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學指要》~ 卷五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9)

1. 診病方脈總論

夫病有表裡,症有寒熱,脈有虛實,方有補泄,神而明之,存乎人耳。如外感乃六淫之脈,必左關部浮大有力,左尺寸俱帶浮洪,其外症必頭疼發熱,惡寒怕冷,或腰疼而咳嗽,或善噴而流涕,務宜汗之散之。如咳嗽,參蘇飲加麻茸,或金沸草散,或半夏溫肺散,或小青龍湯,或蘇沉九寶湯。

兼陰虛者,茯苓補心湯去地黃。遍體疼痛,五積散少用當歸,加羌活、防風之屬,或蒼防敗毒散,或麻黃桂枝湯。

而內傷七情者,必右關部浮大有力,右寸肺脈沉而澀,或三五不調,其外症不思飲食,或吐瀉,或飽脹,胸腹不快,吐酸,面黃而白,宜正氣散加砂仁、桂枝,或神麯、山楂之屬。右寸關浮而無力,按之虛空無力者,宜補中益氣湯加淨風,或健中湯,或真武湯加桂枝,或桂附六君湯,或歸脾湯,或調中益氣湯。右寸按之有力者,宜四七湯,或香蘇散。

且如右手肺脾二脈浮空無力,按指無神,其外症惡寒發熱,遍體疼痛,神思昏倦,面色微黃,無論老幼,初寒皆系不足,一概寒涼勿用,發表少投,宜補中益氣湯加桂附,建中湯用飴糖,連進多服,或真武湯加桂枝、粉葛,或理中湯加椒、耆、熟附,渴甚略加粉葛,汗多倍用黃耆,頭痛加蔓京、白芷,體痛倍熟附、白朮,或加菟絲、淮藥、棗肉,或加五味、巴戟、金毛,陽弱加附子、肉桂、固脂,陰虛加枸杞、熟地、蓯蓉。

若氣口脈浮中沉按指有力,真真傷食無疑,宜不換金正氣散加砂仁、楂肉,香砂平胃散倍神麯。腹痛瀉泄以五苓飲,痞滿飽脹以養胃湯,或補中益氣湯,或藿香正氣散,或枳朮丸,或保和丸,或香砂六君湯。

且如左手肝腎二脈三按無力,其外症熱發於午夜之間,肌消於骨肉之際,咳嗽不已,吐血交作,此為真陰虧損,陽火煎熬,宜茯苓補心湯去半夏加淮藥,或四物湯去地芎加淮藥、菟絲,或地黃湯去丹皮、澤泄,加龜(膠、板)、鹿(膠、茸)、蓯蓉,或七寶美髯丹加淮藥、金狗,或還少丹,或養榮湯去陳(皮)芍(藥)而加蓯蓉、淮藥,或添淮(藥)附(子)而倍五味術耆,脾虛要去地黃,遺泄須加龍骨。

若人迎脈浮中沉按指有力,斷斷外感無疑,宜五積散、麻黃湯、半夏越婢湯,次以小柴胡湯加桂枝、粉葛。再熱不退,以敗毒散加芩連。舌色黑渴不飲,則以大承氣湯倍大黃。又如左手三部浮數有力,右手三部浮數無神,其外症頭疼發熱,遍體疼痛,口渴欲飲,俯仰難安,坐臥不寧,此氣虛勞力感寒也,宜黃耆建中湯加菟絲、淮藥、朮附之類以調之。

右手三部按指有力,左手三部略按無神,其外症頭目昏疼,腰疼足軟,口燥舌乾,言語蹇澀,神思昏瞶,此腎氣虛憊之症也,宜左歸丸、左歸飲及當(歸)、地(黃)、枸(杞)、杜(仲)、菟絲加黃耆之類以理之。至若兩手三部有力,兩尺更覺有神,其外症身重如山,熱大如爐,揚手擲足,掀衣去被,狂言不已,飲冷不休者,此真內有燥糞,急宜攻之下之。凡此審病驗症,按脈取方,如此而下,如此而汗,如此而溫,庶無虛虛實實之誤矣。

白話文:

診斷疾病的方法總論:

疾病有表裡之分,症狀有寒熱之別,脈象有虛實之異,藥方有補瀉之用,這些都需要靠人仔細觀察,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。

像是外感風邪引起的疾病,通常脈象會顯示左手關脈浮大有力,左手寸脈和尺脈也都會出現浮洪之象。這種情況外在的症狀通常是頭痛發熱、怕冷畏寒,有時也會腰痛咳嗽,或是容易打噴嚏流鼻涕,這時候就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驅散病邪。如果出現咳嗽,可以使用參蘇飲加麻黃絨,或是金沸草散,或是半夏溫肺散,或是小青龍湯,或是蘇沉九寶湯來治療。

如果同時有陰虛的情況,可以使用茯苓補心湯,但要去掉地黃。如果是全身疼痛,可以用五積散,但要減少當歸的用量,並加入羌活、防風等藥材,或是使用蒼防敗毒散,或是麻黃桂枝湯來治療。

而如果是因為內在情緒波動引起的疾病,通常脈象會顯示右手關脈浮大有力,右手寸脈的肺脈則會呈現沉而澀的狀態,或是出現脈象不協調的情形。外在症狀則是食慾不振,或是嘔吐腹瀉,或是腹脹不舒服,胸口悶悶的,容易吐酸水,臉色呈現黃色帶白,這時候應該使用正氣散,加入砂仁、桂枝等藥材,或是神麴、山楂等來治療。如果右手寸脈浮而無力,按下去感覺虛空無力,這就表示氣虛,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,加入防風,或是使用健中湯,或是真武湯加桂枝,或是桂附六君湯,或是歸脾湯,或是調中益氣湯來治療。如果右手寸脈按下去感覺有力,則應該使用四七湯,或是香蘇散來治療。

如果右手肺脈和脾脈都呈現浮而空虛無力的狀態,按下去感覺沒有力氣,外在症狀則是怕冷發熱、全身疼痛、精神疲倦、臉色微微發黃,無論年紀大小,剛開始發冷的狀況都屬於虛弱,絕對不能使用寒涼的藥物,發散的藥物也要少量使用,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,加入肉桂、附子,建中湯則要加入飴糖,連續服用多次,或是真武湯加桂枝、葛根粉,或是理中湯加花椒、黃耆、炮附子,如果口渴得厲害,可以稍微加入葛根粉,如果出汗很多,就要加倍使用黃耆,如果頭痛,可以加入蔓荊子、白芷,如果身體疼痛,就要加倍使用炮附子和白朮,或是加入菟絲子、淮山藥、紅棗肉,或是加入五味子、巴戟天、金毛狗脊,如果是陽虛,要加入附子、肉桂、補骨脂,如果是陰虛,要加入枸杞、熟地、肉蓯蓉。

如果氣口脈(手腕部位的脈搏)呈現浮、中、沉按下去都有力的狀態,那很可能是因為吃太多食物造成消化不良,可以使用不換金正氣散,加入砂仁、山楂肉,或是香砂平胃散,加倍使用神麴。如果是腹痛腹瀉,可以使用五苓散,如果是腹部脹滿不舒服,可以使用養胃湯,或是補中益氣湯,或是藿香正氣散,或是枳朮丸,或是保和丸,或是香砂六君湯來治療。

如果左手肝脈和腎脈按下去都沒有力氣,外在症狀是發熱通常在午夜,肌肉消瘦,咳嗽不停,甚至咳血,這表示體內真陰虧損,陽火過旺,應該使用茯苓補心湯,但要去掉半夏,加入淮山藥,或是使用四物湯,去掉川芎、當歸,加入淮山藥、菟絲子,或是使用地黃湯,去掉丹皮、澤瀉,加入龜板膠、鹿角膠、肉蓯蓉,或是使用七寶美髯丹,加入淮山藥、金毛狗脊,或是使用還少丹,或是使用養榮湯,去掉陳皮、白芍,加入肉蓯蓉、淮山藥,或是加入淮山藥、附子,加倍使用五味子、白朮、黃耆,如果是脾虛,要去掉地黃,如果有遺精洩精的現象,要加入龍骨。

如果人迎脈(頸動脈)呈現浮、中、沉按下去都有力的狀態,那很可能是因為外感風邪引起的疾病,可以使用五積散、麻黃湯、半夏越婢湯,接著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加桂枝、葛根粉。如果發熱沒有退,可以使用敗毒散加黃芩、黃連。如果舌頭顏色發黑而且口渴卻不想喝水,可以使用大承氣湯,加倍使用大黃。如果左手三部脈象都呈現浮而數而且有力,右手三部脈象都呈現浮而數但無力的狀態,外在症狀則是頭痛發熱、全身疼痛、口渴想喝水、身體感到不舒服,坐立難安,這表示氣虛,是因為過度勞累又感受寒邪引起的,可以使用黃耆建中湯,加入菟絲子、淮山藥、白朮、附子等藥材來調理。

如果右手三部脈象按下去有力,左手三部脈象按下去則比較無力,外在症狀是頭暈眼花、腰痛腿軟、口乾舌燥、說話不清楚、精神昏沉,這表示腎氣虛弱,應該使用左歸丸、左歸飲,以及當歸、地黃、枸杞、杜仲、菟絲子,加入黃耆等藥材來調理。如果兩手三部脈象按下去都有力,而且兩尺脈更有力,外在症狀是身體感到非常沉重,像是山一樣,身體發熱像火爐一樣,會揮手踢腳、掀開衣服被子,說話胡言亂語,一直想喝冰水,這表示體內有燥屎堆積,要趕快使用攻下的藥物來治療。

總而言之,診斷疾病要仔細觀察症狀,詳細把脈,然後才能選擇適合的藥方。要按照病情來決定是要發汗、還是要攻下、還是要溫補,這樣才能避免虛證當作實證來治療,或是實證當作虛證來治療的錯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