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指要》~ 卷五 (21)
卷五 (21)
1. 傷寒陰毒真假及格陽格陰並兩感指要
夫陰毒病者,腎經虛寒,真假宜辨。或傷生冷,或感寒邪,或汗吐亡陽,以致手足指甲皆青,腹中絞痛,四肢逆冷,虛汗恍惚,擲聲嘔吐,倦怠身痛,六脈沉微或尺衰寸盛,或沉細而急者,必用溫和補氣之藥,通其內外以復陽氣。若俱不效,乃死症也。五日內可治,六七日不可治。
然陰症而見陰脈人易知之,或至反常則不易曉。如發熱面赤,煩躁飲冷,揭去衣被,而其脈反大,若誤認為陽症,妄投寒涼,死者多矣。必須審察其脈,但見指下無力,按至筋骨全無力者,是有伏陰在內,所以逼陽於外,所謂陽欲暴脫者,外顯假熱也,此宜急與六味地黃大劑。
如或下部惡寒足冷,上部渴甚燥極,或欲飲而反吐,即於六味地黃中加肉桂五味,甚則加附子冷飲,下咽即愈矣。且舉傷寒口渴一症言之,邪熱入於胃府,消耗精液故渴,恐胃汁干,急下之以存津液。其次有但云欲飲水者,不可不與,不可多與,並無治法。
醫乃妄投芩、連、知、柏、麥冬、花粉、五味、石膏、知母之類,此皆以有形之水,沃其無形之火,徒使水與火爭,安能滋腎中之真陽耶?若以六味地黃服之,其渴立愈,何至傳及少陰而成燥實堅之症乎!既成燥實堅之症,仲景不得已而以承氣下之,此權宜之霸術。所為諄諄,有虛人老弱人之禁,故以大柴胡湯代之。
陶氏以六乙順氣湯代之,豈以二湯為平易乎?代之而愈,所損亦多矣,況不愈者十之八九哉。苟用六味地黃大劑服之,取效雖緩,其益無窮也。況陰虛發熱者,小便必少,大便必實,其前症口渴煩躁與傷寒無異,彼之承氣者,不過因亢則害,下之以存真陰之氣耳。今直探其真陰之原而補之,如亢旱而甘霖一施,土木皆濡,頃刻為清涼世界矣。
若腎水既虛,復經一下,萬無可生之理矣,慎之,慎之。此趙氏之創論,實探本窮源之學也。且夫陽盛格陰,陰盛格陽二症,至為難辨。蓋陰盛極而格陽於外,外熱而內寒,陽盛極而格陰於外,外冷而內熱,經所謂重陰必陽,重陽必陰,重寒則熱,重熱則寒是也。當於小便分之,便清者外雖躁熱而中必寒,便赤者外雖厥冷而內實熱。
再看口中燥潤,舌胎淺深,蓋舌為心苗,邪在表則未生胎,邪入里而津液搏結,則生胎而滑,胎白者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在半表半裡也。熱入漸深,則燥而澀,熱爍於胃矣,宜用承氣、白虎。若熱甚口乾舌黑,乃腎水乘於心火,熱益深而病篤矣。然亦有胎黑屬寒者,必舌無芒刺,口有津液也,而要宜以脈之有力無力細辨之耳。
至於兩感於寒而病者,必死之候也。如一日太陽與少陽俱病,則發熱惡寒,頭痛口乾,煩躁而渴。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,則腹痛身熱,譫語不食,睡臥不寧。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,則脅痛耳聾,囊縮而厥,水漿不入,不省人事。總為陰陽共病,表裡俱傷,府藏之氣不得通於上下,營衛之精不得行於內外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談的是關於傷寒陰毒病症的判斷與治療。陰毒病症,主要源自腎臟虛弱與寒冷,需辨別真假。可能是因為食用生冷食物,或是受到寒冷侵襲,或是大量出汗導致陽氣流失,進而造成手腳指甲發青,腹部劇烈疼痛,四肢冰冷,虛弱冒汗,精神恍惚,聲音嘶啞嘔吐,疲憊身痛,脈象微弱或腳部脈象衰弱而手腕脈象強盛,或脈象細弱且急促,這種情況必須使用溫補藥物來恢復陽氣。如果這些治療都無效,那可能就是絕症了。五天內可治療,超過六七天就難以治療。
然而,陰性病症出現陰性脈象,人們容易理解,但有些情況會反常,就不易明白。例如發燒臉紅,焦躁想喝冷水,掀開衣物,但脈象反而變大,如果錯誤地認為是陽性病症,隨意使用寒涼藥物,可能會造成死亡。必須仔細檢查脈象,如果手指下無力,深入按壓到筋骨都無力,那就是體內潛藏陰寒,因此導致陽氣外泄,也就是所謂的陽氣即將耗盡,體外顯示出假熱,這時應立即使用大劑量的地黃六味丸。
如果下半身感到寒冷,腳部冰冷,上半身卻非常渴燥,想要喝水卻又反吐,可以在地黃六味丸中加入肉桂和五味子,嚴重的話,可以加入附子冷飲,喝下去病情就能改善。以傷寒口渴的例子來說,邪熱進入胃部,消耗體內的精液,因此口渴,怕胃液枯竭,應立即服用藥物以保存津液。另一種情況是隻表示想喝水,這種情況可以適度給予水分,但不能過量,也沒有特別的治療方法。
醫生可能會隨意使用黃芩、黃連、知母、黃柏、麥門冬、天花粉、五味子、石膏、知母等藥物,這些都是用水來滅火的方式,只會讓水火相爭,怎能滋養腎臟的真陽呢?如果服用大劑量的地黃六味丸,口渴立刻就會痊癒,何必等到病情傳染到少陰經絡,形成乾燥、實熱、堅固的病症呢?一旦形成這樣的病症,張仲景只能使用承氣湯來治療,這是暫時的應對之策。他強調對於虛弱和年老體弱的人禁用此方,因此他使用大柴胡湯來替代。
陶氏使用六乙順氣湯來替代,這難道是因為兩種湯藥較為溫和嗎?即使替代後病情好轉,但身體的損失也是很大的,況且有八九成的機率病情不會好轉。如果使用大劑量的地黃六味丸,效果雖然緩慢,但對身體的益處無窮。況且陰虛導致發燒的患者,小便一定很少,大便一定很硬,前面提到的口渴、焦躁和傷寒的症狀相同,他們使用承氣湯,只是因為過度亢奮會對身體造成傷害,使用此湯能保存真陰之氣。現在直接補充真陰之氣,就像久旱逢甘霖,土木都被滋潤,瞬間成為清涼的世界。
如果腎臟虛弱,再經歷一次治療,生存的機會微乎其微,必須小心謹慎。這是趙氏的創新理論,實際上是在探討病因和病理。再說到陽氣過盛導致陰氣被排斥,以及陰氣過盛導致陽氣被排斥的情況,非常難以辨別。陰氣過盛會將陽氣排斥到體外,外表熱而內在寒;陽氣過盛會將陰氣排斥到體外,外表冷而內在熱。正如經典所述,過度的陰氣必然產生陽氣,過度的陽氣必然產生陰氣,過度的寒冷必然產生熱,過度的熱必然產生寒冷。可以從小便來區分,小便清澈表示外表雖熱但內部必寒,小便混濁表示外表雖冷但內部實熱。
再觀察口腔的乾燥或濕潤,以及舌苔的深淺。舌頭是心臟的反映,如果邪氣在體表,舌苔還未生成;邪氣進入體內,津液凝結,舌苔會生成且滑潤,舌苔白色表示丹田有熱,胸部有寒,邪氣在半表半裡。隨著邪氣逐漸深入,舌苔會變得乾燥且黏稠,邪氣已經影響到胃部,應該使用承氣湯或白虎湯。如果熱氣嚴重,口乾舌黑,那是腎水過剩,心火不足,病情更加嚴重。然而,也有舌苔黑色屬於寒氣的情況,舌頭沒有芒刺,口中仍有津液,必須根據脈象的強弱來細心辨別。
至於同時感染寒氣的病症,通常會致命。例如第一天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生病,會有發燒、怕冷、頭痛、口乾、焦躁和口渴的症狀。第二天陽明經和太陰經同時生病,會有腹痛、身體發熱、胡言亂語、不想吃東西、睡眠不安穩的症狀。第三天少陽經和厥陰經同時生病,會有肋骨疼痛、聽力下降、睪丸收縮、四肢冰冷、無法進食、失去意識的症狀。總之,這是陰陽共同生病,表裡都受傷,腑臟之氣無法上下流通,營衛之精無法內外運行。病情持續六天,六經都會衰竭,無法救治。
然而,為什麼會同時感染兩種病症呢?例如太陽經和少陰經同時生病,太陽經是腑,邪氣從腎俞穴進入;少陰經是臟,邪氣從鼻息進入,鼻子和天氣相通,所以無形的寒氣從鼻子進入,腎臟是水臟,同類物質會聚集在一起,所以腎臟會受到邪氣的影響。經典說:「天之戾氣,感則害人五藏」,表裡同時受到邪氣的影響,腑臟都會生病,想要治療表症,但裡症存在;想要治療裡症,但表症存在,表裡都不能同時治療,所以說兩感者無法治癒。然而,不同人體質有強弱之分,感受邪氣的程度有深淺之別,體質虛弱且感受邪氣深的人必死,體質強壯且感受邪氣淺的人仍有可能治癒。
表症多的患者,應先解決表症;裡症多的患者,應先解決裡症。所謂治療有先後,關鍵在於臨牀靈活變通,只要適合病情,通常不會有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