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學指要》~ 卷三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4)

1. 二十八脈指要

又曰:代散者,死。蓋代脈見而脾土衰,散脈見而腎水絕。二脈交見,雖神聖亦當望而卻走矣。夫脈來一息五至則五藏之氣皆足,故五十動而不一止者,合太衍之數,謂之平脈。反此則止乃見焉。腎氣不能至則四十動而一止。肝氣不能至則三十動而一止。脾氣不能至則二十動而一止。

心氣不能至則十動而一止。肺氣不能至則四五動而一止。同父云:三部九候,每候必滿五十動,出自《難經》。而偽訣五藏歌中皆以四十五動為準,乖乎經旨矣。柳東楊曰:古人以動數候脈是吃緊語,須候五十動乃知五藏缺。今人指到腕臂即云見了,夫五十動豈彈指間事邪。

故學者當診脈問證聽聲察色,斯備四診而無失耳。按代脈之義,自叔和、仲景俱云:動而中止,不能自還,因而復起,脈代者,死。又曰:脈五來一止,不復增減者,死。經名曰:代脈七來,是人一息半時不復增減,亦名曰代,正死不疑。故太僕之釋代脈,亦云動而中止,不能自還,因而復動,由是復止,尋之良久,乃復強起為代,故後世以結促代並言之為止脈,豈足以盡其義哉。

夫緩而一止為結,數而一止為促,其至或三或五或七或八至不等,然皆至數分明起止有力,所主之病有因氣逆痰壅而為間隔者,有因血氣虛脫而為斷續者,有因生平稟賦多滯而脈道不利者,此皆結促之謂也。至於代脈之辨則有不同,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乃至數之代,即《靈樞·根結篇》所云是也。

若脈本平勻而忽強忽弱者乃形體之代,即《平人氣象論》所云:長夏胃微軟弱曰平。但代無胃曰死者,乃言胃氣去而真藏見者死,非謂代為止也。又若脾主四季,而隨時更代者,乃氣候之代,即《宣明五氣》篇所云:脾脈代。《邪氣藏府病形篇》所云:黃者,其脈代,皆言藏氣之常候,非謂代為止也。

凡脈無定候,更變不常則均謂之代,各因其變而察其情,庶得其妙。設不明此,將於脈象之吉凶究茫然莫知所辨矣,又烏足以言診哉。

白話文:

再來談談代脈和散脈,如果出現這兩種脈象,就代表死亡。因為代脈出現時,表示脾土衰弱;散脈出現時,表示腎水枯竭。這兩種脈象同時出現,即使是醫術高明的神醫也只能無可奈何地退避三舍。

正常的脈搏,一呼一吸之間跳動五次,代表五臟之氣都充足,脈搏跳動五十次而沒有停止,這符合天地運行的規律,稱為平脈。如果脈搏跳動的次數不是這樣,停止的情況就會出現。腎氣不足時,脈搏會跳動四十次就停止一次;肝氣不足時,脈搏會跳動三十次就停止一次;脾氣不足時,脈搏會跳動二十次就停止一次;心氣不足時,脈搏會跳動十次就停止一次;肺氣不足時,脈搏會跳動四五次就停止一次。

過去有位叫同父的醫師說過:「診斷時,上、中、下三個部位都要檢查,每個部位的脈搏都應該跳動滿五十次。」這出自《難經》。但是,現在一些流傳的錯誤口訣,在五臟歌中都以四十五次跳動為標準,這就違背了經典的本意。柳東楊也說過:「古人診脈是以脈搏跳動的次數來判斷,這是很重要的關鍵,必須等到脈搏跳動五十次才能知道五臟是否有問題。現在的人手指剛碰到手腕就說看到脈象了,難道五十次脈動是轉眼之間就能完成的事嗎?」

所以,學習醫學的人在診斷時,應該要仔細詢問病人的狀況、聽聲音、觀察氣色,這樣才能做到望、聞、問、切四診齊全,才不會有遺漏。

關於代脈的意義,張仲景和王叔和都認為是脈搏跳動時突然停止,而且不能自己恢復,需要過一段時間才會再次跳動,這種脈象就叫代脈,代表病人即將死亡。還有人說:「脈搏跳動五次就停止一次,而且停止後跳動次數不再增加或減少,這也是死脈。」《黃帝內經》中提到:「代脈跳動七次停止一次,這表示病人在一呼一吸之間有一半的時間脈搏都沒有跳動,而且跳動的次數沒有增加或減少,這也稱為代脈,可以肯定病人會死亡。」太僕對於代脈的解釋也是一樣,認為脈搏跳動時突然停止,不能馬上恢復,需要過一段時間才會再次跳動,然後又停止,這樣反覆多次,過很久才勉強再跳動起來,這就是代脈。所以後人把結脈、促脈和代脈合起來說成止脈,這並不能完全表達代脈的真正含義。

脈搏跳動緩慢而且時常停止一次,稱為結脈;脈搏跳動快速而且時常停止一次,稱為促脈。它們停止的時間有時是三次脈動、有時是五次、有時是七次或八次,但每次停止前的脈動次數都很明顯,而且起伏有力。它們所代表的疾病可能是因為氣逆、痰堵塞導致脈搏間隔出現,或是因為氣血虛弱脫失導致脈搏斷斷續續,也可能是因為病人本身體質較差、脈道不暢通所造成的。這些都屬於結脈或促脈的範疇。

至於代脈的區別則不同。如果脈搏跳動五十次都不會停止,這就是正常的脈搏跳動規律,就像《靈樞·根結篇》所說的那樣。如果脈搏原本平穩均勻,卻突然時強時弱,這就是身體狀態的變化所導致的,如同《平人氣象論》所說:「長夏季節,胃氣稍微軟弱是正常的。」但如果代脈的出現是沒有胃氣的表現,那就代表病人會死亡,這是指胃氣已經消失,而真臟的脈象顯現出來時會死亡,並不是說只要出現代脈就代表會死亡。

另外,脾主四季,脈象也會隨著季節更替而變化,這就是氣候的變化所造成的代脈,就像《宣明五氣》篇所說的:「脾脈會有變化。」《邪氣藏府病形篇》所說:「黃疸病的人,脈象會有變化。」這些都是臟腑之氣的正常現象,並不是說脈象停止跳動。

總而言之,凡是脈象沒有固定的規律,時常變化,都稱為代脈,必須根據其變化的原因來觀察脈象的真實情況,這樣才能掌握診斷的精髓。如果不能理解這些道理,對於脈象所代表的吉凶就會感到茫然無知,又怎麼能稱得上是診斷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