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指要》~ 卷六 (15)
卷六 (15)
1. 小兒診法
惟彎向大指為外,此內傷飲食,治之稍難。其有紋形如水字者,此食填太陰,阻塞中焦,陰陽之氣不得升降,治之宜宣通也。此皆診視指紋之切要也。然小兒診法,尤有要焉。夫《內經》以大小緩急診視小兒,亦浮沉遲數之意。蓋大即浮洪類也,小即沉細類也,急即數,緩即遲也,不若易以浮沉遲數之為得乎?再以有力無力,辨其陰陽表裡寒熱虛實。此至顯明、至平易、至確當,誠診視小兒不易之妙法也。
第手腕短促,惟以一指候之,誠非易易事。然保赤之道,亦在心誠求之而已矣。茲採明白易曉者四條,錄之以示為準則。如脈之主病,浮脈主表病在外,沉脈主裡病在內,遲脈主藏病為寒,數脈主府病為熱,四至五至為遲為不足,浮遲外寒,沉遲內寒,有力實寒,無力虛寒,此一要也。
又如脈之主證,浮而有力為風熱,無力為陰虛;沉而有力為痰食,無力為氣滯;遲而有力為疼痛,無力為虛寒;數而有力為實熱,無力為瘡瘍,此一要也。又如脈證之有虛實,浮洪壯熱,表之實也,浮濡大汗,表之虛也,沉而有力,痰凝食滯結於裡也,沉而無力,氣滯於中不運化也,遲主虛寒諸痛多實,數主實熱瘡瘍多虛,此亦一要也。又如脈證之有宜忌,脈浮身熱陽邪居表,應從汗解,如沉細身涼,則無論表裡,不堪攻伐。
凡面腮紅、大便秘、小便黃、渴不止、上氣急、足心熱、眼紅赤,七者皆屬熱證,忌用溫補。面㿠白、糞青白、肚虛脹、眼珠青、吐瀉、無熱、足脛冷、睡露睛,七者皆屬寒證,忌用清涼,此亦一要也。凡此指紋脈證,皆小兒診視之切要,學者所當熟識也。按此而精求治法,則左右逢原,自可得心而應手矣。
白話文:
如果小孩子的指紋彎向大拇指,代表是內傷或飲食不當造成的,這種情況比較難治療。如果指紋看起來像「水」字,表示食物積滯在脾胃,阻塞了中焦,導致體內陰陽之氣無法正常升降,治療時應該以疏通為主。這些都是觀察指紋的重要方法。
小兒的診斷方法還有更重要的重點。《黃帝內經》用大小緩急來診斷小兒的病情,其實也就是浮沉遲數的意思。「大」就是指脈象浮而洪,「小」就是指脈象沉而細,「急」就是指脈搏快,「緩」就是指脈搏慢。直接用浮沉遲數來描述會更清楚。還要再用脈搏的有力或無力來區分陰陽、表裡、寒熱、虛實,這樣診斷就非常明確、簡單、準確,是診斷小兒疾病非常好的方法。
小兒手腕短,只用一根手指來診脈,確實不容易。但只要誠心求索,一定能找出方法。我現在摘錄四條明白易懂的原則,作為診斷的準則。例如,脈象反應的病症,浮脈代表病在表,沉脈代表病在裡;遲脈代表臟腑有寒,數脈代表六腑有熱;脈搏跳動四至五下為遲,代表氣血不足;浮而遲的脈象代表體表有寒,沉而遲的脈象代表體內有寒;脈搏有力且遲代表是實寒,脈搏無力且遲代表是虛寒,這是第一要點。
另外,脈象所代表的症狀,浮而有力的脈象代表風熱,無力則代表陰虛;沉而有力的脈象代表有痰或食物積滯,無力則代表氣機阻滯;遲而有力的脈象代表有疼痛,無力則代表虛寒;數而有力的脈象代表實熱,無力則代表有瘡瘍,這是第二要點。
再者,脈象與症狀的虛實表現,浮而洪大的脈象,伴隨高熱,代表表證屬實;浮而濡軟的脈象,伴隨大量出汗,代表表證屬虛;沉而有力的脈象,代表痰凝食積在體內;沉而無力的脈象,代表氣滯在中焦無法正常運化;遲脈多為虛寒,引起的疼痛也多為實證;數脈多為實熱,引起的瘡瘍也多為虛證,這是第三要點。
還有,脈象和症狀的治療原則,脈浮而身體發熱,代表陽邪在體表,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;如果脈沉而細,身體卻發冷,無論是表證還是裡證,都不能用攻伐的方式治療。
凡是臉頰發紅、大便乾燥、小便黃、口渴不止、呼吸急促、腳心發熱、眼睛紅腫等七種情況,都屬於熱證,應避免使用溫補的藥物。如果臉色蒼白、大便青白色、肚子虛脹、眼珠發青、嘔吐腹瀉、沒有發熱、腳脛冰冷、睡覺時眼睛半睜等七種情況,都屬於寒證,應避免使用清涼的藥物,這是第四要點。
總之,這些指紋和脈象的診斷方法,都是診斷小兒疾病的重要關鍵,學習的人應該熟練掌握。如果能按照這些原則精確地分析病情並加以治療,就能夠左右逢源,得心應手。
2. 痘位脈證總要
小兒出痘,自頭面以及周身,各有藏府所屬部位,治者須詳察部位以定吉凶。如額先見點者是毒發於心也,頦先見點者毒發於腎也,左頰先見點者毒發於肝也,右頰先見點者毒發於肺也,鼻先見點者毒發於脾也。
項背腰臀足踹,太陽經所屬也;頭顱眉眶胸乳牙齦,陽明經所屬也;左右額角耳前腋脅,少陽經所屬也;中腕兩肘四肢,太陰經所屬也;臍腹手足心內廉足跟,少陰經所屬也;頭項小腹,男婦陰器,厥陰經所屬也。至於包絡,乃周身脂膜之絡,聯屬百骸藏府者也,周身發痘俱從此出,故無一定部位也。
凡痘瘡,手足常要和暖,不宜大熱大寒。寒熱太甚,則水火偏勝而殘矣。如病人六府閉結、狂妄煩躁、口乾作渴,其脈洪數沉緊者是也。手足熱,本病也。若手足冷,陽極似陰,謂之陽厥,下之勿疑,宜承氣化毒湯。或曾經吐瀉,其脈沉細微弱者,虛也。手足冷,本病也。若手足熱,乃陰極似陽,謂之陰燥,宜補之,回陽化毒湯溫之。
此痘之大要也。至其間變態錯出,臨證察脈用藥施治,要在人之神而明之已耳。若夫水痘似正痘,外候面赤唇紅,眼光如水、咳嗽噴嚏,涕唾稠黏,身熱,二三日始出,明淨如水泡,此發於脾肺二經,由濕熱而成也。其顆易脹易靨,不似正痘之漿難滿,而痂難收也。若溫之則痂亦難落,變成爛瘡,切忌姜椒辛辣並沐浴冷水,犯之則成瘡疥水腫,自始至終惟小麥湯為準,此又不可不辨者也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談的是小兒出疹(如痘疹)時,各部位的疹子與不同臟腑的關係,以及疹子的治療原則。
當小兒出現疹子,它們會從頭部、臉部開始,然後擴散到全身,各部位的疹子與不同的臟腑相關,治療時必須詳細觀察疹子的位置來判斷病情的輕重。
例如,如果額頭最先出現疹子,表示心臟有問題;下巴最先出現疹子,表示腎臟有問題;左臉頰最先出現疹子,表示肝臟有問題;右臉頰最先出現疹子,表示肺部有問題;鼻子最先出現疹子,表示脾臟有問題。
後頸、背部、腰部、臀部、腳跟等部位的疹子,與太陽經有關;頭頂、眉毛、眼眶、胸部、乳房、牙齦等部位的疹子,與陽明經有關;左右額角、耳朵前方、腋下、脅肋等部位的疹子,與少陽經有關;手腕、肘部、四肢的疹子,與太陰經有關;肚臍、腹部、手掌心、腳掌心、腳跟等部位的疹子,與少陰經有關;頭部、頸部、小腹、男女的生殖器等部位的疹子,與厥陰經有關。包絡,即全身脂肪組織的網絡,聯繫著全身的臟腑,全身的疹子都由此處冒出,所以並沒有固定的部位。
對於出疹的兒童,他們的手腳應保持溫暖,不能過熱也不能過冷。若過度的寒熱,會導致身體的水火失衡,疹子的情況就會變得更糟。比如患者六腑閉塞、狂躁不安、口乾舌燥、口渴,脈象洪大、數脈、沉脈、緊脈,這是病情嚴重的表現。手腳熱是正常的,但如果手腳冷,這可能是身體的陽氣極盛,但表現得像是陰寒,稱為陽厥,這種情況下,使用承氣化毒湯是合適的。如果患者之前有嘔吐或腹瀉的症狀,且脈象沉細微弱,這表示身體虛弱。手腳冷是正常的,但如果手腳熱,這可能是身體的陰氣極盛,但表現得像是陽熱,稱為陰燥,這種情況下,應該使用補藥,如回陽化毒湯。
這就是出疹的基本原則。然而,實際上疹子的形態可能會有許多變化,醫生在診斷和治療時,需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來靈活運用。例如,水痘與一般的疹子相似,但其外觀特徵是臉色紅潤、嘴脣紅,眼睛像含著水一樣,咳嗽、打噴嚏,鼻涕和唾液濃稠,身體發熱,二三天後才開始出疹,疹子清澈如水泡,這是由脾肺兩經的濕熱造成的。這種疹子容易發漲,也容易消退,不像一般疹子的水泡難以填滿,且結痂也難以脫落。如果用溫熱的方法治療,可能會導致結痂不易脫落,甚至形成潰瘍,因此,應避免食用辛辣食物,如薑和辣椒,並且不要用冷水洗澡,否則可能引發皮膚瘙癢或水腫。從頭到尾,只有小麥湯纔是最適合的飲食,這一點非常重要,必須加以區分。
以上就是這段文字的主要內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