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指要》~ 卷五 (10)
卷五 (10)
1. 妊婦傷寒指要
經曰:有故無殞也,大積大聚不可犯也,損其大半而止,過則殺也。且妊婦傷寒,保胎宜阿膠散。大抵妊婦傷寒,仲景無治法,最宜避忌諸藥,不可以尋常例視之。凡有表症宜汗者,用羌活沖和湯加當歸、芍藥、柴胡、蘇葉之類,速散表邪,毋使入內,是即安胎之第一義。
若裡實熱症,大便不通而燥渴者,則亦當用大黃芍藥,須用酒製,更兼芎歸以護之,則無損於胎矣。設或真寒脈伏厥冷者,則用薑桂附子,用大黃甘草制之乃無害也。如有大寒大熱之症,不急除去反足以損胎,故曰有故無殞,但中病即已,毋過其劑。外用井泥、青黛、伏龍肝末調勻塗於孕婦臍下二寸許,干則再塗,以保其胎也。
惟腸胃虛寒而畏寒泄瀉者忌之。若夫產後傷寒,不可輕易汗下,恐產時傷力。其發熱者,有因去血過多或惡露不盡,或三日蒸乳,或早起勞動,或飲食停滯,俱有發熱惡寒,狀類傷寒,不可便用發表攻裡之藥。但產後惡露不盡發熱惡寒者,必脅肋脹滿,連大小腹有塊作痛。飲食停滯發熱惡寒者,必有噯氣作酸,惡聞食臭,胸膈飽悶,右關脈緊盛。
若蒸乳發熱惡寒者,必乳間脹硬疼痛,令產婦揉乳汁通,其熱自除,不藥而愈矣。若系產後不謹,虛中感冒者,當以四物湯加入風藥,尤宜審其正氣之虛實,邪感之輕重以汗之。至於熱邪傳裡,燥渴便秘而脈見沉實,熱甚譫語者,重則下之,用四物湯加柴胡、黃芩、熟大黃、枳實,輕則蜜導。下後用四物加乾薑少許,參朮大用以溫補其血氣。
如熱邪傳至半表半裡,用四物合小柴胡湯主之。然當產後氣血太虛,諸病宜以大補為主,雖有雜症,以末治之,況汗下乎,是在臨症者細審之。又婦人有熱入血室之候,亦當分辨。如婦人中風,發熱惡寒而經水適來,得之七八日,熱除,脈遲身涼,胸脅滿,如結胸狀,譫語者,此為熱入血室,當刺期門,隨其實而瀉之。
傷寒發熱而經水適來,晝日明瞭,暮則譫語,如見鬼狀,此為熱入血室,無犯胃氣及上中二焦,必自愈。或中風七八日,續得寒熱,發作有時,經水隨斷者,此為熱入血室,其血必結,故如瘧狀,宜小柴胡湯。或陽明病,下血譫語,此為熱入血室,但頭汗出者,刺期門,隨其實而瀉之,濈然汗出而愈。
夫婦人熱入血室有二,而經水適來二條,不言治者,蓋以經水方來,熱氣乘虛而入,經血止則熱亦出矣。故不可用汗下藥,犯其胃氣及上中二焦。如胸滿譫語,此內實也,刺期門以泄之。若經水適斷,續得寒熱,其血必結,故用小柴胡湯。若陽明熱入血室,此男子失血之症,但當刺以瀉熱耳,此皆不可不明者也。
至若勞復之為壞症者,如男子病新瘥,婦人與之交,曰陽易;婦人病新瘥,男子與之交,曰陰易。男子陰腫小腹痛,婦人裡急連腰痛,眼昏,四肢拘急為女勞復者,此皆為不治之症也已。
白話文:
標題:[孕婦傷寒治療要點]
內容:古書有云:疾病有因,不致損命;大病大災,不可輕易治療,只需減緩病情,過度治療反而有害。對於孕婦傷寒,推薦使用阿膠散來安胎。基本上,仲景並無針對孕婦傷寒的治療方法,應該儘量避免各種藥物,不能按一般病症處理。若有表面症狀需發汗的,可用羌活沖和湯加當歸、芍藥、柴胡、蘇葉等,快速驅散表面的邪氣,防止它進入體內,這是安胎的第一要義。
如果內裏有實熱症狀,大便不通並感到口乾舌燥,應使用大黃芍藥,必須用酒炮製,並配以芎歸保護,就不會損害到胎兒。若脈象顯示真寒,手腳冰冷,可使用姜、桂、附子,配以大黃、甘草制衡,不會有害。若有大寒大熱症狀,不及時去除反而會損傷胎兒,所以說,疾病有因,不致損命,但只要病情得到控制即可,不要過量用藥。另外,可用井泥、青黛、伏龍肝粉調勻塗於孕婦肚臍下兩寸左右,幹了再塗,可以保胎。
但對於腸胃虛寒、畏寒腹瀉者,應忌用。至於產後傷寒,不可輕易發汗或瀉下,恐影響產後的體力恢復。發熱的原因可能包括失血過多、惡露不盡、產後三天乳腺炎、過早勞動,或者飲食積滯,這些都可能引起發熱和怕冷,類似傷寒,但不應立即使用發表攻裏的藥物。若產後惡露不盡發熱怕冷,必然脅肋脹滿,連大小腹有塊狀疼痛。若飲食積滯發熱怕冷,必然噯氣泛酸,聞食則噁心,胸膈飽悶,右關脈緊盛。
若乳腺炎發熱怕冷,必然乳房脹硬疼痛,讓產婦按摩乳房使乳汁暢通,熱症自然消除,無需藥物即可痊癒。若產後不慎受涼,應以四物湯加入風藥,更應審察正氣虛實,邪感輕重,進行發汗。至於熱邪傳裏,口乾舌燥、大便乾燥且脈象沉實,嚴重時則譫語,此時應用四物湯加柴胡、黃芩、熟大黃、枳實,進行瀉下,輕則用蜂蜜導瀉。瀉後用四物加少量乾薑,人參、白朮大量使用以溫補氣血。
如熱邪傳至半表半里,用四物加小柴胡湯。然而產後氣血太虛,各種疾病應以大補爲主,雖有雜症,也應作爲次要治療,何況發汗瀉下,這需要臨牀醫生仔細辨證。另外,女性熱入血室的情況,也需要區分。如女性中風,發熱怕冷且月經來潮,約七八日後,熱退,脈遲身涼,胸脅滿,如同結胸狀,出現譫語,這是熱入血室,應刺期門,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瀉下。
傷寒發熱而月經來潮,白天清醒,夜晚則譫語,如見鬼狀,這也是熱入血室,無需侵犯胃氣及上中二焦,必自愈。或中風七八日後,持續寒熱交替,月經隨之斷絕,這是熱入血室,其血必凝,所以像瘧疾一樣,宜小柴胡湯。或陽明病,出血並譫語,這是熱入血室,僅頭部出汗,刺期門,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瀉下,汗出則愈。
女性熱入血室有兩種情況,月經來潮時,由於熱氣乘虛而入,經血止則熱亦出,因此不可用發汗瀉下的藥物,以免侵犯胃氣及上中二焦。如胸滿譫語,這是內實,刺期門以瀉下。若月經斷絕,持續寒熱交替,其血必凝,所以用小柴胡湯。若陽明熱入血室,這是男子失血的狀況,僅需刺血瀉熱,這些都是不可不明的。
至於勞復導致的壞症,如男子病癒後與婦人發生性行爲,稱爲陽易;婦人病癒後與男子發生性行爲,稱爲陰易。男子陰腫小腹痛,婦人裏急連腰痛,眼昏,四肢拘急,這些都是無法治癒的症狀。
2. 辨傷寒中寒假熱假脹之要
凡霜降以後,春分以前,天氣嚴寒,調理不謹,或中其邪,頭疼壯熱,名為傷寒。其餘三季,雖寒而不嚴,少有真傷寒之病也。然冬月嚴寒,何傷寒多而中寒者少,三季微寒,何傷寒無而中寒者偏多?蓋冬主閉藏,天之陽氣,人之陽氣,並伏於內,所以外雖嚴寒,不能直入。乃名為傷當從表散,表能里和,無拘三陰傳變。
若在春夏天之陽氣,人之陽氣升浮在外,即有發熱者,乃虛陽浮表也,其脈必沉細而無神,宜補中氣以斂虛陽。有頭痛者,虛上冒上也,其脈必浮大而無力,宜溫下元以藏龍火,此引火歸原之法,以治假熱之症也。
更有假脹者,凡人中氣充足,健運不息,何有脹滿之處?若胃虛不能納食,則有虛飽之患,脾虛不能化谷,則有倒飽作脹之處。更有下元虛極,無根脫氣,上乘胸次,蓋腎主納氣,肺主出氣,腎虛不能閉藏,則氣竟出而不納,肺雖司出氣,氣奔大迫,有出無歸,肺亦脹滿,是脅胸膈之間,脹悶難狀,甚有攻刺衝心,大痛欲絕,此惟宜以補為消,從塞因塞用之法。
心脾不足者,大補心脾,以使中氣運行則快,若腎經虛寒者,溫補下元,使真氣封藏乃愈,此納氣藏源之法,以治假脹之症也。如不知此,一加消克順氣,益令虛氣無依,上攻喘促而死。然氣病用氣藥而不效者,緣氣之藏者無以收也。肺主氣,腎藏氣,故古人用補腎藥加肉桂、五味子以收濁氣下歸也。
總之,表熱多由里陽外越,上熱皆由下火上乘,雖有外邪感觸,亦不過初受發病之端。況《玩經》云:邪之所湊,其正必虛。可見外邪感襲亦由虛召。至於春夏陽氣浮越,尤易正氣外泄,倘不知此,輕投寒劑,則外浮耗散之陽,何自而歸,內存幾希之陽,復加撲滅,重則暴亡,輕則中滿。
奈何近醫不識病情,凡五六月發熱概云瘟病,傷寒稍見紅點即云時行瘟疹,投以寒涼,誤人多矣。至於口乾煩渴,喜冷浩飲,似屬實熱,然究其源,若非胃汁乾枯,即系腎水燥槁,所以引水自救也。冰水入胃,津液愈凝,寒入丹田,虛火益上,雖系龍雷,亦能焚焦草木,故面赤眼紅,牙焦舌燥,六脈洪數,竟似有餘,投以寒涼,必致煩躁狂擾,津液燥竭而死。
若能求源從治,用水中補火,熱藥涼飲之方,二三劑後,自然假陽之症潛消而真寒之症自退。不知此而以寒涼誤投者更多矣。惟真傷寒,實熱便秘等候者,則從寒涼利下,先標後本可也。然須辨症的確,務審可寒則寒,可下則下,必期中病,否則殺人如劍,慎之。
白話文:
標題翻譯爲:[辨識傷寒與假熱假脹的關鍵]
內容翻譯如下:
從霜降之後至春分之前,天氣嚴寒,如果調養不慎,容易受到寒邪侵襲,出現頭疼高燒的症狀,這被稱作傷寒。在其他三個季節,雖然也有寒冷,但真正患上傷寒的情況較少。然而,在冬季的嚴寒中,爲何傷寒病例較多而受寒病例卻較少?在較爲溫和的三個季節中,爲何沒有傷寒案例,反而受寒案例較多?這是因爲冬季的特性是閉藏,天地間的陽氣都內斂,因此即使外界寒冷,寒邪也無法直接侵入人體。傷寒的治療應從表散開始,表散能夠調和裏氣,不要拘泥於三陰傳變的理論。
在春夏季,天地間的陽氣上升,人體的陽氣也浮於體表,即使出現發熱,那也是虛陽浮表的表現,脈象通常會呈現出沉細無力的狀態,應該通過補中氣來收斂虛陽。如果出現頭痛,那是因爲虛火上炎,脈象通常是浮大無力,這時應該溫補下元以藏龍火,這是引火歸元的療法,用來治療假熱症狀。
對於假脹,人體如果中氣充足,消化功能正常,是不會出現脹滿的。但如果胃虛無法正常消化食物,就會出現飽腹感;脾虛無法轉化穀物,就會出現脹滿感。還有下元極度虛弱,元氣脫失,上升至胸部,因爲腎主納氣,肺主出氣,腎虛無法固攝,則氣只出不納,肺雖主出氣,但氣流過於急迫,有出無回,肺部也會脹滿。這種情況下,脅胸膈之間脹悶難耐,甚至會出現劇烈疼痛,這時候只能採用補法治療,即“塞因塞用”的原則。
對於心脾不足的患者,應大力補充心脾,使中氣運行順暢;對於腎經虛寒的患者,應溫補下元,使真氣得以封藏,這是納氣藏源的療法,用於治療假脹症狀。如果不明此理,隨意使用消食順氣藥物,會使虛氣失去依託,導致上攻喘促,最終死亡。有時候,氣病用氣藥無效,是因爲沒有考慮到氣的收藏問題。肺主氣,腎藏氣,因此古人會在補腎藥中加入肉桂、五味子等藥材,以引導濁氣下歸。
總的來說,表熱大多源於體內陽氣外溢,上熱都是由於下火上乘。即使有外邪侵擾,也只是初期發病的原因。《玩經》中說:“邪之所湊,其正必虛。”可見,外邪侵襲也往往是由身體虛弱引起的。尤其在春夏兩季,陽氣浮越,更容易導致正氣外泄。如果不懂這一點,隨意使用寒涼藥物,那麼已經耗散的陽氣如何迴歸?體內僅存的一點陽氣也會被撲滅,嚴重時會導致突然死亡,輕微時則會出現中滿。
然而,現代醫生往往不理解病情,將五六月份的發熱統稱爲瘟病,看到傷寒稍微有點紅點就說是時行瘟疹,使用寒涼藥物,誤導了許多人。至於口乾煩渴,喜歡大量飲用冷水,看似實熱,但究其根本,要麼是胃液乾涸,要麼是腎水枯竭,所以纔會喝水自救。冰水進入胃中,津液更加凝固,寒氣侵入丹田,虛火更盛,即使像龍雷一樣,也能燃燒草木,因此會出現面色潮紅、眼睛發紅、牙齒乾燥、舌頭乾燥等症狀,脈象洪數,似乎陽氣旺盛。如果使用寒涼藥物,必然會導致煩躁不安,津液乾燥,最終死亡。
如果能從根源入手,採用水中補火、熱藥涼飲的方法,幾劑之後,假陽症狀就會消失,真寒症狀也會自行退去。但是,如果不瞭解這一點,隨意使用寒涼藥物,只會讓情況變得更糟。只有真正的傷寒、實熱便祕等情況,才適合使用寒涼藥物,先標後本。但是,必須準確診斷病情,確定是否適合使用寒涼藥物,否則就像劍一樣殺人,一定要謹慎。
希望這個翻譯能滿足你的需求!如果你有任何問題或需要進一步的幫助,請隨時告訴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