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指要》~ 卷二 (18)
卷二 (18)
1. 治法要略
不盡行復如法(如病不盡,復以藥食治養如前法)。
毒藥攻邪,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,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。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,各有所利,或散或收,或緩或急,或堅或軟,四時五藏病隨五味所宜也。脾病者宜食粳米飯、牛肉、棗葵,心病者宜食麥、羊肉、杏、薤,腎病者宜食大豆黃卷、豬肉、慄、藿,肝病者宜食麻犬肉、李、韭,肺病者宜食黃黍、雞肉、桃、蔥。
五味所禁,辛走氣,氣病無多食辛,咸走血,血病無多食鹹,苦走骨,骨病無多食苦,甘走肉,肉病無多食甘,酸走筋,筋病無多食酸。蘇子瞻曰:藥能治病,不能養人;食能養人,不能治病。此深知《內經》之言也。
白話文:
治療方法概要
如果疾病沒有完全好,應該再次用藥物和飲食調養來治療,方法和之前一樣。
用有毒性的藥物來攻克病邪,用五穀來滋養身體,用五種水果來輔助,用五種家畜的肉來補益,用五種蔬菜來補充。將這些食物的氣味調和後食用,可以補充精氣。這五類食物各有辛、酸、甘、苦、鹹五種味道,每種味道都有其作用,有的能發散,有的能收斂,有的能使藥效緩和,有的能使藥效迅速,有的能使身體堅實,有的能使身體柔軟。四時和五臟的疾病,應該根據五味的適宜性來調整飲食。脾臟有病的人,應該吃粳米飯、牛肉、紅棗和葵菜;心臟有病的人,應該吃麥、羊肉、杏和薤;腎臟有病的人,應該吃大豆黃卷、豬肉、栗子和藿豆;肝臟有病的人,應該吃麻、狗肉、李子和韭菜;肺臟有病的人,應該吃黃黍、雞肉、桃子和蔥。
關於五味的禁忌,辛味能使氣運行,氣病的人不宜多吃辛味食物;鹹味能使血運行,血病的人不宜多吃鹹味食物;苦味能入骨,骨病的人不宜多吃苦味食物;甘味能入肉,肌肉有病的人不宜多吃甘味食物;酸味能入筋,筋病的人不宜多吃酸味食物。蘇東坡說:「藥物能夠治療疾病,卻不能滋養身體;食物能夠滋養身體,卻不能治療疾病。」這句話深刻理解了《黃帝內經》的道理。
2. 運氣論
五運有太過有不及。太過者甲丙戊庚壬五陽於也。不及者,乙丁己辛癸五陰乾也。王冰曰:蒼天布氣,尚不越乎五行,人在氣中,豈不應乎天道,故隨氣運陰陽之盛衰,理之自然也。經曰:不知年之所加,氣之盛衰,虛實之所起,不可以為工。雖然運氣之理亦不可泥,又有內外兩因隨時感觸,雖當太過之運亦有不足之時,不及之運亦多有餘之患。
倘專泥運氣,能無實實虛虛,損不足而益有餘乎?況歲氣之在天地亦有反常之時,故冬有非時之溫,夏有非時之寒,春有非時之涼,秋有非時之暖,犯之者病。又如春氣西行,秋氣東行,夏氣北行,冬氣南行。卑下之地春氣常行,高阜之境冬氣常在。天不足西北而多風,地不滿東南而多濕。
百里之內晴雨不同,千里之外寒暄各別。方土不齊而病亦因之。雖然西北固厚,安能人人皆實;東南固薄,安得人人皆虛。且如久旱則亢陽,久雨則亢陰。陽盛人耐秋冬而不耐春夏,喜陰寒而惡陽暄;陰盛人耐春夏而不耐秋冬,喜晴明而惡陰雨,此乃天氣變常,人稟各異,又為法外之遺也。善言運氣者,隨機觀變方得古人未發之旨。
繆仲醇曰:五運六氣者,虛位也。歲有是氣至則算,無是氣至則不算。既無其氣焉得有其藥乎。無益於治療,有誤乎來學。將以施之治病,譬如指算法之稀奇,謂事物之實有,豈不誤哉。其云:必先歲氣者,謂此年忽多淫雨,民病多濕,藥須用二術苦寒以燥之,佐以風藥。風能勝濕,此即必先歲氣之謂也。
其云:無伐天和者,即春夏養陰秋冬養陽。春夏禁用麻黃桂枝,秋冬禁用石膏、知母、芩連、芍藥,此即毋伐天和之謂也。然尚有舍時從症之時也。謂不明五運六氣,檢遍方書何濟者,正指後人不明五運六氣之所以而誤於方冊之所載,依而用之,動輒成過,則雖檢遍方書亦何益哉?故張仲景、華元化、越人、叔和並未嘗載有是說,即六經治法之中亦並無一字及之。
且見性理所載,元儒草廬吳氏,天之氣運之中亦備載之,益信其為天運氣數之法,而非獨醫家治療之書也。況流傳既久,天地人物,氣化轉薄,亦難以同年而誤矣。故宜知之者以明天氣、歲氣、立法之常也。不可執之者以處天氣、歲氣、法外之變也。天有寒暄早晚之不同,人有盛衰時刻之迥別,豈可以干支司歲一定之數,以定無窮時刻盛衰之變哉!
天地六氣歌
厥陰風木天風化,少陰君火天熱化,太陰濕土天雨化,少陽相火天暑化,陽明燥金天清化,太陽寒水天寒化。
交六氣節令歌
大寒初氣春分二,小滿三兮大暑四。秋分交著五之初,小雪為終六之次。
逐年主氣歌
初氣厥陰二少陰,三四少陽太陰尋。五六陽明並太陽,主氣歲匕以次輪。
白話文:
五運有太過和不及兩種情況。太過指的是甲、丙、戊、庚、壬這五個陽天干,不及指的是乙、丁、己、辛、癸這五個陰天干。
王冰說:「蒼天運行氣機,都不會超出五行的規律,人生活在氣中,怎能不順應天道呢?所以要隨著氣運陰陽的盛衰變化來調整,這是自然的道理。」經典上說:「不了解每年氣的加臨,氣的盛衰,虛實產生的原因,就不能算是一個好醫生。」
雖然如此,也不能死守著運氣的理論,因為還有內在和外在兩種原因隨時會影響身體。即使在太過的運氣下,也可能出現不足的情況;即使在不及的運氣下,也常常出現有餘的狀況。如果只拘泥於運氣學說,難免會造成虛實不分,損害不足的,增益有餘的錯誤。況且,每年的氣在天地之間也有反常的時候,所以冬天有不合時令的溫暖,夏天有不合時令的寒冷,春天有不合時令的涼爽,秋天有不合時令的溫暖,觸犯了這些反常的氣就會生病。
又如春天的氣應該向東走,卻反而向西走;秋天的氣應該向西走,卻反而向東走;夏天的氣應該向南走,卻反而向北走;冬天的氣應該向北走,卻反而向南走。地勢低窪的地方,春天的氣常常運行;地勢高峻的地方,冬天的氣常常存在。西北方因地勢不足而多風,東南方因地勢不滿而多濕。
即使在百里範圍內,晴雨也可能不同,千里之外,寒冷和溫暖更是各不相同。各地風土不同,疾病也會因此而異。雖然西北方地勢堅固,難道所有人都是體質強健嗎?東南方地勢薄弱,難道所有人都是體質虛弱嗎?就好比久旱會導致陽氣過盛,久雨會導致陰氣過盛。陽氣盛的人能適應秋冬季節,卻不能適應春夏季節,喜歡陰冷寒冷,厭惡陽氣溫暖;陰氣盛的人能適應春夏季節,卻不能適應秋冬季節,喜歡晴朗明媚,厭惡陰雨天氣。這些都是天氣變化的異常,每個人的體質又各不相同,也是運氣學說以外需要考慮的因素。善於運用運氣學說的人,要隨機應變,才能領悟古人沒有說明的道理。
繆仲醇說:「所謂的五運六氣,只是虛設的位置。當年有這個氣來臨,才算數;沒有這個氣來臨,就不算數。既然沒有那種氣,哪來的相應的藥物呢?這樣對治療沒有幫助,反而會誤導學習的人。如果把運氣學說用來治療疾病,就像是指算法那樣稀奇,把虛幻的東西當成真實的存在,豈不是大錯特錯?之所以說『必須先考慮歲氣』,是指如果這一年突然多雨,人民容易得濕病,用藥就必須用二術等苦寒藥來燥濕,輔以祛風的藥,因為風能勝濕,這就是所謂的必須先考慮歲氣。
之所以說『不要違逆天和』,是指春夏要養陰,秋冬要養陽。春夏禁用麻黃、桂枝等發散藥,秋冬禁用石膏、知母、黃芩、黃連、芍藥等寒涼藥,這就是所謂的不要違逆天和。然而,也有需要捨棄時令,根據病情用藥的時候。之所以說『不明白五運六氣,翻遍醫書也沒用』,正是指後人不明白五運六氣的根本,被醫書上的記載所誤導,照搬照用,往往會犯錯誤。這樣即使翻遍醫書,也沒有任何用處。所以張仲景、華佗、扁鵲、王叔和等醫家,他們的著作中都沒記載這種理論,就連《傷寒論》的六經辨證中,也沒有一個字提到運氣學說。
而且,根據理學書籍的記載,元代的儒者吳草廬也將天氣運行的規律完整記載,更加證明這是一種研究天氣運行的學說,而不是單純的醫學治療書籍。況且,由於流傳時間過久,天地萬物和人的氣化轉弱,很難再像當年那樣準確,所以會產生誤解。所以,應該了解運氣學說,用來明白天氣、歲氣以及用藥的常規,但不要執著於它,來應對天氣、歲氣和常規之外的變化。天有寒暖早晚的不同,人有盛衰時刻的差異,怎能用天干地支來固定每年的運氣,來判斷無窮無盡時刻的盛衰變化呢!
天地六氣歌:
厥陰風木,象徵天上的風;少陰君火,象徵天上的熱;太陰濕土,象徵天上的雨;少陽相火,象徵天上的暑;陽明燥金,象徵天上的清;太陽寒水,象徵天上的寒。
交六氣節令歌:
大寒是第一氣的開始,春分是第二氣的開始,小滿是第三氣的開始,大暑是第四氣的開始,秋分是第五氣的開始,小雪是第六氣的開始。
逐年主氣歌:
第一氣是厥陰風木,第二氣是少陰君火,第三、第四氣是少陽相火和太陰濕土,第五、第六氣是陽明燥金和太陽寒水,每年按照這個順序輪流主導氣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