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學指要》~ 卷五 (2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27)

1. 辨傷寒中寒假熱假脹之要

凡霜降以後,春分以前,天氣嚴寒,調理不謹,或中其邪,頭疼壯熱,名為傷寒。其餘三季,雖寒而不嚴,少有真傷寒之病也。然冬月嚴寒,何傷寒多而中寒者少,三季微寒,何傷寒無而中寒者偏多?蓋冬主閉藏,天之陽氣,人之陽氣,並伏於內,所以外雖嚴寒,不能直入。乃名為傷當從表散,表能里和,無拘三陰傳變。

若在春夏天之陽氣,人之陽氣升浮在外,即有發熱者,乃虛陽浮表也,其脈必沉細而無神,宜補中氣以斂虛陽。有頭痛者,虛上冒上也,其脈必浮大而無力,宜溫下元以藏龍火,此引火歸原之法,以治假熱之症也。

更有假脹者,凡人中氣充足,健運不息,何有脹滿之處?若胃虛不能納食,則有虛飽之患,脾虛不能化谷,則有倒飽作脹之處。更有下元虛極,無根脫氣,上乘胸次,蓋腎主納氣,肺主出氣,腎虛不能閉藏,則氣竟出而不納,肺雖司出氣,氣奔大迫,有出無歸,肺亦脹滿,是脅胸膈之間,脹悶難狀,甚有攻刺衝心,大痛欲絕,此惟宜以補為消,從塞因塞用之法。

心脾不足者,大補心脾,以使中氣運行則快,若腎經虛寒者,溫補下元,使真氣封藏乃愈,此納氣藏源之法,以治假脹之症也。如不知此,一加消克順氣,益令虛氣無依,上攻喘促而死。然氣病用氣藥而不效者,緣氣之藏者無以收也。肺主氣,腎藏氣,故古人用補腎藥加肉桂、五味子以收濁氣下歸也。

總之,表熱多由里陽外越,上熱皆由下火上乘,雖有外邪感觸,亦不過初受發病之端。況《玩經》云:邪之所湊,其正必虛。可見外邪感襲亦由虛召。至於春夏陽氣浮越,尤易正氣外泄,倘不知此,輕投寒劑,則外浮耗散之陽,何自而歸,內存幾希之陽,復加撲滅,重則暴亡,輕則中滿。

奈何近醫不識病情,凡五六月發熱概云瘟病,傷寒稍見紅點即云時行瘟疹,投以寒涼,誤人多矣。至於口乾煩渴,喜冷浩飲,似屬實熱,然究其源,若非胃汁乾枯,即系腎水燥槁,所以引水自救也。冰水入胃,津液愈凝,寒入丹田,虛火益上,雖系龍雷,亦能焚焦草木,故面赤眼紅,牙焦舌燥,六脈洪數,竟似有餘,投以寒涼,必致煩躁狂擾,津液燥竭而死。

若能求源從治,用水中補火,熱藥涼飲之方,二三劑後,自然假陽之症潛消而真寒之症自退。不知此而以寒涼誤投者更多矣。惟真傷寒,實熱便秘等候者,則從寒涼利下,先標後本可也。然須辨症的確,務審可寒則寒,可下則下,必期中病,否則殺人如劍,慎之。

白話文:

[辨識傷寒與假熱假脹的關鍵]

從霜降之後至春分之前,天氣嚴寒,如果調養不慎,容易受到寒邪侵襲,出現頭疼高燒的症狀,這被稱作傷寒。在其他三個季節,雖然也有寒冷,但真正患上傷寒的情況較少。然而,在冬季的嚴寒中,爲何傷寒病例較多而受寒病例卻較少?在較爲溫和的三個季節中,爲何沒有傷寒案例,反而受寒案例較多?這是因爲冬季的特性是閉藏,天地間的陽氣都內斂,因此即使外界寒冷,寒邪也無法直接侵入人體。傷寒的治療應從表散開始,表散能夠調和裏氣,不要拘泥於三陰傳變的理論。

在春夏季,天地間的陽氣上升,人體的陽氣也浮於體表,即使出現發熱,那也是虛陽浮表的表現,脈象通常會呈現出沉細無力的狀態,應該通過補中氣來收斂虛陽。如果出現頭痛,那是因爲虛火上炎,脈象通常是浮大無力,這時應該溫補下元以藏龍火,這是引火歸元的療法,用來治療假熱症狀。

對於假脹,人體如果中氣充足,消化功能正常,是不會出現脹滿的。但如果胃虛無法正常消化食物,就會出現飽腹感;脾虛無法轉化穀物,就會出現脹滿感。還有下元極度虛弱,元氣脫失,上升至胸部,因爲腎主納氣,肺主出氣,腎虛無法固攝,則氣只出不納,肺雖主出氣,但氣流過於急迫,有出無回,肺部也會脹滿。這種情況下,脅胸膈之間脹悶難耐,甚至會出現劇烈疼痛,這時候只能採用補法治療,即“塞因塞用”的原則。

對於心脾不足的患者,應大力補充心脾,使中氣運行順暢;對於腎經虛寒的患者,應溫補下元,使真氣得以封藏,這是納氣藏源的療法,用於治療假脹症狀。如果不明此理,隨意使用消食順氣藥物,會使虛氣失去依託,導致上攻喘促,最終死亡。有時候,氣病用氣藥無效,是因爲沒有考慮到氣的收藏問題。肺主氣,腎藏氣,因此古人會在補腎藥中加入肉桂、五味子等藥材,以引導濁氣下歸。

總的來說,表熱大多源於體內陽氣外溢,上熱都是由於下火上乘。即使有外邪侵擾,也只是初期發病的原因。《玩經》中說:“邪之所湊,其正必虛。”可見,外邪侵襲也往往是由身體虛弱引起的。尤其在春夏兩季,陽氣浮越,更容易導致正氣外泄。如果不懂這一點,隨意使用寒涼藥物,那麼已經耗散的陽氣如何迴歸?體內僅存的一點陽氣也會被撲滅,嚴重時會導致突然死亡,輕微時則會出現中滿。

然而,現代醫生往往不理解病情,將五六月份的發熱統稱爲瘟病,看到傷寒稍微有點紅點就說是時行瘟疹,使用寒涼藥物,誤導了許多人。至於口乾煩渴,喜歡大量飲用冷水,看似實熱,但究其根本,要麼是胃液乾涸,要麼是腎水枯竭,所以纔會喝水自救。冰水進入胃中,津液更加凝固,寒氣侵入丹田,虛火更盛,即使像龍雷一樣,也能燃燒草木,因此會出現面色潮紅、眼睛發紅、牙齒乾燥、舌頭乾燥等症狀,脈象洪數,似乎陽氣旺盛。如果使用寒涼藥物,必然會導致煩躁不安,津液乾燥,最終死亡。

如果能從根源入手,採用水中補火、熱藥涼飲的方法,幾劑之後,假陽症狀就會消失,真寒症狀也會自行退去。但是,如果不瞭解這一點,隨意使用寒涼藥物,只會讓情況變得更糟。只有真正的傷寒、實熱便祕等情況,才適合使用寒涼藥物,先標後本。但是,必須準確診斷病情,確定是否適合使用寒涼藥物,否則就像劍一樣殺人,一定要謹慎。

希望這個翻譯能滿足你的需求!如果你有任何問題或需要進一步的幫助,請隨時告訴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