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指要》~
1. 卷六
2. 補藥得宜論
夫虛者宜補,然亦有不受補者,乃補之不得其當也。必須察脈用藥,不可問病執方。六脈一部,或大或小之間便有生克勝負之別。一方分兩,或減或加之中便有重此彼輕之殊。脈有真假,藥有逆從。假如六脈洪大有力者,此真陰不足也,六味地黃湯。右寸更洪更大者麥味地黃湯。
如洪大而數者,人謂陰虛陽盛,而用知柏地黃湯則誤矣。如果真陽盛實,則當濟其光明之用,資始資生而致脈有神,疾徐得次以循其常經矣。惟其真陽不足,假陽乘之,如天日不彰,而龍雷之火妄熾,疾亂變常也,宜六味加五味子、肉桂,助天日之陽光以逐龍雷之假火。
若至弦數細數,則更系真陰真陽虧損,便當重用六味少加桂附,類既可從,承乃可制,火既制而陰易長矣。況脈之微緩中和,胃之氣也,不微而洪大,不緩而弦數,近乎無胃,用此既補真陰以息假陽,復借真火以保脾土,此補腎中真陰真陽之至論也。
更有勞心運用太過,飢飽勞役失調,以致後天心脾氣血虧損者,設以根本為論,從事補腎則元氣反隨下陷,化源既絕於上,腎氣何由獨足於下,縱下實而上更虛矣。故凡如六脈浮大無力者,此中氣不足,榮陰有虧而失收攝元氣之用,宜於溫補氣血之中加以斂納之味,如養榮湯加五味子,更宜減去陳皮是也。六脈沉細無力者,此元陽中氣大虛,大宜培補中州,溫補氣血。
蓋脾胃既為氣血之化源,而萬物之滋補亦必仗脾胃運行而始得。故古方諸劑必用薑棗,即此義也。況中氣既虛,運行不健,故用辛溫鼓舞,使藥力自行。藥力不勞於脾胃之轉輸,如歸脾湯之用木香,十全湯之用肉桂是也。輕則人參理中湯,重則附子理中湯,不得雜一陰分之藥,蓋陽可生陰,陰能化陽耳。
如六脈細數,久按無神者,此先天后天之陰陽並虧也,早服八味地黃湯,晚服人參養榮湯去陳皮,或十全大補湯去川芎,生地換熟地可也。如兩寸洪大兩尺無力者是上熱下寒,上盛下虛也,宜八味地黃湯加牛膝、五味子,服至尺寸俱平而無力,則照前方另煎參湯沖服。如兩尺有力,兩寸甚弱者,此元氣下陷,下實上虛也,宜補中湯升舉之。
地既上升,天必下降,二氣交通乃成雨露,此氣行而生氣不竭矣。先天之陽虛補命門,後天之陽虛溫胃氣。先天之陰虛補腎水,後天之陰虛補心肝,蓋心為血之主,而肝為血之藏也。然更重乎太陰,蓋脾者榮之本,血之統,化源之基也。其一味之中,與脈有宜有禁,宜者加之,禁者去之。
如應用十全大補湯而肺脈洪大者,則芎、耆應去而麥味應加者也。蓋芎辛而味升,耆味雖甘,氣厚於味,故功專脾肺而走表也。六脈無力則十全最宜。倘無力服參者,耆術倍加,止用當歸勿用地芍,蓋重於補氣,則歸為陰中之陽,地芍為陰中之陰耳。至於地黃一湯,依脈輕重變化,百病俱見神功。
但六脈沉微,亡陽之症切宜忌之。蓋雖有桂附之熱,終屬佐使,而地茱一隊陰藥乃系君臣,故能消陰翳之火也,其熟地重可加至二三兩,山茱只可加至三四錢,蓋酸味獨厚,能掩諸藥之長,況過酸強於吞服便傷胃氣矣。此特取數端以證變化之無盡,學者類推之而自得其神矣。
白話文:
在[補藥得宜論]這篇文章中,主要討論瞭如何根據不同的脈象選擇適當的補藥。文章指出,虛弱的人需要補養,但補藥的使用也需恰當,不能一概而論,必須要根據脈象來決定藥物的使用。
如果脈象顯示出虛弱,可能需要使用六味地黃湯或麥味地黃湯。然而,如果脈象呈現洪大且快速,被認為是陰虛陽盛,使用知柏地黃湯可能會產生誤導。如果真是陽氣旺盛,應該使用能滋養和增強陽氣的藥物,使脈象恢復正常節奏。
對於脈象顯示真陰真陽都損失的情況,應重用六味地黃湯並稍微加入桂附,這樣可以控制虛火,促進陰氣的生成。脈象微弱、緩慢和中和,這是胃氣的表現,但如果脈象不是微弱而是洪大,不是緩慢而是弦數,這就表示胃氣可能已經耗盡。使用六味地黃湯和五味子可以補充真陰,抑制假陽,同時使用真火保護脾土。
對於因過度勞心、飲食不調等導致心脾氣血虧損的情況,如果只是簡單地補腎,可能會導致元氣下降,化源斷絕,腎氣也會不足。對於脈象浮大無力的情況,可能是中氣不足,應該使用溫補氣血的藥物,並加入一些斂納的成分,如養榮湯加上五味子,並減少陳皮的用量。對於脈象沉細無力的情況,則需要大量補充中氣和溫補氣血。
對於脈象細數且久按無神的情況,可能表示先天和後天的陰陽都已虧損,早上可以服用八味地黃湯,晚上則服用人參養榮湯或十全大補湯。對於兩寸洪大而兩尺無力的情況,表示上熱下寒,上盛下虛,可以服用八味地黃湯加上牛膝和五味子。對於兩尺有力而兩寸非常弱的情況,表示元氣下陷,下實上虛,可以服用補中湯來提升。
對於地黃湯,可以根據脈象的輕重變化來調整,對於六脈沉微的亡陽症狀,則應該避免使用。對於熟地的使用,雖然有桂附的熱性,但終究是輔助成分,而地茱一類的陰性藥物纔是主成分,因此熟地的使用量可以增加到二三兩,山茱的使用量只能增加到三四錢,因為酸味太濃會影響其他藥物的功效,而且過酸會傷害胃氣。這些只是部分的例子,讀者應該根據這些例子推演出更多的變化。
3. 治法提綱
夫治病者當知標本。以身論之,外為標內為本,陰為標陽為本。六腑屬陽為標,五臟屬陰為本,臟腑在內為本,十二經絡在外為標。以病論之,人之元氣為本,病之邪氣為標,先受病機為本,後受病症為標,故治病必求其原而先治其本,古聖之至論。但急則治其標,緩則治其本,後哲之變通。
然病在於陰,毋犯其陽;病在於陽,毋犯其陰,犯之者是謂誅伐無過。病之熱也當察其源,火果實也,苦寒鹹寒以折之;若其虛也,甘寒鹹寒以攝之。病之寒也亦察其源,寒從外也,辛熱辛溫以散之,動於內也,甘溫以益之,辛熱辛溫以佐之。
經曰: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,故曰滿而不能實,是有補而無瀉者,此其常也。臟偶受邪則瀉其邪,邪盡即止,是瀉其邪非瀉臟也。臟不受邪毋輕犯也。世謂肝無補法,知其謬也。六腑者,傳道化物糟粕者也,故曰實而不能滿。邪客之而為病乃可攻也,中病乃已,毋盡劑也。
病在於經則治其經,病流於絡則及其絡,經直絡橫相維輔也。病從氣分則治其氣,虛者溫之,實者調之。病從血分則治其血,虛則補肝補脾補心,實則為熱為瘀,熱則清之,瘀者行之。因氣病而及血者先治其氣,因血病而及氣者先治其血。因證互異宜精別之,病在於表毋攻其里,病在於里毋虛其表。
邪之所在,攻必從之。受邪為本現症為標,五虛為本五邪為標。如腹脹由於濕者其來必速,當利水除濕則脹自止,是標急於本也,當先治其標。若因脾虛漸成脹滿,夜劇晝靜,病屬於陰,當補脾陰,夜靜晝劇,病屬於陽,當益脾氣,是病從本生,本急於標也,當先治其本。舉一為例,余可類推矣。
病屬於虛宜治以緩,虛者精氣奪也。若屬沉痼亦必從緩,治虛無速法,亦無巧法。蓋病已沉痼,凡欲施治宜有次第。如家貧年久,室內空虛,非旦夕間事也。病屬於實,宜治以急,實者邪氣勝也,邪不速逐則為害滋蔓,故治實無遲法,亦有巧法。如寇盜在家,宜開門急逐即安,此病機緩急一定之法也。
故新病者陰陽相乖,補偏救弊宜用其偏;久病者陰陽漸及,扶元養正宜用其平。若久病誤以重藥投之,徒增其竭絕耳。
至於藥性之溫者,於時為春,所以生萬物者也。藥性之熱者,於時為夏,所以長萬物者也。藥性之涼者,於時為秋,所以肅萬物者也。藥性之寒者,於時為冬,所以殺萬物者也。夫元氣不足者須以甘溫之劑補之,如陽春一至生機勃勃也。元氣不足而至於過極者,所謂太虛必挾寒,須以辛熱之劑補之。
如時際炎蒸,生機暢遂也。熱氣有餘者須以甘涼之劑清之,如涼秋一至,溽燔如失也。邪氣盛滿而至於過極者,所謂高者抑之,須以苦寒之劑瀉之,如時值隆冬,陽氣潛藏也。故凡溫熱之劑均為補虛,寒涼之劑均為瀉實。然元氣既虛,但有秋冬肅殺之氣,獨少春夏生長之機。
虛則不免於熱,倘不察虛實便以寒涼之劑投之,是病方肅殺而醫復肅之矣,其能久乎?故無陽則陰無以生,無陰則陽無以化,蓋物不生於陰而生於陽。如春夏生而秋冬殺也。如向日之草木易榮,潛陰之花卉易萎。經曰:陰陽之要,陽密乃固,此言陽密則陰亦固,而所重在陽也。
又曰:陽氣者若天與日,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,故天運當以日光明。此言天之運、人之命俱以陽為本也。古人莫不喜陽而惡陰,即丹溪主於補陰亦云實火可瀉,芩連之屬,虛火可補,參耆之屬。今人但知有火,而不分虛實,喜用寒涼者,是欲使秋冬作生長之令,春夏為肅殺之時。
令斯民折壽而不彰乎。
白話文:
在治療疾病的時候,我們必須瞭解疾病的本和標。就身體而言,外在的症狀是標,內在的狀況是本;陰性是標,陽性是本。六腑屬陽,是標;五臟屬陰,是本。臟腑在內是本,十二經絡在外是標。在病的角度看,人體的元氣是本,疾病的邪氣是標,最先受到影響的是本,後來發展的病症是標。因此,治療疾病必須找到原因,並首先處理本源,這是古聖先賢的至理名言。然而,如果情況緊急,應先治標,情況穩定時,再治本,這是後世學者的靈活變通。
如果病在陰性部位,不要侵犯到陽性;病在陽性部位,不要侵犯到陰性,否則會傷害到無辜。如果病是熱性的,應找出其源頭,若是實火,可用苦寒或鹹寒的藥材來抑制;若是虛火,可用甘寒或鹹寒的藥材來控制。如果是寒性疾病,也要找出其源頭,如果是外感寒邪,可用辛熱或辛溫的藥材來疏散;如果是內生寒邪,可用甘溫的藥材來補益,再輔以辛熱或辛溫的藥材。
經典指出,五臟是儲存精氣的地方,不是排泄的地方,所以說五臟應該是滿的,而不是實的。對於五臟,我們只能補充,不能排泄,這是常態。當五臟偶爾受到邪氣侵襲,我們可以排泄邪氣,但一旦邪氣被清除,就要停止,這不是排泄五臟,而是排泄邪氣。五臟不受邪氣侵擾,就不應隨意幹預。世人認為肝臟沒有補充的方法,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。六腑負責消化和轉化食物,所以說六腑應該是實的,而不是滿的。邪氣侵入六腑導致疾病,是可以進行攻擊的,但一旦病情得到控制,就不應再使用藥物。
疾病如果在經脈上,就治療經脈;如果疾病擴散到絡脈,就要治療絡脈,經脈和絡脈互相維持和輔助。如果疾病出現在氣分,就治療氣分,虛弱的要溫暖,實證的要調節。如果疾病出現在血分,就治療血分,虛弱的要補肝、補脾、補心,實證的可能是熱或是瘀,熱的要清熱,瘀的要疏通。如果疾病是由氣病引發的血病,就先治療氣病;如果疾病是由血病引發的氣病,就先治療血病。不同的證狀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,需要精確辨別。如果疾病在表層,不要攻擊內部;如果疾病在內部,不要讓表面虛弱。
邪氣所在的地方,我們必須跟隨去攻擊。受到邪氣的影響是本,目前的症狀是標,五種虛弱是本,五種邪氣是標。例如,腹部腫脹如果是由濕氣引起的,其來勢一定很快,我們應該利尿去濕,那麼腫脹自然就會消失,這是標比本更緊急,應該先治標。但如果腫脹是因為脾虛慢慢形成的,晚上病情加重,白天病情減輕,這種病屬於陰性,我們應該補脾陰;如果晚上病情減輕,白天病情加重,這種病屬於陽性,我們應該補脾氣,這是病從根本產生,本比標更緊急,應該先治本。這裡只是一個例子,其他的疾病也可以依此類推。
如果疾病屬於虛弱,應該緩慢地治療,虛弱意味著精氣流失。如果疾病非常嚴重,也需要緩慢治療,治療虛弱沒有快速的方法,也沒有巧妙的方法。因為疾病已經非常嚴重,任何治療都應該有序進行。就像一個家庭窮困多年,室內空虛,這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。如果疾病屬於實證,應該迅速治療,實證意味著邪氣佔優,如果不迅速驅除邪氣,後果將更加嚴重,因此治療實證不能拖延,但也有一些巧妙的方法。就像家中有強盜,應該立即開門驅逐,這樣才能安全,這是疾病機制緩急的固定法則。
因此,對於新的疾病,陰陽失調,我們應該使用偏方來補救;對於舊的疾病,陰陽逐漸平衡,我們應該使用平衡的治療方法。如果舊的疾病錯誤地使用了強烈的藥物,只會讓病情更加惡化。
至於藥物的溫度,溫暖的藥物像春天一樣,可以促進萬物生長;熱的藥物像夏天一樣,可以幫助萬物成長;涼的藥物像秋天一樣,可以肅清萬物;寒冷的藥物像冬天一樣,可以消滅萬物。如果元氣不足,應該使用甘溫的藥物來補充,就像春天到來,萬物生機勃發一樣。如果元氣不足到了極點,也就是所謂的太虛必挾寒,應該使用辛熱的藥物來補充,就像炎熱的夏季,萬物生機暢快一樣。如果熱氣過剩,應該使用甘涼的藥物來冷卻,就像秋天到來,酷熱消失一樣。如果邪氣過剩,應該使用苦寒的藥物來抑制,就像冬天來臨,陽氣潛藏一樣。因此,溫熱的藥物都是用來補虛,寒涼的藥物都是用來瀉實。然而,如果元氣已經虛弱,只有秋冬的肅殺之氣,缺乏春夏的生長之機。
虛弱的狀態下,難免會出現熱象,如果不分辨虛實,就使用寒涼的藥物,那就是在疾病肅殺的情況下,醫生又加重肅殺,病情怎能持久?因此,沒有陽氣,陰氣無法生長;沒有陰氣,陽氣無法轉化,萬物不是生於陰氣,而是生於陽氣,就像春夏生長,秋冬消亡一樣。就像向日葵容易茂盛,隱藏在陰暗中的花容易枯萎。經典指出,陰陽的關鍵,在於陽氣的密集程度,陽氣密集,陰氣也會鞏固,重點在於陽氣。
另一個經典說,陽氣就像天空和太陽,如果失去位置,生命就會縮短,因此天運應該以日光明亮為基礎。這是在說,天運和人類的生命都以陽氣為基礎。古人總是喜歡陽氣而厭惡陰氣,即使丹溪主張補陰,也認為實火可以排泄,使用黃芩和黃連等藥物,虛火可以補充,使用人參和黃耆等藥物。然而,現在的人只知道有火,卻不分虛實,喜愛使用寒涼的藥物,這就像是想讓秋冬成為生長的季節,春夏成為肅殺的季節。
這樣的結果,只會讓人們的生命縮短,無法彰顯生命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