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指要》~ 卷四 (4)
卷四 (4)
1. 脈有浮中沉三按之要
寸口三倍,病在足太陰,三倍而躁,病在手太陰。蓋藏氣盛則寸口大於人迎。府氣盛則人迎大於寸口。虛則皆見其小,此以候藏府之盛虛也。如一盛瀉膽以補肝,二盛瀉膀胱以補腎,可以類推。夫經脈之次第,肺始而肝終。寸口人迎之盛虛則由肝以及肺,膽附肝為甲木故也。
其序不可紊而氣脈之貫通如此,所以寸口又為六府之總稱也。
《內經》曰:氣口何以獨為五藏主?曰:胃者水穀之海,六府之大源也。是以五藏六府之氣味皆出於胃,變見於氣口,故曰:氣口緊盛傷於食,人迎緊盛傷於風。人迎者肝膽脈也,肝膽主風。氣口者脾胃脈也,脾胃主食。人迎、氣口乃左右關部之前一分也(關脈一部分為三分,仍在關上,但在前之一分耳)。
若夫脈口,兩寸之口以候經絡之氣者也。《內經》曰:上部天,兩額之動脈(額之兩旁,足太陽膀胱脈所行)上部地,兩顴之動脈(鼻之兩旁近巨勝之分,足陽明胃脈所行),上部人,耳前之動脈(耳前麴車下陷中,手太陽小腸脈所行)。中部天,手太陰也(兩手氣口之動脈,肺脈所行),中部地,手陽明也(合谷之分動脈,大腸脈所行),中部人,手少陰也(銳骨端之動脈,心脈所行)。
下部天,足厥陰也(毛際外氣街下五里之分動脈,肝脈所行),下部地,足少陰也(足內踝後太谿之分動脈,腎脈所行),下部人,足太陰也(魚腹上越兩筋間箕門之分動脈,脾脈所行)。故下部之天以候肝,地以候腎,人以候脾胃之氣。中部之天以候肺,地以候胸中之氣,人以候心。
上部之天以候頭角之氣,地以候口齒之氣,人以候耳目之氣。夫經脈環絡一身,故候法不獨寸關尺。
而十二經脈獨稱九候者,神藏五形藏四也。神藏五者,心藏神,肝藏魂,肺藏魄,脾藏意,腎藏志也。形藏四者,大腸、小腸、膀胱、胃皆藏有形之物也,合為九藏,惟膽無出入,三焦包絡皆無所藏,故不論也。而九候之外,又有謂之衝陽太衝者,與九候中之太谿同為足之三動脈,皆古脈法之切要者。
衝陽者,胃脈也(在足背上中間)。太谿者,腎脈也(在足內踝後跟)。太衝者,肝脈也(足大指本節後)。凡病危篤,當候衝陽以驗胃氣,候太谿以驗腎氣,候太衝以驗肝氣,絕者不治。然百脈籍養於胃,衝陽不衰,雖危猶可治也。若似有似無為陽虛,重按似緊為中寒耳。
且夫在經者在藏府之外,在府者在藏府之內,如太陽經也,膀胱府也。在經之脈洪緩不一,總皆浮也。在府之脈或浮數而團或沉實而長。
《平脈》篇曰:脈浮為在表,沉為在裡,數為在府,遲為在藏。夫浮者皮膚取而得之脈也,故主表。沉者筋骨取而得之脈也,故主裡。數者一息六至之脈也,故為陽,府屬陽故主之。遲者一息三至之脈也,為陰,藏屬陰故主之。而程知曰:軀殼之外營衛為表,軀殼之內藏府為里,故以浮沉別之。
白話文:
脈有浮中沉三按之要
在寸口這個位置診脈,如果按三次(輕取、中取、重按)都感覺脈搏強盛,這表示病在足太陰脾經;如果按三次都感覺脈搏躁動不安,表示病在手太陰肺經。通常來說,臟腑的精氣如果旺盛,寸口的脈搏就會比人迎脈強盛。相反地,如果六腑的精氣旺盛,人迎脈就會比寸口脈強盛。如果臟腑精氣虛弱,兩者的脈搏都會顯得微弱。這些差異可以用來判斷臟腑的盛衰情況。如果發現一個臟腑的精氣特別旺盛,應該用瀉法來疏通膽腑,並用補法來補益肝臟。如果兩個臟腑的精氣旺盛,就應該瀉膀胱以補腎,其他的狀況可以依此類推。經脈的運行順序是從肺開始,到肝結束。寸口和人迎的盛衰變化,是從肝開始影響到肺,因為膽附屬於肝,五行屬甲木。
經脈的運行順序不能紊亂,氣血的流通是這樣貫通的,所以寸口可以說是六腑的總稱。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為什麼氣口(寸口)能獨自代表五臟的狀況呢?」回答是:「胃是水穀的海洋,是六腑精氣的主要來源。因此,五臟六腑的精氣都來自於胃,然後在寸口顯現出來。所以說:寸口的脈搏如果緊而且強盛,表示是吃太多食物造成的;人迎脈如果緊而且強盛,表示是受到風邪侵襲造成的。人迎脈屬於肝膽的脈,肝膽主風;寸口脈屬於脾胃的脈,脾胃主飲食。人迎脈和寸口脈都是在關脈前面的位置(關脈有三分,人迎和寸口在關脈的前三分之一處)。」
診脈時,兩個寸口部位是用來診察經絡之氣的。 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上部診察頭部的天,看的是兩側額頭的動脈(在額頭兩旁,是足太陽膀胱經所經過的地方);上部診察頭部的地,看的是兩頰顴骨的動脈(在鼻的兩旁,靠近巨髎穴,是足陽明胃經所經過的地方);上部診察頭部的人,看的是耳朵前面的動脈(在耳朵前面,曲車穴下陷的地方,是手太陽小腸經所經過的地方)。中部診察身體的天,看的是手太陰肺經的動脈(兩手寸口的動脈,肺經所經過的地方);中部診察身體的地,看的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動脈(合谷穴的動脈,大腸經所經過的地方);中部診察身體的人,看的是手少陰心經的動脈(手腕銳骨端的動脈,心經所經過的地方)。
下部診察身體的天,看的是足厥陰肝經的動脈(大腿外側氣街穴下方五里的動脈,肝經所經過的地方);下部診察身體的地,看的是足少陰腎經的動脈(足內踝後方的太谿穴的動脈,腎經所經過的地方);下部診察身體的人,看的是足太陰脾經的動脈(大腿內側魚腹上,兩筋之間的箕門穴的動脈,脾經所經過的地方)。所以,下部診察天的部位可以診察肝臟,診察地的部位可以診察腎臟,診察人的部位可以診察脾胃之氣。中部診察天的部位可以診察肺臟,診察地的部位可以診察胸中的氣,診察人的部位可以診察心臟。
上部診察天的部位可以診察頭部和額角的氣血狀況,診察地的部位可以診察口齒的氣血狀況,診察人的部位可以診察耳朵和眼睛的氣血狀況。經脈環繞全身,所以診脈的方法不僅僅限於寸、關、尺三個部位。」
十二經脈獨稱為九候,是因為人體有神藏五和形藏四。神藏五是指:心藏神,肝藏魂,肺藏魄,脾藏意,腎藏志。形藏四是指:大腸、小腸、膀胱、胃都藏有有形的物質。這加起來共有九個臟器。只有膽沒有出入口,三焦和心包絡也沒有實際的物質儲藏,所以不列入考慮。除了九候之外,還有衝陽穴、太谿穴和太衝穴,與九候中的太谿穴一樣,都是腳上的三個重要動脈,在古代的脈法中非常重要。
衝陽穴是胃經的脈(在腳背中間);太谿穴是腎經的脈(在腳內踝後方跟腱上);太衝穴是肝經的脈(在腳大拇趾本節後方)。如果病情危急,應該診察衝陽穴的脈來判斷胃氣是否正常,診察太谿穴的脈來判斷腎氣是否正常,診察太衝穴的脈來判斷肝氣是否正常。如果這些脈搏都消失了,就表示無法治療了。但各種脈象都依賴於胃氣的滋養,如果衝陽穴的脈搏沒有衰弱,即使病情危險,還是可以治療的。如果脈搏忽隱忽現,表示陽氣虛弱;如果重按脈搏感覺很緊,表示是體內有寒氣。
經脈在臟腑的外面,而腑則是在臟腑的裡面。例如,太陽經是經脈,膀胱是腑。在經脈的脈搏通常比較洪緩不一致,總的來說是浮在表面的;在腑的脈搏可能浮而快,也可能沉而實在,而且脈象比較長。
《平脈篇》說:「脈浮表示病在體表,脈沉表示病在體內,脈數表示病在腑,脈遲表示病在臟。」脈浮是輕按皮膚就能感覺到的脈象,所以主病在體表;脈沉是重按筋骨才能感覺到的脈象,所以主病在體內。脈數是指一息六至的脈象,屬於陽,六腑屬於陽,所以脈數主病在腑;脈遲是指一息三至的脈象,屬於陰,五臟屬於陰,所以脈遲主病在臟。程知認為,身體外面的營衛之氣屬於表,身體內部的臟腑屬於裡,所以可以用浮沉來區分表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