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指要》~ 卷五 (12)
卷五 (12)
1. 諸血指要
夫人之血生於心,藏於肝,統於脾,宣布於肺,施泄於腎,灌溉一身。則知血既統於脾,脾實生化之本,而治失血之症,宜以調理脾胃為主。雖云血來多因火迫,而火宜導以歸源,期血乃歸經。苟妄用寒涼,則反激浮火逆上,且傷胃氣,而脾愈不能統血也矣。夫血有因於外感者,經曰:歲火太過,炎暑流行,肺金受刑,民病血溢血泄,是火氣能使人失血也。太陰司天,寒淫所勝,民病嘔血、血泄、鼽衄、善悲,是寒氣能使人失血也。
太陰在泉,濕淫所勝,民病血見,是濕氣能使人失血也。少陰司天,水火寒熱,持於氣交,熱病生於上,冷病生於下,寒熱凌犯而爭於中,民病血溢血泄,是寒熱凌犯,能使人失血也。太陰司天,初之氣風濕相搏,民病血溢,是風濕相搏能使人失血也。歲金太過,燥氣流行,民病咳逆血溢,是燥氣能使人失血也。
此六氣俱能使人失血者也。
若其由於內傷者,憂悶傷心則面赤而心中躁擾,血來鮮紅,左寸脈必澀而芤也。怒氣傷肝則脅疼而血來多紫,入水必沉,左關脈必急而芤也。勞碌思慮傷脾,則面目萎黃,四肢困倦,血來必多,入水半浮半沉,右關脈必弱而芤也。憂思抑鬱傷肺,則胸前膨脹,面無光澤,血來少而或淡紅,入水必浮,右寸脈必浮澀而芤也。
如火盛爍金,則乾咳無痰,痰中時帶血星,或如膿臭,或如肉屑,或如紅絲,右寸脈必浮數而芤也。淫欲傷腎,虧損真陰真陽,血逆上行,入水亦沉,兩尺脈必微弱而芤也。此五志七情,皆能使人失血者也。又有飲食傷胃,倉猝血來,或夾咳夾痰,右關脈必浮緩而芤也。要之血行清道則出於鼻,血行濁道則出於口。
咳血衄血出於肺,嘔血出於肝,吐血出於胃,痰涎血出於脾,咯血出於心,唾血出於腎。耳血曰衈。鼻血曰衄。齒血(牙縫出血〕舌血(舌上無故出血如線不止,或如簪孔者,宜香薷汁日三服,外以槐花炒末乾摻之)亦曰衄。肌膚出血曰血汗。鼻口俱出曰腦衄。九竅俱出曰大衄。
胸前有一孔常出血水,名曰心漏(用鹿茸去毛酥炙,附子炮去皮臍,鹽花共末,棗肉為丸,每服三十丸,空心酒下。此治腎虛腰痛亦神)。
便血清者屬營虛有熱,濁者屬熱與濕,色鮮者屬火,色黑者火極。血與泄物並下屬有積,或絡脈傷也。尿血因房勞過度,陰虛火動。營血妄行,血色黑黯,面色枯白,尺脈沉遲者,此下元虛冷,所謂陽虛陰必走也。有嘔吐紫血者,《原病式》云,此由熱甚銷爍,以為稠濁。熱甚則水化制之,故赤兼黑而紫也。
汗血者由太喜傷心,喜則氣散,血隨氣行也。凡下血先見血後見便為近血,自大腸來。先有便後見血為遠血,自肺胃來。腸胃本無血,由氣虛腸薄,故滲入而下出也。善治者於外感則順時氣而調之,於內傷則雖因各經之火而消息之,要必以脾胃為主也。嘗觀先哲之言,血上行為逆,其治難,下行為順,其治易。
白話文:
人的血產生於心臟,儲藏在肝臟,由脾臟統管,在肺部宣佈,經由腎臟排泄,以此灌溉全身。可知血的運行由脾臟統管,脾臟是產生血液的根本,所以治療失血的病症,應該以調理脾胃為主要方法。雖然說出血的原因多是火氣迫使,但火氣應該引導使其回歸本源,這樣血才能回到正常的運行途徑。如果妄用寒涼的藥物,反而會激發虛火上逆,而且會損傷脾胃之氣,使脾臟更加無法統管血液。
血的產生也有些是因為外感疾病引起的。例如《黃帝內經》說:如果當年火氣太盛,天氣炎熱流行,導致肺金受損,人們就會出現血溢或血泄的病症,這是火氣導致人失血。太陰當令時,寒邪過盛,人們會出現嘔血、便血、流鼻血、容易悲傷等症狀,這是寒氣導致人失血。
太陰在泉時,濕邪過盛,人們會出現血證,這是濕氣導致人失血。少陰當令時,天氣寒熱變化不定,熱病發生在上半身,冷病發生在下半身,寒熱交錯侵犯身體,人們會出現血溢或血泄的病症,這是寒熱交錯導致人失血。太陰當令時,初春風濕交雜,人們會出現血溢的病症,這是風濕交雜導致人失血。如果當年金氣太盛,天氣乾燥流行,人們會出現咳嗽、吐血的病症,這是燥氣導致人失血。
這六種外邪之氣都會導致人失血。
如果是由於內傷引起的,例如憂愁煩悶會損傷心臟,使人臉色發紅、心中煩躁,所出的血是鮮紅色的,左手的寸脈會出現澀而空虛的脈象。如果怒氣傷肝,會導致脅肋疼痛,所出的血多為紫黑色,放入水中會沉底,左手的關脈會出現急促而空虛的脈象。如果勞累過度、思慮過多損傷脾臟,會導致臉色蠟黃、四肢困倦,所出的血量會很多,放入水中會一半浮在水面、一半沉入水底,右手的關脈會出現虛弱而空虛的脈象。如果憂愁思慮、情緒低落損傷肺臟,會導致胸部脹滿、臉色暗淡,所出的血量少,顏色可能是淡紅色的,放入水中會浮在水面,右手的寸脈會出現浮澀而空虛的脈象。
如果火氣過盛灼燒肺金,會導致乾咳無痰,痰中時常帶有血絲,或者像膿液一樣有臭味,或者像肉屑,或者像紅絲,右手的寸脈會出現浮數而空虛的脈象。如果過度沉迷於性慾會損傷腎臟,導致腎陰腎陽虧損,血液會逆行向上,放入水中也會沉底,兩手的尺脈會出現微弱而空虛的脈象。以上這五種情志和七種情緒都會導致人失血。此外,飲食不當損傷胃,也會導致突然出血,或者伴隨咳嗽和痰,右手的關脈會出現浮緩而空虛的脈象。總之,血液從清道而出,就會從鼻子流出,從濁道而出,就會從嘴巴流出。
咳血、鼻血屬於肺的問題,嘔血屬於肝的問題,吐血屬於胃的問題,痰涎帶血屬於脾的問題,咯血屬於心的問題,唾血屬於腎的問題。耳朵出血叫做「衈」,鼻子出血叫做「衄」。牙齒出血(牙縫出血)、舌頭出血(舌頭上無故出血,如線狀不止,或如針孔)也叫做「衄」。肌肉皮膚出血叫做「血汗」。鼻子和嘴巴同時出血叫做「腦衄」。全身九竅同時出血叫做「大衄」。
胸前有一個孔經常流出液體,叫做「心漏」(可以用鹿茸去除毛髮後用酥油炙烤,附子炮製後去除皮臍,加入鹽花研磨成粉,再用棗肉做成藥丸,每次服用三十丸,空腹用酒送服。這個方法治療腎虛腰痛也有奇效)。
大便帶血,如果血色清亮,說明是營血虛弱有熱;如果血色渾濁,說明是熱邪和濕邪;如果血色鮮紅,說明是火熱;如果血色黑,說明是火熱到了極點。如果血和大便一同排出,說明是有積聚,或者是絡脈受損。小便帶血是因為房事過度,導致陰虛火動。營血妄行,血色黑黯,面色枯白,尺脈沉遲,這是下元虛冷,也就是所謂的「陽虛則陰必走」。有的人會嘔吐出紫色的血,《原病式》說,這是因為熱邪過盛,導致血液濃稠,熱邪過盛就用水來制約,所以血色會呈現紅色、黑色交雜的紫色。
汗血是因為過度高興,損傷了心臟,高興會導致氣散,血隨氣行。凡是下血,先見血後見大便,屬於近血,是從大腸來的;先見大便後見血,屬於遠血,是從肺胃來的。腸胃本身沒有血,是因為氣虛腸壁薄弱,所以血液滲入腸道,再從下方排出。善於治療的人,對於外感引起的出血,會順應時氣進行調理;對於內傷引起的出血,雖然是由於各經之火引起的,也要根據情況進行調整,但一定要以脾胃為重點。我曾經看到前人說過,血往上走是逆行的,治療起來困難;血往下走是順行的,治療起來容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