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學指要》~ 卷六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3)

1. 治法提綱

虛則不免於熱,倘不察虛實便以寒涼之劑投之,是病方肅殺而醫復肅之矣,其能久乎?故無陽則陰無以生,無陰則陽無以化,蓋物不生於陰而生於陽。如春夏生而秋冬殺也。如向日之草木易榮,潛陰之花卉易萎。經曰:陰陽之要,陽密乃固,此言陽密則陰亦固,而所重在陽也。

又曰:陽氣者若天與日,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,故天運當以日光明。此言天之運、人之命俱以陽為本也。古人莫不喜陽而惡陰,即丹溪主於補陰亦云實火可瀉,芩連之屬,虛火可補,參耆之屬。今人但知有火,而不分虛實,喜用寒涼者,是欲使秋冬作生長之令,春夏為肅殺之時。

令斯民折壽而不彰乎。

白話文:

虛弱的體質難免會出現發熱的現象,如果沒有仔細辨別是虛證還是實證,就貿然使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,這就像疾病本身已經帶有肅殺之氣,而醫生又再次用藥物加重這種肅殺之氣,病情怎麼可能好轉呢?所以說,沒有陽氣,陰氣就無法產生;沒有陰氣,陽氣也無法化生。萬物都是在陽氣的推動下產生,就像春夏生長,秋冬凋零一樣。向著太陽的草木容易茂盛,處在陰暗處的花草容易枯萎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陰陽的關鍵,陽氣固密才能使陰氣也固守」,這說明陽氣固密,陰氣也會跟著固守,而重點在於陽氣。

《黃帝內經》又說:「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樣,如果失去它應有的作用,就會減損壽命,無法正常發展。」這說明天的運行、人的生命都以陽氣為根本。古人沒有不喜歡陽氣而厭惡陰氣的,即使是朱丹溪主張補陰,也認為實火可以瀉火,用黃芩、黃連等藥物;虛火可以補,用人參、黃耆等藥物。現在的人只知道有火,卻不區分是虛火還是實火,一味地喜歡用寒涼的藥物,這就像是要讓秋冬變成萬物生長的季節,春夏變成萬物凋零的季節。

這樣做難道不會讓人民減損壽命、無法正常發展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