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學指要》~ 卷五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20)

1. 傷寒陰症陽症指要

若面熏舌黑,身如柴枯,一團邪火內燔者則陰已先盡,焉敢回陽,益劫其陰邪。《傷寒論》曰:陰症得陽脈者生,陽症得陰脈者死,人皆奉其言,未嘗繹其義。夫正虛邪旺,久而不痊,但與扶正則邪自除,此必見虛衰之陰脈也。正氣實者多見陽脈,正氣虛者多見陰脈。症之陽者,假實也,症之陰者,真虛也。

陳氏曰:凡察陰症,不論熱與不熱,惟憑脈用藥,百不失一。不論脈之浮沉大小,但重按無力便是伏陰,忌用寒涼,犯之必死。然則沉小者,人固知為陰脈,不知浮大亦有陰脈也。但內傷元氣者,脈皆無力,不可不辨耳。是知諸病千變萬化,只虛實二字盡之,不獨傷寒一症也。

故凡氣實而病者,攻邪無難,挾虛而病者,不補其正,邪何能退!奈何有傷寒無補法之語,以致虛症因而束手待斃,良可嘆也。獨不觀仲景為傷寒之祖,立三百九十七法,脈症之虛寒者百有餘條,定百一十七方,用參者三十,用桂附者五十餘,即東垣、丹溪、節菴亦有補中益氣、回陽返本、溫經益元等湯,未嘗不補也。況今人挾虛傷寒者十常六七,虛症類傷寒者十有八九。

醫者每因一語所誤,虛而不補且復攻之,危亡立待。殊不知發散而汗不出者,津液枯槁陰氣不能外達也。人知汗屬於陽,升陽可以解表,不知汗生於陰,滋水即所以發汗也。清解而熱不退者,陽無陰斂陰不足也。人知寒涼可以去熱,不知養陰即所以退陽也。元陽中虛,以致陰寒內襲者,壯元陽即所以散外寒也。

脾胃正虛而元陽不能藏納,以致餘熱潮熱不已者,補脾胃即所以斂浮陽也。陶節菴曰:得其要易於拾芥,脈症與理而已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臉色發黑像被煙燻過,舌頭也發黑,身體像乾柴一樣枯瘦,體內像有一團邪火在燃燒,這表示體內的陰液已經耗盡,哪裡還敢用回陽的方法?這樣做反而會加速陰液的耗竭。《傷寒論》說:「陰證出現陽脈的,還有生存的機會;陽證出現陰脈的,就會死亡。」大家都很相信這句話,卻沒有深入理解其中的含義。其實,當正氣虛弱而邪氣旺盛,疾病久久不能痊癒時,只要扶助正氣,邪氣自然會消退,這時看到的脈象必然是虛弱的陰脈。正氣強盛的人多半會出現陽脈,正氣虛弱的人多半會出現陰脈。所謂的「陽證」很多是假象,是虛弱的表象;而「陰證」才是真正的虛弱。

陳氏說:「凡是觀察陰證,不論病人發熱與否,只要根據脈象來用藥,就幾乎不會有錯。不論脈象是浮還是沉、是大還是小,只要重按時感覺無力,就表示是伏陰脈,絕對不能使用寒涼藥,否則必死無疑。大家都知道沉小的脈是陰脈,卻不知道浮大的脈也有可能是陰脈。凡是內傷元氣的人,脈象都會無力,這一點必須分辨清楚。由此可知,各種疾病千變萬化,但都離不開虛實二字,這不單單是傷寒一症如此。」

所以,凡是身體氣血充足而發病的,攻邪沒有困難;如果身體虛弱而發病的,不先補養正氣,邪氣怎麼可能消退?但為什麼會有「傷寒沒有補法」的說法,導致虛證病人因此只能束手待斃,實在令人感嘆!難道沒看見張仲景作為傷寒學的鼻祖,立下三百九十七種治療方法,其中脈證虛寒的有百餘條,制訂了一百一十七個方劑,使用人參的有三十個,使用桂枝附子的有五十多個,就算東垣、丹溪、節菴等醫家,也有補中益氣、回陽返本、溫經益元等湯劑,他們也從來沒有不補的。更何況現在的人,夾雜虛弱的傷寒病佔了十分之六七,而虛證卻又很像傷寒的佔了十分之八九。

醫生常常因為一句錯誤的說法而被誤導,導致虛證不僅不補養,反而又加以攻伐,很快就會危及生命。殊不知,發散卻無法出汗,是因為津液枯竭,陰氣無法向外發散的緣故。大家都知道汗屬於陽,升陽可以解表,卻不知道汗是從陰液產生的,滋養水分才是發汗的根本。清熱解毒卻無法退熱,是因為陽氣沒有陰液的收斂,陰氣不足的緣故。大家都知道寒涼可以退熱,卻不知道養陰才是退陽的根本。元陽虛弱,導致陰寒侵入體內,這時壯大元陽才是散外寒的根本。

脾胃正氣虛弱,元陽無法藏納,導致餘熱潮熱持續不斷,這時補養脾胃才是收斂浮陽的根本。陶節菴說:「掌握了這些要領,就像撿起地上的芥菜一樣容易,關鍵就在於辨別脈象、症狀,以及明瞭道理而已。」

2. 傷寒寒熱二症陰陽二厥指要

夫傷寒變症不一,而寒熱二症,所當急辨也。凡脈數者或飲水者,或煩躁動擾者皆屬熱症。若脈遲者,或新咳嗽者,或水液清澈而尿不澀者,或手足厥冷者,或大便完穀不化身涼不渴者,皆屬寒症。但手足厥冷,亦有陰陽偏陷,不能宣行,是以陽氣蓄積於內,不能營建四肢,所謂熱深厥亦深者,又宜細察。惟氣虛甚者,其脈沉細,手足厥冷,身倦息微而懶言動,雖身熱而不渴者是也。

此為中氣太虛膚腠疏豁,故外寒內冷,得以感中,不分經絡,惟當溫補也。

若其厥證,又所當辨。況三陰三陽,陽脈在五指,陰脈聚足心,集於膝下膝上,故經曰:陽氣衰於下,則為寒厥,陰氣衰於下,則為熱厥。蓋陽氣衰則陰氣盛,自足心至膝而俱冷,是謂陰厥,然過膝者多不治。陰氣衰則陽氣勝,故必熱自五指而至足心,是謂陽厥。然熱極反兼寒化,即所謂熱深厥亦深,故陽厥必熱極而發厥,兼以脈數,昏憒煩渴,身復時溫,便秘厥冷者是也,宜承氣湯下之。陰厥必身不熱而便不秘,脈遲微細,而不渴,引衣自蓋,下利者是也,宜四逆湯治之。

然有陽厥極深,至於身冷脈微欲絕,為熱極而將死,急以大承氣湯下之則厥愈者,所謂寒藥反能生脈而令身暖也。若誤以熱藥助其陽,則陰氣暴絕,陽亦必絕而死矣。如陰已先絕,而陽亦將絕,於此時而復下之,則陰陽俱絕而亦死矣。可不細辨歟?至於陰症似陽者,則如面目赤而引飲,脈來七八至,按之則散者,此無根之脈也。

並有夾陰中寒,面色青而脈沉,厥冷,舌卷囊縮,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者,或身痛脈沉,及脈微欲絕厥冷者,並用四逆湯加減主之,皆不可視為陽症也。又凡身熱面赤眼紅,六脈無力,或豁大而空者,此下元虛憊,陽浮於上,謂戴陽之症也。陽已戴於上,若再加表散或寒涼,則孤陽浮越,危亡立至矣。

故陶節菴以人參附子等藥收歸陽氣於下源而加蔥白透表以散外邪,此顧本逐客之妙用也。

白話文:

傷寒的變化症狀有很多種,但其中寒和熱兩種症狀,是最需要緊急辨識的。凡心跳加速,或口渴想喝水,或出現煩躁不安的,通常屬於熱症。如果心跳緩慢,或開始新咳,或排出的水分清澈且排尿順暢,或手腳冰冷,或大便正常不硬且身體感覺涼爽無渴感的,這些都屬於寒症。然而,手腳冰冷也可能因為陰陽失衡,導致能量無法正常流通,這會讓陽氣聚集在體內,無法到達四肢,也就是所謂的"熱深厥亦深",這種情況需要更細緻的觀察。

氣血嚴重不足的人,脈搏會顯得沈弱,手腳冰冷,疲倦乏力,呼吸微弱,少言少動,即使身體發熱但不口渴。這是因為他們的中氣太虛弱,皮膚毛孔鬆弛,因此外寒內冷,容易感染疾病,不論經絡如何,治療時應以溫補為主。

對於手腳冰冷的情況,我們也需要進一步辨別。根據經絡學說,陽氣在手指,陰氣聚在腳心,匯聚在膝下膝上。因此,當陽氣在下部衰弱,就會產生寒厥;當陰氣在下部衰弱,就會產生熱厥。陽氣衰弱,陰氣就相對旺盛,從腳心到膝蓋都感到冷,稱為陰厥,但如果超過膝蓋,大多數情況下難以治療。相反,陰氣衰弱,陽氣就會佔優勢,所以一定會從手指熱到腳心,這就是陽厥。然而,極度的熱症可能會伴隨寒症的現象,也就是所謂的"熱深厥亦深",所以陽厥通常是在極度發熱後才會發生,伴有脈搏快速、昏迷煩躁、口渴、身體偶爾會發熱、便祕和手腳冰冷,這種情況可以使用承氣湯來治療。陰厥通常是身體不熱,沒有便祕,脈搏遲緩微弱,不口渴,喜愛蓋被子,並且有腹瀉的情況,這時應該使用四逆湯來治療。

然而,也有陽厥非常嚴重,以致身體冰冷,脈搏微弱,像是即將死亡,但急用大承氣湯治療,卻能使手腳回溫的狀況,這就是所謂的寒藥反而能促進脈搏,使身體回暖。如果誤用熱藥來增強體內的陽氣,陰氣會突然消失,陽氣也會跟著消失,導致死亡。如果陰氣已經先消失,陽氣也即將消失,在這個時候再用大承氣湯治療,也會導致陰陽雙亡,同樣會死亡。我們怎能不仔細辨別呢?

至於有些病例,表面看起來像陽症,但實際上是陰症,例如臉色紅潤但卻口渴,脈搏跳動七八次,但輕按就會散開,這就是所謂的無根脈。

還有一種夾雜陰寒的病徵,臉色蒼白,脈搏沉弱,手腳冰冷,舌頭蜷縮,睪丸縮小,拉肚子,身體內冷外熱,或是身體疼痛,脈搏沉弱,甚至快要消失,手腳冰冷,這些情況都可以用四逆湯,加減藥物來治療,都不可以當作陽症來看。再比如,全身發熱,臉色紅潤,眼睛發紅,但六脈無力,或者脈搏非常大而空洞,這是下焦虛弱,陽氣浮在上面,稱為戴陽症。如果陽氣已經浮在上面,如果再用發汗或寒涼的藥物,孤獨的陽氣就會飄離,危險馬上就會來臨。

因此,陶節菴用補氣藥如人參和附子,把陽氣收回到下焦,再加上蔥白來透出表層的邪氣,這就是顧護根本,驅除邪氣的精妙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