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學指要》~ 卷五 (2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25)

1. 合病並病及兩感瘟疫指要

如《活人》言救里救表,是以救為攻,豈不相悖,將藏府何由而通,營衛何由而行,其不坐以待斃者鮮矣。噫,兩感病固為不治之症也,然用藥之法,助正除邪之理,學者不求定法於胸中,而執《活人》一書,其害人更不淺矣。

若夫疫病,乃時行不正之氣,從口鼻而入,老幼相染,緣人正氣既虛,邪得乘機而入,表症見者,人參敗毒散,半表半裡者,小柴胡湯,里症具者,大柴胡湯下之。而其症變不一,多有至速至危之候,尤宜參脈症而施治,以平為期而已耳。學者總宜細審毋忽。

白話文:

就像《活人書》所說的,要同時處理體內和體表的病症,這其實是把「救」當成「攻」,不是互相矛盾嗎?這樣一來,臟腑怎麼能通暢,營衛之氣又怎麼能運行呢?如果這樣做,恐怕很少有人能活下來吧。唉!兩感病確實是難以治療的疾病,然而用藥的方法,以及扶助正氣、祛除邪氣的道理,學習的人如果不先在心中建立一套原則,反而執著於《活人書》的內容,這樣危害會更大。

至於瘟疫,乃是時令不正的氣所致,從口鼻進入人體,不分老少都會互相傳染。這是因為人的正氣虛弱,邪氣才能趁虛而入。如果出現表症,可以用人參敗毒散;如果病邪在半表半裡,可以用小柴胡湯;如果病邪在體內,可以用大柴胡湯來攻下。然而病症變化多端,常常有病程快速且危險的情況,尤其應該參考脈象和症狀來施治,以達到陰陽平和為目標。學習的人總要仔細審視,不可輕忽。

2. 傷寒變溫病熱病指要

趙嗣真曰:按仲景論,謂冬月冒寒,伏藏於肌膚而未即病,因春溫氣所變則為熱。夫變者,改易之義也。至此,則伏寒各隨春夏之氣改變為溫為熱,既變之後,不得復言其為寒也。仲景所謂春分以後,秋分節前,天有暴寒,為時行寒疫是也。三月四月,其時陽氣尚弱,為寒所折,病熱則輕;五月六月陽氣已盛,為寒所折,病熱則重;七月八月陽氣已衰,為寒所折,病熱亦微。是知時行寒疫與溫熱二病,所論陽氣盛衰時月則同。

至於論暴寒之寒與伏寒已變之寒,自是相違矣。仲景又云: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,但治有殊者,要在辨其病源,寒熱溫三者之殊,則用藥之冷熱判然矣。夫溫病乃是冬時感寒所得,至春變為溫病也。經曰:溫病之脈,行在諸經,不知何經之動,隨其經之所在而取之。如太陽症頭痛惡寒,汗下後過經不愈,診得尺寸俱浮者,太陽病溫也。

如身熱目疼,汗下後過經不愈,診得尺寸俱長者,陽明病溫也。如胸脅痛,汗下後過經不愈,診得尺寸俱弦者,少陽病溫也。如腹滿咽乾,診得尺寸俱沉細,過經不愈者,太陰病溫也。如口燥舌乾而渴,診得尺寸俱沉,過經不愈者,少陰病溫也。如煩滿囊縮,診得尺寸俱微緩,過經不愈者,厥陰病溫也。

是故隨其經而取之,隨其症而治之。如發斑乃溫毒也,治溫大抵不宜發汗,過時而發不在表也,已經汗下亦不在表也。經曰:發熱不惡寒而反渴者,溫病也,其熱自內達外,無表症明矣。若傷暑與傷寒,俱有熱,如誤以傷寒治之則不可。蓋寒傷血,熱傷氣,傷寒則外,惡寒而脈浮緊,傷暑則不惡寒而脈虛,此為異耳。

經曰:脈盛身寒,得之傷寒,脈虛身熱,得之傷暑,治宜小柴胡湯,渴加知母、石膏,或人參白虎湯。天久淫雨,濕合大行,蒼朮白虎湯。若元氣素弱而傷之重者,清暑益氣湯。凡此皆舉其要而言之,無非欲人按脈審症,以善其治也。學者宜切究之。

白話文:

趙嗣真說:根據張仲景的理論,他認為冬天遭受寒冷侵襲,這些寒氣會潛伏在身體的肌膚中而不立即發病,等到春天溫暖的氣候來臨,就會變化成為熱病。這裡的"變"字,就是指轉換或改變的意思。到這時候,潛伏的寒氣就會隨著春夏的氣候變化,轉變成溫病或熱病,一旦轉變後,就不能再稱之為寒病了。張仲景提到,在春分過後到秋分前,如果天氣突然變冷,那種情況下的疾病,我們稱之為流行性寒疫。在三月和四月,陽氣還比較弱,被寒氣壓制,所以發燒的症狀會比較輕微;到了五月和六月,陽氣已經旺盛,被寒氣壓制,病發的熱度就會比較嚴重;而到了七月和八月,陽氣已經開始衰退,被寒氣壓制,發燒的症狀也會相對較輕微。由此可知,流行性寒疫和溫熱病兩種疾病,對於陽氣的盛衰和季節的影響,是有共同性的。

然而,對於突然來臨的寒氣和已經潛伏並轉變的寒氣,兩者還是有差別的。張仲景進一步解釋,這種疾病的表現和溫病以及暑病很類似,但治療方式卻不同,關鍵在於分辨病因,明白寒、熱、溫三種疾病的差異,這樣在使用藥物時,就能清楚區分該用冷性還是熱性的藥物。溫病是因為冬天時受到寒氣侵襲所導致,到了春天才轉變為溫病。經典上寫道:溫病的脈象,會出現在各種經絡上,只是不清楚具體是哪一條經絡出了問題,必須根據經絡所在的部位進行診斷。例如,如果出現頭痛怕冷的症狀,經過出汗和排泄後,超過了經絡的正常時間還沒有好轉,診斷後發現手足的脈象都呈浮象,那就是太陽經的溫病。

如果身體發熱,眼睛疼痛,同樣的,經過出汗和排泄後,超過了經絡的正常時間還沒有好轉,診斷後發現手足的脈象都呈長象,那就是陽明經的溫病。如果胸部和側腹部疼痛,同樣的,經過出汗和排泄後,超過了經絡的正常時間還沒有好轉,診斷後發現手足的脈象都呈弦象,那就是少陽經的溫病。如果腹部脹滿,咽喉乾燥,診斷後發現手足的脈象都呈沉細象,超過了經絡的正常時間還沒有好轉,那就是太陰經的溫病。如果嘴巴乾燥,舌頭乾燥,口渴,診斷後發現手足的脈象都呈沉象,超過了經絡的正常時間還沒有好轉,那就是少陰經的溫病。如果感到煩躁,睪丸收縮,診斷後發現手足的脈象都呈微弱緩慢象,超過了經絡的正常時間還沒有好轉,那就是厥陰經的溫病。

因此,根據不同的經絡和症狀,我們可以找到相應的治療方法。例如,出現皮疹的情況,那就是溫毒,治療溫病時,一般不建議出汗,因為一旦錯過了適當的時間,病已經不在表面了,就算已經嘗試過出汗和排泄,病也不會在表面。經典上寫道:發燒但不畏寒反而口渴,那就是溫病,這種熱是由內向外散發,沒有表面的症狀,這是很清楚的。如果是暑熱和寒涼的傷害,都會有發燒的症狀,但如果誤以為是寒涼的傷害而用錯誤的方法治療,那就不好了。因為寒涼會傷害血液,熱氣會傷害氣力,寒涼的傷害會讓病人畏寒且脈象浮緊,暑熱的傷害則不會畏寒,脈象會虛弱,這就是兩者的差異。

經典上寫道:脈象強烈但身體卻寒冷,那是因為受到了寒涼的傷害,脈象虛弱但身體卻發熱,那是因為受到了暑熱的傷害,治療應該用小柴胡湯,如果口渴可以加入知母和石膏,或者用人參白虎湯。如果天氣長期陰雨綿綿,濕氣很重,應該用蒼朮白虎湯。如果原本體質就比較虛弱,受到的傷害又很嚴重,應該用清暑益氣湯。以上所說的,都是舉例說明,無非是希望人們能夠根據脈象和症狀,進行精確的診斷和治療。學習這些知識的人,應該深入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