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學指要》~ 卷三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6)

1. 脈法總論

魚上有青脈者胃中寒。尺炬然熱,人迎大當奪血,尺堅大脈小少氣晚有加,主死。又曰:脈急者尺膚亦急,脈緩者尺膚亦緩,脈小者尺膚亦減而少氣,脈大者尺膚亦賁而起,脈滑者尺膚亦滑,脈澀者尺膚亦澀,此尺膚之不可不詳而考也。

《脈要精微論》曰:長則氣治,短則氣病,數則煩心,大則病進,上盛則氣高,下盛則氣脹,代則氣衰,細則氣少,澀則心痛,渾渾革至如湧泉,病進而危斃,綿綿其去如弦絕者,死。

《平人氣象論》曰:脈短者頭疼,脈長者足脛痛,脈促上擊者肩背痛,脈沉而堅者病在中,脈浮而盛者病在外,脈沉而弱寒熱及疝瘕少腹痛,脈沉而橫脅下有積,腹中有積橫痛,脈沉而喘為寒熱。脈盛滑而堅者病在外,脈小實而堅者病在內。小弱以澀謂之久病,浮滑而疾謂之新病。

脈急者病瘕少腹痛,脈滑曰風,脈澀曰痹,緩而滑曰熱中,盛而緊曰脹,臂多青脈曰脫血。又脈緩澀謂之解㑊安臥,脈盛謂之脫血。尺澀脈滑謂之多汗,尺寒脈細謂之後泄,尺脈粗常熱者謂之熱中,此主病之不可不諳而識也。若由此而欲窮變探微,非精研《靈》、《素》,博宗百家不可也。

許礽宗曰:脈之候,幽而難明,惟博極而心靈自啟,思深而鬼神將通,則三指有隔垣之照,二豎無膏肓之遁矣。若夫病瀕於死,脈候多怪,其運三五至而歇,歇而再至,如雀啄食者,脾絕也。良久一至,如屋漏滴水之狀者,胃絕也。從骨間劈劈而至,尋而即散,如指彈石者,腎絕也。

散亂如解繩索者,精血竭絕也。沉時忽一浮,如蝦游靜中一躍者,神魂絕也。浮時忽一沉如魚翔之似有似無者,命絕也。脈息有出無入,如釜中之水,火燃而沸者,陰陽氣絕也。凡此所述,脈系生死,可得其概矣。苟能觸類而引伸之,將融會貫通,而全體大用,必無不明,庶無慚慚於司命之職也。

白話文:

手掌魚際(大拇指下方的肌肉隆起處)有青色血管浮現,表示胃裡有寒氣。寸口脈搏跳動有力且快速,人迎脈搏(頸動脈)跳動強盛,這表示正在大量失血。尺部脈搏堅硬且粗大,但脈象微弱且氣息不足,如果到了晚上情況更加嚴重,這表示病人即將死亡。還有一種說法是:脈搏跳動急促,尺部的皮膚也會感覺到緊繃;脈搏跳動緩慢,尺部的皮膚也會感覺到鬆弛;脈搏微弱,尺部的皮膚也會感覺到虛弱,而且氣息不足;脈搏強大,尺部的皮膚也會感覺到隆起;脈搏滑利,尺部的皮膚也會感覺到滑潤;脈搏遲滯,尺部的皮膚也會感覺到粗糙。這些都是觀察尺部皮膚所不可忽略的細節。

《脈要精微論》說:脈搏跳動長,表示氣機正常;脈搏短,表示氣機有問題;脈搏跳動快速,表示心中煩躁;脈搏強大,表示病情正在加重;上部脈搏強盛,表示氣向上衝;下部脈搏強盛,表示腹部脹滿;脈搏時有時無,表示氣機衰退;脈搏細小,表示氣血不足;脈搏遲滯,表示心痛;脈搏渾濁且像湧泉般突然湧起,表示病情惡化,瀕臨死亡;脈搏綿軟無力,如同斷裂的琴弦,表示即將死亡。

《平人氣象論》說:脈搏短,表示頭痛;脈搏長,表示腳和小腿疼痛;脈搏快速向上衝,表示肩背疼痛;脈搏沉在深處而且堅硬,表示病在身體內部;脈搏浮在表面而且強盛,表示病在身體外部;脈搏沉在深處而且微弱,表示有寒熱病症或是疝氣、腹部疼痛;脈搏沉在深處而且橫向跳動,表示脅下有積聚,腹中有積聚且會橫向疼痛;脈搏沉在深處而且呼吸急促,表示有寒熱病症。脈搏強盛、滑利且堅硬,表示病在體表;脈搏微弱、實在且堅硬,表示病在體內。脈搏微弱、細小且遲滯,表示是久病;脈搏浮在表面、滑利且快速,表示是新發的疾病。

脈搏跳動急促,表示有腫塊或腹部疼痛;脈搏滑利,表示有風邪;脈搏遲滯,表示有痹症;脈搏緩慢且滑利,表示體內有熱;脈搏強盛且緊繃,表示腹部脹滿;手臂上多見青筋,表示正在失血。還有,脈搏緩慢且遲滯,表示病情正在好轉,可以安心休息;脈搏強盛,表示正在失血。尺部脈搏遲滯但脈象滑利,表示容易出汗;尺部脈搏寒冷且微細,表示腹瀉;尺部脈搏粗大且經常發熱,表示體內有熱。這些都是需要熟悉並掌握的疾病徵兆。如果想要更深入地探究這些脈象的變化,就必須精研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等經典,並廣泛學習各家學說。

許礽宗說:脈象的變化隱晦難明,只有廣泛學習才能啟發內心的領悟,深入思考才能達到神鬼相通的境界,這樣才能夠透過三根手指感覺到脈象中的微妙之處,使得疾病無處遁形。至於那些瀕臨死亡的病人,他們的脈象變化非常怪異,例如脈搏跳三五次就停頓一下,然後又重新跳動,像小鳥啄食一樣,這表示脾臟功能衰竭;脈搏隔了很久才跳一次,像屋檐滴水一樣,這表示胃氣衰竭;脈搏從骨頭間像劈開木頭一樣跳動,然後迅速消散,像用手指彈石頭一樣,這表示腎氣衰竭;脈搏散亂無力,像解開的繩索一樣,這表示精血已經耗盡;脈搏原本沉在深處,突然浮上來一下,像蝦子在靜水中突然跳躍一下,這表示精神魂魄即將消散;脈搏原本浮在表面,突然沉下去,像魚在水中游動時若有若無,這表示生命即將終結;脈搏只有跳出,沒有跳入,像鍋裡的水燒開沸騰一樣,這表示陰陽之氣已經耗盡。以上這些都是脈象和生死相關的說明,可以從中瞭解大概的情況。如果能夠觸類旁通,進一步推廣延伸,就能夠融會貫通,全面理解脈象的變化,這樣就能夠勝任診斷疾病的職責。

2. 奇經八脈

奇經八脈之名,散見《靈素》,無篇次可考,其名曰任,曰督,曰陰蹺陽蹺,曰沖,曰帶,日陰維、陽維。任者任於前,督者督於後。陰蹺為足少陰之別,陽蹺為足太陽之別,沖為諸脈之總會,帶為諸脈之總束。陰維則維絡諸陰,陽維則維絡諸陽。蓋脈有奇常,十二經脈者常脈也。

人之氣血常行於十二經脈。經脈滿溢流入他經,別道而行則名奇經,以其不拘於常也。茲錄集各脈經文、診法、主治,取八脈交會之義,編為次第,而不列於十二經脈之下,列於二十八脈者,以便於初學,恐其眩目而惑心也。

任脈(診治)

寸口丸丸,緊細實長,男疝女瘕,任脈可詳。任下鳩尾,散於腹皮,實則皮痛,虛則癢奇。

集要,《素問》曰:任脈起於中極之下,以上毛際,循腹裡,上關元,至咽喉,上頤循面入目。《靈樞》曰:任脈、衝脈皆起於胞中,上循腹裡,為經絡之海。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,會於咽喉,別而絡口唇。按任脈為陰脈之妊養,診其脈,寸口脈丸丸而緊細實長,至關是也。

其所主病,男子內結七情,女子帶下癥瘕。叔和以為繞臍引陰中痛。又曰:寸口丸丸,主腹中有氣,如指上搶心,俯仰拘急。丸丸動貌,狀如豆粒,厥厥動搖,故主氣上衝心,緊細實長,中寒而氣結也。

督脈(診治)

尺寸俱浮,直下直上,中央浮動,督脈之象,脊強而厥,五痓可想,身柱三灸,比藥為良。

集要,《素問》曰:督脈者,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,女子入系廷孔。其孔,溺孔之端也,其絡循陰器、合篡間、繞篡後,別繞臂,至少陰與巨陽,中絡者合少陰,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,與太陽起於目內眥,上額交巔,上入絡腦,還出別下項,循肩膊內俠脊,抵腰中,入循膂絡腎。

其男子循莖下至篡,與女子等,其少腹直下者,貫臍中央,上貫心入喉,下頤環唇,上系兩目之下中央,女子廷孔之端,即男子陰器合篡間也。男子精孔溺孔合併之處是合篡間也。女子胞孔溺孔合併之處是孔廷之端也。故曰:與女子等。《靈樞》曰:頸中央之脈督脈也,名曰風府。

督者都也,為陽脈之都綱。任者妊也,為陰脈之妊養。督任沖三脈雖有言胞中不言胞中者,實未嘗不起於胞中也。胞中者謂男女丹田之通稱也。在女子謂之女子胞,在男子即精室也。按督脈為陽脈之都綱,診其脈,尺寸脈中央俱浮,直上直下是也。其所主病為外感風寒之邪。

《內經》以為實則脊強,虛則頭重。叔和以為,腰脊強痛,不能俯仰,大人癲病,小兒風癇皆其候也。

蹺脈(診治)

脈涉於足,因以蹺名,一陰一陽,分別宜精,寸左右彈,陽蹺可決;尺左右彈,陰蹺可別。

集要,左右彈,緊脈之象也,陽蹺主陽絡,故應於寸。陰蹺主陰絡,故應於尺。

白話文:

奇經八脈

奇經八脈的名稱,散見於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等古代醫書,沒有特定的篇章順序可以考究。它們的名稱分別是任脈、督脈、陰蹺脈、陽蹺脈、衝脈、帶脈、陰維脈和陽維脈。任脈位於身體前方,督脈位於身體後方。陰蹺脈是足少陰腎經的分支,陽蹺脈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分支。衝脈是全身經脈的總匯,帶脈是約束全身經脈的總樞。陰維脈聯繫所有的陰經,陽維脈聯繫所有的陽經。經脈有奇經和常經之分,十二經脈屬於常經。

人體的氣血通常運行於十二經脈之中。當十二經脈的氣血滿溢,就會流入其他經脈,另闢路徑而行,這就是奇經,因為它們不受常規約束。這裡蒐集了各個奇經的經文、診法和主治病症,並取其八脈交會的意義,編排成順序,而不將它們歸屬於十二經脈之下,而是列於二十八脈之中,目的是為了方便初學者學習,以免他們眼花撩亂、心生迷惑。

任脈(診治)

寸口脈呈現圓滑而緊細且長的狀態,男性的疝氣和女性的癥瘕(腹部腫塊),可以詳細觀察任脈的脈象。任脈下起於鳩尾穴,散布於腹部皮膚,實證時會導致皮膚疼痛,虛證時則會產生癢的感覺。

《素問》中提到:任脈起於中極穴的下方,向上沿著陰毛邊緣,循行於腹部內部,向上經過關元穴,到達咽喉,再向上沿著下巴,循行於面部,進入眼睛。《靈樞》則說:任脈、衝脈都起於胞中,向上循行於腹部內部,是經絡之海。其中浮行於外的部分,沿著腹部向上,匯聚於咽喉,再分支連絡口唇。按照中醫理論,任脈是陰經的孕育之脈。診察它的脈象,寸口脈呈現圓滑、緊細且長的狀態,到關脈處也是這樣。

任脈主要治療的疾病,在男性是內在的七情鬱結,在女性是帶下和癥瘕。古代醫家叔和認為,任脈的病症會導致繞臍和陰部疼痛。另外,寸口脈圓滑,代表腹中有氣,會像有東西向上衝擊心臟,導致身體前俯後仰,無法舒展。脈搏圓滑跳動,形狀如同豆粒,微微顫動,所以會導致氣向上衝心。脈象緊細且長,則表示體內有寒邪,導致氣機凝結。

督脈(診治)

寸關尺三部脈都浮在表面,脈形直上直下,中央有浮動的感覺,這是督脈的脈象。督脈出現病變,會導致脊柱僵硬、四肢厥冷、五種抽搐,這時可以考慮灸身柱穴,其療效甚至勝過藥物。

《素問》提到:督脈起於少腹下方骨骼的中央,在女性,會進入廷孔(尿道口)。廷孔就是尿道口的末端。督脈的分支會循行於陰部,匯合於肛門之間,再繞過肛門後方,分支繞過手臂,到達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,其中一個分支與足少陰腎經會合,向上沿著大腿內側後緣,貫穿脊柱,歸屬於腎臟,與起於眼內角的足太陽膀胱經會合,向上經過額頭,在頭頂交會,再進入並連絡腦部,然後出來,向下分別沿著脖子,順著肩胛內側,夾脊而下,到達腰部中央,進入腰肌內部,連絡腎臟。

男性的督脈,從陰莖下方循行到肛門,與女性的循行路線相似。男性的少腹直下的部分,貫穿臍中央,向上貫穿心臟,進入咽喉,再向下到下巴,環繞口唇,向上連接兩眼下的中央。女性的廷孔,就是男性的陰部和肛門之間會合的地方。男性的精孔和尿孔合併處,就是會合的地方。女性的胞孔和尿孔合併的地方,就是廷孔的末端。所以說,男女的督脈循行路線是相似的。《靈樞》認為,頸部中央的脈搏就是督脈,又稱作風府穴。

督脈是陽經的總綱,任脈是陰經的孕育之脈。督脈、任脈和衝脈,有的文獻認為它們起於胞中,有的則沒有明確說明,但實際上,它們都起於胞中。胞中,指的是男女丹田的總稱。在女性,稱為女子胞,在男性,則稱為精室。按照中醫理論,督脈是陽脈的總綱。診察它的脈象,寸關尺三部脈都浮在表面,脈形直上直下,就是督脈的脈象。督脈主要治療的疾病是外感風寒。

《內經》認為,督脈的實證會導致脊柱僵硬,虛證會導致頭部沉重。叔和認為,腰脊部強痛、無法前俯後仰、成人的癲癇病和兒童的風癇,都是督脈出現問題的表現。

蹺脈(診治)

蹺脈的循行經過足部,所以因此得名。它分為陰蹺和陽蹺,需要仔細區分。如果寸口脈左右跳動有力,就是陽蹺脈的表現;如果尺脈左右跳動有力,則是陰蹺脈的表現。

簡單來說,左右跳動,是緊脈的表現。陽蹺脈主導陽經,所以脈象反應在寸口。陰蹺脈主導陰經,所以脈象反應在尺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