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學指要》~ 卷三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5)

1. 脈法總論

夫脈狀繁多,未可以二十八字盡也,然於表、里、陰、陽、虛、實之義已能括其綱要矣。即凡脈有奇情變象,要不外此二十八之形致耳。故《內經》之所云:鼓者,且浮且大也。曰搏者,且浮且疾也。曰疏者,且遲且軟也。曰格者,人迎倍大也。曰關者,氣口倍大也。此二脈者,後世不深維《內經》之旨而誤作病名,不知病因脈得名也。

曰溢者,自寸口上越魚際,氣有餘也。覆者,自尺部下達臂間,血有餘也。如仲景《脈論》曰縱者,水乘火,金乘木也。曰橫者,火乘水,木乘金也。曰逆者,水乘金,火乘木也。曰順者,金乘水,木乘火也。曰反者,來微去大,病在裡也。曰覆者,頭大本小,病在表也。曰高者,衛氣盛也,陽脈強也。

曰章者,營氣盛也,陰脈強也。曰綱者,高章相搏也。曰惵者,衛氣弱也,陽脈衰也。曰卑者,營氣弱也,陰脈衰也。曰損者,惵卑相搏也。又有曰堅者,實之別名也。曰橫者,洪之別名也。曰急者,緊之別名也。凡諸此類,即含藏於二十八脈之中,根乎陰陽,形諸體象,無非診治之切要也。

而猶不止此也。陰陽不可不分而剖,色脈不可不合而辨,尺膚不可不詳而考,王病不可不諳而識,四者得而持脈之道思過半矣。

凡脈之診,陽動陰靜,陽剛陰柔,陽先陰後,陽上陰下,陽左陰右。數者為陽,遲者為陰;表者為陽,里者為陰;至者為陽,去者為陰;進者為陽,退者為陰其常經也。或陰盛之極反得陽象,或陽盛之極反得陰徵,或陽窮而陰乘之,或陰窮而陽乘之,隨證更遷與時變易,此陰陽之不可不分而剖也。

岐伯曰:察脈動靜而視精明,察五藏,觀五色,有餘不足,六府強弱,形之盛衰,以此參伍,決死生之分。又曰:形氣相得謂之可治,色澤以浮謂之易已,脈從四時謂之可治,脈弱以滑是有胃氣。《靈樞》曰:色脈與尺,如桴鼓相應。青者脈弦,赤者脈鉤,黃者脈代,白者脈毛,黑者脈石,見其色而不見其脈,反得相勝之脈則死矣,得相生之脈則生矣。又曰:精明五色者,氣之華也。

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,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,青欲如蒼璧不欲如藍,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,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。此色脈之不可不合而稽也。《靈樞》曰:審尺之緩、急、大、小、滑、澀,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。目窠微腫,頸脈動,時咳,按之手足凹而不起,風水膚脹也。

尺膚滑而淖澤者風也,尺膚滑者風痹也,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溢飲也,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濕也,脈甚滑者病且出也,尺膚寒脈小者泄而少氣也,尺膚炬然熱也。腰以上熱、手前獨熱者,腰以下熱、肘前獨熱者,膺前熱、肘後獨熱者,肩背熱、臂中獨熱者,腰腹熱、肘後粗以下三四熱者,腸中有蟲。掌中熱者腹中熱,掌中寒者腹中寒。

白話文:

脈象的種類繁多,不可能只用二十八個字就能完全概括,但這些詞語已經能夠包含脈象在表裡、陰陽、虛實等方面的基本概念。即使有特殊的脈象變化,也不會超出這二十八種脈象的範疇。《內經》說的「鼓」是指脈象浮而大,「搏」是指脈象浮而快,「疏」是指脈象遲而軟,「格」是指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一倍,「關」是指氣口脈比寸口脈大一倍。後世的人沒有深入理解《內經》的含義,將這兩種脈象誤認為是疾病的名稱,卻不知道脈象的名稱是根據疾病的表現而來的。

「溢」是指脈從寸口向上超過魚際,表示氣有餘。「覆」是指脈從尺部向下到達手臂之間,表示血有餘。像張仲景《脈論》說的「縱」是指水克火,金克木;「橫」是指火克水,木克金;「逆」是指水克金,火克木;「順」是指金克水,木克火。「反」是指脈來時微弱,去時強大,表示病在裡;「覆」是指脈頭大而根小,表示病在表。「高」是指衛氣旺盛,陽脈強盛。

「章」是指營氣旺盛,陰脈強盛。「綱」是指高脈和章脈互相搏動。「惵」是指衛氣虛弱,陽脈衰弱。「卑」是指營氣虛弱,陰脈衰弱。「損」是指惵脈和卑脈互相搏動。另外,還有「堅」是實脈的別名,「橫」是洪脈的別名,「急」是緊脈的別名。這些脈象都包含在二十八種脈象之中,它們根源於陰陽,表現在身體的各種徵象上,是診斷和治療疾病的關鍵。

但是,診斷不能僅限於此。陰陽必須仔細區分,脈象和氣色必須結合起來辨別,尺膚的情況必須詳細檢查,病人的狀況必須清楚了解。這四個方面都掌握了,診脈的技巧就掌握了一半以上。

診脈時,陽脈動而陰脈靜,陽脈剛而陰脈柔,陽脈先而陰脈後,陽脈上而陰脈下,陽脈左而陰脈右。數脈屬於陽,遲脈屬於陰;表脈屬於陽,裡脈屬於陰;至脈屬於陽,去脈屬於陰;進脈屬於陽,退脈屬於陰,這是通常的規律。但是,有時陰氣極盛反而出現陽的脈象,陽氣極盛反而出現陰的脈象,或者陽氣衰竭而陰氣乘虛而入,或者陰氣衰竭而陽氣乘虛而入,這些情況會隨著病情的變化而改變,這就是陰陽必須仔細區分的原因。

岐伯說:觀察脈象的動靜,也要觀察眼睛是否明亮;觀察五臟的功能,觀察五種氣色;了解身體氣的盈虧,六腑的強弱,以及形體的盛衰。將這些綜合起來分析,就可以判斷病人的生死。岐伯還說:形體和氣色相協調,表示可以治療;氣色浮在表面,表示容易痊癒;脈象符合四時的變化,表示可以治療;脈象虛弱而又滑利,表示胃氣尚存。《靈樞》說:氣色、脈象和尺膚之間,應該像擊鼓和鼓聲一樣互相呼應。青色對應弦脈,赤色對應鉤脈,黃色對應代脈,白色對應毛脈,黑色對應石脈。如果只見其色而不見其脈,或者出現相克的脈象,則表示病情危重;如果出現相生的脈象,則表示病情可以好轉。《靈樞》還說:精明五色是氣的精華。

紅色應該像白布包裹著硃砂一樣,而不應該像赭石;白色應該像鵝毛一樣潔白,而不應該像鹽一樣蒼白;青色應該像蒼璧一樣,而不應該像藍色;黃色應該像絲綢包裹著雄黃一樣,而不應該像黃土;黑色應該像重漆一樣,而不應該像灰暗的土地。這就是氣色和脈象必須結合觀察的原因。《靈樞》說:仔細審察尺膚的鬆弛、緊張、大小、滑澀,以及肌肉的堅硬或柔軟,就可以確定疾病的狀況。如果眼睛周圍微微腫脹,頸脈搏動,時常咳嗽,按壓手足出現凹陷而不能馬上恢復,這是風水浮腫的表現。

尺膚滑潤而濕潤的,表示是風邪;尺膚滑利的,表示是風痹;尺膚粗糙像乾魚鱗的,表示是溢飲;尺膚發熱而且脈搏強勁躁動的,表示是濕邪;脈象非常滑利的,表示疾病即將發作;尺膚寒冷而且脈搏微弱的,表示腹瀉而且氣虛;尺膚發熱的,是熱症。腰部以上發熱,只有手腕前端發熱;腰部以下發熱,只有手肘前端發熱;胸部發熱,只有手肘後方發熱;肩背發熱,只有手臂中間發熱;腰腹部發熱,手肘後方粗糙而且往下三四寸的部位發熱,這些都是腸道內有寄生蟲的表現。手掌發熱的,表示腹中有熱;手掌發冷的,表示腹中有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