚膽有脾胃為主之論,皆得其要也。
即或血為火逼,而暴吐暴衄,不得不與為暫止,亦當思時珍之用童便,必乘熱而飲,勿以冷進也。俗傳回輪湯一法,於理難通。蓋人惟飲食之精華,存為氣血之資,而其渣滓化為穢濁,降於二陰,此固臟府所不容之物,何至使反諸中而生精血乎。彼無知者不足怪,往往以明理之人,亦奉為金丹,此不可解也。
予診治血症,獲濟甚眾,故特闡明於此。
白話文:
關於各種出血的重點,追究起來,如果是實火引起的出血,調理氣機是首要的;如果是虛火引起的出血,滋養正氣是當務之急,但最終都離不開用脾胃的藥物來收效。
仔細分析歸脾湯這個方子,它是調養心、肝、脾三經的主要方劑。遠志、酸棗仁能夠補肝以產生心火;茯神、龍眼肉能夠補心以產生脾土;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甘草能夠補脾來增強陽氣。木香這味藥,因為香味能先入脾經,總體來說是想使血歸屬於脾,所以才取名為歸脾湯。這是健脾陽氣的方子,有三個很好的作用。
脾中的陽氣旺盛,就像晴空萬里、陽光普照,而潛藏的雷電也會安靜下來。脾中的陽氣旺盛,那麼胸中鬱積的陰氣,就像廣闊的天空不會留下絲毫塵埃。脾中的陽氣旺盛,那麼飲食就能夠運化出精微物質,進而產生陰血。何況地氣必須先蒸發成濕氣,然後上升為雲。如果土壤沒有蒸發而不能產生濕氣,那麼地氣就會被隔絕,天氣怎麼可能清明呢?而且萬物都以土地為根本,人體的元氣也以脾土為家,怎麼能不重視呢?至於脾土旺盛能產生金,金又產生水,這也是很明顯的道理。
那些只知道用知柏地黃丸來滋陰降火的人,會用寒涼的藥性來引導陰邪之氣向上逆行,必定會導致胸膈阻塞,食慾每天減少,甚至會出現滑瀉。而且陰氣長期停留在上面,勢必會引起下焦的龍雷之火更加旺盛,難以控制。仲景說:「陽氣旺盛能夠產生陰血。」這句話是指人體的真陽旺盛,自然能夠化生陰血,這也是八味地黃丸成立的基礎。張璐說:「人生以胃為本。」
凡是久病不癒,各種藥物都沒效果的情況,只有益胃和補腎這兩條路。但應當先培養中焦脾胃,使藥氣能夠四處到達,這樣全身的氣機才能夠運行通暢,水穀的精微物質才能夠敷布全身,還怕藥物不見效嗎?喻嘉言說:「虛勞病到了亡血失精,精血枯竭的地步,就難以治療了。應當趕緊建立中焦脾胃的功能,使飲食增加,陰血就會旺盛起來。所以只要用甘味的食物來產生精血,而酸、辛、鹹、苦味的藥物就不用了,沒有比這更好的方法了。」所以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甘草組成的四君子湯才是根本。此外,張景岳有溫甘純靜的用藥方法,馮楚膽有脾胃為主的理論,都抓住了要點。
即使出血是因為火熱逼迫而導致的暴吐暴衄,不得不暫時止血,也應當考慮李時珍用童便的方法,必須趁熱服用,不要用冷的東西。民間流傳的回輪湯這個方法,在道理上是說不通的。因為人只有把飲食中的精華物質轉化為氣血的來源,而剩下的渣滓則會化為污穢之物,排出體外,這是臟腑所不能容納的,怎麼能讓這些東西反而回到體內去產生精血呢?那些不明事理的人不足為怪,但往往有些明白道理的人,也把這個方法當成靈丹妙藥,這真是令人費解。
我診治各種出血症狀,救治了很多人,所以特意在這裡闡明這些道理。
2. 傷寒脈要
夫傷寒之脈,表裡虛實宜急辨也。初持輕手候之,脈見皮膚之間便得,曰浮,是太陽經脈也。有力者主寒邪在裡,無汗為寒傷營血,表實宜汗之。無力者主風邪在表,有汗為風傷衛氣,表虛宜實之。重手候之,脈附於肌肉之下筋骨之間而得,曰沉,是三陰經脈也。三陰經俱是沉脈,要在指下有力無力細分之,有力者主熱邪在裡,為裡實,宜下之。
無力者主寒邪中里,為裡虛,宜溫之。不輕不重取之,脈應於血肉之分,陰陽相半曰中,中者半表半裡是也。若見微洪是陽明經脈也,主邪在表多里少,宜解肌。若見弦數是少陽經脈也,主邪在半表半裡,宜和解。蓋陰陽表裡虛實寒熱俱在浮中沉三按中分,有力者為陽、為實、為熱,無力者為陰、為虛、為寒。若浮中沉之不見,則委曲求之,若隱若見,乃陰陽伏匿之脈也。
然三脈中有進退焉,脈大者邪氣勝為病進,脈緩者胃氣和為邪退,又有伏脈焉,一手無脈曰單伏,兩手無脈曰雙伏。如病初起,頭痛發熱惡寒而脈伏者,緣陰邪陷於陽中不得越發,此欲汗而當攻之,使邪氣退而正氣復,脈自至而病自除也。若七八日以來,別無刑剋症候,或昏冒不知人事,或脈全無者,此欲汗而勿攻之,回陽之吉兆也。
又有可解不可解焉,脈浮緊在表者,以汗解之,脈沉實在裡者以下解之,脈沉遲而無力者以溫解之。然又有浮而宜下者,則因大便難也。沉而宜汗者,則因表有熱也。又有歇至焉,如陰寒直中陰經,溫之而斷續者是也。又有躁亂焉,因汗下後脈當靜今反盛者是也。
夫傷寒之脈,浮大動數滑為陽,沉澀弱弦微為陰。而其弦緊浮滑沉澀六者,為殘賊之脈。傷寒先入皮膚肌肉,次入筋骨腸胃,專以浮中沉遲數辨其陰陽寒熱及表裡虛實而斷之。諸浮為在表屬陽,諸沉為在裡屬陰,諸遲為在臟屬寒,諸數為在府屬熱。雜病以弦為陽,傷寒以弦為陰。
雜病以緩為弱,傷寒以緩為和。傷寒以大為進病,以緩為邪退,以緩為胃氣。寸口陽脈中或見沉細無力者,為陽中伏陰,尺部陰脈中或見沉數有力者,為陰中伏陽。寸口數大有力為重陽,尺部微而無力為重陰。寸口細微如絲為脫陽,尺部細微無力為脫陰。寸脈弱而無力,切忌發汗,尺脈弱而無力,切忌輕下。
初按來疾去遲,名曰內虛外實,去疾來遲名曰內實外虛。尺寸俱同,名曰緩,緩者和而生也。汗下後脈靜者生,躁亂身熱者死,乃邪氣勝也。溫之後脈來歇止者,正氣脫而不復生也。純弦之脈名曰負,負者死。按之解索者名曰陰陽離,離者死。陰病見陽脈者生,陽病見陰脈者死。
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,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,此皆不治。脈來藹藹如車蓋者名曰陽結,脈來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,脈瞥瞥如羹上珠者為陽氣微,脈縈縈如蜘蛛絲者為陰氣衰,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。脈來緩,時一止復來者曰結。脈來數,時一止復來者曰促。陽盛則促,陰盛則結,此皆病脈。
白話文:
[對於傷寒脈象的理解]
談到傷寒的脈象,我們必須迅速區分出表證、裡證、虛證和實證。剛開始用較輕的手法觸摸脈搏,若能感受到皮膚下的脈動,這種脈象稱為浮脈,表示病在太陽經絡。如果脈象強勁有力,這顯示寒邪已侵入體內,無汗的情況下是寒邪傷害了營血,這種情況應當發汗治療。如果脈象無力,則代表風邪在體表,如果有汗,說明風邪傷害了衛氣,這種表虛的狀況應當固表。
若用較重的手法探測,脈象在肌肉下方、筋骨之間顯現,這種脈象稱為沉脈,顯示病在三陰經脈。三陰經脈都呈現沉脈,關鍵在於能否從指下感知其有力或無力,有力的脈象表示熱邪在體內,這是裡實的病症,應當用瀉下法。無力的脈象表示寒邪已深入體內,屬於裡虛,應當用溫補法。
若以不輕不重的手法取脈,脈象出現在血肉交界處,這種陰陽交錯的脈象稱為中脈,顯示病在半表半裡。如果脈象微顯洪大,這是陽明經脈的特徵,表示邪在表證多,裡證少,應當調和肌腠。如果脈象弦數,這是少陽經脈的特徵,表示邪在半表半裡,應當和解表裡。
陰陽、表裡、虛實、寒熱的判斷,都涵蓋在浮、中、沉三種脈象中,有力的脈象代表陽性、實證、熱性,無力的脈象代表陰性、虛證、寒性。若在浮、中、沉三種脈象中找不到脈象,那就仔細尋找,若隱若現的脈象,可能是陰陽潛藏的脈象。
然而,在這三種脈象中,還存在著病情進展與退縮的變化,脈象大表示邪氣佔優勢,病情正在惡化;脈象緩表示胃氣平和,邪氣正在退縮。此外,還有伏脈,一隻手沒有脈象稱為單伏,兩隻手都沒有脈象稱為雙伏。如果病初起,出現頭痛、發熱、畏寒且脈象伏藏,這是因為陰邪被困在陽氣中無法發散,這時應該出汗治療,讓邪氣退縮,正氣恢復,脈象自然會回歸正常,疾病也會自行消除。如果七八天以來,除了昏睡、失去意識或完全無脈象之外,沒有其他病症,這表示想要出汗但不應該攻邪,這是回陽的吉祥徵兆。
此外,還有可以治療和不可以治療的情況,脈象浮緊在表證的,應當出汗治療;脈象沉實在裡證的,應當用瀉下法;脈象沉遲無力的,應當用溫補法。然而,也有浮脈但適合瀉下的情況,這是由於大便困難。沉脈但適合出汗治療的,這是因為表證有熱。此外,還有歇止的脈象,例如,陰寒直接影響陰經,溫補後脈象斷斷續續。還有躁亂的脈象,這是因為出汗或瀉下後,脈象應該平靜,但現在反而變得旺盛。
對於傷寒的脈象,浮大、動、數、滑為陽性,沉、澀、弱、弦、微為陰性。而弦、緊、浮、滑、沉、澀這六種脈象,被視為疾病發展的脈象。傷寒首先進入皮膚和肌肉,然後進入筋骨和腸胃,主要通過浮、中、沉、遲、數來辨別陰陽、寒熱以及表裡虛實,從而做出診斷。所有浮脈表示病在表證,屬於陽性;所有沉脈表示病在裡證,屬於陰性;所有遲脈表示病在臟器,屬於寒性;所有數脈表示病在腑器,屬於熱性。在雜病中,弦脈表示陽性,但在傷寒中,弦脈表示陰性。
在雜病中,緩脈表示虛弱,但在傷寒中,緩脈表示和諧。在傷寒中,大脈表示病情惡化,緩脈表示邪氣退縮,緩脈表示胃氣平和。在寸口部位,陽脈中如果出現沉細無力的脈象,表示陽中伏陰;在尺部,陰脈中如果出現沉數有力的脈象,表示陰中伏陽。寸口部位脈象數大有力表示重陽;尺部脈象微弱無力表示重陰。寸口部位脈象細微如絲表示脫陽;尺部脈象細微無力表示脫陰。寸脈弱無力,切忌出汗;尺脈弱無力,切忌輕易瀉下。
初按時脈象來得快去得慢,名為內虛外實;去得快來得慢,名為內實外虛。寸脈和尺脈相同,名為緩脈,緩脈表示和諧,有助於康復。出汗或瀉下後脈象平靜的,有助於康復;脈象躁亂伴隨身體發熱的,表示邪氣佔優勢,導致死亡。溫補後脈象停頓的,表示正氣脫離,無法再恢復。純弦脈象名為負脈,負脈表示死亡。按壓後像繩索一樣鬆開的脈象,名為陰陽離脈,離脈表示死亡。陰病出現陽脈有助於康復;陽病出現陰脈導致死亡。
寸脈不到關脈表示陽絕;尺脈不到關脈表示陰絕,這些都是無法治療的情況。脈象如車蓋般蓬鬆表示陽結;脈象如長桿般連綿表示陰結;脈象如湯上的珍珠般微弱表示陽氣微弱;脈象如蜘蛛絲般纖細表示陰氣衰弱;脈象如瀝青斷裂般微弱表示失血。脈象緩慢,偶爾停止再來表示結脈;脈象快速,偶爾停止再來表示促脈。陽氣過剩導致促脈;陰氣過剩導致結脈,這些都是病態的脈象。
至於雙手脈象洪大、緊急、緊盛表示夾食;右手脈象空虛,左手脈象緊盛,表示勞力;左手脈象緊盛,右手脈象洪滑,或者寸脈沉伏,伴有身體發熱、畏寒、隱隱頭痛、喘息咳嗽、煩躁悶悶、胸脅腹痛,表示夾痰;左手脈象緊澀,右手脈象沉數,伴有心胸、脅下、小腹疼痛,表示血鬱。這些都是脈象和症狀相互關聯,不能忽視。
陰脈本質上是沉脈,但也可能出現緊脈或數脈。張仲景只提到微細脈象,因為沉脈必須在深度按壓下才能感知,緊脈和數脈也在沉脈和細脈中出現,不像陽性病症的浮大緊脈。陳氏說:人們知道數脈表示熱症,卻不知道在沉細脈象中出現數脈表示極度寒冷。
真正的陰寒病症,脈象常常達到每分鐘七八次,但按壓下去感覺無力且數。因此,脈象數表示熱症,浮數表示表熱,沉數表示裡熱,數而有力表示實熱,數而無力表示虛熱,何況是沉細脈象呢?如果剛生病就出現譫妄、發熱,六個部位都無脈象,但在大拇指下、寸口上方有脈動,這是鬼脈,不能混淆為反關脈。這些是診斷傷寒的重要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