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指要》~ 卷二 (5)
卷二 (5)
1. 調護水火論
經所謂:壯火蝕氣。氣亦弱矣,而陽亦虛焉。由是飲食不化,泄瀉無度,丹田不暖,筋骨無力,夢遺精滑,眩暈自汗,卒倒僵仆,此其候也。然少陰臟中,重在真陽,陽不回則邪不去。厥陰臟中,職司藏血,血不養則脈不起。故治之者,陽甚虛補陽以生陰,使陰從陽長也;陰甚虛補陰以配陽,使陽從陰化也。
陰陽調和,百病消解。若以偏重或陰或陽執見,則不惟設藥以救偏,而反增偏害之至矣。
白話文:
經典裡說:「過旺的火氣會損耗正氣。」正氣一旦虛弱,陽氣也會跟著虛衰。這樣一來,就會導致飲食無法消化、腹瀉不止、丹田(肚臍下)感到寒冷、筋骨無力、容易做夢遺精、頭暈自汗,嚴重時甚至會突然昏倒、身體僵硬,這些都是它的症狀表現。
其中,少陰臟(腎臟)最重要的是腎陽,如果陽氣無法恢復,邪氣就無法去除。而厥陰臟(肝臟)負責儲藏血液,如果血液無法滋養身體,脈象就會微弱。因此,治療的方法是:陽氣極度虛弱時,要補陽以滋生陰氣,使陰氣隨著陽氣生長;陰氣極度虛弱時,要補陰以配合陽氣,使陽氣隨著陰氣轉化。
陰陽調和就能使各種疾病消解。如果只偏重於一方,執著於補陰或補陽,不但無法用藥物來糾正偏差,反而會加重偏頗所帶來的危害。
2. 乙癸同源論
古稱乙癸同源,腎肝同治,其說維何?蓋火分君相。君火者居乎上而主靜,相火者處乎下而主動。君火惟一,心主是也,相火有二,乃肝與腎。腎應北方壬癸,於卦為坎,於象為龍,龍潛海底,龍起而火隨之。肝應東方甲乙,於卦為震,於象為雷,雷藏澤中,雷起而火隨之。
澤也,海也,莫非水也,莫非下也。故曰:乙癸同源。東方之木無虛,不可補,補腎即所以補肝。北方之水無實,不可瀉,瀉肝即所以瀉腎。至於春升龍不現則雷無聲,及其秋降雷未收則龍不藏。但使龍歸海底,必無迅發之雷,但使雷藏澤中,必無飛騰之龍,故曰腎肝同治。
東方者天地之春也,勾萌甲坼,氣滿乾坤。故在人為怒,怒則氣上而居七情之升,在天為風,風則氣鼓而為百病之長。怒而補之,將逆而有壅絕之憂;風而補之,將滿而有脹悶之患矣。
北方者,天地之冬也,草黃木落,六宇蕭條。在人為恐,恐則氣下而居七情之降,在天為寒,寒則氣慘而為萬象之衰。恐而瀉之,將怯而有癲僕之虞;寒而瀉之,將空而有涸竭之害矣。
然木既無虛又言補肝者,肝氣不可犯,肝血自當養也。血不足者,濡之水之屬也,壯水之源,木賴以榮。水既無實又言瀉腎者,腎陰不可虧而腎氣不可亢也。氣有餘者伐之,木之屬也,伐木之乾水賴以安。夫一補一瀉,氣血攸分,即瀉即補,水木同府。總之,相火易上,身中所苦,瀉木所以降氣,補水所以制火,氣即火,火即氣,同物而異名也。故知氣有餘便是火者,愈知乙癸同源之義矣。
然時醫多執肝常有餘之說,舉手便云平肝。殊不思經曰:東方木也,萬物所以始生也。《聖濟經》云:四時之所化始於木,十二經之所養始於春,女子受娠一月,是厥陰肝經養之。肝者乃春陽發動之始,萬物生化之源,故戒怒養陽,使先天之氣相生於無窮,是攝生之切要也。
蓋春屬肝木,乃吾身升生之氣,此氣若有不充,則四臟何所稟承,如春無所生,則夏長秋收冬藏者將何物乎?五行之中惟木有發榮暢茂之象,水火金土皆無是也。使天地而無木,則世界黯淡其無色矣。培之養之,猶恐不暇,而尚欲剪之伐之乎?故養血和肝,使火不上炎,則心氣和平而百骸皆理。況腎主閉藏,肝主疏泄,是一開一闔也。
俗云肝有瀉無補,不知六味地黃湯、七寶美髯湯等劑皆補肝之藥也,人特習而不察耳。
白話文:
這篇論述被古人稱為「乙癸同源論」,談到腎與肝需一同調理,這是為什麼呢?其實,火可分為君火與相火兩種。君火位在上部,性質較靜,指的是心臟;而相火則在下方,特性為動,指的是肝臟和腎臟。腎臟對應的是北方的壬癸,以八卦來說是坎卦,象徵龍,龍潛伏海底,龍一出,火勢就跟著上揚。肝臟對應的是東方的甲乙,以八卦來看是震卦,象徵雷,雷隱匿於沼澤之中,雷一響,火勢就跟著上升。
沼澤、大海,無一不是水的所在,也都是在下方,因此,我們說「乙癸同源」。東方的木氣充沛,無法再補充,補腎實際上就是補肝。北方的水氣並非過盛,不能進行排瀉,排瀉肝臟實際上就是排瀉腎臟。春天,如果龍不現身,雷聲就無法響起;秋天,如果雷聲未息,龍就不會隱匿。只要讓龍回到海裡,就不會有突然響起的雷聲;只要讓雷聲藏於沼澤,就不會有飛騰的龍,因此,我們說腎肝需一同調理。
東方代表天地間的春季,萬物開始萌芽,生機盎然。對人而言,代表的是怒氣,怒氣上衝,居於七情中的昇華位置,在自然中則是風,風吹起,氣流鼓動,成為百病之首。若是在怒氣時補充,可能會導致阻塞;在風起時補充,可能會導致脹悶。
北方代表天地間的冬季,草木枯黃,一片蕭瑟。對人而言,代表的是恐懼,恐懼時氣息下沉,居於七情中的下降位置,在自然中則是寒冷,寒冷時萬物萎靡,氣息衰弱。若是在恐懼時排瀉,可能會導致膽怯;在寒冷時排瀉,可能會導致虛弱。
然而,雖然木氣充沛,但還是要補肝,因為肝氣不可冒犯,肝血應該得到滋養。若是血液不足,可以透過滋補水份來改善,壯大水源,木氣才能旺盛。雖然水氣並非過盛,但還是要排瀉腎臟,因為腎臟的陰氣不可虧損,腎臟的氣息不可過度。若是氣息過剩,可以透過排瀉木氣來調整,排瀉木氣,水源就能安定。
一補一瀉,氣血分開,即是瀉也是補,水與木共存。總的來說,相火容易上升,身體易感痛苦,排瀉木氣可以降低氣息,補充水份可以抑制火氣。氣息即是火氣,火氣即是氣息,本是同一物質,只是名稱不同。由此可知,氣息過剩就是火氣,這樣就能更理解「乙癸同源」的道理。
然而,很多醫生都堅持肝臟常常過剩的觀點,一出手就是平肝。卻不知道經典上說:東方屬木,萬物因此得以開始生長。《聖濟經》也提到:四季的變化從木開始,十二經絡的養生從春季開始,女子懷孕一個月時,是由厥陰肝經來養育。肝臟是春季陽氣開始發動的地方,是萬物生長的源泉,因此要戒怒養陽,使先天之氣得以生生不息,這是養生的重要原則。
春季屬肝木,是我們身體中生機勃勃的氣息,這種氣息如果不夠充足,其他四臟又該如何得到滋養?如果春天沒有萬物生長,那麼夏天的成長、秋天的收穫、冬天的儲藏,又能依賴什麼呢?五行之中,只有木具有繁茂生長的特徵,水、火、金、土都不具備這種特徵。如果天地之間沒有木,世界就會失去色彩。我們應該盡力去培養和滋養它,怎麼還想要去剪除和破壞呢?因此,我們應該滋養血液,和諧肝臟,讓火氣不要上衝,這樣心氣就會平和,全身各部位都能得到調理。況且,腎臟主閉藏,肝臟主疏泄,這是一開一合的關係。
俗語說肝臟只有排瀉,沒有補充,但事實上,像六味地黃湯、七寶美髯湯這些藥方,都是補肝的藥物,只是人們習慣了,沒有發現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