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指要》~ 卷四 (21)
卷四 (21)
1. 脈分有力有神有胃氣之要
凡臟脈去無力形象浮薄者,悉屬元真虛弱無疑矣。如或浮而且大更屬營氣不足,法宜溫中養胃。浮小又兼臟精虛憊,法宜峻補脾胃。浮澀系陰經元陽不足,宜於扶陽隊中少加補血益陰之品。
浮微本於真精不足,而元真無倚無藏,以致二陽暴露,藥忌辛香燥烈,切恐精液重損,則元真二氣反逐藥性而散,故方宜太緩而味尚甘溫,久則本液自生真精隨復,二陽漸收漸旺矣。如帶浮搏弦硬,均系陰寒動克元真,宜於峻補,大方內加入辛香燥烈發散之品,加麻黃、附子、細辛,小建中湯是也。
浮洪系陽中真陰不足陰血虛損不能翕和其陽,以致陽氣獨盛,治法不可抑陽,只宜偏補真陰,則水火自相既濟。如或浮急、浮結、浮澀、浮緊、浮革,均系臟真耗損,元陽困憊,凝成純陰冷象,方宜重大燥補,藥忌陰潤凝滯,以建立中氣為主,選擇突將飛騎急救其元,是正法也。至於躁脈,後人誤擬為燥,故立湯有滋燥養營之名,立言有滋陰降火之論。
施於真浮元越,陽元津枯,可謂冤沉海底。躁指臟神舞跳不安,因於元真喪憊,務要細心分察,或於諸般浮象動中忽然踴躍舞跳,狀異乎象,宛如豆爆相似,名曰陽躁,乃陽中之真陰虧損,不能吸引下交於腎。或於諸般沉象靜中忽然踴躍舞跳,狀異乎象,亦如豆爆相似,名曰陰躁,系陰中之真陽虛損,墜陷於下,不能呼陰精上媾於心。二者均屬陽虛陰弱,元真衰頹。
起於大驚大怖、大懼大恐,傷腎動心,或並病而為夢遺,或直中而為自泄,或於初病未困之先,或於大病既愈之後,實因一念之魔,曰妄動,曰神交,至擾元神真精,皆能令脈現躁。
察的浮沉兼帶,分清臟腑受病,淫情根蒂虛實始末,吞併因由,果系陽躁,宜於保陰隊中加入安神鎮驚,補真助元之品;果系陰躁,宜於扶陽劑內加入寧魂奠魄,退陰提陽之味,關鎖陰精,填益骨髓,則躁象自除,神氣自交,諸病不作矣。
凡診脈,無論粗細強弱,均以指端羅紋來往自然,形跡以過指者為真元陽氣,以耐尋按者為有力,以得六臟正象者為有神。於中暗蓄和緩生機者為有胃氣,縱帶虛損中傷症,雖危急不死。如或倚斜短促,脈獨不上指心羅紋,時或恍惚如燈焰間耳,依稀中羽毛,輕重尋按,有時似覺乍遇,浮沉捕捉,久候似難再獲,皆為陽氣脫離,胃神憊絕,猝難回生也。
若是形跡大過,得強急搏堅,結緊澀革之鼓指者,又系純陰無陽,此乃切要之元機,醫者不可不知也。
脈象之關緊要者莫如胃氣。經曰:四時百病,胃氣為本。何等明切。無奈後人妄指胃氣為神氣,大失旨矣。夫胃為水穀之海,凡飲食入胃,賴水火二氣泌蒸化生五味。味中之清氣精液,上升於肺葉華蓋之下,將胃中精氣聚化成液,滴入血海,滋血養氣,貫運於脈中,而各歸本臟,培養靈根,填補精髓,內強筋骨,外潤皮肉,名曰營氣。以其源發於胃,故又名胃氣。
白話文:
脈象有力、有神、有胃氣的重要性
凡是臟腑的脈象摸起來無力,而且浮而薄弱的,都屬於元氣虛弱,這是無庸置疑的。如果脈象浮而且大,更表示營氣不足,應該用溫補中焦、調養脾胃的方法。如果脈象浮而且細小,又兼有臟腑精氣虛弱,應該用大補脾胃的方法。脈象浮而澀,屬於陰經元陽不足,應該在扶陽的藥方中稍微加入補血滋陰的藥材。
脈象浮而微弱,根本原因是真精不足,導致元氣沒有依託、沒有藏匿之處,使得陰陽二氣暴露在外。用藥時要忌用辛香燥烈的藥物,因為擔心會嚴重損傷精液,反而使元氣二氣隨著藥性而散失。因此,藥方應該溫和,藥味以甘溫為主,長期服用,則自身的津液會逐漸產生,真精也能慢慢恢復,陰陽二氣也會逐漸收斂而變得旺盛。如果脈象帶有浮、搏、弦、硬等特徵,都屬於陰寒之氣侵犯並克制元氣,應該用大補之法,在藥方中加入辛香燥烈、發散的藥物,例如麻黃、附子、細辛,小建中湯就是一個例子。
脈象浮而洪大,表示陽氣有餘而真陰不足,陰血虧損,無法協調陽氣,導致陽氣獨自旺盛。治療時不能抑制陽氣,只能偏重補益真陰,這樣才能使水火二氣互相協調。如果脈象出現浮急、浮結、浮澀、浮緊、浮革等情況,都表示臟腑真氣耗損,元陽困乏,凝結成純陰寒冷的症狀,藥方應該以大燥大補為主,忌用滋潤凝滯的藥物,以建立中氣為首要任務,選擇能快速補益元氣的藥物,這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至於躁脈,後人誤以為是燥熱,所以設立了滋燥養營的方劑,提出了滋陰降火的理論。
如果將這些方法用在真正元氣外越、陽氣津液枯竭的情況下,簡直是冤枉至極。所謂的躁脈,是指臟腑神氣躁動不安,是因為元氣衰敗所致,一定要仔細辨別。如果在各種浮脈的動態中,突然出現跳動、躁動的現象,形態異常,像豆子爆裂一樣,稱為陽躁,這是陽氣中的真陰虧損,無法下交於腎。如果在各種沉脈的靜態中,突然出現跳動、躁動的現象,形態異常,也像豆子爆裂一樣,稱為陰躁,這是陰氣中的真陽虛損,下陷於下,無法上與心陽交合。這兩種情況都屬於陽虛陰弱,元氣衰退。
這種情況的發生,往往是因為受到驚嚇、恐懼等強烈刺激,傷腎動心,或者伴隨有夢遺、自泄等症狀。或者在剛發病時,或者在大病痊癒後,往往是因為一念之差的妄動、神交等,擾亂了元神真精,都可能導致脈象出現躁動。
診脈時要仔細觀察脈象的浮沉、兼帶的特徵,分辨清楚臟腑的受病情況,以及淫慾的根源、虛實始末、吞併的原因。如果確定是陽躁,應該在保養陰氣的藥方中加入安神鎮驚、補益元氣的藥物;如果確定是陰躁,應該在扶助陽氣的藥方中加入寧魂定魄、退陰提陽的藥物,以關閉陰精、填補骨髓,這樣躁動的脈象自然會消失,神氣也會順暢交合,各種疾病就不會發生了。
凡是診脈,無論脈象粗細強弱,都應該以指端羅紋來回自然地感覺。如果脈搏的跳動能夠超過手指的羅紋,說明是真元陽氣充足;如果按下去能夠感覺到脈搏有力,說明有力;如果能摸到六臟正常的脈象,說明有神。在這些脈象之中,如果能感覺到和緩的生機,說明有胃氣,即使有虛損等症狀,雖然危急,也不會馬上死亡。如果脈象偏斜、短促,脈搏不能到達指尖的羅紋,有時又恍惚不定,像燈火搖曳或羽毛飄動一樣,輕按重按都難以捕捉,有時似乎摸到又很快消失,很難再次找到,這都說明陽氣脫離、胃氣衰竭,很難救治。
如果脈象超過正常範圍,而且強硬急促、堅硬緊繃、結澀如皮革,又說明是純陰無陽,這是非常重要的元氣衰敗的跡象,醫者不能不知道。
脈象中最重要的莫過於胃氣。經文說:“四時百病,胃氣為本。”是何等明確的道理。無奈後人錯誤地認為胃氣就是神氣,大大偏離了經文的原意。胃是水穀之海,凡是飲食進入胃中,都依靠水火二氣的蒸騰化生出五味。五味中的清氣精液上升到肺部,將胃中的精氣匯聚轉化成津液,滴入血液,滋養血液和氣,運行到脈絡之中,然後各歸本臟,培養靈根,填補精髓,內強筋骨,外潤皮肉,這就叫做營氣。因為它的來源是胃,所以又叫做胃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