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學指要》~ 卷六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6)

1. 麻疹證治總要

麻疹乃胎元之毒伏於六府,感天地陽邪火旺之氣,毒起於胃,熱流於心,終始之變,腎則無證,藏府之傷,肺則尤甚。初起之候,咳嗽噴嚏,鼻流清涕,眼淚汪汪,兩胞浮腫,身熱二三日或四五日,如見點於皮膚之上,形如麻粒,色如桃花,間有類如痘大者,此麻疹初發之狀也。胃脈浮洪者加減升麻,心脈浮洪者加減涼膈,肺脈浮洪者加減荊防敗毒。

凡麻疹出貴透徹,宜先用升發,使毒盡達於肌表。若過用寒涼,多致毒氣內攻,喘悶而不可治。若已出透者,又當加清利之品以去餘熱,庶免疹後諸證。

麻疹屬陽邪,熱甚則陰分受傷,血為所耗。而出沒之後須以養血為主,可保萬全,此首尾治疹之大法。至於臨時權變制宜,亦惟神而明之而已。

若夫癮疹法脈,則又當辨。癮疹者,乃心火灼於肺金,又兼外受風濕而成也,發必多癢,色則紅赤,隱隱於皮膚中,故名癮疹(俗名風丹)。其脈六部浮大,浮為風虛,大為氣強,強者熱也,風熱相搏,必成癮疹。身體為癢,癢者肌虛,熱氣外薄故也。經曰:泄風,蓋諸癢為虛,血燥不榮肌腠,故癢也。

治法先用加減羌活散疏風散濕,繼以加味消毒飲清熱解毒,表裡清而疹自愈耳。

至若斑與疹又宜辨也,輕如蚊點為疹,重若錦紋為斑。疹為風邪,發於太陰肺經,客於皮毛;斑為熱毒,發於陽明胃經,蘊於肌肉,表裡藏府,治法天淵。夫疹為風邪,法當宣揚,大忌苦寒遏其宣發;斑為熱毒,法當清火,大忌溫補助其毒勢。若其陰證發斑,其脈微,其色淡紅,隱隱見於肌表者,此胃氣極虛,誤服寒涼,立見危殆矣。此皆醫之切要,所關學者,能勿思臨證之宜細審哉。

附方:羌活散:羌活、前胡、薄荷、防風、川芎、枳殼、桔梗、蟬蛻、連翹、甘草、赤苓,姜引。加味消毒飲:荊芥、防風、牛子、升麻、甘草、赤芍、山楂、連翹。

白話文:

【麻疹證治總要】

麻疹源自母體傳下的毒素潛伏在六腑之中,當接觸到天地間旺盛的陽邪火氣,毒素便從胃部開始發動,熱氣流向心臟,整個病程中,腎臟通常不會出現異常,但肺臟受到的傷害特別嚴重。在病徵初期,患者會出現咳嗽、打噴嚏、鼻水直流、雙眼泛淚,眼皮浮腫,伴隨身體發熱兩三日或四五日,皮膚上開始出現如麻粒大小,形狀和桃花色澤相似的疹子,偶爾會出現類似水痘大小的疹子,這是麻疹初發的特徵。若胃部脈象浮洪,需調整升麻的用量;心臟脈象浮洪,需調整涼膈的用量;肺部脈象浮洪,需調整荊防敗毒的用量。

麻疹出現時,應確保疹子能完全透出,應先使用升發藥物,使毒素充分排出體表。若過度使用寒涼藥物,容易導致毒素反向內攻,造成呼吸困難,無法治療。若疹子已經完全透出,應加入清利藥物去除殘餘的熱毒,以免疹子後期產生其他併發症。

麻疹是陽性邪氣所致,熱度過高易損傷陰分,消耗血液。麻疹消退後,應以滋養血液為主,才能確保安全無虞,這便是麻疹治療的始末原則。臨牀治療時,根據病情靈活變通,才能達到最佳療效。

對於癢疹的診斷,也有其特點。癢疹是因為心火燒灼肺金,加上外受風濕影響而形成,發作時通常伴有劇烈瘙癢,皮膚呈現紅赤色,隱隱約約藏於皮膚之下,因此被稱為癮疹(俗稱風丹)。其脈象六部均浮大,浮象代表風虛,大象代表氣強,氣強意味著熱氣,風熱交錯,必形成癢疹。身體瘙癢,瘙癢表明肌膚虛弱,熱氣外溢所致。古籍記載,風熱交加導致瘙癢,血液乾燥無法滋潤肌膚,因而產生瘙癢。

治療方法,先使用羌活散加減方疏風除濕,再以加味消毒飲加減方清熱解毒,表裡同清,癢疹自然痊癒。

至於斑與疹的區別,輕微如蚊蟲叮咬的是疹,嚴重如繡花圖案的是斑。疹是由風邪引起,發源於太陰肺經,侵襲皮毛;斑是由熱毒引起,發源於陽明胃經,深藏於肌肉。表裡臟腑的治療方式截然不同。疹由風邪引起,治療應宣揚發汗,嚴禁使用苦寒藥物抑制其發汗作用;斑由熱毒引起,治療應清熱解毒,嚴禁使用溫補藥物助長其毒性。若是陰性體質者出現斑疹,脈象微弱,顏色淡紅,隱約顯現在皮膚表面,這是胃氣極度虛弱,誤用寒涼藥物,情況立即危險。這些都是醫生必須掌握的關鍵知識,學術上應細緻思考,臨牀診療時更應細心審視。

附錄:羌活散:羌活、前胡、薄荷、防風、川芎、枳殼、桔梗、蟬蛻、連翹、甘草、赤苓,薑汁引導。加味消毒飲:荊芥、防風、牛蒡子、升麻、甘草、赤芍、山楂、連翹。

2. 小兒徵病說

驗諸小兒病症,一歲二歲臟氣未滿者,固不可以診定,三歲四歲血氣靡定者,亦未可以脈論,務宜察面鼻部位,以所現之氣色而辨別虛實邪正。然面上部位當依《靈樞》所指,黃帝曰:庭者首面也,指天庭穴管頭面事也。闕上者,咽喉也,指稍下天庭分許,管咽喉中也。關中者肺也,指又下關上分許在眉尖之上,管肺與胸中事也。

下極者心也,指在兩眉尖中間名曰印堂,乃心經離陽所主,管胸膻膈中事也。直下者肝也,指又下印堂分許在山根年壽之間,管腹中事也。肝左者膽也,謂膽寄於肝,故附徵於肝部之旁也。下者脾也,指準頭又曰明堂,乃面王也,管脾胃及諸臟之善惡也。方上者胃也,指附於準頭之旁,內即鼻隧迎香,乃胃家善惡之應也。

中央者大腸也,指人中管大腸也。夾大腸者腎也,指上口唇上,乃人中之兩旁,左管左腎也,右管右腎也。面王以下者小腸也,指人中上截鼻間之間,管小腸也。當腎者臍也,指在口唇下承漿上,乃膀胱子處之應也。

徵氣之色有六,青為肝氣,赤為心氣,黃為脾氣,白為肺氣,黑為左腎氣,紅紫為右腎氣。青欲如蒼璧不欲如藍,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,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,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,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,紅欲如珊瑚不欲如塗朱。大凡各色現於部位以相生相旺者為順。

如脾部得紅黃色,肺部得豕膠之白色,肝部得鳥羽之青色,心部得雞冠之赤色,左腎部得烏羽之黑色,右腎部得石榴之紅色是其正也。以相剋相戰者為逆,如脾部得青黑色,肺部得赤青色,肝部得白黃色,心部得白黑色,左腎部得黃色,右腎部得丹紙之色,是其逆也。生旺者吉,逆克者凶,理則然也。

若五色主病大概可推,青為感冒風寒,重青為傷風,青白為傷寒,青黑為陰寒,黑滯為寒痛,孤黃獨赤為欲痙,沉濁雜紫為傷食,紅黃隱隱為無病,紅黃氣深為胃寒,上下唇俱帶紫紅色似腫而厚者,為真陽上浮虛症,必壯熱渴汗,宜於養陰隊內大補真陽,以生元陽,如口唇紫色更加腫而枯燥者,此則不惟真陽浮越,且兼脾元損憊,津液不潤可知,急宜大補真元,加入生津補液,方是正治。若誤認作陽症,清之涼之,及敷臍退熱等法必致不救矣。

如上下唇口俱帶紅,氣薄潤如常,面上臟腑部位別無青黑氣色,此為火旺胃實,可攻、可伐、可清、可瀉者也。

凡小兒總宜氣色隱隱紅黃,為得胃氣、神氣所養。又有一種同經異治,最難用藥,後先標本,尤宜精究。如下唇所現之氣或青、或白、或紅紫而枯燥者,皆是火浮脾虛。而上唇薄帶紅黃真氣,此係胃實火旺,見其下唇所現是色,法宜先補脾家臟真,必俟脾氣強壯方可清解胃熱,庶免以輕變重。若見下唇所現是氣,即於補脾隊內略加清胃之品,一舉而兩功並收。

白話文:

觀察小兒的病症,一歲兩歲時,由於臟腑之氣尚未發育完全,所以無法準確診斷;三歲四歲時,氣血還不穩定,也不能單憑脈象來判斷。必須觀察臉部、鼻子的部位,根據所呈現的氣色來辨別虛實和邪正。臉部各部位的對應關係要依照《靈樞》所說:

「庭」指的是額頭,即天庭穴,主管頭面相關的事情。「闕上」指的是咽喉,在天庭穴稍下方,主管咽喉。「關中」指的是肺,在眉尖上方一點,主管肺和胸部的事情。「下極」指的是心,在兩眉之間,即印堂穴,主管胸腔和膈膜。「直下」指的是肝,在印堂穴下方,山根和年壽之間,主管腹部。「肝左」指的是膽,因為膽附屬於肝,所以表現在肝的旁邊。「下」指的是脾,即鼻頭,又稱明堂,是臉部的中心,主管脾胃和各臟腑的狀況。「方上」指的是胃,在鼻頭旁邊,即鼻孔內側的迎香穴,能反映胃的狀況。

「中央」指的是大腸,即人中,主管大腸。「夾大腸」指的是腎,在上嘴唇上方,人中兩側,左邊管左腎,右邊管右腎。「面王以下」指的是小腸,在人中上端,鼻間,主管小腸。「當腎」指的是臍,在下嘴唇下方,承漿穴上方,對應膀胱和子宮。

氣色的表現有六種:青色代表肝氣,紅色代表心氣,黃色代表脾氣,白色代表肺氣,黑色代表左腎氣,紅紫色代表右腎氣。青色以像蒼璧一樣的青色為佳,不宜像藍色;紅色以像白布裹著硃砂一樣的紅色為佳,不宜像赭石色;黃色以像絲綢裹著雄黃一樣的黃色為佳,不宜像黃土;白色以像鵝毛一樣的白色為佳,不宜像鹽;黑色以像深沉的漆色為佳,不宜像灰黑色;紅色以像珊瑚一樣的紅色為佳,不宜像塗抹的硃砂。各種顏色出現在相對應的部位,且呈現相生相旺的關係,是順應自然的表現。

例如,脾的部位呈現紅黃色,肺的部位呈現像豬油一樣的白色,肝的部位呈現像鳥羽一樣的青色,心的部位呈現像雞冠一樣的紅色,左腎的部位呈現像烏鴉羽毛一樣的黑色,右腎的部位呈現像石榴一樣的紅色,這都是正常的表現。如果呈現相剋相戰的關係,就是不好的表現。例如,脾的部位呈現青黑色,肺的部位呈現紅青色,肝的部位呈現白黃色,心的部位呈現白黑色,左腎的部位呈現黃色,右腎的部位呈現像丹紙一樣的顏色,這都是不正常的表現。相生相旺是吉利的,相剋相戰是兇險的,這是醫理的原則。

如果從五種顏色來推斷疾病,大致可以這樣判斷:青色代表感冒風寒,很深的青色代表傷風,青白色代表傷寒,青黑色代表陰寒,黑色滯留代表寒痛,單獨出現黃色或紅色代表即將發生抽搐,沉濁的雜紫色代表消化不良,紅黃色隱約出現代表沒有疾病,紅黃色很深代表胃寒,上下嘴唇都呈現紫紅色,像腫脹變厚一樣,代表真陽上浮的虛症,一定會發高燒、口渴、出汗,應當滋陰,並在內部大補真陽,以產生元陽。如果嘴唇呈現紫色,並且更加腫脹乾燥,這不僅是真陽浮越,而且還代表脾元受損,津液不足,要趕快大補真元,並加入滋潤生津的藥物,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如果誤認為是陽症,用清熱、涼血的方法,或用敷臍退熱等方法,必定會導致不可挽回的後果。

如果上下嘴唇都呈現紅色,氣色薄而滋潤,臉上其他臟腑部位沒有青黑色,這代表火旺胃實,可以用攻、伐、清、瀉的方法來治療。

小兒的氣色最好是紅黃色隱約出現,代表得到胃氣和神氣的滋養。還有一種情況是同經絡卻有不同治療方法,最難用藥,要分清先後和標本,尤其要仔細研究。如下唇呈現青色、白色、或紅紫色且乾燥,都是因為火氣浮越、脾氣虛弱。如果上唇呈現薄薄的紅黃真氣,代表胃實火旺,看到下唇呈現的顏色,應當先補養脾臟的真氣,等到脾氣強健之後,才能清瀉胃熱,這樣才能避免病情加重。如果看到下唇呈現這些顏色,可以在補脾的藥物中略微加入清胃的藥物,就可以同時達到兩種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