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指要》~ 卷六 (4)
卷六 (4)
1. 治療大法指要
夫虛實者諸病之根本也,補瀉者治療之綱紀也。經曰: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凡言虛者精氣奪也,凡言實者邪氣勝也。是故虛則受邪,邪客為實。經曰:邪氣盛則實,精氣奪則虛者此耳。倘邪重於本則以瀉為補,是瀉中有補也。本重於邪則以補為瀉,是補中有瀉也。且升降者病機之要括也,升為春氣,為風化,為木象,故升有散之之義。
降為秋氣,為燥化,為金象,故降有斂之之義。如飲食勞倦則陽氣下陷,宜升陽益氣,瀉利不止宜升陽益胃,鬱火內伏宜升陽散火,因濕洞泄宜升陽除濕,此類宜升之者也。如陰虛則水不足以制火,火空則發而炎上,其為症也,咳嗽多痰,吐血鼻衄,頭疼齒痛,口苦舌乾,骨蒸勞熱,是謂上熱下虛之候,宜用麥冬、貝母、枇杷葉、白芍藥、牛膝、五味子之屬以降氣。
氣降則火自降,而氣自歸源,更之益以滋水添精之藥以救其本,則諸症自瘳,此類宜降之者也。
更有塞因塞用者,如脾虛中焦作脹,腎虛氣不歸源,以致上焦逆滿,用人參之甘以補元氣,五味子之酸以斂虛氣,則脾得建運而脹自消,腎得斂藏而氣自歸,上焦清泰而逆滿自平矣。通因通用者,如傷寒挾熱下利或中有燥糞,必用溫胃,承氣下之乃安。傷暑滯下不休,得六一散清熱除積乃愈。
然治寒以熱,治熱以寒,此正治也。如熱病而反用熱攻,寒病而反用涼劑,乃從治也。蓋聲不同不相應,氣不同不相合。大寒大熱之病必能與異氣相拒,善治者乃反其佐以同其氣,復令寒熱參合,使其始同終異也。如熱在下而上有寒邪拒格,則寒藥中入熱藥為佐。《內經》云:若調寒熱之逆,冷熱必行,則熱藥冷服;下膈之後,冷體既消,熱性隨發。
寒在上而上有浮火拒格,則熱藥中入寒藥為佐;下膈之後,熱氣既散,寒性隨發,情且不違而致大益,病氣隨愈,嘔吐皆除,所謂寒因熱用,熱因寒用,使同聲易於相應,同氣易於相合而無拒格之患。經曰:必先其所主而後其所因也。用熱遠熱者是病本於寒,法應熱治,所投熱藥僅使中病,毋令過焉,過則反生熱病矣。
用寒遠寒者是病本於熱,法應寒治,所投寒劑僅使中病,毋令過焉,過則反生寒病矣。故益陰宜遠苦寒以傷胃,益陽宜遠辛散以逆氣,祛風勿過燥,清暑毋輕下,產後忌寒涼,滯下忌斂澀。
然天地四時之氣行乎六合之間,人處氣交之中亦必因之而感。春氣生而升,夏氣長而散,長夏之氣化而軟,秋氣收而斂,冬氣藏而沉,人身之氣自然相通,其生者順之,長者敷之,化者堅之,收者肅之,藏者固之,此藥之順乎天者也。春溫夏熱,元氣外泄,陰精不足,藥宜養陰。
秋涼冬寒,陽氣潛藏,勿輕開通,藥宜養陽,此藥之因時制用,補不足以和其氣者也。然既戒勿伐天和而又防其太過,所以體天地之大德也。昧者捨本從標,春用辛涼以伐肝,夏用鹹寒以抑火,秋用苦溫以泄金,冬用辛熱以涸水,謂之時藥,殊失《內經》順逆之理。夏月伏陰,冬月伏陽,推之可知矣。
白話文:
虛和實是所有疾病的根本,補和瀉是治療的總綱。經典說:「邪氣容易侵入的地方,一定是身體的氣虛弱。」凡是說「虛」,就是指精氣被奪走了;凡是說「實」,就是指邪氣旺盛。所以,虛弱的身體容易受到邪氣侵襲,邪氣侵入就會變成「實」的狀態。經典也說:「邪氣旺盛就表現為實,精氣被奪走就表現為虛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如果邪氣比身體的根本更強盛,就要用瀉的方法來達到補的效果,這就是瀉中有補;如果身體的根本比邪氣更強盛,就要用補的方法來達到瀉的效果,這就是補中有瀉。
另外,升和降是疾病發展變化的關鍵。升代表春天的氣息,是風的變化,屬於木的象徵,所以升具有發散的意義。降代表秋天的氣息,是乾燥的變化,屬於金的象徵,所以降具有收斂的意義。如果因為飲食或過度勞累導致陽氣下陷,就應該用升陽益氣的方法;如果腹瀉不止,應該用升陽益胃的方法;如果體內有鬱積的火氣,應該用升陽散火的方法;如果因為濕氣導致腹瀉不止,應該用升陽除濕的方法,這些都是屬於適合用升法的。
如果陰液不足,就無法控制體內的火氣,火氣旺盛就會向上竄,表現出來的症狀會有咳嗽多痰、吐血、流鼻血、頭痛、牙痛、口苦、口乾、骨蒸潮熱等,這就是所謂的「上熱下虛」的症狀,適合使用麥冬、貝母、枇杷葉、白芍藥、牛膝、五味子等藥物來降氣。
當氣降下去,火氣自然也會跟著降下去,而氣也會回到原本的源頭。再配合滋陰補精的藥物來調理根本,那麼各種症狀自然就會痊癒,這些都是屬於適合用降法的。
還有一種情況是「塞因塞用」,例如脾虛導致中焦脹滿,腎虛導致氣無法回到源頭,以致於上焦氣逆滿悶,這時可以用人參的甘味來補元氣,用五味子的酸味來收斂虛氣,這樣脾的運化功能就能恢復,脹滿自然消除,腎的收斂功能也能恢復,氣自然回到源頭,上焦就能清爽平和,逆滿的狀況也會消失。「通因通用」的情況,例如傷寒夾雜熱邪導致腹瀉,或者腸道中有乾燥的糞便,就必須用溫胃的方法,並用承氣湯來瀉下才能痊癒;暑熱導致腹瀉不止,可以用六一散來清熱消積就能痊癒。
治療寒證要用熱藥,治療熱證要用寒藥,這是正治法。如果熱病反而用熱藥來攻,寒病反而用涼藥,那就是反治法。因為聲音不同無法產生共鳴,氣息不同無法互相融合,大寒大熱的疾病一定會排斥異氣。善於治療的人會反過來用藥,用同氣的藥物來輔助,讓寒熱之氣互相參合,使其開始相同,最後卻不同。例如,熱在下部,但上部有寒邪阻隔,就應該在寒藥中加入熱藥來輔助。《內經》說:「如果要調和寒熱逆亂的狀況,冷熱必須同時並用,所以要熱藥冷服;藥物下膈後,藥的寒性會消失,藥的熱性就會發揮。」
寒在上部,但上部有虛火阻隔,就應該在熱藥中加入寒藥來輔助;藥物下膈後,藥的熱性會散開,藥的寒性就會發揮。這樣做,藥性就不會產生衝突,反而能發揮更大的功效,病氣自然痊癒,嘔吐也會停止。這就是所謂的「寒因熱用,熱因寒用」,讓同聲的容易產生共鳴,同氣的容易互相融合,而不會產生排斥。經典說:「必須先考慮病的主因,然後再考慮導致生病的其他因素。」用熱藥來遠離熱邪,是因為疾病的本質是寒,治療應該用熱藥,所用的熱藥只要能達到治療的效果就好,不要用過量,否則反而會產生熱病。
用寒藥來遠離寒邪,是因為疾病的本質是熱,治療應該用寒藥,所用的寒藥只要能達到治療的效果就好,不要用過量,否則反而會產生寒病。所以,滋陰要避免使用過於苦寒的藥物以免傷害脾胃,補陽要避免使用過於辛散的藥物以免導致氣逆,祛風藥不宜過於乾燥,清暑藥不宜輕易瀉下,產後應避免寒涼藥物,腹瀉不止應避免使用收斂的藥物。
天地四時的氣息在六合之間運行,人處在天地之氣交會的之中,也必然會受到影響。春天的氣息是生發的,所以氣是升的;夏天的氣息是成長的,所以氣是散的;長夏的氣息是變化的,所以氣是柔和的;秋天的氣息是收斂的,所以氣是肅殺的;冬天的氣息是收藏的,所以氣是沉潛的,人體內的氣息也自然會與之相通。對於生發的氣息要順應它,對於成長的氣息要舒展它,對於變化的氣息要使它堅實,對於收斂的氣息要肅清它,對於收藏的氣息要鞏固它,這是用藥順應天地的原則。春天溫暖,夏天炎熱,元氣容易向外散發,陰精容易不足,所以用藥宜滋養陰液。
秋天涼爽,冬天寒冷,陽氣潛藏在體內,不宜輕易開通,所以用藥宜補益陽氣,這就是根據時令來用藥,補不足以調和氣息的方法。但是,在告誡不要違背天地的和諧的同時,也要防止過於極端,這是體現天地大德的方法。那些不明白的人捨棄根本而只關注表面現象,春天用辛涼的藥物來克伐肝氣,夏天用鹹寒的藥物來抑制火氣,秋天用苦溫的藥物來宣洩金氣,冬天用辛熱的藥物來耗竭腎水,認為這是順應時令的用藥方法,卻完全違背了《內經》順應自然,逆反疾病的原則。要知道夏天陰氣潛伏,冬天陽氣潛伏,推廣開來就可以理解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