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學指要》~ 卷三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7)

1. 二十八脈指要

腎脈軟散諸病脈代散,皆死脈也。古人以代散為必死者,豈以散為腎敗之徵,代為脾絕之診也。腎脈平沉,而散脈按之不可得見,是先天資始之根本絕也。脾脈主信而代脈歇止,不愆其期,是後天資生之根本絕也。故二脈獨見,均為危殆之候,而二脈交見,尤為必死之期耳。

伏脈

體象,伏隱筋下,更下於沉,推筋至骨,方可得尋。

主病,伏離於陽,抱病在陰,消陰補陽,伏起於沉。

集要,伏為陰陽潛伏阻隔閉塞之候,或火閉而伏,或寒閉而伏,或氣閉而伏,為痛極,為霍亂,為疝瘕,為閉結,為氣逆,為食滯,為忿怒,為厥逆水氣,皆其候也。伏之為義,隱伏而不見之謂也。浮中二候,絕無形聲,雖至沉候,亦必重按著骨方得見耳。然伏脈之見雖與沉、微、細、脫相類而實有不同也。

蓋脈之伏者,本有如無而一時隱蔽不見耳。有胸腹痛劇而伏者,有氣逆於經脈道不通而伏者,有偶爾氣脫不相接續而伏者,此必暴病,乃有之調其氣而脈自復矣。若此外而有積困綿延,脈本細微而漸至隱伏者,即是燈燼將絕之兆,安得尚有所復。常見庸醫診此,無論久暫虛實,動稱伏脈,而破氣導痰等劑任意妄投,是真恐其就道稽遲而復行催牒耳。按士材曰:伏脈主病多在沉陰之分隱深之處,非輕淺之劑所能破其藩垣也。

李瀕湖曰:傷寒以一手脈伏為單伏,兩手脈伏為雙伏,不可以陽證見陰脈為例也。火邪內郁不得發越,乃陽極似陰也。故脈伏者必有大汗而解,正如久旱將雨,必先六合陰晦一回,雨後庶物咸蘇也。又有陰證傷寒,先有伏陰在內而外復感邪,陰氣壯盛,陽氣衰微,四肢厥逆,六脈沉伏,須投姜附以灸關元,陽乃復回脈乃復出也。若夫太谿衝陽皆無脈者,不可治矣。

劉元賓曰:伏脈不可發汗,為其非表脈也,亦為其將自有汗也。而潔古欲以附子、細辛、麻黃髮之,非伏脈所宜也。詳究其旨而伏脈診治之要不可得而明之哉。

芤脈

體象,芤是草名,形如慈蔥,浮沉俱有,中按則空(中空非全無也)。

主病,芤主血病,營不宜實,固衛調營,血則歸經。

集要,芤為孤陽脫陰之候,為失血脫血,為氣無所歸,為陽無所附,為陰虛發熱,為頭暈目眩,為驚悸怔忡。此雖為陽脈而陽實無根,總為太虛之候也。芤脈之象,叔和脈經曰:浮大而軟,按之中央空兩旁實。劉三點曰:指下有窟,有邊無中,意涉於晦,學者難明,惟士材以其與蔥無異,義乃晰矣。

蓋以指候蔥,浮候之著上面之蔥皮,中候之正當蔥中空處,沉候之又著下而之蔥皮,以是審察,可知空必有邊,其邊實冇邊,即此意也。而芤脈之義亦確乎其不可疑矣。戴同父云:營行脈中,脈以血為形,芤脈中空,脫血之象也。張會卿曰:芤為陽脈,凡浮豁弦洪之屬皆相類也。

白話文:

二十八脈指要

腎脈 腎脈如果呈現軟弱散亂,或者出現間歇性停止的脈搏(代脈)和散亂的脈象,這些都是危險的脈象,代表著死亡。古人認為代脈和散脈是必死的脈象,是因為散脈代表腎氣衰敗的徵兆,而代脈代表脾氣耗盡的徵兆。正常的腎脈應該是沉穩的,如果按壓時發現腎脈散亂而不可見,就表示先天根本已經衰竭。脾脈主導後天的運化功能,如果出現間歇性停止的代脈,而且沒有規律,就表示後天滋養的根本也衰竭了。所以,當這兩種脈象單獨出現時,都代表病情危急;如果這兩種脈象同時出現,更是預示著即將死亡。

伏脈 伏脈的脈象是隱藏在肌肉之下,比沉脈還要更深。需要將肌肉推開直到觸碰到骨頭,才能感覺到伏脈。

伏脈的出現,代表陽氣被壓制,病邪在體內陰經潛伏。治療原則是消除陰邪,補益陽氣。如果伏脈是由沉脈轉變而來,也代表疾病。

總的來說,伏脈是陰陽之氣被阻隔、閉塞的表現。可能是因為火邪閉塞導致脈伏,也可能是寒邪閉塞或氣機閉塞導致。它常伴隨著劇烈的疼痛、霍亂、疝氣、便秘、氣逆、食積、憤怒、厥逆、水腫等症狀。伏脈的意義在於「隱伏而不顯現」。在浮脈和中脈都無法觸及,即使按壓到沉脈,也必須重按到骨頭才能感受到。雖然伏脈和沉、微、細、脫等脈象相似,但本質上是有區別的。

伏脈的出現,本質上是脈象一時隱藏而不顯現。有時候因為胸腹劇痛導致脈伏,有時候因為氣機逆亂導致經脈不通而脈伏,有時候因為氣機突然脫落而不連續而脈伏。這些通常是突發的疾病,只要調和氣機,脈象就會恢復。但如果長時間的疾病導致脈象由細微逐漸轉為隱伏,就像燈油耗盡一樣,就很難恢復了。常見一些庸醫,不論病情久暫、虛實,都將之診斷為伏脈,然後隨意使用破氣化痰的藥物,這簡直是加速病人死亡。根據士材的觀點,伏脈代表疾病多在深層的陰分,不能用輕淺的藥物來解決。

李瀕湖認為,傷寒病如果只有一隻手的脈象是伏脈,稱為「單伏」;如果兩隻手的脈象都是伏脈,稱為「雙伏」。不能將其當作是陽證出現陰脈的表現。這是因為體內的火邪被壓制,陽氣極盛反而表現得像陰氣一樣。所以,如果脈象伏,通常會出現大量出汗,病就會好轉。就像久旱之後,天空會先變得陰沉,下雨之後,萬物才能復甦一樣。還有一種情況是陰證傷寒,先有伏藏的陰邪在體內,然後又感受外邪,導致陰氣過盛而陽氣衰弱,四肢冰冷,六脈沉伏。此時應該使用生薑、附子等藥物,並且配合艾灸關元穴,才能使陽氣恢復,脈象恢復。如果連太谿穴和衝陽穴都沒有脈搏,那就無法治療了。

劉元賓認為,伏脈不能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因為它不是表證,而且體內很可能將要出汗。潔古主張用附子、細辛、麻黃等藥物發汗,是不適合伏脈的。仔細研究這些觀點,才能真正理解伏脈的診斷和治療要點。

芤脈 芤,是一種草的名字,形狀像蔥,浮脈和沉脈都能摸到,但是中間按壓下去是空虛的(中間空虛不是完全沒有)。

芤脈主要代表血液方面的疾病,營血不足,不宜過於充實。應該調理營衛,讓血液回歸經脈。

總的來說,芤脈是孤陽脫陰的表現,代表著失血、脫血,氣無所依歸,陽氣無所附著,陰虛發熱,頭暈目眩,心悸不安。雖然脈象是屬於陽的,但陽氣實際上是沒有根基的,總體來說是體虛的表現。關於芤脈的描述,《脈經》裡說:「浮大而軟,按壓中間空虛,兩側充實。」劉三點說:「指下感覺像有個窟窿,邊緣有,中間沒有。意思比較隱晦,學者很難理解。」只有士材將其比喻成蔥,才使得它的含義更加清晰。

用手指去感覺蔥的脈象:浮脈就像蔥的表皮,中脈就像蔥中間空虛的地方,沉脈就像蔥內層的表皮。通過這樣去理解,就知道空虛一定有邊緣,邊緣其實也是實質的,道理是相同的。芤脈的意義也就非常明確了。戴同父認為,營血在脈中運行,脈以血為形,芤脈中間空虛,是脫血的象徵。張會卿認為,芤脈是陽脈,與浮、豁、弦、洪等脈象相似。