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指要》~ 卷五 (1)
卷五 (1)
1. 卷五
2. 症治舉要
(詳指傷中合併及運氣之義)
古云:傷寒為諸病之祖,勞瘵為虛損之宗。蓋傷寒,外感之重者也;勞瘵,內傷之重者也。內傷以肝腎虛損者為陰虛勞,以心脾右腎虛損者為陽虛勞。肺氣損而嗽者為勞傷,心肺並損而熱咳者為勞瘵。又或微兼內傷時未能辨脈用藥,並致水火虧損而陰虛勞作矣,或致火土同敗而陽虛勞起矣。
保治弗能如法,久漸肝腎廢殘,不能納諸經之氣,氣逆而肺受之,咳嗽生矣。嗽久則津液盡化為痰,而肺經清肅之令不行,則龍雷陰火無濟,必暗動而為潮熱矣。熱嗽咸集,虛並至而勞已成矣。此略舉虛勞大概,而精微妙用,貴乎臨症會通。
先哲有言:凡治內傷虛損,如奉魯哀朝,惟道以法祖,其旨深矣。若夫外感,以兩經傷中而平等者為並病,以二三經輕重而差等者為合病。《傷寒》要治,賴仲景祖述岐黃,著論闡發,立三百九十七法,以窮一百一十三湯之用。又著《卒病論》指明暴中陰症。經曰:西北之氣,散而寒之,散言發汗,即解表也,寒言涼瀉,即攻裡也。
東南之氣,收而溫之,收言急收回邪犯本臟之元真,溫言藥宜熱補,以驅其陰寒也。所謂同病異治者,同病指東西南北之傷中言,異治指散寒收溫之方法言也。蓋西北高厚,陵居而苦風寒,人身腠理縝密,夏秋略熱則亢,春冬微寒輒冰。傷之感之,多屬邪實熱病,症依次序傳經,藥可計日施治。
間有症符傳病,內中微別,兩感治療頗不相侔。東南卑薄,山多濕重,嵐瘴之鄉,濕鬱甚燥,倏寒倏熱,乍濕乍燥,氣蒸迫汗,腠理疏㿔(音洞),先因情欲勞損致正虛而關門失堵,復由沐雨櫛風招外邪以乘間直入,中之者多,傷之者僅見千百中一二。故每見陰寒冷症,若只謹守一日太陽,二日陽明,定期遵其一日、二日發表而散常法,有不誤人者鮮矣。且東南之人,魚米嗜炙,勞多逸少,加之以酒為緣,無分晝夜,以色為常,不滿冠笄。
先元后乾,未盈即虛,離日坎月,不圓而缺,以致腑嬌臟空,神疲氣弱,五淫之邪皆能深中,豈獨寒之為然耶?經曰:或其傳化有不以次,正謂此也。每見東南之人,所感多屬合邪為病。病既越乎祖病之外,湯又何不可以變祖方而施治也?須知六氣首推風寒,可分可合可兼。
分則獨傷獨中,合則兩傷兩中,兼則夾帶暑濕燥火。因此暑濕躁火必要假合風寒,兩賊附一,才能透皮毛,開腠理,干筋骨,亂氣血,犯腑臟,變脈象,而傷人中人煞人也。
凡欲治療傷中暴卒,先將各經本脈病脈,真臟死脈,或在本部,或夾順逆縱橫,摸認準的,次將腑絡標本精詳,然後於仲景祖病論中,各經傷病、中病、合病、並病、壞症辨別,臨診俱要細審邪犯何經,病止何地,藥兵進所必由之路,賊邪走決衝犯之鄉,盡皆一一籌畫。何經氣足脈實,可以假道而驅邪,邪去料正無用補。
白話文:
(詳細說明傷中合併以及運氣的意義)
古人說:「傷寒是各種疾病的根源,勞瘵是虛損的根本。」傷寒指的是外感中比較嚴重的疾病;勞瘵則是指內傷中比較嚴重的疾病。內傷中,以肝腎虛損為主的叫做陰虛勞,以心脾和右腎虛損為主的叫做陽虛勞。肺氣虧損而咳嗽的叫做勞傷,心肺同時受損而發熱咳嗽的叫做勞瘵。有時候,可能在稍微出現內傷時沒有辨明脈象,用藥不當,導致水火虧損而產生陰虛勞,或者導致火土同病而產生陽虛勞。
如果保養治療不得當,時間久了,肝腎功能會逐漸衰退,無法吸收各經脈的氣,氣逆而導致肺受損,於是產生咳嗽。咳嗽久了,津液會耗盡而化為痰,肺的清肅功能無法正常運作,那麼龍雷之火就算降下來也沒有幫助,必然會暗自活動而出現潮熱。發熱和咳嗽一起出現,虛弱也同時加重,勞病就此形成。這只是簡單說明虛勞的大概情況,至於精細微妙的運用,需要臨床時融會貫通。
前人曾說:「凡是治療內傷虛損,就像侍奉魯哀公一樣,只能依照舊有的法度行事。」這句話意味深長。至於外感,以兩經脈同時受損且程度相同的叫做並病,以兩三條經脈受損且程度不同的叫做合病。《傷寒論》的治療原則,依靠張仲景繼承黃帝和岐伯的學說,著書立論,闡發醫理,建立了三百九十七種治療方法,來運用一百一十三個湯劑。他又著寫了《卒病論》,指出突然發病的陰性病症。書中說:「西北方的氣候,是發散而寒冷的,發散指的是發汗,也就是解表;寒冷指的是清涼瀉下,也就是攻裡。」
東南方的氣候,是收斂而溫熱的,收斂指的是要趕緊收回邪氣,避免侵犯臟腑的根本;溫熱指的是用溫熱的藥物來補益,驅除體內的陰寒。所謂「同病異治」,「同病」指的是東南西北方不同的傷病情況;「異治」指的是發散寒邪和收斂溫補的不同方法。西北方地勢高而寒冷,多風,居住在這裡的人,皮膚毛孔緊密,夏秋時節稍微熱一點就會過於亢奮,春冬季節稍微冷一點就會像結冰一樣。如果感受外邪而生病,大多屬於邪實熱病,病症會按照順序傳入不同的經脈,用藥可以按天計算。
有時病症雖然符合傳病的規律,但內在有些微差別,兩種情況的治療方法完全不同。東南方地勢低窪,山多潮濕,是瘴氣流行的地方,濕氣鬱積卻又乾燥,忽冷忽熱,乍濕乍燥,熱氣蒸發逼迫出汗,皮膚毛孔疏鬆。往往先因為情慾勞損導致正氣虛弱,門戶失守,又因為淋雨吹風而招惹外邪趁虛而入。生病的人很多,但真正因為外傷而生病的人卻只有千百人中的一兩個。所以常見到陰寒的疾病,如果只是一味謹守「第一天太陽,第二天陽明」的治療原則,按照規定的時間發表散邪,很少有不誤人的。而且東南方的人,喜愛魚肉等油膩食物,勞累多而安逸少,又喜歡喝酒,不分晝夜,以性慾為常事,在成年之前就已經耗損了精氣。
先損耗了元氣,後又損傷了體液,還沒滿盈就已經虛損了,就像離卦的太陽和坎卦的月亮,沒有圓滿就已經虧缺了。以至於臟腑嬌嫩空虛,精神疲憊氣力衰弱,各種邪氣都能深入侵犯,豈只是寒邪呢?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病邪傳變,有時不按照次序」,說的就是這種情況。經常看到東南方的人,感受外邪多屬於合併發病。既然病症已經超出常規,那麼藥方又為什麼不能變通使用呢?要知道六氣之中,風寒是首要的,可以單獨發病,可以合併發病,可以兼夾發病。
單獨發病就是單純的受邪,合併發病就是兩種邪氣同時侵襲,兼夾發病就是夾雜暑濕燥火。因此,暑濕燥火必然要依附風寒,兩種邪氣合起來才能透過皮膚毛孔,打開腠理,侵犯筋骨,擾亂氣血,侵犯臟腑,改變脈象,從而傷人、害人、殺人。
凡是要治療傷中或暴病猝死,首先要將各經脈的本身脈象、病脈、真臟死脈,分辨清楚是在本經部位還是在其他部位,或者是否夾雜了順、逆、縱、橫等複雜情況,準確地辨認清楚。然後要詳細瞭解腑絡的表裡根本,再從張仲景的《卒病論》中,辨別各經脈的傷病、中病、合病、並病、壞症等情況。臨診時一定要仔細審察邪氣侵犯了哪條經脈,病邪停留在什麼地方,用藥時的必經之路,邪氣逃跑和衝犯的部位,都要一一考慮。哪條經脈的氣血充足,脈象實在,可以借助這條經脈來驅除邪氣,邪氣去除後,如果身體沒有虛損,就不用補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