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學指要》~ 卷二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4)

1. 水火立命論

夫人何以生,生於火也。人生於寅,寅者火也,火,陽之體也。造化以陽為生之根,人生以火為命之門。儒者曰:天開於子,子為元。醫者曰:人生於水,腎為元。孰知子為陽初也,腎為火藏也。陰生於陽,故水與火為對名。而火不與水為對體。其與水為對者,後天之火,離火也。

其不與水為對者,先天之火,乾火也。夫乾、陽之純也,夫陽、火之生也,夫水、火之原也。後天之火有形而先天者無形,有形之火水之所克,無形之火水之所生。然取水者,迎月之光而不迎其魄何也?魄,陰也,而光借於日則陽也,水不生於水而生於火明也。故其藏於水也,其象在坎,一陽陷於二陰之中而命門立焉。

蓋火也,而腎水寄之矣,而其生於火也,其象在乾,純陽立於離卦之先,左旋而坎水出焉,右旋而兌水納焉。蓋水也,而陰陽之火則分而寄之矣,此所謂後天中之先天也。陽生陰寄,運於三焦,水升火降,所謂既濟,故養生莫先於養火。奈何世之人並不究其由來,惟知氣血則曰氣陽血陰,惟知臟腑則曰臟陰腑陽,即知水火者不過離心坎腎而已。孰知氣血更有氣血之根,陰陽更有真陰真陽之所,水火更有真水真火之原也。

凡暴病而卒死,絕處而得生者,皆在乎根本真處而得之,非泛泛在乎氣血間也。學者能明水火為氣血之根,水火為真陰真陽之所,芎、歸辛竄僅可調榮,難補真陰真水;苓、朮、甘草僅可調衛,難補真陽真火;即炮薑、炙草僅可溫中難到腎經,其為水火真陰真陽之寶者,惟仲景八味而已。

故不求真陰真陽而欲求生者,用四君、四物以補真陰真陽者,並不達水火立命之本真陰真陽之至理者也。

白話文:

人之所以能夠生存,是因為有「火」的存在。人出生於寅時,寅時屬火,火是陽性的代表。大自然將陽性視為生命的起源,而人的生命則將火視為生命力的核心。儒家認為,天開於子時,子時就是起點。醫家則認為,人由水孕育,腎臟是生命的起點。但實際上,子時是陽性的開始,腎臟是藏火的地方。陰性由陽性產生,因此水和火相對應。然而,火並非與水相對,而是後天的火,也就是離火。

先天的火,也就是乾火,並非與水相對。乾是純粹的陽性,陽性是火的生成,而水和火是生命的根源。後天的火有形狀,而先天的火則無形。有形的火被水剋制,而無形的火則由水孕育。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取水時,會選擇月光而不是月魄,因為月魄屬於陰性,而月光是從太陽借來的,所以是陽性。水不是由水產生,而是由火產生的,這是明確的。因此,當火藏於水中,它的形象就在坎卦中,一個陽性陷入兩個陰性之間,命門就形成了。

火在腎臟中,腎臟的水依附於它。火由火產生,它的形象在乾卦中,純粹的陽性立於離卦之前,向左旋轉,坎水就產生了;向右旋轉,兌水就被吸收了。水是陰陽的火,然後被分開寄存。這就是所謂的後天中的先天。陽性產生陰性,運行於三焦,水上升,火下降,這就是所謂的既濟。因此,養生最重要的是養火。然而,為什麼世上的人們並沒有探究其源頭,只知道氣血,就說氣是陽,血是陰;只知道臟腑,就說臟是陰,腑是陽。即使知道水火,也只是離心和坎腎而已。但他們不知道,氣血有氣血的根源,陰陽有真正的陰和陽,水火有真正的水和火的源頭。

所有突然發病或猝死者,如果能從絕境中獲得重生,都是因為他們找回了生命的根本和真實的源泉,而並非只是在氣血之間尋找。學習者如果能明白水火是氣血的根源,水火是真正陰和陽的所在,像芎、歸、辛竄這些藥材只能調節氣血,很難補充真正的陰和水;苓、朮、甘草只能調節衛氣,很難補充真正的陽和火;即使炮薑、炙草也只能溫暖中焦,難以達到腎臟。真正能夠滋補水火、真陰真陽的寶貴藥材,只有張仲景的八味藥方。

因此,如果不追求真正的陰和陽,卻想要存活,使用四君子湯、四物湯來補充真正的陰和陽,這些人並沒有理解水火是生命的根本,以及真正陰和陽的真理。

2. 調護水火論

經曰:精氣奪則虛,又曰: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虛者,空也,無也。譬諸國內空虛,人民離散,則盜賊蜂起,鎮撫為難。若非委任賢智,安靖休養以生息之,安可保其無事也?病之虛者亦猶是已。經曰:不能治其虛,安問其餘?蓋言虛為百病之本,宜首舉以冠諸症也。然充足空虛者氣血也,化生氣血者水火也,水火者生身之本,神明之用也。

《靈樞》曰:水之精為志,火之精為神,然水火宜平不宜偏,宜交不宜分。火性炎上故宜使之下,水性就下故宜使之上。水上火下名之曰交,交則為既濟,不交則為未濟。交者生之機,不交者死之徵也。如消渴症不交,火偏虛也,水氣症不交,水偏盛也。少火者,陽也氣也,與水為對待者也。

水為陰精,火為陽精,二物匹配,名曰陰陽和平,亦名少火生氣。如是則諸病不作,可得長生矣。倘不善攝養,以致陰虧水涸,則火偏勝,所謂陰不足則陽必湊之,是為陽盛陰虛,亦曰壯火食氣,是知火即氣也,氣即火也。東垣云:火與元氣不兩立。蓋水火既濟,火即為真陽之氣,及其偏也,則即陽氣而為火矣,始與元氣不兩立,而成乖否之象焉。故戴人曰:莫治風,莫治燥,治得火時風燥了。

苟能解此,則已達陰陽水火之原,曲暢旁通,何施不可。但重養陰者,謂人之一身,水一而已,火則二焉,陽常有餘陰常不足,自老至少所生疾病靡不由於真陰不足。況節欲者少,嗜欲者多,以致陰水愈虧,陽火愈旺。奈陰道難長,峻補亦無旦夕之功,故補陰之品自少至老不可一日間斷。

其補陽之藥,勸戒諄諄,雖然性稟不同,陽盛人補陰固宜,陰盛人補陽尤要。況陰從陽長,單滋陰分徒傷胃氣,反絕後天生化之源。要知純陰之藥則多肅殺閉藏之氣,何有陽和化育之功哉。況天地以陽為生之根,人生以火為命之門。天開於子而陽生焉,是子為陽之本而為先天。

人生於寅而火兆焉,是寅為火之母而為後天。火者生之本也,陽者火之用也。故曰:天非此火不能化生萬物,人非此火不能有生。天之陽氣能交於下,地之陰氣能交於上。人之真火能藏於下,則真水能布於上。陽施陰化之氣克昭,氣血和平之長日旺。蓋陰陽之精互藏其宅,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,故心火也而含赤液,腎水也而藏白氣。

赤液為陰,白氣為陽,循環往來,晝夜不息,此常度也。

苟不知攝養,縱恣情欲,虧真陰,陽無所附,因而發越上升,此火空則發之義,是周身之氣並於陽也。並於陽,陽愈盛而陰愈虧,由是上焦發熱,咳嗽生痰,迫血吐衄,頭痛煩躁,胸前骨痛,口乾舌苦,五心煩熱,潮熱骨蒸,小便短赤,此其候也。久則孤陽不能獨旺,無根之火豈能長明。

白話文:

標題:[調養水火論]

內容:古書有言:精氣喪失則身體虛弱,又說:邪氣侵入,是因爲體內正氣虛弱。虛弱就是空虛、無能爲力,好比國家內部空虛,百姓離散,盜賊就會蜂擁而起,鎮壓安撫困難重重。除非委任賢能智慧之人,安頓民生,讓他們得以休養生息,否則怎能保證天下太平呢?生病虛弱的情形也是這樣。古書說:不能治療虛弱,還談什麼其他病症?這表明虛弱是百病的根本,應該首先重視,列在各種症狀之首。然而,充實空虛的是氣血,生成氣血的是水火,水火是生命的根本,精神的源泉。

《靈樞》說:水的精華是意志,火的精華是精神,但是水火應當平衡而不是偏頗,應當交融而不是分離。火的性質是向上燃燒,所以應該引導它向下;水的性質是向下流動,所以應該引導它向上。水在上火在下叫做交融,交融則稱爲“既濟”,不交融則稱爲“未濟”。交融是生命的活力,不交融是死亡的徵兆。例如,消渴症不交融,是因爲火太虛弱;水腫病不交融,是因爲水過於旺盛。微火是陽氣,與水相對應。

水是陰精,火是陽精,兩者相配,叫做陰陽和平,也叫做微火生氣。如此,則各種疾病不會發生,可以長生不老。但如果不懂得保養,導致陰虧水乾,則火會偏勝,這就是所謂的陰不足陽必湊之,是爲陽盛陰虛,也叫壯火食氣,由此可知火即是氣,氣即是火。李東垣說:火與元氣不能並存。因爲當水火交融時,火即成爲真正的陽氣,當它偏頗時,就變成陽氣而爲火,開始與元氣不能並存,形成衝突的局面。因此,張從正說:不要治療風,不要治療燥,只要治療火,風燥自然消失。

如果理解了這一點,就能通達陰陽水火的根源,靈活運用,任何治療方法都可能實施。但是重點在於養陰,人的身體,水只有一個,火有兩個,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,從小到老所生的疾病大多是由真陰不足引起的。何況節制慾望的人少,放縱慾望的人多,導致陰水更加虧損,陽火更加旺盛。然而,陰的恢復很難,即使猛補也無法立刻見效,所以補陰的藥物從小到老都不應該間斷一天。

至於補陽的藥物,雖然諄諄告誡,但人的體質不同,陽盛的人補陰固然合適,陰盛的人補陽更爲重要。況且陰隨陽生長,單滋陰會傷害胃氣,反而切斷後天的生化之源。要知道純陰的藥物則充滿肅殺閉藏的氣息,哪裏有陽和化育的功效呢。何況天地以陽爲生存之根,人生以火爲生命之門。天在子時開啓,陽氣由此而生,所以子時是陽的根本,是先天的。

人在寅時開始孕育火種,所以寅時是火的母親,是後天的。火是生命的根本,陽是火的作用。所以說:沒有這個火,天就不能化生萬物,人沒有這個火,就不能生存。天的陽氣能在地下交合,地的陰氣能在天上交合。人的真火能在下面隱藏,那麼真水就能在上面分佈。陽施陰化的氣息日益昭顯,氣血和平的生長日益旺盛。這是因爲陰陽的精華互相藏於對方的住所,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,所以心是火,但含有紅色液體,腎是水,但藏有白色氣體。

紅色液體是陰,白色氣體是陽,循環往復,日夜不停,這是常態。

如果不懂得保養,放縱情慾,損耗真陰,陽無所依附,從而激發上升,這就是火空則發的道理,是全身的氣都集中在陽上。集中在陽,陽愈盛而陰愈虧,因此上焦發熱,咳嗽生痰,迫使血液噴出,頭痛煩躁,胸前骨痛,口乾舌苦,五心煩熱,潮熱骨蒸,小便短赤,這些都是症狀。時間久了,孤陽不能獨自旺盛,無根之火怎麼能長久明亮。

古書所說:壯火蝕氣。氣也弱了,而陽也虛了。因此,飲食不能消化,腹瀉無度,丹田不暖,筋骨無力,夢遺精滑,眩暈自汗,突然倒地,這是症狀。然而,在少陰髒中,重要的是真陽,陽不回則邪不去。在厥陰髒中,負責藏血,血不養則脈不起。所以治療時,陽極虛則補陽以生陰,使陰隨陽生長;陰極虛則補陰以配陽,使陽隨陰轉化。

陰陽調和,百病消除。如果只看重或陰或陽,那麼不僅無法用藥來糾正偏差,反而會增加偏差的傷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