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學指要》~ 卷四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8)

1. 脈有藏府六經之要

微大為疝氣,腹裡大,膿血在腸胃之外(皆有餘之積聚也)。小甚為寒熱(血氣虛也),微小為消癉(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故也)。滑甚為㿉癃(濕熱則為疝㿉為小便閉癃),微滑為蠱毒蛔蠍腹熱(濕熱則生蟲也),澀甚為腸㿉(脾氣虛而有寒)。微澀為內㿉,多下膿血(多血少氣故也)。

腎脈急甚為骨癲疾(陰寒太甚故也),微急為沉厥奔豚(正氣虛寒則為沉厥,虛氣反逆故為奔豚),足不收(陰寒在下),不得前後(腎開竅於二陰,氣虛不化故如此),緩甚為折脊(督脈屬腎,貫脊,緩則督脈懈弛,故折脊也),微緩為洞,洞者食不化,下溢還出(腎氣緩故如此)。

大甚為陰痿(陰器不舉),微大為石水(腎水也),起臍以下至小腹,腄腄然上至胃腕(水泛而土敗也),不治。小甚為洞泄(腎氣虛也),微小為消癉(精血不足)。滑甚為癃㿉(腎有熱則為小便癃閉,為睪丸腫㿉),微滑為骨痿,坐不能起(熱傷腎氣也),起則目無所見(熱傷骨精也)。澀甚為大癰(血氣阻滯故也),微澀為不月,沉痔(氣血不行故也)。

諸急者多寒(寒氣收勁故急),緩者多熱(熱氣散弛脈緩),大者多氣少血(宗氣營氣行於脈中,衛氣行於脈外,故大主多氣),小者氣血皆少,滑者陽氣盛,微有熱,澀者多血少氣,微有寒(按《內經》曰:澀者陽氣有餘。言陽氣受傷,故脈澀也;滑者陰氣有餘也,言血隨氣行,陰血沸騰,故脈滑也),此六經病脈之切要也。

要之,各藏各經,無非氣血陰陽之相周通也,則陰陽五行之相乘可弗辨哉。夫陰脈不足陽往從之,陽脈不足陰往乘之。如寸脈微名曰陽不足,陰氣上乘入於陽中,則灑淅惡寒。尺脈弱名曰陰不足,陽氣下陷於陰中則發熱。此內傷不足陰陽相乘,有休止之惡寒發熱也。若脈緊無汗,灑淅惡寒發熱者,是傷寒也。

脈緩有汗,灑淅惡寒發熱者,是中風也。皆外感有餘,風寒中傷營衛,無休止之惡寒發熱也。至於水乘火、金乘木,乘其所勝是相剋也,名曰縱。火乘水、木乘金,乘所不勝是反侮也,名曰橫。水乘金、火乘木,子乘其母是倒施也,名曰逆。金乘水、木乘火,母乘其子是相生也,名曰順。

五藏之脈,肝弦、心洪、脾緩、肺浮、腎沉,五藏各見本脈自無病也。若見他脈,以此推之,縱者病甚,橫者病危,逆者病虛,順者病實也。金、木、水、火皆生於土,故不言乘爾。凡此皆診視之要旨,明於《內經》,學者苟能深究焉,則藏府六經之間,寧有遁情哉。

白話文:

脈象如果稍微大,可能是疝氣,肚子會變大,這是因為膿血積聚在腸胃之外。如果脈象很小,通常是發冷發熱,這是因為血氣虛弱。如果脈象很微小,可能是消渴症,這是因為胃無法正常運送津液。脈象很滑,可能是小便不通或疝氣(濕熱導致疝氣,小便不通)。脈象微滑,可能是體內有蠱毒、蛔蟲或腹部發熱(濕熱會生蟲)。脈象很澀,可能是腸道疾病(脾氣虛弱且有寒氣)。脈象微澀,可能是體內有腫塊,並經常排出膿血(因為血多氣少)。

腎脈如果跳動急促,可能是骨癲癇(陰寒太過嚴重)。如果脈象稍微急促,可能是沉厥、奔豚(正氣虛寒導致沉厥,虛氣反向上逆導致奔豚),腳會無法收縮(陰寒在下部),大小便也會不順暢(腎開竅於二陰,氣虛無法運化)。脈象如果很慢,可能會導致脊椎斷裂(督脈屬於腎,貫穿脊椎,脈緩表示督脈鬆弛)。如果脈象稍微慢,可能會有腹瀉,而且吃東西無法消化,會直接排出(腎氣虛弱)。

脈象如果很大,可能是陽痿(陰莖無法勃起)。如果脈象稍微大,可能是腹水(腎水),從肚臍以下到小腹,腫脹到胃部,這是很嚴重的疾病。脈象如果很小,可能是腹瀉不止(腎氣虛弱)。如果脈象稍微小,可能是消渴症(精血不足)。脈象很滑,可能是小便不通或睪丸腫脹(腎有熱導致小便不通或睪丸腫脹)。脈象微滑,可能是骨痿,坐下後無法站立(熱氣損傷腎氣),站起來後眼睛會看不清楚(熱氣損傷骨精)。脈象很澀,可能是大癰(氣血阻滯)。脈象微澀,可能是月經不調或痔瘡(氣血運行不暢)。

脈象急促通常表示體內有寒氣(寒氣收縮導致脈象急促),脈象緩慢通常表示體內有熱氣(熱氣鬆弛導致脈象緩慢)。脈象大的通常表示體內氣多血少(宗氣和營氣在脈中運行,衛氣在脈外運行,所以脈大表示氣多)。脈象小的表示氣血都很少。脈象滑表示陽氣旺盛,體內有微熱。脈象澀表示血多氣少,體內有微寒。 (根據《內經》的說法,脈澀表示陽氣受損,所以脈澀。脈滑表示陰氣旺盛,血液跟著氣運行,陰血沸騰,所以脈滑)。這些都是診斷六經疾病脈象的重要依據。

總之,各個臟腑的經脈都以氣血陰陽互相流通,所以必須分辨陰陽五行的相生相剋。陰脈不足,陽氣就會跟著消退;陽脈不足,陰氣就會侵襲。例如,寸脈微弱,表示陽氣不足,陰氣會向上侵入陽氣中,導致身體怕冷發抖。尺脈微弱,表示陰氣不足,陽氣會向下陷入陰氣中,導致發熱。這些都是因為內傷導致陰陽失調,會出現間歇性的怕冷發熱。如果脈象緊繃且無汗,身體怕冷發熱,這是傷寒。如果脈象緩慢且有汗,身體怕冷發熱,這是中風。這些都是外感疾病,風寒侵襲營衛,會出現持續性的怕冷發熱。至於五行相剋,如水剋火、金剋木,稱為「縱」。五行相侮,如火剋水、木剋金,稱為「橫」。子乘母為「倒施」,如水乘金、火乘木,稱為「逆」。母乘子為「相生」,如金乘水、木乘火,稱為「順」。

五臟的脈象分別是:肝脈弦、心脈洪、脾脈緩、肺脈浮、腎脈沉。五臟如果呈現自己本來的脈象,就表示沒有疾病。如果出現其他脈象,就可以依此推斷疾病。脈象「縱」表示病情嚴重,「橫」表示病情危險,「逆」表示身體虛弱,「順」表示身體實證。金、木、水、火都由土所生,所以沒有提到土的相乘。這些都是診脈的重要原則。如果能深入研究《內經》的內容,就能夠了解臟腑六經的狀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