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學指要》~ 卷六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0)

1. 調經扼要

《脈經》曰:婦人寸關調如故,而尺脈絕不至者,月水不利,當患小腹引腰痛,氣滯上攻胸臆也。又云:尺脈來而斷絕者,月水不利。又云:脈來狀如琴絃,若小腹痛,主月水不利,孔竅生瘡。又云:尺脈滑,血氣實,月水不利。凡婦人之脈總宜肝腎有神,不宜肺部太旺,此所云月水不利者,謂其差前差後之不調也。

夫女子以血為主,天真氣降,壬癸水合,腎氣全盛,血脈流行,常以三旬一見,以象月盈則虧,故曰月經。其來也有信,其去也有時,方能育子。若差前而來多,必左肝腎脈同旺,右肺脈緊實,此氣血盛而火有餘也,宜芩附四物湯內用生地酒洗,再加丹參、丹皮。差後而來少,必左肝腎脈不足,右寸尺無神,此氣血不足也,宜十全大補湯、補血湯或左歸九、右歸丸,或歸脾湯,多服可也。

未行而先腰腹疼痛者,由七情憂鬱所致,必兩寸沉澀有力,宜七制香附丸,或香蘇飲合芎歸湯加丹參、淮膝,或茯苓補心湯除地黃加香附,或四七湯,或小溫經湯最妙。行過而腹痛者,由去血過多而血海空虛也,必肝腎部及右尺寸均無力,宜十全大補湯或歸脾湯、補血湯服之。

至於數月不行,經年不至者,均氣血虛也,必兩尺浮弱,兩寸短澀,宜補血湯合參附湯,或十四味建中湯,或十全大補湯,或補元煎、舉元煎擇而服之。若破氣破血則正氣愈不足,邪氣更留之而經水愈不行矣。有月前十日而來少,月後十日又不多者,此非有餘,乃經血錯亂妄行之所致也,宜八珍湯、十全大補湯,或補元煎、歸脾湯,切不可用耗氣清涼之品耳。

有紫黑成塊者,必兩寸脈同旺,而兩尺脈同衰,略帶浮數,皆由賦性躁急,淫欲過度,宜芩附四物湯內用生地加丹皮、丹參,或知柏地黃湯除棗皮易當歸,加丹參、香附。間有兩寸不旺而兩尺不足者,略帶遲緩,其來也亦見黑象,此寒凝氣滯,非有火也,宜理中湯或十全大補湯加熟附、砂仁。

若帶濁下者,緣濕熱氣虛而起,右寸關濡弱而兩尺亦衰,用補中益氣湯加白苓、黃芩酒炒,或調中益氣湯加淨風白苓,或防風除濕湯,或舉元煎加淮藥、龍骨,總宜溫中大補血氣。崩漏者全屬氣虛下陷,間有濕熱,以末治之。故日華先生云:氣升則無下陷之憂也。必右寸微弱,肝腎衰虛,宜大補血湯或補中益氣湯,或舉元煎、補元煎,或阿艾四物湯加炙耆、炙草。間有血熱,脈必帶數,均加酒芩或六味地黃湯亦可。

頭目昏眩,氣血虛也,腰背痠疼,氣血虛而兼火兼郁也。兼火鬱者右寸沉澀,宜補中益氣湯加砂仁,或調中益氣湯加砂仁、茯苓,或八物湯加砂仁,或十全大補湯。五心煩熱者,由心火陷於脾家,憂思抑鬱於內,必左肝脈弦緊,兩尺微弱,宜逍遙散加丹參、丹皮、麥冬,或柴芍地黃湯加丹參、麥冬。

白話文:

調經要點

《脈經》說:婦女的寸關脈正常,但尺脈卻摸不到,表示月經不順,可能會出現小腹牽引腰部的疼痛,氣血鬱滯上衝到胸口。又說:尺脈時有時無,也是月經不順。又說:脈搏像琴弦一樣繃緊,若有小腹疼痛,代表月經不順,還可能產生皮膚瘡瘍。又說:尺脈滑實,表示血氣旺盛,但月經不順。總之,婦女的脈象最好是肝腎之氣充足,不宜肺氣過盛。這裡說的月經不順,指的是月經週期提前或延後的失調。

婦女以血為根本,先天之氣下降,與壬癸之水相合,腎氣旺盛,血脈暢通,通常一個月來一次月經,如同月亮的盈虧變化,所以稱為月經。月經來潮有規律,結束也有時限,這樣才能生育。如果月經提前且量多,一定是左邊肝腎脈旺盛,右邊肺脈繃緊,這是氣血旺盛、火氣有餘的表現,應該用黃芩附子四物湯,加入生地用酒洗過,再加丹參、牡丹皮。如果月經延後且量少,一定是左邊肝腎脈不足,右邊寸尺脈虛弱,這是氣血不足的表現,應該用十全大補湯、補血湯,或是左歸丸、右歸丸,或歸脾湯,多服用會有幫助。

月經還沒來就先腰腹疼痛,是因為情緒憂鬱所致,通常兩寸脈沉澀有力,應該用七制香附丸,或是香蘇飲合芎歸湯,加入丹參、懷牛膝,或是茯苓補心湯去掉地黃加入香附,或四七湯,或小溫經湯效果最好。月經來過後才腹痛,是因為月經流失過多,導致血海空虛,通常肝腎部位及右邊寸尺脈都虛弱無力,應該用十全大補湯或歸脾湯、補血湯來調養。

至於幾個月不來,甚至一年都不來月經,都是氣血虛弱所致,通常兩尺脈浮弱,兩寸脈短澀,應該用補血湯合參附湯,或是十四味建中湯,或十全大補湯,或是補元煎、舉元煎,選擇其中一種服用。如果用破氣破血的藥物,只會讓正氣更加不足,邪氣更加停留,導致月經更不來。有些人月經提前十天來,但量少,之後又延後十天,量也不多,這不是氣血有餘,而是經血錯亂妄行所致,應該用八珍湯、十全大補湯,或是補元煎、歸脾湯,千萬不能使用耗氣清涼的藥物。

有些人月經呈紫黑色塊狀,通常兩寸脈都旺盛,而兩尺脈都衰弱,且略帶浮數,都是因為天生性情急躁,縱慾過度所致,應該用黃芩附子四物湯,加入生地、牡丹皮、丹參,或是知柏地黃湯去掉棗皮改用當歸,再加丹參、香附。有些人兩寸脈不旺盛,而兩尺脈不足,略帶遲緩,經血顏色也呈現黑色,這是寒氣凝滯、氣血不暢,不是有火氣,應該用理中湯或十全大補湯,加入熟附子、砂仁。

如果出現白帶混濁,是因為濕熱、氣虛所引起,通常右寸關脈濡弱,兩尺脈也衰弱,應該用補中益氣湯加入白茯苓、黃芩酒炒,或是調中益氣湯加入淨風白茯苓,或是防風除濕湯,或是舉元煎加入淮山藥、龍骨,總之要溫中大補氣血。崩漏的情況完全屬於氣虛下陷,有時也伴有濕熱,需要針對這些病因進行治療。正如日華先生所說:氣升提起來,就不會有下陷的憂慮。通常右寸脈微弱,肝腎虛弱,應該用大補血湯或補中益氣湯,或是舉元煎、補元煎,或是阿膠艾葉四物湯加入炙黃耆、炙甘草。有時有血熱的情況,脈搏一定會帶有數脈,可以加入酒黃芩,或是使用六味地黃湯。

頭暈目眩,是因為氣血虛弱;腰背痠痛,是因為氣血虛弱又兼有火氣、氣血鬱滯。兼有火氣鬱滯的人,右寸脈沉澀,應該用補中益氣湯加入砂仁,或是調中益氣湯加入砂仁、茯苓,或是八物湯加入砂仁,或是十全大補湯。五心煩熱,是因為心火下陷到脾胃,加上內心憂慮抑鬱,通常左邊肝脈弦緊,兩尺脈微弱,應該用逍遙散加入丹參、牡丹皮、麥冬,或是柴芍地黃湯加入丹參、麥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