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指要》~ 卷四 (19)
卷四 (19)
1. 脈有經絡之要
小其方,緩其制,取專經對症之品,或宜補七攻三,或宜攻七補三,或宜攻補均施,或宜先攻後補,或宜先補後攻,或宜專攻或宜專補,引之以嚮導,濟之以活法。此即經云:中外不相及,則治主病者是也。凡此皆為按脈施治之要,學者宜熟念之。
白話文:
用藥的劑量要小,藥性作用要緩慢,選用專門針對經絡且對症的藥物。有時適合補七分、攻三分,有時適合攻七分、補三分,有時適合攻補同時進行,有時適合先攻後補,有時適合先補後攻,有時適合專用攻法,有時適合專用補法。在用藥時,要用藥引導藥性到達患處,並靈活運用各種方法。這就是《內經》所說的:「如果身體內外沒有相互影響,就治療主要疾病的原則。」以上這些都是根據脈象診斷來進行治療的要點,學習的人應該熟記於心。
2. 脈分臟腑經絡之要
經曰:心藏神,肺藏氣,肝藏血,脾藏肉,腎藏精與智。六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,故神智六者,有餘不足而百病生焉。神有餘則笑不休,神不足則悲。氣有餘則喘咳上氣,不足則息短少氣。血有餘則怒,不足則恐。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,不足則四肢不用。志有餘則腹脹、飧泄,不足則厥。
精有餘則少腹脹,莖中痛,赤白癃閉,不足則少腹引痛,腰脊強疼,機關不利。又云:肝脈滿,腎滿,肺滿皆實,即為腫。肺之壅,喘而兩胠滿。肝壅兩胠滿,不得小便。腎壅,腳下至少腹滿,脛有大小髀(音彼)䯒(音杭),大跛易偏枯。心脈滿大,癇瘛筋攣。肝脈小急,癇瘛筋攣。
肝脈鶩暴,有所驚駭(直急急亂皆曰鶩),脈不至,若喑,不治自已。腎脈小急、肝脈小急,心脈小急不鼓,皆為瘕。腎脈肝脈並沉為石水,並浮為風水,並虛為死,並小弦欲驚。腎脈大急沉,肝脈大急沉皆為疝。心脈滑急為心疝。肺脈沉搏為肺疝(陰氣作痛為疝)。
三陽(指太陽)急為瘕,三陰(指太陰)急為疝。二陰(指少陰)急為癇厥,二陽(指陽明)急為驚。肝脈外鼓,沉為腸澼(腸澼,泄痢也。外鼓,沉,指脾藏標脈。言此標脈當作胃府絡脈看,不言脾藏內候,即包本脈和緩在內,學者要知此等閒文即系脈關竅,最宜細玩),久自已(府藏之脈所以易愈,是知包函脾脈和緩之意)。肝脈小緩為腸澼,易治。
肝脈小緩則肝氣強旺,知為經淫入絡之腑病,小緩又為二象兼見之印證。腎脈小搏沉,為腸澼下血,小搏沉乃三象兼見之印證。腸澼下血系腎臟陰病,須要小心仔細,血溫身熱者死。誤作腑病陽症醫治,致其元氣外越故身熱,陰火內躁故血溫,知為腎臟憊絕,必死也。心肝澼亦下血,兩臟總斷一句,不言脈象,即隱然在上文小搏沉也。
二臟同病者可治。其脈小沉澀為腸澼,分而言之,如心脈小沉澀為心澼。肝脈小沉澀為肝澼,合心肝二脈俱帶小沉澀,為少陰厥陰並病,純陰脈象,甚為難治,其身熱者死,誤以陽症治故必死,熱見七日死。胃脈沉鼓澀,純陰寒冷之象,胃外鼓大,此指胃之外邪標脈,亦見純陰寒象。
詳究胃內胃外二語,不惟臟脈有根盤,標本及數象兼見之殊,即腑脈亦有根盤,標本及數象兼見之別,細心領會診脈關竅在是。心脈小堅,此足徵離陽失柄,陰冷侵陵,背膈偏枯。男子發左,女子發右,不喑舌轉可治。脈至而搏,血衄身熱者,脈來懸鉤,浮為常脈,脈至如喘,名曰暴厥。
暴厥者不知與人言,純陰脈象乃虛冷之症,脈至數脈兼陽象,使人暴驚,見症亦輕,三四日自已。陽脈陽症,故可不藥自愈。人咸以數脈為凶,曷不以此證之,脈至浮合,浮合如數,倉卒探之有似乎數,細心領會實是弱急,乃神氣脫離之象,醫要用意。
白話文:
經文說:心臟儲藏精神,肺臟儲藏氣,肝臟儲藏血,脾臟儲藏肌肉,腎臟儲藏精華和智力。六個臟器的功能都通過經絡來運行血氣,所以精神、智力這六方面的功能,如果出現過盛或不足,就會產生各種疾病。精神過盛會不停地笑,精神不足會感到悲傷。氣過盛會喘氣咳嗽、氣往上衝,氣不足則呼吸短促、氣虛乏力。血過盛容易發怒,血不足容易恐懼。肌肉過盛會腹脹、小便不順暢,肌肉不足則四肢無力。意志過盛會腹脹、消化不良腹瀉,意志不足則會手腳冰冷、昏厥。
精華過盛會感到小腹脹滿、陰莖疼痛、小便困難或帶血,精華不足則會感到小腹牽引疼痛、腰背僵硬疼痛、關節活動不利。另外還說:肝脈、腎脈、肺脈都充實有力,就會產生腫脹。肺氣壅塞,會喘氣而且兩脅脹滿。肝氣壅塞,兩脅脹滿,會小便不順暢。腎氣壅塞,腳下到小腹都會脹滿,小腿有大有小,大腿彎曲變形,導致偏癱。心脈充實有力,會引起癲癇抽搐、筋脈攣縮。肝脈微小急促,也會引起癲癇抽搐、筋脈攣縮。
肝脈急促躁動,可能是有所驚嚇導致(凡是脈象直、急、亂都叫鶩),如果脈搏摸不到,或失聲,不治療也會自己痊癒。腎脈微小急促、肝脈微小急促、心脈微小急促且沒有搏動,都會形成腹中腫塊。腎脈和肝脈都沉在深處,是腹中積水如石,兩脈都浮在表面,是風水腫脹,兩脈都虛弱,是將死之兆,兩脈都細小且弦急,容易受到驚嚇。腎脈急促且沉在深處,肝脈急促且沉在深處,都會形成疝氣。心脈滑利而急促,是心疝。肺脈沉伏搏動,是肺疝(陰氣作痛就是疝)。
三陽經脈(指太陽經)急促是腹中腫塊,三陰經脈(指太陰經)急促是疝氣。二陰經脈(指少陰經)急促是癲癇昏厥,二陽經脈(指陽明經)急促是驚嚇。肝脈向外鼓動,沉在深處是腸道泄瀉(腸澼是指泄瀉)。(外鼓、沉,指的是脾臟的表面脈象。這裡說的表面脈象應該看作胃腑的絡脈,不是說脾臟的內部情況,這就包含著本脈的和緩,學者要明白,這些看似簡單的文字都是診脈的關鍵,最值得仔細研究)。這種情況時間長了會自己痊癒(因為府臟的脈象容易好轉,要知道這裡包含著脾脈和緩的意思)。肝脈稍微和緩是腸道泄瀉,比較容易治療。
肝脈稍微和緩,說明肝氣強盛,是肝經的邪氣侵入經絡和臟腑的疾病,稍微和緩又是一種二象並見的印證。腎脈微弱而沉伏,是腸道泄瀉並伴有下血,微弱而沉伏是一種三象並見的印證。腸道泄瀉並伴有下血屬於腎臟陰虛的病症,必須小心仔細,如果身體發熱,就會死亡。如果誤認為是臟腑的陽症來治療,就會導致元氣外泄,所以身體發熱,陰火內躁,所以出血發熱,說明腎臟已經衰竭,必死無疑。心臟和肝臟引起的泄瀉也會伴有下血,這句話總結了兩個臟器的情況,沒有說脈象,但暗含著上文說的微弱而沉伏的脈象。
兩個臟器同時發病,可以治療。如果脈象微小沉澀,是腸道泄瀉,分開來說,如果心脈微小沉澀,是心臟引起的泄瀉,肝脈微小沉澀,是肝臟引起的泄瀉,心脈和肝脈都帶有微小沉澀的脈象,是少陰和厥陰同時發病,屬於純陰脈象,非常難治,如果身體發熱就會死亡,如果誤認為是陽症來治療一定會死,發熱七天就會死亡。胃脈沉伏而鼓動且澀滯,是純陰寒冷的脈象,胃脈向外鼓大,這是指胃部的外邪表面脈象,也呈現出純陰寒冷的現象。
仔細研究胃內胃外這兩種情況,不僅臟脈有根本的脈象,表象和多種脈象並見的特殊情況,而且腑脈也有根本的脈象,表象和多種脈象並見的區別,仔細領會,診脈的關鍵就在這裡。心脈微小而堅硬,這說明心陽衰弱,陰寒侵襲,導致背部或胸膈偏癱。男子病變發生在左側,女子病變發生在右側,如果沒有失聲,舌頭還可以轉動,就可以治療。脈搏來勢急促有力,並伴有出血和身體發熱,如果脈象像懸掛的鉤子一樣,脈搏浮在表面是正常的脈象,如果脈搏來勢像喘氣一樣,叫做暴厥。
暴厥的人會喪失意識,不能與人交談,這是純陰脈象,屬於虛寒的病症,脈搏來勢急促而且兼有陽象,會使人突然驚厥,症狀也比較輕微,三四天就會自己痊癒。這是陽脈陽症,所以可以不藥而愈。人們都認為急促的脈象是凶兆,為什麼不根據這個來判斷呢?如果脈搏來勢浮而和緩,浮而和緩又像急促一樣,匆忙探摸好像急促,仔細領會其實是虛弱而急促,這是神氣脫離的現象,醫生要用心體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