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指要》~ 卷四 (6)
卷四 (6)
1. 脈有藏府六經之要
(明六經平脈病脈及陰陽五行相乘之義)
《內經》曰:平心脈來,累累如連珠(言滑利如珠連綿相貫),如循琅軒(言溫潤而柔滑二象,喻其盛滿流行,無太過不及之象也),曰心平,夏以胃氣為本。平肺脈來,厭厭聶聶(澀之象也),如落榆莢(毛之象也。言輕浮和緩為和平之象也),曰肺平,秋以胃氣為本。平肝脈來,軟弱招招(言乍起乍伏之象也),如揭長竿末梢(長而軟也。
此喻其弦長而兼和緩柔軟之象),曰肝平,春以胃氣為本。平脾脈來,和柔相離(言悠悠揚揚,時一代也),如雞踐地(雞之行也,舉足獨緩。雞足四爪,踐地四布,此形容脾脈之灌溉四藏,和緩而四布也〕,長夏以胃氣為本。平腎脈來,喘喘累累(沉實是生動之象)如鉤(如水流而回轉之象),按之而堅(不空虛也。
此言心腎同象,心主血腎主水故也)曰腎平,冬以胃氣為本(言四時脈應手中和,意思欣欣難以名狀者,胃氣脈也)。此五藏平脈之切要也。
《內經》曰:病心脈來,喘喘連屬(急數之象),其心微曲(尚未至於全曲,鉤多胃少之象也),曰心病。病肺脈來,不上不下(澀之象也),如循雞羽(浮之象也,毛多胃少,肺金之病將見),曰肺病。病肝脈來,盈實而滑(弦之太過),如循長竿(長竿無梢則失其和緩之意),曰肝病(弦多胃少故病)。
病脾脈來,實而盈數,如雞舉足(舉足非如踐地之和,亦不至於鳥距之疾,弱多胃少之象也),曰脾病。病腎脈來,如引葛(牽連引蔓之象),按之益堅(腎多胃少),曰腎病。此五藏病脈之切要也。
《內經》象曰:太陽脈至,洪大以長;少陽脈至,乍數乍疏,乍短乍長;陽明脈至,浮大而短。又曰:厥陰之至其脈弦,少陰之至其脈鉤,太陰之至其脈沉。故太陽脈浮,浮緩中風,浮緊傷寒,脈浮而緊風寒症具,當兩解之。陽明浮長,其病在經,陽明長洪在經熱甚,陽明脈實其熱入府。
少陽為病,其脈必弦,若陽氣微結,其脈則細(凡脈細脈沉脈緊皆陽熱鬱之症,可見陽氣一結,不但陽症似陰,陽脈亦似陰矣)。太陰沉遲,陰邪脈也,沉遲而數,陽症必見。少陰沉細,陰邪脈也,沉細而數,陽症當辨(人知數而熱,不知沉細中見數為寒甚,真陰寒症脈嘗有七八至者,但按之無力而數耳,宜深察之)。厥陰微細,陰邪脈也,邪從陽化,陽症當辨,此六經脈象之切要也。
《內經》曰:心脈急甚者為瘛瘲(心為火藏,寒甚故瘛瘲),微急為心痛引背,食不下(微則薄於宮城之分,食氣入胃,濁氣歸心,心氣逆,故食不下也)。緩甚為狂笑(心氣有餘。心藏神,神有餘故笑不休),緩為伏梁,在心下(心下有餘之積),上下行時唾血(心主血,熱則上益而時唾)。
白話文:
脈象的關鍵:臟腑與六經
(說明六經平和脈象、疾病脈象以及陰陽五行相互影響的意義)
《內經》說:平和的心脈來時,感覺圓滑流暢,像一串珍珠連在一起(形容滑順且連續不斷的樣子),又像用手撫摸溫潤光滑的玉石(形容溫和且柔滑的兩種感覺,比喻心脈飽滿運行,沒有過分或不足的現象),這就是心脈平和的表現,夏季以脾胃之氣為根本。平和的肺脈來時,感覺輕微澀滯,像榆樹果實飄落時的樣子(形容輕柔和緩,是平和的象徵),這就是肺脈平和的表現,秋季以脾胃之氣為根本。平和的肝脈來時,感覺柔軟且起伏不定,像拉長竹竿的末梢(形容長而柔軟,比喻肝脈的弦長但又兼具和緩柔軟的狀態),這就是肝脈平和的表現,春季以脾胃之氣為根本。平和的脾脈來時,感覺和緩且舒展,像是公雞在地上行走(公雞走路時抬腳的動作比較緩慢,腳爪分布在地上,這裡形容脾脈的灌溉作用,遍布各個臟腑,和緩而舒展),長夏以脾胃之氣為根本。平和的腎脈來時,感覺沉穩有力,像是彎鉤的形狀(形容水流回轉的樣子),按壓時感覺堅實(不空虛,這裡說明心腎在脈象上相似,心主血而腎主水),這就是腎脈平和的表現,冬季以脾胃之氣為根本(說明四季的脈象在手中平和的狀態,這種美好的感覺難以言表,都是脾胃之氣的體現)。這是五臟平和脈象的重點。
《內經》說:生病的心脈來時,感覺急促且連續不斷(是急數的表現),心脈的形狀有些彎曲(還沒完全彎曲,彎鉤的形狀多於平和的狀態),這就是心臟生病的表現。生病的肺脈來時,感覺不上不下(是澀滯的表現),像用手撫摸雞毛(是輕浮的表現,形容毛髮多於平和的狀態,預示肺金的疾病將會出現),這就是肺臟生病的表現。生病的肝脈來時,感覺充實而滑動(是弦脈過於強盛的表現),像摸著沒有末梢的長竹竿(沒有末梢就失去了和緩的感覺),這就是肝臟生病的表現(弦脈多於平和的狀態所以生病)。生病的脾脈來時,感覺充實而快速,像公雞抬起腳(抬腳不像踩地時那樣和緩,但也不像鳥類急速跳躍,形容虛弱多於平和的狀態),這就是脾臟生病的表現。生病的腎脈來時,感覺像拉扯葛藤(有牽連引動的感覺),按壓時感覺更加堅實(腎氣多於平和的狀態),這就是腎臟生病的表現。這是五臟疾病脈象的重點。
《內經》概括說:太陽經脈來時,感覺洪大且長;少陽經脈來時,感覺時快時慢,時短時短;陽明經脈來時,感覺浮大而短。又說:厥陰經脈來時,脈象是弦脈,少陰經脈來時,脈象是鉤脈,太陰經脈來時,脈象是沉脈。所以太陽經脈浮,出現浮緩的脈象是中風,出現浮緊的脈象是傷寒,脈象既浮又緊,就表示同時有風寒症狀,應當雙管齊下治療。陽明經脈浮且長,病在經絡,陽明經脈長且洪大,表示經絡熱邪很重,陽明經脈實,表示熱邪已經進入臟腑。少陽經的疾病,脈象一定是弦脈,如果陽氣稍微鬱結,脈象就會細微(脈細、脈沉、脈緊都屬於陽熱鬱結的症狀,可見陽氣一旦鬱結,不僅陽症會像陰症,陽脈也會像陰脈)。太陰經脈沉遲,是陰邪的脈象,如果沉遲又帶數,就一定有陽症出現。少陰經脈沉細,是陰邪的脈象,如果沉細又帶數,應當仔細辨別(人們只知道數脈是熱,卻不知道沉細中出現數脈是寒邪很重,真正的陰寒症的脈象也可能出現七八次跳動,但按壓時無力而數,需要仔細觀察)。厥陰經脈微細,是陰邪的脈象,邪氣會從陰轉陽,應當仔細辨別是否有陽症出現。這是六經脈象的重點。
《內經》說:心脈急促到極點會出現抽搐(心屬火,寒邪極盛會導致抽搐),稍微急促會出現心痛牽引到背部,並且吃不下東西(輕微的急促影響到心臟的部位,食物的氣息進入胃,濁氣歸於心,心氣逆行,所以吃不下東西)。心脈緩慢到極點會出現狂笑(心氣有餘,心主管精神,精神有餘所以會不停地笑),緩慢會出現伏梁的症狀,在心臟的下方(心臟下方有積聚),上下移動時會吐血(心主血,發熱時血液向上,所以會時常吐血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