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學指要》~ 卷四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22)

1. 脈分有力有神有胃氣之要

以胃中之精液生於穀,又曰穀氣。神氣者,指六臟中所藏真神而言。心神之象鉤,肝神之象弦,脾神之象緩,肺神之象毛,腎神之象左石右動。如胃中谷氣盛,則營衛充而六臟元神自足,徵應於脈象,心旺則微鉤,肝旺則微弦,脾旺則和緩,肺旺則微毛,左腎旺則微石,右腎旺則舒軟。

若胃中谷氣減少,則營氣虧而六臟元神自弱,徵應於脈象,心虧則鉤多胃少,肝虧則弦多胃少,脾虧則弱急舂硬,肺虧則毛多胃少,左腎虧則石多胃少,右腎虧則虛浮恍澀。假若元真兩憊,則龍雷之火散於外,釜底寒陰起於內,飲食入胃,輒飽脹呃逆,回酸吐噦,完穀不化,盡顯火力不能泌蒸之症,以致胃氣盡絕,六臟真神獨見。《內經》曰皆真臟,即死脈也,絕脈也。

如此分胃分神,何等透徹,誠於鉤多胃少,弦多胃少,毛多胃少,石多胃少,弱急舂硬,虛浮恍澀之時,驟建真元,急退寒陰,庶龍雷關鎖不擾,斯盡善矣。如或認脈欠的,邪正猜疑,虛實無憊,補瀉妄施,則龍雷熯燎於上,釜底寒生於下,穀氣斷絕於中。一八但鉤無胃,但弦無胃,但毛無胃,但石無胃,急散無胃,軟散無胃,雖岐黃之聖,惡能斷鰲立極於無有之鄉哉。

白話文:

脈象的有力、有神、有胃氣的重點:

胃中的精華液來自於食物,也就是所謂的穀氣。神氣指的是五臟六腑中各自所藏的真神。心神的脈象像鉤子,肝神的脈象像琴弦,脾神的脈象和緩,肺神的脈象像毛,腎神的脈象是左邊稍硬、右邊稍軟的律動。如果胃中的穀氣充足,那麼營衛之氣就會充盛,五臟六腑的元神自然也充足。表現在脈象上,心氣旺盛時脈象會微微像鉤子,肝氣旺盛時脈象會微微像琴弦,脾氣旺盛時脈象會和緩,肺氣旺盛時脈象會微微像毛,左腎氣旺盛時脈象會微微較硬,右腎氣旺盛時脈象會較為舒軟。

如果胃中的穀氣減少,那麼營氣就會虧虛,五臟六腑的元神也會衰弱。表現在脈象上,心氣虧虛時脈象的鉤狀會比較明顯但胃氣會減少,肝氣虧虛時脈象的弦狀會比較明顯但胃氣會減少,脾氣虧虛時脈象會虛弱、急促、像舂米般撞擊且僵硬,肺氣虧虛時脈象的毛狀會比較明顯但胃氣會減少,左腎氣虧虛時脈象的硬狀會比較明顯但胃氣會減少,右腎氣虧虛時脈象會虛浮、飄忽不定且澀滯。假如元氣和真氣都衰竭,那麼體內的虛火就會往外散發,而體內下部卻會產生寒氣。這時,吃進去的食物會導致腹脹、打嗝、反酸、嘔吐,食物無法消化,這都顯示出火力無法正常蒸化食物的症狀,最終導致胃氣完全消失,只剩下五臟六腑的真神獨自顯現。《內經》說這都是真臟的脈象,也就是死脈、絕脈。

如此分辨胃氣和神氣,真是非常透徹!確實,當出現鉤狀脈多而胃氣少、弦狀脈多而胃氣少、毛狀脈多而胃氣少、硬狀脈多而胃氣少,或是脈象虛弱、急促、撞擊且僵硬、虛浮飄忽不定又澀滯的時候,應該立即建立真元,快速去除寒氣,這樣才能讓體內的陰陽之氣調和,達到最好的狀態。如果診脈不準確,對病邪的性質和虛實感到疑惑,就隨意地使用補瀉的方法,那麼體內的虛火會更加旺盛,而下部的寒氣也會更加嚴重,中間的穀氣也會斷絕。一旦脈象只剩下鉤狀而沒有胃氣、只剩下弦狀而沒有胃氣、只剩下毛狀而沒有胃氣、只剩下硬狀而沒有胃氣,或是脈象急促散亂而沒有胃氣,虛浮散亂而沒有胃氣,即使是像岐伯、黃帝這樣的聖人,也無法在毫無生機的情況下起死回生了。

2. 脈有先天后天之要

察精氣神之隱微無過乎脈象,分脈象中之平病死,不離乎精氣神三者,大要又在先天后天。苟能留心細察,則壽夭窮通,吉凶邪正,無不蘊蓄其中矣。先天乃人身元精、元氣、元神,後天系人身凡精、凡氣、凡神。元精主氤氳,凡精主交媾。元氣主升降,凡氣主呼吸。元神主恬淡,凡神主欲慮。

元神主悟性,凡神司記性。元氣藏皮肉,凡氣發皮外。元精沖臟腑,凡精潤皮毛。先後兩旺,氣色均善;先後兩憊,氣色俱凶。先天獨用,有氣無色曰困;後天獨用,有色無氣曰憊。脈象中之先天后天元神至,則體象虛靈,為六臟脈中之主宰。凡神現則體象圓活,為六臟沖和之本脈。

元氣至則輕舒沖和,凡氣至則力強活健。元精至則流暢圓通,凡精至則停勻潤澤。元精失則枯澀搏堅,凡精失則浮躁瞤惕。元氣失則斷續參差,凡氣失則短縮滯缺。元神失則飄搖閃走,凡神失則慌忙急促。先天為脈中主宰,動應指心,後天為脈象濡潤,溫柔軟款。三元並失,脈象中空而軟散。

三凡並失,脈象中急而硬散。先後俱喪,為臟真絕脈。先天為陽火,後天為陰火,脈象之大要,陽舒陰慘,陽靜陰躁,陽軟陰硬,陽和陰烈,陽通陰滯,陽聚陰散,陽滑陰澀。先天秉父母之所鍾,受天地之滋長。後天賴五穀之栽培,假五味之滋灌。飽於谷則傷,合於味則泄,縱於欲則損,恣於情則漏。

過於漏則精竭,精竭則氣脫,氣脫則神離,神離則後天盡矣。後天既喪,先天豈能獨存也。夫先天猶山澤也,後天猶草木也,草木非出澤不能滋長,山澤無草木不能陰藏。誠能融會先天后天入脈,自於醫道神矣。

白話文:

[脈有先天后天之重要]

觀察一個人的精氣神的微妙變化,最準確不過是通過脈象。在脈象中分辨健康、疾病、甚至生死,都離不開精氣神三個要素,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先天與後天的區別。只要用心仔細觀察,一個人的壽命長短、順境逆境、吉兇禍福,都可以從中看出端倪。

先天指的是人體內的元精、元氣、元神,而後天指的是人體內的凡精、凡氣、凡神。元精負責氤氳運作,凡精則主管生殖。元氣主管氣血的升降,凡氣則主管呼吸。元神保持心境的恬淡,凡神則負責思慮。

元神主導人的悟性,凡神則負責記憶。元氣藏於皮肉之中,凡氣則發散於皮膚表面。元精滋養臟腑,凡精則潤澤皮毛。當先天與後天兩者旺盛,氣色都會顯得良好;若兩者疲憊,氣色則會顯得晦暗。只用先天,會出現有氣無色的情況,顯示衰弱;只用後天,會出現有色無氣的情況,顯示疲憊。

在脈象中,先天和後天的元神到達,身體會呈現虛靈的狀態,成為六臟脈中的主宰。凡神現身,身體則會呈現圓活的狀態,這是六臟脈的基礎脈象。

元氣到達,脈象會輕鬆和諧;凡氣到達,脈象則會有力且活潑。元精到達,脈象會流暢圓通;凡精到達,脈象則會停勻潤澤。失去元精,脈象會變得乾澀堅硬;失去凡精,脈象則會浮躁不安。失去元氣,脈象會變得斷續不齊;失去凡氣,脈象則會短縮滯塞。失去元神,脈象會飄搖不定;失去凡神,脈象則會慌忙急促。

先天是脈象中的主宰,一觸即發;後天則是脈象的滋潤,溫和柔軟。如果三元同時失去,脈象會變得空虛且散漫。如果三凡同時失去,脈象則會變得緊張且硬散。先天和後天都失去,則表示臟器已經衰竭。

先天屬陽火,後天屬陰火。脈象的重要原則是:陽舒展而陰沉鬱,陽安靜而陰焦躁,陽軟而陰硬,陽和諧而陰激烈,陽通暢而陰阻滯,陽聚積而陰分散,陽滑順而陰澀滯。

先天由父母所賜,受天地滋養;後天則靠五穀培養,五味滋補。過度飽食則傷害,過度品味則瀉泄,放縱慾望則損害,任由情緒則洩漏。

洩漏過度則精盡,精盡則氣消,氣消則神離,神離則後天盡矣。後天一旦喪失,先天又如何獨存呢?先天如山澤,後天如草木。草木若非出自山澤,無法滋長;山澤若無草木,無法遮蔭藏身。如果能融合先天后天入脈象中,對醫學的理解便能達到神妙的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