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指要》~ 幼科扼要總論 (1)
幼科扼要總論 (1)
1. 幼科扼要總論
幼科之病難而易,幼科之疾易而難。夫易者何?蓋乳臭之子無所憂鬱,無所虧損,不過外感風寒、內傷飲食而已。又難者何,痛癢不知寒熱不曉,不過晝夜啼哭而已。矧肌膚之柔脆腸胃之嬌嫩,重寒不能投大暖,重熱難以用清涼,務要細觀其顏色,詳察其證候,其庶幾乎。若欲盡憑關斷,吾恐失之遠矣。
何也?風氣命三關,曰病在風關易治,氣關亦要躊躇,若通於命十難救濟。子嘗見幼稚其無病而衝上命關者不知凡幾,業今子復生子何竟無害也,故雖有紫紅赤熱,青驚白寒,黃屬脾積,黑中惡氣之斷,而務要辨其外感內傷,審其寒熱虛實。察眼目黑白之分明,聽聲音輕重之嘹亮,再睹顏色之黑白黃紫,肌膚之肥瘦強弱,尤審大便之緊松,小便之赤白。
啼哭則辨其有淚無淚,睡臥則看其眼閉眼開,頭髮則喜密黑,肌肉最忌肥重,不可綿衣過暖,肥甘恣食。蓋幼稚陽氣既足,陰血未全,若過暖必損真陰,恣食必傷脾胃,此丹溪先生之大戒也。故能辨內傷外感以察其寒熱虛實,則治療之法無餘蘊矣。蓋外感必流涕而咳嗽,發熱翕翕不已,手背熱大手心熱微,外而畏風,內而思食,小便長而大便利者,此外感也。紫黑之體用荊防敗毒散,或參蘇飲去木香,或藿香正氣散。
熱大者或柴葛桂枝湯加白苓、淨風。肥白色者,小青龍湯內除北味加白苓,或金沸草散,或半夏溫肺湯,或麻黃附子細辛湯。汗多補中益氣湯、黃耆建中湯。熱久不退者四神湯,或十味人參湯,或柴芍六君湯加粉葛。四肢發厥而泄者名曰寒厥,理中湯加附子白苓或七味白朮散。
內傷飲食者,肚腹脹大,不思飲食,小便混濁,大便溏泄,熱來乍大乍小,手心熱大,面色黃滯,常有瀉泄,不時嘔吐,此內傷也,通用藿香正氣散去腹毛加砂仁,或不換金正氣散。作嘔者,藿香養胃湯去甘草。嘔兼泄者亦用養胃湯除川樸,或附子理中湯加白苓,或七味白朮散,有寒均加桂枝。
健脾退熱者用參苓白朮散,或四神湯、四君子湯,或柴芍六君子湯加淮藥,或黃耆六君湯。蛔蟲出者,椒梅理中湯。紫黑之體熱不退者,荊防敗毒散加麥芽、楂肉,或連翹敗毒散。有汗而元氣虛者,補中益氣湯加神麯、白苓、酒芍。肥白之體悉是痰象,一概寒涼勿用,初起桂苓甘術湯,或真武湯加桂枝,重寒加北辛,有熱略加粉葛,有濕防風除濕湯,此乃辨內傷外感之大略耳。
至若實證虛證自形於外,一望而知為實證者,小便赤、大便緊、口弦紅眼眵多,口渴甚,飲水不休,眼目純紅,熱大如爐,不欲言語,皆實證也。虛證者,大便常溏,小便帶白,口弦不紅,眼無眵淚,口不渴,即渴飲水亦少,睡則眼開,熱來乍大乍小,面色㿠白,兩眼無神,此虛證也。啼哭無淚者必有痛,發黃面白者盡為痰,皆診治之切要也。
白話文:
幼兒的疾病,說難也容易,說容易也難。所謂容易,是因為剛出生的嬰兒沒有憂愁煩惱,也沒有什麼虧損,不過是外感風寒、內傷飲食而已。說難,是因為他們不會表達痛癢,不明白寒熱,只會日夜啼哭。況且他們的肌膚柔嫩脆弱,腸胃嬌嫩,用藥時,太過溫熱會受不了,太過寒涼也不行。所以必須仔細觀察他們的氣色,詳細辨別他們的症狀,或許才能夠診斷正確。如果只憑感覺來判斷,我擔心會差之千里。
為什麼呢?風寒之氣會侵犯幼兒的「三關」:如果病在「風關」,比較容易治療;病在「氣關」,也要小心處理;如果侵入「命關」,就很難救治了。我曾經看過許多嬰兒沒有病,卻衝犯到「命關」的,數不清有多少。現在你又生了孩子,為什麼就一定沒有危險呢?所以,即使有紫紅、赤熱、青驚、白寒、黃屬脾積、黑中惡氣這些判斷,還是要仔細分辨是外感還是內傷,並審視是寒證還是熱證、虛證還是實證。要觀察眼睛的黑白是否分明,聽聲音是否輕重響亮,再看氣色是黑、白、黃、紫哪種,皮膚是肥胖還是瘦弱、強壯還是虛弱,還要仔細觀察大便是否乾硬或鬆軟,小便的顏色是紅還是白。
啼哭時,要分辨有沒有眼淚;睡覺時,要看眼睛是閉著還是睜著;頭髮以濃密烏黑為好,肌肉最忌肥胖臃腫;不能穿太厚的衣服,也不能吃太多肥膩甘甜的食物。因為幼兒的陽氣充足,陰血還不夠,如果穿太暖,必定會損傷真陰;吃太多肥膩的食物,一定會傷害脾胃,這是朱丹溪先生的大戒。所以,如果能夠分辨內傷和外感,進而判斷寒熱虛實,那麼治療的方法就沒有遺漏了。外感一定會流鼻涕、咳嗽、發熱,手背熱、手心稍微熱,怕風,想吃東西,小便多而大便正常,這就是外感。對於紫黑色體質的,可以用荊防敗毒散,或參蘇飲(去掉木香),或藿香正氣散。
如果熱度很高,可以用柴葛桂枝湯加白茯苓、淨風。如果體質是肥胖蒼白的,可以用小青龍湯(去掉北五味子,加白茯苓),或金沸草散,或半夏溫肺湯,或麻黃附子細辛湯。如果汗多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、黃耆建中湯。如果發熱持續不退,可以用四神湯,或十味人參湯,或柴芍六君湯加粉葛。如果四肢冰冷而且腹瀉,稱為「寒厥」,可以用理中湯加附子、白茯苓,或七味白朮散。
內傷飲食的症狀是,肚子脹大,不想吃東西,小便混濁,大便稀溏,發熱時大時小,手心發熱,臉色黃濁,經常腹瀉,不時嘔吐,這就是內傷。可以使用藿香正氣散(去掉腹毛,加砂仁),或不換金正氣散。如果嘔吐,可以用藿香養胃湯(去掉甘草)。如果又吐又瀉,可以用養胃湯(去掉川樸),或附子理中湯加白茯苓,或七味白朮散,有寒象就加桂枝。
要健脾退熱,可以用參苓白朮散,或四神湯、四君子湯,或柴芍六君子湯加淮山藥,或黃耆六君湯。如果出現蛔蟲,可以用椒梅理中湯。紫黑色體質的人發熱不退,可以用荊防敗毒散加麥芽、山楂肉,或連翹敗毒散。如果出汗而且元氣虛弱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神麯、白茯苓、酒芍。肥胖蒼白體質的人多半是痰濕體質,一概不能用寒涼藥。剛開始可以用桂苓甘術湯,或真武湯加桂枝,寒氣重就加北細辛,有熱就稍微加粉葛,有濕氣就用防風除濕湯。這只是分辨內傷外感的大概原則。
至於實證和虛證,從外在表現就很容易分辨。一眼就能看出是實證的,通常是小便赤黃、大便乾硬、口唇紅、眼屎多、口渴非常嚴重、一直喝水、眼睛通紅、發熱像火爐一樣、不愛說話,這些都是實證。虛證則是,大便經常稀溏、小便帶白、口唇不紅、眼睛沒有眼屎、不口渴,即使口渴也只喝一點水、睡覺時眼睛睜著、發熱時大時小、臉色蒼白、兩眼無神,這些就是虛證。啼哭時沒有眼淚,一定是有疼痛;臉色發黃發白,多半是有痰,這些都是診斷治療的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