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學指要》~ 卷六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5)

1. 治療大法指要

然而一氣之中初同末異,一日之內寒燠迥殊,且有乖戾變常之時。大暑之候而得寒症,大寒之候而得熱症,症重於時則舍時從症,時重於症則舍症從時。六氣太過為六淫,六淫致疾為客病,以其天之氣從外而入也。七情動中為主病,以其人之氣從內而起也。此用藥權衡主治之大法,萬世遵守之常經,雖聖哲復起莫可變更也。

然有性稟偏陰偏陽又當從法外之治。假於性偏陰虛,雖當隆冬,陰精虧損,水既不足,不能制火,陽無所依,外泄為熱或反汗出,藥宜滋陰,設從時令誤用辛溫,勢必立斃。假如性偏陽虛,雖當盛夏,陽氣不足,不能外衛,其表虛不任風寒,灑淅戰慄,思得熱食及御重裘,是雖天令之熱亦不足以敵真陽之虛,病屬虛寒,藥宜溫補,設從時令誤用苦寒亦必立斃。故變通合宜之妙,存乎其人。

且人稟天地之氣以生,而強弱莫外乎天地之運氣。當天地初開,氣化濃密,則受氣常強及其久也,氣化漸薄則受氣常弱,故上古之人度百歲乃去,今則七十稱古稀矣。蓋天地運氣漸薄,人亦因之,以致血氣精神亦應因之漸衰,故用藥消息亦必因之漸變,不可執泥古法,輕用峻利。況近世之囂竟日深,斵喪牋賊,難解難遏,於是元氣轉薄,疾病叢生,虛多實少。

臨症施治,專防克伐,多事溫補,痛戒寒涼。抵當、承氣日就減少,補中、歸脾日就增多,此今日治法之急務也。設使病宜用熱亦當先之以溫,病宜用寒亦當先之以清。縱有積滯宜消,必須先養胃氣,縱有邪氣宜祛,必須隨時疏散,不得過劑以損傷氣血。氣血者,人之所賴以生者也。

氣血充盈則百邪外御,病安從來。氣血一虧則諸邪輻輳,百病叢生。世大之病十有九虛,醫師之藥百無一補,豈知用藥一誤,則實者虛,虛者實,是死於藥而非死於病也。且古人立方既有照膽之朗識,復盡活人之苦心,有是病方下是藥,分兩多而藥味寡,譬如勁兵專走一路,則足以破壘擒王矣。後人既無前賢之識見,徒存應世之遊移,分兩減而藥味多,譬猶廣設攻圍,以庶幾於一遇。

嗟乎,品類既繁,攻治必雜,病之輕者因循而愈,病之重者豈能一得乎?然藥雖有大力之品,終屬草木之華,必藉人之正氣為倚附,方得運行而獲效。如中氣餒極,雖投硝黃不能迅下也,榮陰枯槁,雖投羌麻不能得汗也,元陽脫盡,雖投熱藥不覺熱也,真陰耗極,雖投寒藥不覺寒也,正氣重傷,雖投補藥不覺補也。非醫者立見不移,病人專心守一,焉有日至功成之益哉。

白話文:

然而,人體內氣的運行,開始和最後的狀態不盡相同,一天之內氣候的寒熱變化也差異很大,而且還有不正常的變動情況。比如在大暑時節反而出現寒症,在大寒時節反而出現熱症。如果病情嚴重程度超過時令的影響,就應該根據病情來治療,如果時令的影響大於病情,就應該根據時令來治療。六種自然氣候變化太過,會成為六淫邪氣,六淫邪氣導致的疾病屬於外來病,因為它們是從外界侵入人體的。七情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在體內引起的變化是內生病,因為它們是從人體內部產生的。這就是用藥時權衡和決定如何治療的根本法則,是萬世都應遵守的原則,即使是聖賢再世,也不可以更改。

然而,每個人的體質有偏陰或偏陽的差異,這時就應該採用常規方法之外的治療方式。例如,體質偏陰虛的人,即使在隆冬時節,由於陰精虧損,體內的水分不足,不能制約火氣,導致陽氣失去依附而向外散發,表現為發熱或反而出汗。這時的藥物應該以滋陰為主。如果按照時令誤用辛溫的藥物,很可能會立即死亡。又比如,體質偏陽虛的人,即使在盛夏時節,由於陽氣不足,不能保護體表,會感到虛弱而怕風寒,身體發抖,想吃熱食、穿厚衣服。這說明即使是盛夏的炎熱,也不足以抵禦體內真陽的虛弱,這種病屬於虛寒,藥物應該以溫補為主。如果按照時令誤用苦寒的藥物,也必定會立即死亡。所以,能否靈活變通地運用藥物,關鍵在於醫生個人的判斷能力。

人稟承天地之氣而生存,身體的強弱與天地氣運息息相關。當天地剛開始形成時,氣的濃度很高,這時人們的身體通常很強壯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氣的濃度逐漸變薄,人們的身體也變得相對虛弱。因此,上古時代的人可以活到一百歲,而現在七十歲就被稱為古稀了。這說明天地氣運逐漸衰退,人也因此受到影響,導致氣血精神也跟著逐漸衰弱。所以用藥的方法也必須隨著時代變化而調整,不能固守古代的方法,輕易使用藥性峻猛的藥物。況且,現代社會的喧囂日益嚴重,人們消耗過多,損害元氣,難以解脫和遏制,於是元氣轉弱,疾病叢生,虛症多而實症少。

臨床診治時,要特別注意避免使用攻伐的藥物,多使用溫補的藥物,堅決避免使用寒涼的藥物。例如,抵當湯、承氣湯等瀉下的藥物應該逐漸減少使用,而補中益氣湯、歸脾湯等補益的藥物應該逐漸增加使用,這才是現代治療的當務之急。即使疾病應該使用熱性藥物,也應該先用溫和的藥物來引導,即使疾病應該使用寒性藥物,也應該先用清涼的藥物來緩解。即使有積滯需要消除,也必須先養護胃氣,即使有邪氣需要驅除,也必須隨時疏導,不能過量使用藥物而損傷氣血。氣血是人賴以生存的根本。

氣血充盈,各種邪氣就無法入侵,疾病自然不會產生。氣血一旦虧虛,各種邪氣就會蜂擁而至,各種疾病就會接踵而來。現在,世間大部分疾病都是因虛引起的,而醫生使用的藥物卻很少有補益作用,他們不知道用藥一旦有誤,就會導致實證轉為虛證,虛證轉為實證,這是死於藥物而不是死於疾病。古代的醫生在開藥方時,既有明察秋毫的見識,又盡了救死扶傷的苦心。他們是根據什麼病就用什麼藥,用藥的劑量大而藥味少,就像精銳部隊只攻打一個方向,這樣才能夠攻破堡壘、擒拿敵王。而後人既沒有前人的見識,只知道隨波逐流,用藥的劑量小而藥味多,就像四面設防,試圖碰運氣。

唉,藥物的種類繁多,攻伐的手段也雜亂無章,病情輕的可能會自然痊癒,病情重的又怎麼可能收到好的效果呢?藥物雖然有藥力強大的,但終究屬於草木之類,必須依靠人體的正氣才能發揮作用。如果中氣極度衰弱,即使使用硝石、大黃等瀉下藥物,也不能迅速產生瀉下的效果;如果榮陰枯槁,即使使用羌活、麻黃等發汗藥物,也不能出汗;如果元陽耗竭,即使使用熱藥,也不會感到溫熱;如果真陰耗竭,即使使用寒藥,也不會感到寒冷;如果正氣嚴重受損,即使使用補藥,也不會感到補益。所以,如果醫生不能當機立斷,病人不能專心配合治療,又怎麼能達到日積月累的療效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