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指要》~ 卷六 (17)
卷六 (17)
1. 小兒徵病說
其餘肝虛膽實,肺虛大腸實,心虛包絡實,左腎虛膀胱實,右腎虛小腸實,俱宜仿此以消息之。至於手上關筋之虛實與面部氣色無異同,看法將小兒食指側面正筋分作三截,以左手近指甲一頭辰內候膻中,正卯位候心,卯內候膽,正寅位候肝,寅內候腹中。近虎口一頭,以入掌心橫紋正位候左腎,以右手食指側面正筋候胸肺,正位候脾,內候胃,正位候右腎。俱宜以氣色善為腑實,腑實其病在合。
以色惡氣善為腑困,腑困其病在裡,以氣色俱惡為臟虛,臟虛其病在神。凡氣色以青淺為外邪,深黑為臟憊,浮粗為外感,沉散為不足,紫滯為傷食,青白為多痰,赤潤為火毒,紅紫為疳積,血色不沖和為氣滯。推之欲其活動如輕云之過太虛,推後喜其聚斂若霓虹之沉水底,總以扒得動為活,不動力死。扒來而間或凝結如珠亦危,此其要也。
其餘病症與大人治療無異。獨於驚風一症原無經旨,皆後人因象取名,妄擬混呼。由是訛以傳訛,謬增症治耳。夫驚者駭也,恐怖也,懵然觸其不備之謂也。前哲云:小兒陽常有餘,言其氣浮而暴,非真陽有餘,乃氣躁也。小兒陰常不足,言臟元之未滿,非真陰不足也。故小兒因臟腑神氣不固,心怯膽小,偶睹奇形怪象,突聞驟震大呼,以及雞犬牛馬之奔弛,能令小兒致驚。驚則真元恍惚,寤寐不寧,作熱作搐,恐挾外感,即於養臟安神隊中兼帶發散自愈。
如無外感,則取大人寧靜之精神,安鎮小兒擾攘之氣魄,所謂同氣相求,以為翕聚之機也。溯諸本旨,今人所云急驚即傷寒門中剛痙。剛痙原系陽症,起於淫邪侵犯腑合,發熱口渴,手足抽掣,角弓反張,形狀類風,宜遵正治。有風治風,見痰治痰,發熱退熱,畏寒除寒,略重者須於剛痙條內節取祖方治之。
今人所云慢驚即傷寒門中柔痙,柔痙本屬陰症,因於胎元不足,有發熱不發熱者,有口渴不口渴者,反張抽掣較剛痙差緩,宜遵反治,急須分經溫補,先救臟真,則痰搐寒熱可不治而自愈矣。間有內外病因,須要微存寒熱風痰,不可盡徹,必俟臟氣大回,凶症悉減,方可更藥去之。
今人所云慢脾,即傷寒門中亡陽壞症,筋惕肉瞤是也。明見機兆一至,急取四將四逆或真武等湯救之。凡治真元衰憊,要在病症未及全現之先,庶可挽回千百中之一二。如病盡發而後藥之,勢必萬無可及矣。至有吐泄並作,非關陽腑嘔泄者,更宜急補火土。間有半陰半陽病症夾雜者,亦宜穩守陰盡回陽,方可更行清涼,以盡拔病本耳。
又有一種小兒,胎元充足,臟氣強旺,生來面部關筋氣色俱善,縱冒重感均屬淫邪暴病,如果僅在合分皮毛血肉骨骼之間,尚與臟腑無咎,不可亂投藥餌,恐其引邪入內,宜遵推拿之法即安。但或氣色不善,不可妄推臟氣,若經推散,病勢頓劇,卒難生聚,慎之慎之。列圖於下以便需用者之採擇焉。
白話文:
小兒疾病徵兆的說明
其他像是肝虛膽實、肺虛大腸實、心虛包絡實、左腎虛膀胱實、右腎虛小腸實等情況,都應該仿照這些原則去推斷。至於手上關節筋脈的虛實,與臉部氣色所反映的狀況是相同的。觀察時,將小兒食指側面正中的筋脈分成三段:靠近指甲那端,在左手食指上,最靠近指甲的那段可以推斷膻中的狀況,正中段推斷心臟,中段內側推斷膽;接著在右手食指上,正中段推斷肝臟,中段內側推斷腹部。靠近虎口那端,進入手掌心的橫紋處,正對著的部位推斷左腎。在右手食指側面正中的筋脈,觀察時,正對著的部位推斷胸肺,正中段推斷脾,中段內側推斷胃,接著正對著的部位推斷右腎。總之,氣色好的地方代表臟腑功能充實,臟腑充實時,病症會表現在相關的體表部位;氣色不好但精神尚佳,代表臟腑功能困乏,臟腑困乏時,病症會表現在體內;氣色和精神都不好,代表臟腑虛弱,臟腑虛弱時,病症會影響到精神狀態。
氣色方面,如果呈現淺青色,代表是外來的邪氣;如果呈現深黑色,代表是臟腑衰竭;如果呈現浮腫粗糙,代表是外感;如果呈現沉散無力,代表是體內不足;如果呈現紫滯,代表是消化不良;如果呈現青白色,代表是多痰;如果呈現紅潤,代表是體內有火毒;如果呈現紅紫色,代表是疳積;如果血色不調和,代表是氣血不暢。推拿時,要讓推動的手指感覺像輕雲飄過天空一樣輕盈,推完後要讓氣血像彩虹沉入水底一樣凝聚。總之,能推動的代表是活氣,推不動代表是死氣。推動時如果出現凝結成珠的現象,也表示情況危險,這是觀察的重點。
其他病症的治療方法和大人沒有太大區別。唯獨驚風這個病症,原本沒有經典記載,都是後人根據症狀現象自行命名,隨意混用。因此,以訛傳訛,導致病症和治療方法都出現謬誤。所謂的「驚」,就是驚嚇、恐懼,指突然受到意料之外的刺激。古人說:「小兒陽氣常常有餘」,意思是說小兒的氣容易浮動且急躁,並不是真的陽氣有餘,而是氣比較浮躁。小兒陰氣常常不足,意思是說臟腑的元氣尚未充盈,並不是真的陰氣不足。因此,小兒因為臟腑神氣不穩定,容易膽怯,只要看到奇怪的形狀或景象,突然聽到巨大的聲響,或是雞、狗、牛、馬奔跑,都可能導致驚嚇。驚嚇後,真元之氣會恍惚不定,導致睡不安穩,發熱抽搐,如果還夾雜外感,應該在調養臟腑、安定神經的藥方中,同時加入發散的藥物,這樣就能自然痊癒。
如果沒有外感,就要用大人寧靜的精神,來安撫小兒躁動的氣魄,這就是所謂的「同氣相求」,利用這個機制來聚攏氣血。追溯其根本,現在人所說的「急驚」就是傷寒論中的「剛痙」。剛痙原本屬於陽症,是因為邪氣侵犯腑臟所引起,會發熱口渴,手足抽搐,身體反弓,症狀類似中風,應該按照正統方法治療。有風就治風,有痰就治痰,發熱就退熱,怕冷就除寒。情況較嚴重,應參考剛痙條目的古方來治療。
現在人所說的「慢驚」就是傷寒論中的「柔痙」。柔痙本來屬於陰症,是因為胎元不足所引起,有時會發熱,有時不會發熱,有時會口渴,有時不會口渴,反弓抽搐的症狀比剛痙緩和。應該採用反治的方法,要趕快分經溫補,先救助臟腑真元,這樣痰、抽搐、寒熱等症狀自然會痊癒。有時候會有內外病因夾雜,但要稍微保留一些寒熱風痰的症狀,不能完全清除,必須等到臟氣大為恢復、危險的症狀都減輕後,才能更換藥物來去除病根。
現在人所說的「慢脾」就是傷寒論中的亡陽壞症,會有肌肉顫動的現象。只要觀察到徵兆出現,就要趕快用四將四逆湯或真武湯等藥來救治。凡是治療真元衰弱的病症,都要在病症還沒完全顯現出來之前就開始治療,這樣才能挽回一兩分的希望。如果等到病症全部發作才用藥,就來不及了。如果出現嘔吐腹瀉的狀況,且與陽腑嘔吐無關,就應該趕快補火土。有時候會出現半陰半陽的病症夾雜,也要穩守讓陰氣回覆陽氣,才能再使用清涼的藥物,徹底拔除病根。
還有一種小孩,胎元充足,臟氣強盛,生來臉色和關節筋脈的氣色都很好,即使受到嚴重的外感,都屬於外來的邪氣引起的急病。如果病邪只是停留在皮膚、肌肉、血管、骨骼等表層,並沒有傷及臟腑,就不用亂吃藥,以免把邪氣引入體內,應該用推拿的方法就能康復。但是,如果氣色不好,就不能隨便亂推臟氣,如果推散了臟氣,病情會立刻加重,很難恢復,要特別謹慎。下面附上圖示,供需要的人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