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學指要》~ 卷五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8)

1. 傷寒三陽三陰指要

況風寒之中人營衛,晝夜循環,無所不至,豈間於手經哉!傷寒傳變之大要舉此可推,學者宜細究之。

若夫瘟疫症,亦多類傷寒,而其初起,舌即有輕黃苔現,非若傷寒黃苔,兩邊猶紅也。且症則惡食不惡寒,又無頭疼或嘔吐酸臭,是乃分別之切要也,況右手關脈滑大可辨。蓋時感瘟疫,感天地之戾氣,邪自口鼻入內,不客藏府,舍於伏脊之內,去里不遠,附近於胃,乃表裡分界,是為半表半裡,《針經》所謂橫達膜原是也。

凡邪在經為表,在胃為里,今邪在膜原,正當經胃交界之所,病之所發惡食,或懍懍怯寒,甚則肢厥,陽氣鬱極,而通則厥回而中外皆熱。始而怯寒,既而發熱,非若傷寒發熱而並惡寒也。且其為變,往往至急至危,尤有大異於傷寒者,此又不可不辨之也。

白話文:

風寒侵入人體,會影響營氣和衛氣,它們在白天和夜晚循環運行,沒有不到的地方,難道只會影響手上的經絡嗎!傷寒傳變的重點大致上是這樣,可以由此推論,學習的人應該仔細研究。

至於瘟疫,很多症狀也類似傷寒,但它在初期,舌頭就會出現輕微的黃色苔,不像傷寒的黃苔,舌頭兩側還是紅色的。而且瘟疫的症狀是厭食但不怕冷,也沒有頭痛或嘔吐酸臭,這是區分兩者的重點,加上右手關脈會呈現滑大,可以分辨出來。因為時疫瘟病,是感受天地間不正常的氣,邪氣從口鼻進入體內,不直接進入臟腑,而是潛伏在背部脊椎內,離內臟不遠,靠近胃部,是表裡的分界線,也就是所謂的半表半裡,如同《針經》所說的橫達膜原。

凡是邪氣在經絡,屬於表證;在胃部,屬於裡證。現在邪氣在膜原,正好是經絡和胃部交界的地方,因此發病會出現厭食,或感覺寒冷,甚至四肢冰冷。這是陽氣被鬱積到極點,疏通後就會手腳回溫,全身發熱。一開始是怕冷,後來發熱,不像傷寒是發熱又怕冷。而且瘟疫的變化,常常來得又快又危急,和傷寒有很大的不同,這些是不可不辨明的。

2. 傷寒症治指要

夫傷寒症治,仲景方法具詳,醫宜得其要也。如太陽主表,為一身之外藩,綜六經而統營衛。風為陽邪,故傷衛,寒為陰邪,故傷營。衛受邪則有汗或有咳,鼻流清涕,乃為虛邪,故用桂枝湯或參蘇飲加荊防主之。營受邪則無汗,惡寒發熱,頭痛脊強,乃為實邪,故用麻黃湯、羌活湯、香蘇散等主之。

營衛俱受邪,俱無汗,皆為實邪,大青龍主之。然太陽之症,頭項強痛,惡寒發熱,脈必浮緊,而有受邪重傷,脈伏而附骨,重按乃得,沉緊之至,是須重用發散之劑而脈始見也。若單惡寒,不頭痛項強,而惟腹痛脈代者,則又為直中陰經矣,此又不可不知。如陽明主裡,內候胃中,外候肌肉,而有病經病府之分。

如雲身熱煩渴,目疼鼻乾不得眠,不惡寒反惡熱者,此陽明經病也。若潮熱譫語,手足肢下濈然汗出,腹滿痛,大便硬不得解者,此陽明府病也。而其候有三:經脈則有邪已傳陽明而表尚未罷,兼見頭痛惡寒無汗之太陽症者;有太陽之邪已盡,悉傳陽明,但見大熱有汗,心煩不眠,口渴引飲之陽明府者;有陽明之邪未已,復轉少陽,兼見胸膈痛,寒熱往來,口苦而嘔,目眩耳聾之少陽症者。

白話文:

【對於傷寒病症的治療,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已有詳細的方法,醫生應掌握其中的精髓。例如,太陽經主宰體表,是人體對抗外界的第一道防線,它總管六經並統攝營衛。風邪屬於陽邪,所以會傷害到衛氣,而寒邪屬於陰邪,所以會傷害到營血。如果衛氣受到侵害,可能會出現出汗、咳嗽或鼻水等症狀,這是被虛邪所傷,因此可用桂枝湯或參蘇飲加上荊芥和防風來治療。若營血受到侵害,則不會出汗,並伴有畏寒發燒、頭痛和背痛,這是被實邪所傷,因此可用麻黃湯、羌活湯或香蘇散等來治療。

當營血和衛氣同時受到侵害,且都沒有出汗,這都是實邪所致,可用大青龍湯來治療。然而,太陽經的特徵,就是頭部和頸部會強烈疼痛,且會畏寒發燒,脈搏會浮動且緊繃,若受到嚴重侵害,脈搏會隱藏在骨邊,必須用力按壓才能感覺到,這種深度且緊繃的脈象,需使用強力的發汗藥物才能讓脈象顯現。如果只有畏寒,沒有頭痛和頸部僵硬,只感到腹痛且脈象呈現間歇性,這可能已經直接影響到陰經,這點必須注意。陽明經主要掌管內部的胃和外部的肌肉,並有經病和腑病的區別。

例如,身體發熱、口渴、眼睛疼痛、鼻子乾燥、失眠,且不畏寒反而怕熱,這是陽明經病。若出現週期性的高熱、胡言亂語、四肢下端不斷出汗、腹部劇痛、大便乾硬無法排解,這是陽明腑病。陽明經的病狀可分為三種:一是邪氣已傳入陽明經但表面症狀尚未消失,會同時出現頭痛、畏寒和無汗的太陽經症狀;二是太陽經的邪氣已經完全消散,全部傳入陽明經,只會看到高熱、有汗、心煩失眠、口渴想喝水的陽明腑病;三是陽明經的邪氣尚未清除,又轉移到少陽經,會同時出現胸口痛、寒熱交錯、口苦想吐、視物模糊和聽力下降的少陽經症狀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