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學指要》~ 卷三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8)

1. 二十八脈指要

而芤雖陽脈,陽實無根,總屬大虛之候。觀此,則芤脈診治之要亦可得而明矣。

緩脈

體象,緩是平和,往來甚勻,微風輕揚,楊柳初春。

主病,緩為胃氣,不主於病,察其兼見,方可論定,浮緩風證,沉緩濕證,堅大熱證,澀小痹證。

集要,緩脈之象,王叔和、戴氏、楊元操、滑伯仁狀之詳且盡矣。李士材曰:緩脈以寬舒和緩為義,若陽寸陰尺,上下同等,無有偏勝者,和平之象也。故曰:緩而和勻,不浮不沉,不大不小,不疾不徐,意思欣欣,悠悠揚揚,難以名狀者,此真胃氣脈也。凡一切脈中皆須挾緩,謂之胃氣。

蓋緩主脾脈,土為萬物之母,中氣調和則百病不生矣。夫脾為土藏,位居中央,孤藏以灌四旁者也。不得中和之氣則有太過不及之分,當知藥味之有兩宜也。脾脈來如水之流者,此為太過,病在外則宜食苦以燥之,脾脈來銳堅如鳥之喙者,此為不及,病在中則宜食鹹以滋其潤澤,使行灌溉。經曰:脾色黃宜食鹹,脾苦濕,急食苦。

此之謂也。總之緩脈之義有三,凡從容和緩浮沉得中者,此是平人之正脈。若緩而滑大者多實熱,如內經所言者是也。緩而遲細者多虛寒,即諸家所言是也。實熱者必緩大有力,多為煩熱,為口臭,為腹痛,為癰瘍,為二便不利。或傷寒瘟瘧初愈而餘熱未清者,多有此脈。

虛寒者必緩而遲細,為陽虛,為畏寒,為氣怯,為頭痛,為眩運,為痹弱,為痿厥,為怔悸健忘,為飲食不化,為鶩溏飧泄,為精寒腎冷,為小便頻數,女人為經遲血少,為失血下血,及中風產後皆有此脈。經言:一切脈中皆須挾緩,謂之胃氣。但得本藏之脈,無胃氣以和之則真藏脈見,與之短期。

又云:有胃氣則生,無胃氣則死,緩之於脈大矣哉。

疾脈

體象,疾非經常,形象速急,七至八至,數至於極。

主病,疾為陽火,其病不一,脈號離經,陰氣欲竭,傷寒熱甚,脈不忌疾,余病得之,皆為不吉。

集要,疾為陰竭陽極之候,或名曰疾,或名曰極,總是急速之形,數之甚者也。是惟傷寒發熱方見此脈,然必洪數滑數有力,方可以熱論治。如見澀數細數無力則急宜溫補,故東垣南陽傷寒,脈急疾七八至皆主大溫取效,須與熱極當別也。若虛勞之人,亦或有之,則陰精下竭,陽光上亢,如有日無月矣。

陰陽易病者,脈常七八至,號為離經,此二者咸在不治之例。至於孕婦將產,亦得離經之脈,此又非以七八至得名,如昨浮今沉,昨遲今數,但離於平素經常之象,即名為離經矣。夫脈一息四至,則一晝一夜,約一萬三千五百息,而脈得八百一十丈,此人身經脈流行之常度也。

若一息八至,則違運行之常矣,必至喘促聲細,僅能呼吸於胸中數寸間而不能達於根蒂,真陰極於下,孤陽亢於上,而氣之短已極矣。夫人之生由於氣,凡殘喘之尚延者,祗憑此一線之氣未絕耳。一息八至之候,則氣已欲脫而猶冀以草木生之,何怪乎不相及也。

白話文:

芤脈

芤脈雖然是屬於陽脈,但實際上是沒有根基的,總體來說是身體極度虛弱的徵兆。了解這一點,就能明白芤脈的診斷和治療要點。

緩脈

  • 脈象描述: 緩脈的脈象平和,脈搏跳動均勻,像微風輕輕吹拂,又如春天剛發芽的楊柳般柔和。
  • 主病: 緩脈通常代表胃氣平和,不一定是疾病的表現。需要觀察它同時出現的其他脈象,才能判斷病症。例如,浮緩脈通常是風邪侵入的表現,沉緩脈多為濕邪所致,堅而大的緩脈多為熱證,澀而小的緩脈則可能是痹症。
  • 要點總結: 古代醫家如王叔和、戴氏、楊元操、滑伯仁等都對緩脈的描述非常詳細。李士材認為,緩脈的重點在於寬鬆、舒緩、平和,如果寸關尺三部脈象上下一致,沒有哪個特別強盛,就屬於平和的現象。緩脈的特點是脈搏均勻和緩,不浮不沉,不大不小,不快不慢,感覺舒暢自然,難以用言語形容,這是真正的胃氣脈。所有的脈象都應該帶有緩的特點,這被稱為有胃氣。 緩脈主要代表脾的脈象,脾屬土,是萬物之母,中焦的脾胃之氣調和,就不容易生病。脾屬土臟,位於身體中央,需要滋養身體四方,如果中焦之氣不調和,就會出現過盛或不足的情況,因此要了解藥物也有兩面性。如果脾脈跳動像水流一樣順暢,說明脾氣太過,病在體表,應該服用苦味的藥物來使其乾燥;如果脾脈跳動像鳥嘴一樣尖銳而堅硬,說明脾氣不足,病在體內,應該服用鹹味的藥物來滋潤它,使其可以正常地滋養身體。古籍中說,脾的顏色是黃色,適合吃鹹味的東西;脾怕濕,應該盡快吃苦味的東西。 總而言之,緩脈有三層含義:脈象從容、和緩、浮沉適中的,這是正常人的脈象。如果脈象緩而滑大,多半是實熱證,正如《內經》所說的。如果脈象緩而遲細,多半是虛寒證,也是醫家們常說的。實熱證通常表現為脈象緩大且有力,同時伴有煩熱、口臭、腹痛、癰瘡、大小便不暢等症狀,也可能在傷寒或瘟疫初癒後,餘熱未清時出現。 虛寒證通常表現為脈象緩而遲細,同時伴有陽氣虛弱、怕冷、氣虛、頭痛、眩暈、肢體麻木、痿軟無力、心悸健忘、消化不良、大便稀溏、精寒腎冷、小便頻數等症狀。女性則可能出現月經遲來、經血量少、失血、下血等情況,中風和產後也可能出現這種脈象。古籍中說,所有脈象都應該帶有緩的特點,這表示有胃氣。如果沒有胃氣來調和,只單純表現出臟腑的脈象,就說明病情嚴重,預示著生命將至盡頭。古籍中還說:「有胃氣則生,無胃氣則死。」由此可見,緩脈在脈診中是多麼重要。

疾脈

  • 脈象描述: 疾脈不是常規的脈象,它的特點是快速而急促,一息之間跳動七八次,速度已經非常快了。
  • 主病: 疾脈代表體內陽火過盛,病因多種多樣,是一種不正常的脈象,代表陰氣即將耗竭。傷寒等熱病,出現疾脈並不奇怪,但如果其他疾病出現疾脈,則是不好的徵兆。
  • 要點總結: 疾脈代表陰氣耗竭,陽氣極盛的徵兆,又稱作「極脈」,總之都是形容脈搏跳動極快。只有在傷寒發熱時才會出現這種脈象,但必須是洪大、滑數且有力的脈象,才能判斷為熱證。如果脈象是澀、細數且無力,就應該用溫補的方法治療。因此,東垣和南陽的醫家在治療傷寒時,看到脈象疾速到七八次,都會用大溫之劑,並取得很好的效果,但這必須和熱極的情況區分開來。虛勞的人也可能出現疾脈,這是因為陰精耗竭,陽氣上亢,就像只有太陽沒有月亮一樣。 陰陽失調的人,脈搏常常達到七八次,屬於「離經」之脈,這兩種情況都屬於無法治癒的例子。至於孕婦即將生產時,也可能出現「離經」之脈,但這種情況並不是因為脈跳動七八次,而是指脈象偏離了平常正常的規律,例如昨天浮脈今天變成沉脈,昨天脈象遲緩今天變成急數,只要偏離了平素的脈象,就稱作「離經」之脈。正常情況下,人的脈搏一息之間跳動四次,那麼一晝夜大概跳動一萬三千五百次,脈搏的總長度約為八百一十丈,這是一個人體內經脈正常運行的狀態。 如果一息之間跳動八次,就違背了經脈運行的正常規律,必定會出現喘息急促,呼吸聲音微弱,只能在胸部很小的範圍內呼吸,而不能達到身體的深處,這是真陰在下耗竭,孤陽在上亢盛,氣已經短促到了極點。人的生命靠氣來維持,能夠苟延殘喘,也只是因為還剩下一線氣息。一息之間跳動八次的脈象,說明氣已經快要脫散,想要用草木藥來維持生命,又怎麼能來得及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